- 相關推薦
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發展狀況評估淺議
一、引言我國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國家高新區)的發展十年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地,成為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全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收入、產值有一半以上源自這里。國家高新區也已成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重要基地,畢業和在孵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萬家。
我們在肯定成功的同時,也要看到各地國家高新區的發展是不平衡的。這里雖然有經濟基礎、地理位置、文化因素和原有產業水平等客觀條件的影響,但也與當地的改革意識和相應工作密不可分。我們選擇了若干地區的、已經取得了不同程度發展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北京、沈陽、上海、蘇州、深圳和西安六個城市作為對象,以作為過去十年我國國家高新區發展重要模式招商引資基礎的投資環境為主要考核內容,采用分析層級程序法對這六個國家高新區的發展狀況作一粗略評估。希望能為更好地總結成績與不足,促進今后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點參考意見。
二、評價方法
(一)分析層級程序法
分析層級程序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匯集學者、專家及各層面實際參與決策者的意見,將評估系統歸納為簡明的指標體系,用名目尺度(Norminal Scale)作各層級要素間的成偶比對(Pairwise Compari-son),予以量化后建立成對比較矩陣(Pairwise Comparison Matrix),據以求得矩陣之特性向量(Eigenvector),作為該層級的優先向量(Pri-ority Vector),代表各要素間的優先順位,并借最大特性根(Maximiz-ed Eigenvalue)評定比對矩陣一致性的強弱,以提供決策者判斷所得信息的可靠性。
(二)指標體系
考慮到匯集專家開會研討、共同決策的困難,由我們綜合前人提出的投資環境評估模型,根據本研究是進行宏觀評估(沒有特定的行業選擇)的評估目的,在全面考慮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挑選少量重要的、與宏觀評價相關的環境因素。
由于我國是一個政治穩定,已逐步融入國際社會的法制統一的國家,政治、法律因素對各地基本是統一的,故又忽略與上述方面相關的環境因素。我們在經濟因素、基礎設施和產業水平三個方面選擇了若干重要因素作為評價指標。經濟因素主要考核經濟發展水平、生產要素的供應和外資的實際利用情況。經濟發展水平方面的指標包括所在城市的GDP值、進出口貿易總額、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和國家高新區的年末負債;生產要素方面的指標包括國家高新區年末從業人員數、所在城市職工人均工資和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額。國家高新區的基礎設施指標包括累計開發面積、累計竣工建筑面積和高新技術服務中心孵化場地面積。國家高新區產業水平方面的指標包括人均工業總產值、孵化企業工業總產值、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累計畢業企業數、從事研究發展工作人員數、技術開發經費和中高級職稱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等。
(三)權重計算
我們采取專家調查問卷形式,按分析層級程序法的要求進行計算并用“專家判斷矩陣的調整方法”對不符合一致性的矩陣加以修正,得出指標體系各層級要素權重如下:
(1)經濟因素0.6824、基礎設施0.2263、產業水平0.0913;
(2)經濟發展水平0.6970、生產要素供應0.2216、外資引進情況0.0815;
(3)所在城市GDP0.6260、所在城市進出口貿易額0.2223、所在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0.0975、開發區年末負債0.0542;
(4)開發區年末從業人員數0.6826、所在城市職工人均工資0.2253、城鄉居民儲蓄存款0.0922;
(5)開發區累積開發面積0.6962、開發區累計竣工建筑面積0.2272、開發區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孵化場地面積0.0765;
(6)開發區人均工業總產值0.5068、開發區孵化企業工業總產值0.1655、開發區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累積畢業企業數0.1471、開發區從事研究發展工作人數0.0723、開發區技術開發經費0.0697、開發區中高級職稱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0.0387。
三、數據處理
我們采用國家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等2000年統計數據(其中開發區技術開發經費和從事研究發展工作人員數為1999年數據)并將其規范至(0,1)范圍(見表一),再根據權重計算結果,得出了不同層級的評估結果(見表二、三、四)。
四、結果分析
從評估結果來看,上海的投資環境最好,北京、蘇州和深圳次之,而沈陽和西安較差。東南沿海地區要強于西部、北部地區,較發達地區要強于待發展地區。
我國最大的工業城市、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上海的國民生產總值遠高于其他五個城市,進出口貿易額略低于深圳位居第二,城鄉居民存款總額與北京雙雙高居榜首。就我們所考察的要素而言,其經濟實力被評為最佳。上海國家高新區的基礎設施也準備得最好。上海的現代工業基礎好,但他們沒有滿足現狀,對高技術產業與新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和緊迫性的認識較為充分,因而措施及時、得力,準備較為充分。上海國家高新區的產業水平(首先表現在人均工業總產值)也占首位,可見其以往引入和開發的產業方向是把握得比較好的,這也為今后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但上海的人均工資較高(得分列第五位)是一不利因素;特別值得引起當地注意的是開發區孵化企業工業總產值遠低于其他五個地區,而其投入開發的經費、中高級職稱人力和累計畢業企業數并不差(居中)。因而,其在項目的選擇和產業化組織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
表一
附圖
注:指標“所在城市職工人均工資”與轉換分值成反比關系,故取原數據之倒數進行計算。
表二
附圖
表三
附圖
表四
北京 沈陽 上海 蘇州 深圳 西安
投資環境 0.2267 0.0902 0.2761 0.1760 0.1314 0.0946
北京的競爭力在六個城市中位居第二。作為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孕育地(以中關村地區為代表),取得這樣的成績和地位是應予肯定的。北京的經濟因素得分居于次席,其高技術人才的儲備充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中關村地區便是明證;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位居第一;對高新技術的孵化也比較重視。總體來說發展是健康的。但要強調指出的是北京國家高新區的基礎設施準備是不充分的,僅與總評最差的西安得分相當,由此也從一個側面反映當地可能過于依賴硬條件優越,措施不夠積極有力。實際上,對于高新技術產業來說,良好的知識和科技環境固然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高級知識人才和科技成果的可遷移性也是高技術
產業相對于傳統基礎工業的重要特點。外資是需要好的政策和措施吸引的。此外,北京國家高新區的人均工業產值遠低于上海、深圳,處于第五位,孵化企業工業產值雖較其他城市略高,但與高的開發經費和人力的投入相比亦不相稱。
最值得提出的是蘇州,這個江蘇小城近些年來經濟發展迅猛,這其中國家高新區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本評估中它排在第三位。雖然其經濟實力不如深圳,但由于工作重視、措施得當,使其總體競爭能力比深圳要高出許多。最突出的標志是其基礎設施方面的得分與上海相當,超過其他城市一倍。實際利用外資也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說明這些政策與措施已取得實際效果,這條成功的經驗是值得所有其他城市學習的。城市不論大小,基礎不論好壞,只要努力,便能見效。此外,蘇州的人均工資在已開發地區中是最低的(雖然比待開發地區要高),說明其在人力資源方面仍有相當的吸引力。
深圳是我國最主要的開放城市。建立特區以來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生產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進出口貿易額位居六城市之首,經濟因素的競爭能力僅次于上海和北京,成績是十分顯著的。但基礎設施得分最低,與最高的城市相比有數量級的差距。區內產業水平也有待提高(目前居第四位)。特別是人均工資處于最劣勢。看來深圳的持續發展還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沈陽和西安雖然地處中國的北、西不同地區,但均屬待發展城市,本評估排位最后。其傳統工業有一定的基礎,但在敏感的產業轉軌時期,把握時機、開拓創新尚顯不足。所評估的各項指標,絕大部分處于落后。他們的經濟實力遠低于領先者;區內產業水平亦差,西安更甚;兩地基礎設施得分都在倒數位置,沈陽國家高新區的基礎建設比西安更落后;西安的人力資源(尤中高級人才)尚有競爭能力(數量居第二位,工資更居首位),而沈陽的人力資源不充分。西部地區城市的經濟實力和生產水平一般較差,但有發展的積極性。西部城市多數缺乏中高級人才(個別城市尚可),但人力資源便宜。西部更有本評估尚未考慮的資源優勢,對某些特定的產業具有特殊的競爭力。只要政策引導得當,有選擇地發展某些高技術產業,包括用高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實現經濟騰飛完全是可能的,而目前西部城市國家高新區狀況不容樂觀,與西部大開發的國策不相適應。
五、前瞻
根據國家科技部關于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的指導思想,要通過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依靠科技創新作為主要動力,來推動高新技術開發區步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從本評估中與此要求相關的因素,包括高新區累計畢業企業數、孵化企業工業總產值、從事研究和發展人員數、研究和開發工作經費以及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孵化場地面積等的評價結果可以看出:盡管北京國家高新區過去十年的發展并不十分理想,但對高新區的孵化功能還是比較重視的,投入的研發經費和人力均占首位且遠超過其他被評城市,孵化場地面積也得分居中。但畢業企業數少,孵化企業產值雖也列首位但高出其他城市不多,可見其孵化效果并不很好,至少選項今后值得注意。上海國家高新區對高新技術的創新也是抓得緊的,孵化場地建設遠好于其他五個城市,開發經費的投入居于次席,投入人力和畢業企業數均居第三位。但孵化企業產值極差,也許尚處于過渡階段,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條件不足應該也是原因之一。蘇州國家高新區的研發投入(經費和人力)最差,但畢業的企業數和孵化企業產值均占第二位,可見其選項準確、重視生產、效率甚高。深圳國家高新區的孵化工作較落后,除了研發經費投入居中外,其他指標均處末尾,連西安、沈陽都不如,這可能與當地前期較重視來料加工業有關。上述結果僅能部分說明高新區孵化工作的現狀。為了做好高新技術創新工作,國家高新區還需在風險基金的培育與發展,創新和產業化中介機構(包括資產評估、知識產權服務和科技產權交易等)的建立等等一系列有利于中小高新科技企業發展的環境建設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徐冠華: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開拓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的新局面,紀念鄧小平同志“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題詞十周年暨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在市市長座談會,2001:13-25。
2.楊啟芳:對外直接投資之投資環境評估分析,臺灣銀行季刊;第四十五卷第二期:23-54。
3.王國華、梁墚:專家判斷矩陣的一種調整方法,系統工程,2001;第十九卷第四期:90-96。
4.王樹海等:《中國火炬計劃統計資料》(內部資料),北京,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科技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2001。
5.張景安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十年發展數據報告》,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
6.蘇州市統計局:《蘇州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發展狀況評估淺議】相關文章:
我國森林公園發展狀況與管理策略08-20
淺議我國綠色證券政策的法律構建08-18
淺議藝術教育發展改善08-15
淺議我市玻璃行業的現狀與發展08-15
淺議我市玻璃行業的現狀與發展08-12
淺議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發展08-19
淺議我國中小企業的稅務籌劃08-18
農村發展狀況調研報告01-12
淺議我國商業銀行金融風險與防范08-27
中藥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