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電影《周恩來回延安》觀后感:忠誠 擔當 為民
忠誠 擔當 為民
——電影《周恩來回延安》觀后感
5月20日下午,在煒衡延安律所的統一組織下,我觀看了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周恩來回延安》。這部向新中國建立七十周年獻禮的影片,反映了周總理時隔26年、利用陪同外賓之機再回革命圣地延安的歷史故事,運用現場互動與歷史回憶相穿插的表現手法,將一代偉人周恩來與延安人民的真情厚誼予以再現,故事真實,情節感人,形象豐滿,使觀眾受到了一次革命傳統教育。在中央已經部署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的形勢下,組織觀看這部電影,頗有現實意義。
下面,圍繞“忠誠、擔當、為民”這一主題,談幾點觀影體會:
01
忠誠是檢驗黨員領導干部和人民公仆理想信念的主要衡尺
周總理在全國人民心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崇高地位,一生鞠躬盡瘁,體現了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他生而無后,死而無灰,體現了一顆赤子之心。聽聞和面對建國幾十年依然貧窮落后的革命老區和吃不飽飯的延安人民,他深感自責和愧疚,落下了漣漣老淚;看到延安人民將他深陷泥中的小車肩扛手推的動人情景,他熱淚潸然、掬誠感謝。而幾番番囑咐、一次次拜托省地縣各級黨政領導,一定要實現“三年變面貌、五年翻一番”的目標,讓延安人民吃飽飯、穿暖衣,也真切地體現了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家本色和共產黨人宗旨。回顧歷史,可學于周總理者,何止萬千;聯系現實,真達乎周總理者,不足萬一。蕓蕓眾生者,姑且不言,惶惶貪墨者,何嘗有愧?以忠誠而鑒初心,以良知而行使命,的確已成為執政黨建設和管理的迫切重任。作為一個普通的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我們應當從電影《周恩來回延安》中得到啟示和感懷,重新校驗自己的忠誠,充分履行各自的職責。
02
擔當是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
歷史和實踐證明,擔當和作為既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也是廣大黨員干部應有的精神內核。一個堂堂的大國總理,日理萬機,百事纏身,仍不忘為中國革命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的延安老區人民,遂抽遐過問關懷,表現了他崇高的政治品格和責任意識。那些在歷史上敢于承擔、為民請命的勛吏廉臣,被人民記載于青史書籍之中,傳頌于口碑歌曲之內,而那些視百姓如草芥、以私利為榮耀的亂臣賊子,則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被人民唾罵千秋,以至遺臭萬年。而今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政治經濟金融形勢異常復雜,我國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奮斗目標,如延安一樣的相對落后地區要實現追趕超越目標,缺乏擔當作為和奉獻精神,缺乏為黨盡職、為民造福的政治品格和根本責任,是難以承擔使命的。具體到每一個單位、每一個個人,莫不是職責所關、任務所系,縱難為偉人之大事,敢不盡崗位之微功?
03
為民是鞏固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和踐行初心使命的終極情懷
據有關回憶文章講:1970年春節,從延安返京的知青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并向周總理反映了延安的貧困和落后。1970年3月,周恩來總理把陜西省和延安的領導同志叫來北京開會,參加會議的還有北京市的領導。總理要求陜西省要關心延安人民的生產和生活,要求北京市支援延安地區,派科技人員,幫助延安發展。自此,延安的“五小工業”(小鋼鐵、小水泥、小化肥、小農機、小水電)才逐步有所發展。延安的貧困狀況一直牽動著周恩來的心。在他去世之后,中央文獻研究室出版《周恩來選集》,給鄧穎超寄來了一筆二萬元的稿費。鄧穎超對秘書趙煒說:“恩來同志1973年去延安后回來說過一段話,意思是延安人民的生活艱苦,今天雖有變化,但仍不平衡。恩來對這些變化是看不見了。把他的稿費送給延安,讓它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錢雖不多,算是替他圓了個心愿。”并一再吩咐:不要宣傳,不要登報。從歷史事實和回憶文章中,我們足以看出周總理心系老區人民的深厚情懷。他豈止關懷延安人民,而是將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中華熱土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他是毫不利己、一心為民的典范。
【電影《周恩來回延安》觀后感:忠誠 擔當 為民】相關文章:
《周恩來回延安》電影觀后感4篇05-19
電影《周恩來回延安》觀后感 ——領袖與人民的魚水深情08-24
“忠誠、為民、公正、廉潔”政法干警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心得體會10-27
企業忠誠與背叛電影觀后感(通用11篇)08-24
周恩來紀念館作文11-25
忠誠的狗作文02-08
關于忠誠的句子02-28
周恩來名言 周總理名言警句08-10
擔當的作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