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文學批評史》讀后感
《中國文學批評史》讀后感
《中國文學批評史》于三月開卷,正值春暖花開之際,久坐于中心花園,書捧詩書,掩卷沉思,靜嗅花香,一大樂事哉!寥寥收獲記于此。
《中國文學批評史》,作者郭紹虞,所讀版本為一九三四年版。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能將一個人的名字與學科緊密聯系起來的,先生與中國文學批評史當屬其中之一。《中國文學批評史》,顧名思義,是關于中國文學批評的發展流變。何為文學批評史?它是文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文學批評史,窺一隅而見全貌,我們可以據此來了解中國文學史的發展流變,此亦是先生作書之本意。文學批評所由形成的主要關系,一者文學的自覺,二者思想的關系。
縱觀全書,作者以純文學為邏輯中軸展開論述,復古與演進的主體皆是純文學,一言以蔽之,純文學始終被雜文學意識所籠罩壓制,至清朝成復古之完成期。
華夏悠遠的歷史同時也造就了豐厚的文化遺產,而文學可以說是其中重要部分,從詩三百為源頭的古代文學到現代文學,無不流光溢彩。先生所著之書,分上下兩冊,每冊分三個時間段,清晰地揭示文學批評在各個時期的發展流變。
自周秦到南北朝是文學觀念的演進期,文學形式偏于文,文學作品與應用學術文的區別由含混到明晰。自隋唐到北宋,是文學觀念的復古期,兩者區別又從明晰到含混。自南宋至于清,是文學批評的完成期,此期又分為三個階段,以南宋金元為第一期,是批評家正想建立其思想體系的時期;以明代為第二期,是批評理論各主一端推而至極的偏勝時期;以清代為第三期,是批評理論折衷調和的綜合時期。此大概是文學批評的發展流變。下而詳述之。
在文學觀念的演進期,可大致分為三段,周秦、兩漢、魏晉。而前兩期是文學觀念的演進,迨至魏晉,方有專門論文之作,而進入文學自覺期,專重純文學者亦是產生。周秦之時,文學即文章博學之意而不同于今。至兩漢,文學與文章分野。至魏晉,文章分為文、筆;文近于純文學,筆近于雜文學,文學分為儒、學,儒者通其理,學者識其事。
周秦,重點在于諸子之文學觀,文學之稱雖始于孔門,然諸子之文學非純文學。孔門之文學觀,一言尚文,詩重在創,以達意;二言尚用,文重在述,考古昔之遺文。其論詩重無邪,偏于質;又重于道,于是不離用,因而有文道合一之傾向。而儒家之神影響至文學批評分作、評兩方面言之,作,正名主義之修辭;評即體會之方法。儒家之論神,有待與知,故近于科學;道家之論神,無待于知,故近于玄學。后人喜引詩佐證,均由孔門文學觀尚用推而至極之果。孟子主于詩,提出知言養氣說,與神近。荀子主于文,與道近。然荀子論文雖偏于道,然亦把尚文、尚用結合,故言傳統之文學觀確定于荀子。墨家論文極端質而尚用,以三表法,本之、原之、用之而立儀,其尚用為功利的尚用。道家視文學為陳跡、為糟粕,行不言之教,其提出性命說、神道說。
至兩漢,論詩多沿襲周秦舊說,論賦,自揚雄開復古之聲后,皆儒學之立場。揚雄者,受儒道兩家之影響,論文尚質,復古宗經,卻又故作艱深。王充的文學觀偏于革新,受桓譚之影響,論文主于真(記載事實)受班彪之影響,論文主于善(真偽之平,善惡之實)反對泥古相襲,受史家之影響頗多。
郭紹虞(1893—1984),江蘇蘇州人。主要致力于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國語言學等方面的研究,為建立中國文學批評史體系做出了貢獻。
至魏晉,出現專門論文之作,文學進入自覺期,曹魏時期,曹丕、曹植創作上沿襲古典文學舊型,同時開六朝淫靡之風氣。此時期,因文學通才備其體之說,文學偏于貴族化,又因文學批評隨喜好而無標準,生文人相輕之陋習。晉初文學首推二陸,而重在陸機之《文賦》。 其對于文學批評之貢獻提出文體的辨析,即對各種文學體裁、風格性質加以甄別,提出駢偶的主張,論文偏妍麗,開元嘉文學之風氣,又提出音律說,其音主要指自然之音調,評論重在音節。至于左思,其論賦謂后人之賦失實,因而主張求真,皇甫謐為左思之《三都賦》作序亦認為賦極端尚美而漸離于真。此期,涌現一批總結之結撰者,(www.baimashangsha.com)如摯虞之《文章流別集》,屬于敘論性質的總結,其選輯的宗本于儒家的見地,即不專尚麗辭。至于東晉,有李充之《翰林論》,相比于摯,論文體之外尚兼評論。故言《文章流別集》為總集之始,《翰林論》為文史之始。二晉亦涌現一批反時代潮流的批評家,如虞、裴、葛等人。
文學批評至于南朝而進入重要時期,所討論的問題空前絕后,如文筆之區分,音律之發明;文學批評的專著產生,批評家亦用多種方法進行批評。鐘嶸之《詩品》是對文學作品的批評,劉勰之《文心雕龍》是對文學評論的批評。此時論文,文質相重,而不是后世之重質輕文。漢魏文學批評重才性而不重門第,東晉、南朝嚴流品而不重申清議。而此時立文之道有三,行文、聲文、情文,三者合而風格體制生。而蕭統之《文選》別文體三十九種,亦是批評史上的一大進步。至于文筆之分,文學之性質始漸亦明顯。至沈約倡四聲八病之音律說,論者亦分二端。北朝之文學批評,不如南朝之發達,北之文學推王褒、庾信,而批評當推顏之推。顏氏之文學觀多偏于折衷,而成為復古思想之萌芽。南朝劉勰以厚道主張,開唐代文壇風氣,北朝顏之推以不廢音律之故樹唐代詩壇先聲。
文學批評的演進期大致如此吧。
學批評之內容宏多,先記第一期于此。
2018.3.31
白澤
【《中國文學批評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08-24
《中國科學技術史》讀后感04-03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11-02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06-19
《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讀后感08-23
《中國文學史》讀后感08-22
重說中國近代史讀后感08-25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精選14篇)02-09
《中國是部金融史》讀后感1000字08-21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通用18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