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教學反思8篇(精品)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汽化和液化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汽化和液化教學反思1
本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四章第三節《《汽化和液化》》,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了熔化和凝固,對于物態變化有了一定的認識。在小學科學課和日常生活中也接觸過蒸發和沸騰,但是對于《汽化和液化》的認識還只是在表面上。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能從物態變化的角度來動態的分析《汽化和液化》,提高知識水平。
本節課的引入我是用棉紗蘸些酒精在黑板是寫幾個字,不一會兒,字跡不見了,引起同學們的思考。然后演示:在一個透明塑料袋里滴幾滴酒精,系緊袋口放到熱水里,過一會再拿出來。讓學生觀察到塑料袋有什么變化,這兩個變化的過程就是《汽化和液化》。
自認為導入新課過程合理,以演示實驗能夠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并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新課。雖然這兩種物態變化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見,但學生了解的不是很具體,特別是沸騰現象,只知道水燒開時有很多白氣,但不知道白氣是怎樣產生的。
沸騰的教學是探究式,在設計實驗時要準備實驗器材,我就讓學生說需要什么器材,而不是直接給出,例如要給物體加熱就須要酒精燈,要知道溫度的變化就須要溫度計等,學生說一樣就出示一樣并放到實驗臺上,這樣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了解實驗器材的用處。
在做實驗時也是讓兩名學生配合,一名學生計時,一名學生讀數,因為實驗器材都較小,坐后邊的同學觀察沸騰現象就不容易了,于是我用攝像頭對著燒杯,將實驗現象放到屏幕上,便于全班學生觀察。事實上效果很好,在講課后也得到了縣教研室物理教研員秦老師的肯定。
在教學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時,提問:“怎樣可以將濕衣服快點曬干?”由于日常生活中有這些經驗,同學們很快就回答出來了,我再稍加整理就得出了結論。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把生活中的東西搬到課堂里來,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科學是一門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學問,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思維。
在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的問題上,我最初設想由學生舉例歸納,改成了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同學之間合作來探究問題。主要理由是學生的想象翅膀還未展開,一時提出要求舉例,可能涉及的面狹窄。所以改為學生自己來探究問題,一來可以更好的突破重難點,二來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并學會比較方法,滲透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思想,及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實驗現象、歸納表達實驗結果和得出結論的能力,經歷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從中體驗問題解決的`成功感。而“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動,又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這對理解其他科學實驗以及自己從事科學活動都是很有意義的。
為了確保實驗效果我事先做了充足的準備,例如怎樣讓酒精汽化又液化的實驗我在家里做了二十幾次,選用了不同的塑料袋,用不同量的酒精,以及不同的水溫。最后取定用那種很薄的保鮮袋,酒精最好4——5滴,多了汽化不明顯,少了液化不明顯,以及水溫一定要高,最好是剛剛燒開的。我第一次在學校一個班上做失敗的原因就是水溫不夠,在監利參加教學比武時就是讓一位老師幫忙燒的水。還有做沸騰實驗時用的燒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約50ml的效果最好,大了燒水時間太長沸騰現象不明顯,小了看不到氣泡上升變大的過程。
為了在監利翔宇學校教學比武時上好課,這節課我在本校兩個班上了兩次,且請本校物理老師聽課及評課,我虛心地聽取了老師們指出的問題和建議。
上完本節課以后自我感覺還不錯。
一是學生配合的很好,雖然學生還沒有學習熔化的凝固,就連溫度計的使用都還沒學完,但在我課前臨時補課的作用下學生的配合還是很好的;
二是上課時馬上就進入了狀態,沒上課前擔心實驗效果不好,以及要準備實驗器材,還要將電腦接好,十分鐘的時間真的很緊,剛把東西準備好就到了上課時間,匆忙上課,剛過3分鐘就電話響了起來(早上起床時都記得上課前要關手機的,暈),心里更是緊張,趕緊關了手機,好在馬上就進入了狀態,后來是一切按照設計的走,也是越講越有激情。
三是實驗效果都很好,我最擔心的問題都沒有出現。
整堂課也還是有些缺陷,例如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學語言不夠嚴謹還需提高,還有就是師生互動還不夠,還可以設計更多的互動環節,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
在講課后差不多一個星期,評獎結果出來了,我講的課獲得一等獎,并且排名在最前面,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
汽化和液化教學反思2
新的課程目標與《九年義務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標相比,知識目標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標、意識目標有所提高。按《九年義務教學大綱》的要求,舊教材將汽化和液化的內容分為3節課進行:蒸發、觀察水的沸騰、液化,通過三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能準確表達所學到的知識。而新教材則把它們放在一節課,正是遵照新課程標準精神:在義務教育階段,不過分強調學科自身的邏輯體系和知識的嚴密性。只要抓住它們的最明顯的特征,讓學生好理解和記憶,使他們可以更多地專注于探究的過程。
通過以上的活動,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科學知識,還可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了解科學的方法,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事求是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都有很大的幫助。
關于“紙鍋燒水”實驗。
第四章第三節的“想想做做”小實驗“紙鍋燒水”,課本中所用的方法是:取一張厚紙做一個小紙鍋,盛上水,用酒精燈加熱。但這個小紙鍋如果學生做不好,就會影響實驗效果,而且做起來也浪費時間。如果用一次性紙水杯來代替紙鍋,用蠟燭代替酒精燈,學生就可以自己在家里做這個實驗了?梢允惯@個實驗更加方便簡單,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條,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觀點。但實驗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紙杯中不要放水太多,大約1厘米深的水即可。這樣,3-4分鐘左右就可以把水燒沸騰,以免加熱時間太長,水不沸騰,實驗失敗。
第二,用硬紙殼做一個杯蓋,蓋到紙杯上,可以縮短燒水時間。當聽到水發出響聲時,再打開紙蓋,觀察沸騰現象。
第三,實驗時,要用蠟燭的外焰加熱紙杯底部,避免把紙杯燒壞。加熱時,紙杯底逐漸變黑,不用擔心,實驗完畢后,把水倒出,輕輕地刮開已變黑色的紙杯底,就可以看見白色的紙杯完好無損了。
汽化和液化教學反思3
這個實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綜合各種儀器應用的熱學實驗,實驗儀器很多也比較危險,而且實驗時間一定要控制在15分鐘以內(一節課40分鐘),畢竟此實驗探究只是引入沸騰概念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實驗后分析實驗現象和數據,得出實驗結論。這么短時間既要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要培養學生的分析數據、歸納總結能力,所以怎樣提高實驗的實效性就顯得非常重要。
(1)實驗前讓學生思考問題“你燒水時怎么判斷水沸騰了沒有?”,學生已有的經驗回答是“有氣泡,有煙霧,聽水的響度,溫度有無達到100℃”。通過這一步,讓學生明確實驗任務是:觀察水沸騰時的'現象和溫度變化,并描出水的沸騰圖象。
(2)實驗前要讓學生回顧實驗儀器的使用注意事項,特別是溫度計和酒精燈的使用。
。3)為了減小水加熱的時間,本實驗做了如下的改進:
1.可以用100ml的小燒杯來加熱,水量控制在70ml左右。
2.燒杯上加個光盤作蓋子,減小熱量損失,光盤中間的孔剛好可以插溫度計。
3.水的初溫最好是70℃以上,以確保水溫能快速到達90℃開始計時。
(4)實驗過程中,教師要留意學生的操作,對于錯誤操作要及時指正,并收集有代表性的幾組學生數據,以便實驗結束展示給全體學生。
實驗結束后展示幾組學生數據,讓學生分析數據圖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水加熱到一定時間溫度保持不變,再結合前面學過的熔化曲線,晶體要到一定溫度才開始熔化,水也要到一定溫度才開始沸騰;晶體熔化時溫度保持不變,此溫度叫熔點,水沸騰時溫度也不變,引入沸點。
汽化和液化教學反思4
本節課重點是蒸發和沸騰,對于蒸發現象學生有大量的生活經驗,不必在此細講。主要使學生了解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和蒸發的特點,同時在實驗中對學生滲透物理實驗方法教育。水的沸騰現象學生幾乎每天可見,但大多數學生并未對其進行過仔細觀察,在實驗中可事先提出要注意觀察的現象后,讓學生自己動手觀察的出結論。
本節課,我感覺以下方面是值得肯定:
1、在研究“影響蒸發快慢因素”時創設“怎樣使衣服干的最快”的大討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2、列舉的例子貼近日常生活,有助于降低知識的難度,同時使學生意識到物理是有用的,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情感。
我所欠缺的有:
1、提出問題后,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少,沒有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在回答問題時,出現“滿堂吼”,從而掩飾了能力較差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2、在研究“影響蒸發快慢因素”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控制變量”的思想方法教育。
汽化和液化教學反思5
汽化和液化課堂教學至少兩個課時,我分成了沸騰、蒸發和液化。沸騰的實驗比較耗時間,設計的內容較多,所以我用了一個課時。蒸發和液化知識點也較多,但常識性了解內容較多,蒸發的要求也降低了,所以可以一節課講完。
本節引入實驗我按照書中實驗進行,我用的開水和裝酒精的。袋子(酒精用一般醫用可以,用95%效果最好),水一定要高于78攝氏度,我再課堂上就是剛燒開的`開水。效果非常明顯,有時老師用的氣球,我沒有嘗試多,下次我會使用氣球的效果。
實際上課中,沸騰的課我上了1.5節,也不知道哪兒啰嗦了。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做沸騰的實驗(初溫較高),學生觀察現象,溫度變化,氣泡變化等。得出數據后,和學生一起用數據和坐標圖歸納。沸騰定義,特點,條件,看沸點,提出沸點跟氣壓的關系。
蒸發的知識我沒有用太多的實驗,而是和學生一起研究生活現象歸納影響蒸發的因素,并說明控制變量的應用,寫出溫度、液體表面積、液體表面空氣流速跟蒸發的關系,故意沒有利用控制變量的思路。
液化,原本準備了一個凍有冰的礦泉水瓶,讓學生將外面的水擦干,無論如何都擦不干,引導學生水從哪里來的,水蒸氣液化而來。但當天上課時沒有忘記帶了,所以就用冰糕替代。
汽化和液化教學反思6
本節課講《蒸發和液化》,“蒸發和液化”這節課的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學生體驗非常豐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將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現象與蒸發聯系起來,例如:太陽底下曬衣服、爐子上燒水、游泳上岸后會很冷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
從實驗入手(學生手背上擦酒精)讓學生在有充分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手背涼)體驗到“蒸發吸熱”的實質,再通過溫度計演示(溫度計的.玻璃泡上涂酒精,酒精蒸發吸熱,溫度計的示數明顯下降)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理解蒸發吸熱且有致冷作用。同時也通過三個演示實驗:
1、用酒精燈將燒瓶中的水加熱至沸騰后,在玻璃出口處放一根冷鐵棒。
2、用注射器,壓縮乙醚蒸氣體積,使其液化。
3、在實驗一基礎上,先將冷鐵棒在酒精燈上加熱一會兒。使學生深刻地記得液化有兩種方法,理解液化要放熱。
本節課通過“探究蒸發與什么因素有關”的過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怎樣使我們的衣服干得更快?繼而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可以將衣服放在太陽底下曬、將衣服攤開、將衣服放在通風處等。使學生輕松地掌握了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的溫度;液體的表面積;液體表面的空氣流動速度。本節課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不足之處:
1、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實驗方案的完善過程沒有放開,老師講得過多,這時可以發揮學生同伴互助的作用,讓學生自己討論實驗的可行性,老師最后總結,效果可能會更好。
2、整節課結尾部分顯得有些太倉促。
汽化和液化教學反思7
我發現,每當我在第一個班講一節新課時,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盡管我想好了思路,可是在講課的時候,會發現有的想法是錯誤的,于是我就必須及時調整。
昨天講《汽化和液化》時,我準備先從“蒸發”和“沸騰”的實例引出這兩個概念,然后再概括出它們都是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從而引出汽化?墒俏野l現,這樣講起來讓學生難理解,還不如直接給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然而再舉例引出它的兩種方式。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
在講“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時,我試圖引出“因素”之前滲透“控制變量法”,即觀察每幅圖時不僅說出不同點,還要說出相同點?墒俏野l現,這樣講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在后面兩個班上課時,我改為學習完“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之后,再回過頭觀察“相同點”,從而引出“控制變量法”。這樣學生接受起來容易多了,也節省了不少時間。
在做“水的`沸騰”實驗時,雖然實驗前我講了“直到水沸騰后再持續三分鐘停止計時”,可是有的學生理解為“只加熱三分鐘”;還有的學生一沸騰就停止加熱,說是怕溫度計被燒炸了。這反映出我沒有事先猜測學生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以后的實驗教學中要注意到這點。
汽化和液化教學反思8
繼《熔化和凝固》之后的一節,學生經過上一節的學習,已經清楚研究物態變化離不開觀察和實驗,況且物理本身就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科學知識的形成來源于自然,來源于生活,探究物理現象的教學是初中教學,特別是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新課開始讓學生談談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氣體和液體相互轉化的例子,通過濕衣服變干、灑到地上的水變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吹降默F象,激發了學生探究物理現象的興趣與熱情,有效的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
結合預習學案完成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教學,教師進行實驗,首先演示塑料袋中的酒精汽化,放在80℃以上的熱水中,塑料袋漲起來,學生觀察汽化現象。因為此實驗用高溫的開水為了避免學生燙傷,所以必須由教師完成。接著進行沸騰實驗的研究,由學生通過學案明確實驗的做法后,教師進行實驗器材的介紹,介紹器材后,在進行沸騰實驗前,教師在黑板上灑水,這樣使沸騰實驗和蒸發實驗同時進行,學生觀察實驗,并記錄數據,最后實驗很成功,學生看到沸騰后溫度不在變化,以為溫度計壞了,實際上這正是我們需要的結果,看到蒸發也悄悄的進行,這樣實驗結束后依次分析兩個汽化方式的特點,在沸騰實驗的小燒杯上放一個小玻璃片讓學生看到水滴生成。從而完成了液化的實驗演示。本節把生活中的東西搬到課堂里來,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學科是一門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科,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生活,激發求知欲望的作用,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使《汽化和液化》兩個概念的`學習變得輕松容易。在“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動,我在黑板上用膠頭滴管滴兩塊大面積酒精,讓學生想辦法怎么樣能讓其中一個快點干,學生說用火烤,有的學生說這是酒精用火烤太危險,有的孩子說用扇子扇,我找了一個愛學物理的學生來,他那書使勁的扇,老師給他遞一個硬紙板,很好的提高了師生間的感情,之后又拿出來一個電吹風幫那孩子的忙,師生就這樣愉快的完成了這個實驗的研究,開心、輕松又學到了知識。
通過對這堂課的演示實驗的處理,聯系我以往的教學經驗,這堂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效果很好。從這兩方面我真正體驗到新課程強調的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當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時,就意味著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個性的發揮,創造性的解放,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的出現,顯得自然和諧,作為教師,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是十分必要。
【汽化和液化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汽化和液化》教學反思04-08
汽化和液化教學反思04-06
汽化和液化教學反思08-25
汽化液化教學反思02-07
《汽化和液化》教學設計08-07
汽化和液化教學設計08-17
《汽化和液化》物理教學反思(精選3篇)08-22
《汽化和液化》教學設計(通用7篇)09-05
《汽化》教學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