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社會學論文>當代中國最龐大弱勢群體的界定、成因及對策

    當代中國最龐大弱勢群體的界定、成因及對策

    時間:2023-02-27 09:35:14 社會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當代中國最龐大弱勢群體的界定、成因及對策

    摘 要:箍桶理論告訴我們,最短的那根木條決定著盛水的程度。在中國,要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就得解決好“三農”問題。因此,我們必不能忽視中國農民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是當代社會最龐大弱勢群體的現實。本文力求從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等角度剖析農民成為弱勢群體的主要原因及改變現狀的對策。

    關鍵詞:弱勢群體、最龐大、農民、對策;

    一、當今社會最龐大弱勢群體的界定

    2002年,“弱勢群體”一詞首次見諸官方文件①,隨后,有關“弱勢群體”的問題受到了學術界前所未有的關注,學者們對“弱勢群體”的定位和理解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有學者認為社會弱勢群體“是一個在社會資源分配上具有經濟利益的貧困性、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會群體”②。另有學者把弱勢群體界定為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無法保持個人及其家庭成員最基本的生活水準、需要國家和社會給予支持和幫助的社會群體③。而按照國際社會學界和社會政策界達成的基本共識,所謂社會弱勢群體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礙及缺乏經濟、政治和社會機會而在社會上處在不利地位的人群。

    筆者認為“弱勢群體”之“弱”,一是弱勢的經濟基礎和發展競爭力,二是弱勢的社會政治地位及各種公民權利。

    統計數據表明④: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在1982年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4%,1992年大約為43%,2002年僅為32%;在金融資產占有上,人口比重超過6成的農民儲蓄存款僅占全國存款余額的2成。在我國,雖然憲法規定每個公民的權利是平等的,但選舉法⑤實際上卻規定:農民選舉1個人大代表的人數是城里人的4倍,也就是4個農民的權利相當于1個城里人的權利。

    基于以上兩點,筆者認為近8億中國農民是當今社會最龐大的“弱勢群體”。

    二、農民成為弱勢群體的原因

    農民成為弱勢群體的原因有很多,筆者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因素。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們要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封鎖和制裁,就必須加速實現工業化。而從世界工業化進程來看,工業化有三種方式,即產業自然成長型工業化、殖民輸入式工業化及政府高度介入工業化,但是在當時的國際國內態勢下,我國不可能采用產業自然成長型工業化模式和殖民輸入式工業化模式,只能通過政府高度介入工業化模式來實現;而我國又不可能利用歷史上的兩種工業化籌資渠道,因此農業的剩余就必然成了資本積累的一個重要來源。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我國采取的是以工農產品價格存在巨大“剪刀差”為手段,以集體化農業為制度支持的政策把資本從農業部門轉移到了工業部門。

    有文獻估計,在改革前的1950年-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大約取得了5100億元收入,同期農業稅收978億元,財政支農支出1577億元,政府實際提取農業剩余凈額為4500億元,農民平均每年的凈負擔是155億元。

    (二)經濟政策。改革以來,雖然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某些經濟政策的傾斜和地方行政部門執行的偏差導致了他們在經濟上的弱勢地位非但沒有改變,而且還有加劇的趨勢。有統計資料表明⑥,在1979年-1994年的16年間,政府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從農民那里占有了大約15000億元收入,同期農業稅收總額1755億元,各項支農支出3769億元,政府通過農村稅費制度提取農業凈剩余約12986億元。農民平均每年的總負擔高達811億元,是改革前155億元的5.2倍。從1979年到1997年,國家從農村征收了2億7千萬畝土地,用于城區擴容、修路、建工廠和開發區,這筆土地以極低的價格從農民手中買走,中間又被國家汲取了6-10萬億的“剪刀差”。

    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先生就曾給九十年代的農民算過一筆帳:從1994年開始的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和從1998年開始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⑦,以“私商不得進入”的名義,將農民趕出了糧棉交易和加工領域,限制了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機會,也直接剝奪了農民已經享有的牟利空間。但是到2001年,糧食收購部門累計虧損還是高達7000億元,棉花部門達456億元,而農民的損失則數倍于此。

    (三)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始于1958年的戶籍管理制度人為地加大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成本和難度,減少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轉移的機會,這也成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重要的原因。雖然目前已有部分城市對戶籍制度進行了改革,并取得了多方面成效。但這些改革仍沒有觸及到與農民身份有關的相應制度,如勞動用工制度、教育制度、財政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仍不能消除對進城的農民的歧視和不公平待遇。

    (四)薄弱的基礎教育。目前現行的教育政策是:在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工資主要靠縣財政向農民征收教育附加稅來支付,農村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是以縣為單位進行管理;在城市基礎教育則是政府出錢辦。這使得城鄉基礎教育水平差距不斷擴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就是中國至今仍有8000余萬的文盲人口和每年50萬新生文盲的出現的根本原因,因為新舊文盲九成以上都是在農村!而一個農戶培養一個大學生,往往也就意味著全家更多的人迅速陷入社會的更低層。教育的不公,無疑從起點上使農村子弟處于“不能翻身”的境地。從長遠看,沒有很好的保障農村的基礎教育,“先天不足”的農民必將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更談不上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中國的經濟在將來必不可能持續健康增長。

    (五)落后的“社保”。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現狀,農村居民在社會保障和公共福利等方面根本不能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在城市里下崗的市民和貧困的居民,政府有最低生活保障補助,在農村,除極少數的類似于五保戶等貧困人口有少量的生活補貼外,幾乎就沒有任何其他補貼。在城市里都有類似“老人院”的機構,在農村里,除比較發達的地區外都沒有。大多數農民養老依靠的是自己的子女,這就不難想象為什么“多子多福”“養兒防老”思想在農村依然根深蒂固,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的全面推行仍有很大阻力。

    還有農民看不起病的問題也很突出。據一些調查資料顯示⑧:農民生病因無錢而未就診的比例,由1985年的4%上升到1999年的24%,在貧困地區,農民患病未就醫的就達72%,應住院而未住院的89.2%是因為沒錢支付醫藥費。農村中因病致貧、返貧的農民一般占貧困戶的30-40%,有的地方甚至高達60%。有不少先富起來的農民往往因一場大病而又重新陷入貧困。k6c&BINl`MKP;'Q7&%Nt1!lA學前教育論文/|4$Bz%{ r4RD@'vhLS:G7Y

    (六)其他因素。在經濟建設中,很多地區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速度,有的地方甚至以GDP的增長速度作為考核官員業績的唯一標準,而現實是工業對GDP增長貢獻要大于農業對經濟的拉動,因此他們在決策上就忽視了當地農業的投入和農民增收問題的考慮,最終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論文當代中國最龐大弱勢群體的界定、成因及對策來自WWW.66WEN.COM免費論文網

    三、改變農民弱勢群體地位的對策

    (一)全面取消戶籍制度和建立全國統一、有效的勞動力市場,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把農民和土地捆綁起來,這嚴重阻礙了我國的非農化進程,同時又由于城鄉經濟的分割發展,人為地分割了勞動力要素市場,對農村勞動力流動進行了嚴格限制,農村勞動力要素市場長期處于停滯狀態,致使勞動力無序流動。因此,我國農村要通過社會結構變遷實現現代化,就應當把農村人口的社會流動納入到國家整體的社會流動,建立全國統一、有效的勞動力要素市場,使農村人口的職業轉移與居住變遷、社會地位變遷同步進行。

    (二)中央財政應向農村傾斜,農村義務教育應由中央解決。

    我國目前小學教師的人數共有580萬人,按照我國有60%的人口在農村的比重來估計,粗略計算有348萬農村小學教師,按照每人每月500元工資計算,每年工資總額為208.8億元。初中教師總數為334.8萬人,按60%的比例,農村有200.88萬左右,按照每人每月工資1000元計算,每年工資總額為241億。

    將中學和小學教師的工資總額加起來,合計449.8億元,如果完全由中央來支付,還占不到2002年中央財政收入的4.1%,又由于農村教師占的比重往往達不到人口比重,農村教師的工資絕大部分也沒有達到上述的水平,所以實行這項政策,中央實際要增加的支出就少于449.8億元。

    (三)取消農業特產稅,財政直接補貼農民。

    農業特產稅本身不但有違稅收公平和中性原則,而且還提高了這些產品的成本和銷售價格,這不但不利于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而且還大大降低了我國具有比較優勢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取消了農業特產稅,不但可以減輕農民的負擔,而且還可以繼續培育和擴大現有比較優勢。

    縱觀全球,中國是極少數沒有直接補貼農民的國家之一。據測算,目前我國的農業綜合支持量(AMS)⑨只有2%,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幾乎為零。與我國不同的是,許多發達國家對本國農業的支持水平很高,1996年至1998年,美國的農業綜合支持量為9.5%、歐共體為25%、日本為41%、加拿大為15%,發展中國家墨西哥的農業綜合支持量也達到34%。這些國家農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政府的補貼,如日本農業生產者收入總額中有60%來自政府補貼。2000年美國對小麥的直接補貼每噸45美元,玉米27美元;歐盟對每噸谷物的補貼為55美元。在2000年,歐盟每個農民所接受到的補貼實際是14000美元,而美國則為每個農民20000美元,而中國呢?很顯然,如果這些發達國家將農業補貼水平降到與我國相當,則我國的相當部分農產品將會有較大的國際競爭力。然而實際情況是,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仍在增加本國農業補貼。因此,面對經濟全球化,競爭國際化,中國農業幾乎沒有什么優勢可言。在全面融入國際市場前,政府就應提高農業補貼水平,而且應該直接以現金形式對農民進行補貼,以便更好的學習先進科技,引進先進技術和應用先進的生產工具,提高農業競爭力和增加農民收入。

    (四)精簡縣鄉機構,提高政府辦事效率。

    陳錫文先生曾說過中國縣鄉吃財政的人員有3000萬人,有400多萬個自然村近3000萬村組干部,有近3000個縣、5萬個鄉,有縣鄉部門70萬個。估算一下,縣鄉村要發工資,要保運轉,要保最基本的公共品安排,至少需要7000億元。這7000億元至少要農民負擔70%,這就是說全國農民負擔年均4000億元以上。

    【當代中國最龐大弱勢群體的界定、成因及對策】相關文章:

    涉油案件的成因及對策08-12

    簡述“執行難”的成因與對策08-12

    離婚債務處理難的成因及對策08-12

    群眾集體上訪的現狀、成因及對策08-12

    簡述“執行難”的成因與對策08-15

    師生矛盾沖突的成因及對策分析09-13

    論幼兒告狀行為的成因及對策08-23

    淺析漏征漏管戶的成因及對策08-12

    黨委班子團結問題的癥結、成因及對策08-12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宅男网在线看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一页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码三区 | 制服中文字幕资源第十页 | 亚洲中文字幕电影不卡电影 | 亚洲AV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