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歷史論文>漢代的家學

    漢代的家學

    時間:2022-08-17 13:22:35 歷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漢代的家學

    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五“累世經學”條云:“古人習一業,則累世相傳,數十百年不墜。蓋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所謂世業也。工藝且然,況于學士大夫之術乎!”趙翼本條還以孔氏、伏氏、桓氏三家為例,說明自周秦以來,特別是漢代四百年來家學的延綿不絕。趙翼所說言之有據,但過去籠統。周秦姑且不論,即令兩漢,家學也是有變化的。

    一 西漢家學盛于東漢

    兩漢相比,西漢家學盛于東漢。對此,《漢書·儒林傳》中有詳細記載,如士孫張學梁丘《易》,“家世傳業”。韋賢治《詩》,傳子玄成,玄成及兄子賞以《詩》授哀帝,“由是魯《詩》有韋氏學”;伏理游君學齊《詩》于匡衡,從此“家世傳業”,徐良游卿學《大戴禮》,“家世傳業”;橋仁季卿學小戴禮,亦“家世傳業”;王中學公羊《春秋》,“家世傳業”。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無須一一列舉。到了東漢,家學有衰微的趨勢。《后漢書》卷七九《儒林傳》:甄宇“習嚴氏《春秋》……傳業子普,普傳于子承……諸儒以承三世傳業,莫不歸服之。”按“三世傳業”在西漢是很平常的事,但在東漢卻引起人們贊賞,這說明了當時家學的狀況。《儒林傳》中還有些傳家學的記載,有必要分析。如歐陽氏傳《尚書》,自歐陽生至歐陽歙八世皆為博士,但是本傳載,“歙既傳業,而恭謙好禮讓。王莽時,為長社宰。顯然,歐陽歙傳家學是在西漢后期。又如汪丹”世傳孟氏《易》,“王莽時,常避世教授”;高“曾祖父嘉,西漢時,以魯《詩》授元帝……父容,少傳嘉學,哀帝、平間為光祿大夫,以父任為郎中,世傳魯《詩》,……王莽篡位,父子稱盲,逃,不仕莽世。”可見汪氏、高氏家學也是在西漢后期。伏黯習魯《詩》,伏恭“少傳黯學,以任為郎,建武四年,除劇令。”此處未明言伏黯學習時間,但他在東漢建國之初即任縣令,以前后文推測,學魯《詩》當不會晚于王莽時期。薛漢“世習韓《詩》,父子以章句著名。漢傳父業”,“建武初,為博士。”按漢制,博士限年50歲,薛漢建武初可以為博士,所謂“少傳父業”必定在西漢時。此外,還有一些傳家學的例子雖然具體時間不詳,但都不會晚于東漢前期。如曹充,建武中習慶氏學,“傳其子褒,遂撰漢禮。”又如劉昆在西漢平帝時曾學施氏《易》,其子秩“傳昆也,門徒亦盛。”張興“習梁丘《易》以教授,建武中舉孝廉為郎”,其子張魴,“傳興業”。曹曾,東漢初學歐陽《尚書》,子祉“傳父業。”牟長,西漢末葉學歐陽《尚書》,卒于東漢之初,“子紆又以隱居教授。”包咸,西漢末“習魯《詩》、《論語》……子福,拜郎中,亦以《論語》入授和帝。”以上傳家學者,或在西漢之末,或在兩漢之交,或在東漢前期。如果以《后漢書》所記載的上述事例為根據來說明東漢的家學,顯然是不妥當的。《儒林傳》中真正說明東漢家學的事例,除前引甄宇家族外,還有幾例:宋登“父由,為太尉。登少傳歐陽《尚書》,教授數千人。”孔僖“自安國以下,世傳古文《尚書》、《毛詩》”。僖二子,“長彥好章句學,季彥守其家業。”這樣有限的幾例與前述兩漢之際傳家學的大量事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兩漢之際有家學背景的人幾乎都未能再將其家學繼續傳下去。這只能說明,東漢時家學已經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以上的討論都是局限在《儒林傳》中。自然,我們也注意到這以外的記載。如汝南袁氏世傳孟氏《易》,弘農楊氏世傳歐陽《尚書》。沛國桓氏世傳歐陽《尚書》。但是,與《儒林傳》的眾多事例相比,這幾例并不具有普遍意義。而且,即令是這三家,家學也沒有都能維持下去。據《后漢書》卷四五《袁安傳》記載,袁氏家族習孟氏《易》,始自袁安祖父袁良,時在西漢后期。袁安少傳良學。自此以后,安子京,京子彭,彭弟湯均傳家學,但袁湯以后,如湯之子袁成,袁逢,袁隗及袁成之子袁紹、袁逢之子袁術均不再傳家學。桓氏家族自桓榮始學歐陽《尚書》,榮子郁,郁子焉,焉孫典傳學不斷。但桓氏的情形有些特殊。《后漢書》卷三七《桓榮傳》注引《東觀漢記》載,帝問郁曰:“子幾人能傳學?”郁曰:“臣子皆未能傳學,孤兄子一人學方起。”上曰:“努力教之,有起者即白之。”看來,如果不是受到皇帝的干預,桓氏家學也未必能傳下去。

    從區域分布上看,東漢時期真正將家學傳下去的家族往往是在中原以外的地區。《三國志》卷五七《虞翻傳》注引《翻別傳》載虞翻上奏曰:“臣高祖父故零陵太守光,少治孟氏《易》,曾祖父故平輿令成,贊述其業,至臣祖父鳳為之最密。臣亡考故日南太守歆,受本于鳳,最有舊說,世傳其業,至臣五世。”虞翻是會稽人,他生活在漢末,五世傳學,這在當時確屬罕見。《三國志》卷四二《尹默傳》:“尹默,……梓潼涪人也。專精于左氏《春秋》……先主定益州,領牧,以為勸學從事,……子宗,傳其業,為博士。”尹默父子是漢魏之際人,在這時初建家學是少見的,在中原地區難以找到這樣的事例。前述《儒林傳》中的甄宇是北海安丘人,也在中原以外。

    綜上所述,我們的結論是:第一,《后漢書·儒林傳》中有關家學的記載,多數并非東漢之事,而應歸入西漢。東漢之初的家學可以理解為西漢家學的余緒。第二,東漢后期,在邊遠地區,家學仍然存在著。

    $False$

    【漢代的家學】相關文章:

    漢代民間的西王母崇拜10-18

    我國漢代胡人圖像特點探析08-22

    溫暖的家學生作文11-07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工作總結07-25

    有關抗疫在家學習的作文(精選11篇)03-16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工作總結08-23

    國家學生宿舍管理規章制度(精選8篇)04-21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反思暨告XX小學學生家長書08-21

    《居家學習,構建和諧親子關系》觀后感11-08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人人爱草免费国产视频 |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天堂 | 色多多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