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新聞傳媒學論文>媒介理論:關鍵詞.語境.漢譯:對“報刊的四種理論”的再認識

    媒介理論:關鍵詞.語境.漢譯:對“報刊的四種理論”的再認識

    時間:2023-02-23 21:15:11 新聞傳媒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媒介理論:關鍵詞.語境.漢譯:對“報刊的四種理論”的再認識

     [提要] 本文對以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為主的英語世界媒介理論作了語用和語義探究,發現“四種理論”誕生近半個世紀以來,除了對后來的媒介理論影響深遠、至今烙印尚存之外,英語世界和中文世界對它的語用與語義多有歧見、混淆與誤讀。澄清了若干關鍵詞后不難發現,如今江河日下的“四種理論”其實仍值得探究。我們從最新的“去西方化”理論中就可以發現它蘊藏著強大的生命力,以至于對“去西方化”一說能否成立仍持懷疑態度。
    [關鍵詞]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libertarianism;authoritarianism;totalitarianism;neoliberalism;媒介理論;去西方化
    (一)概覽:“四種理論”與媒介理論研究的勃興
    46年前,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出版社推出了3名新聞學者撰寫的《報刊的四種理論》(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一書(Siebert etc. ,1956;斯拉姆:1980)。一時間,該書和它的3名作者聲譽鵲起。學界公認,它開了比較新聞學之先河,以其鮮明奪目的標題填補了大眾傳播文獻的空白,揭示了新聞媒介與社會的關聯,以至于一時間洛陽紙貴。該書不但在美英等國被當作教科書,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與爭辯,并且被譯成多種文字(McQuail, 2000: 153),“得到美國領導團的賞識,美國新聞學榮譽學會曾授予研究獎章”(斯拉姆:1960,“譯者的話”),“屬于最暢銷的非虛構類書籍”(郭鎮之,1997:39)。

    在國內,《報刊的四種理論》薄薄182頁的中譯本自改革開放之初公開出版以來,對學界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芮必峰(1996:63~63)認為,該書的歷史功績在于:(1)探究不同社會制度與報刊的關系這種研究方法對西方新聞學研究產生了影響;(2)對各種報刊體系差異所作的哲學根源上的探究提升了新聞學的理論層次;(3)“四種理論”模式一直影響著甚至左右著后來的媒介理論;(4)西方推崇的“社會責任理論”經過該書的系統闡發得以廣泛傳播。
    到1970年代初以前,為英美學界和新聞界津津樂道的“四種理論”似乎沒有受到學理上的挑戰。1971年,美國學者拉爾夫·洛溫斯坦(Ralph Lowenstein)和約翰·梅里爾(John Merrill)在其出版的《媒介、訊息與人》一書中對“四種理論”作了修正,提出了他們的“五種理論”(芮必峰,1996:64~65)。10年后,美國學者威廉·哈希頓(William Hachten)在《世界新聞多棱鏡》一書中提出的“五種理論”則對“四種理論”作出了較大改進,增加了關于第三世界的媒介理論(芮必峰,1997:66)。1983年,英國學者丹尼斯·麥奎爾(Denis McQuail)在他的首版《大眾傳播理論》中提出了類似的“六種(5+1)理論”(Watson,1998:90~93)。
    1984年,美國傳播批判學者J·赫伯特·阿特休爾(J. Herbert Altschull)提出了國內有人譽之為對“四種理論”第一次構成了重大的挑戰”(林珊,1989)的三種理論,但據我的看法,這種說法似乎言過其詞了。而真正挑戰甚至否定“四種理論”的,是一年后由當年出版《報刊的四種理論》的伊利諾伊大學推出的8人合著的《最后的權利:再探報刊的四種理論》。郭鎮之評介說,《最后的權利》對“四種理論”進行了“總體批判”,預言了后者的死亡,指明了產生它的時代的終結(1997:40~41、38)。
    然而冷戰的結束并沒有止息西方媒介理論的發展。1997年芬蘭學者卡爾·諾登斯特倫(Kaarle Nordenstreng)提出了媒介研究的“五種范式”(McQuail, 2000:161~162)。盡管諾登斯特倫提出“五種范式”的論文以“超越‘四種理論’”為題,但是聲稱要徹底顛覆英語世界既有媒介理論的,是英國倫敦大學戈德史密斯學院詹姆斯·科倫教授和韓國國立漢城大學的樸明珍教授,二人主編的《去西方化媒介研究》以全新的“五種理論”統領全書,匯集了多國學者對包括亞、非、拉美多國和地區在內的研究對象的22篇論文(Curran and Park, 2000)。它的意義在于,該書可能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國別/社會性比較研究嘗試,并且將其置于政治—經濟—文化背景(語境)之下,突破了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歷史分為“冷戰/后冷戰”的二分法。
    (二)語用與語義:雙語探究
    批評前人,是后人的固有權利。但是我們恐怕不能忘記,后人在考察前人理論形成時,前后兩種語境的變化,何況二戰以來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狀貌所發生的變革以及相關學科的發展又是如此翻天覆地和令人眼花繚亂。
    正如《最后的權利》一書對“四種理論”進行“總體批判”時所表明的那樣,作為理論闡述的《報刊的四種理論》在分析中采用的概念和術語多有不周嚴之處(郭鎮之,1997:40)。其實,英語世界如此,漢語世界在譯介上述有關理論時又何嘗不是如此。

       
    媒介理論:關鍵詞.語境.漢譯:對“報刊的四種理論”的再認識  
    1.關于《報刊的四種理論》的封面語言
    今天看來,《報刊的四種理論》從封面開始,用語與漢譯就有可商榷之處。該書的第一作者是弗雷德克·賽伯特(西伯特)(Frederick Siebert),然而正如郭鎮之所言(1997:39),《報刊的四種理論》的譯者將第三作者“斯拉姆(即施拉姆)”列為第一作者,這可能是由于施拉姆在傳播史上的地位,特別是在中國的知名度。但是這個看似可以理解的不當處置顯然誤導了中國學界。據新版《蘭登書屋韋氏大學詞典》(RHWCD,2000),(mass)media[(大眾)傳播媒介]一詞出現于1920—1925年間。盡管書名中使用的是當時的人們更常用的press這個有800年歷史的詞匯作為名詞(其語義的歷史衍變為:壓機——印刷機——印刷品(出版物)——報刊——新聞界,等等),但是作者開宗明義在“緒論”中第一段便聲明:“本書中所用‘報刊’(‘press’)一詞,是指一切公眾通訊工具(mass media)而言……”(斯拉姆,1980:1;Siebert etc. ,1956:1)。顯然,這里的press等同于mass media,但是,鑒于當時報紙在媒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報刊相對于廣播電視而言的悠久歷史,選擇press一詞自有其道理。然而將其譯成“報刊”恐怕就不那么妥貼了。
    論文媒介理論:關鍵詞·語境·漢譯:對“報刊的四種理論”的再認識來自

    2.關于“四種理論”的英文和中文用語
    “四種理論”的英文和1980年譯本的中文分別如下:
    (1)authoritarian theory of the press(報刊的集權主義理論);
    (2)libertarian theory of the press(報刊的自由主義理論);
    (3)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of the press (報刊的社會責任理論);
    (4)Soviet Communist theory of the press(報刊的蘇聯共產主義理論)。
    首先應當指出,由于“四種理論”的作者在構建其理論時形式上采用的是共時性/歷時性并舉的方法,因此在邏輯上似乎難于首尾一致。例如,理論1與理論4的矛盾。但是作者顯然是受到了強大的地緣政治觀的影響,其真正的共時性理論似可用下圖表示:

    有學者指出,“四種理論”實際上只有一種,即理論2(或理論3),充其量只有兩種,即理論2(或理論3)加上理論1(涵蓋理論4)(McQuail,2000:153)。這種批評有一定道理的,它揭示了作者的價值取向,但是因此簡單地說,支配作者的只有冷戰思維,對廣大第三世界國家視而不見,似乎也不夠公允。施拉姆后來成為發展傳播學的主要倡導者之一(Curran et al, 2000:4),恐怕也不僅僅是由于對“四種理論”的缺失的懺悔吧。
    但是,“四種理論”本身的語用與語義及其譯法的確引起了歧義。其中尤以libertarian和authoritarian兩詞為甚。《報刊的四種理論》的譯者中包括英文造詣不淺的林姍老師。中譯本中將libertarian譯為“自由主義(的)”,今天看來不無先見之明,但也可能是偶然性所致。
    我們知道,“自由主義”作為名詞,英文對應詞通常是有近200年歷史(RHWCD,1999)的liberalism(形容詞為liberal)。自由主義一直是近代西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李強,1998:3),而在20世紀常常與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斯大林主義等相對。實質上,在“四種理論”之后,許多媒介理論已將作為形容詞的libertarian音用,而代之以liberal,如諾登斯特倫的“五種范式”(McQuail,2000:161);或干脆以free press(自由報刊、新聞自由)置換,如麥奎爾的“5+1”理論(Watson,1998:90)。
    這種替代有無道理呢?就整個西方人的觀點來看,替代的如要的(請注意麥奎爾和諾登斯特倫是歐洲人);而在美國人看來,那就不一定了。我們知道,在當今民主社會主義盛行的西歐,自由主義往往具有社會主義的色彩;而在幾乎不存在社會主義思潮的美國,其自由主義比西歐要右傾得多(展江,2001:863)。而這種特殊品牌自由主義恰恰就是libertarianism。但是這個詞的漢譯向過去不大熟悉liberalism中各種流派的中國學界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難題。政治學者鄧正來主譯的《布萊克維爾百科全書》將libertarianism譯為褒義的“自由意志論”(1992:418),而在由鄧正來翻譯的《自由秩序原理》一書中,該詞被改譯為“嚴格限權自由主義”(鄧正來,1997:202)。在其他中國學者的譯述中,還有中性的“自由權主義”(郭鎮之,1997:41)、貶義的“極端自由主義”(李強,1998:200)、略帶貶義的“絕對自由主義”(俞可平,1998:68)以及褒義的“自由至上論”(毛壽龍,2000:22;江宜樺,2000:15)等譯法。如果只看中文,誰會相信它們同出一源呢?

       
    媒介理論:關鍵詞.語境.漢譯:對“報刊的四種理論”的再認識  
    顯然,只有權威學者的解讀才能消除上述混亂。毛壽龍認為,libertarianism 的特點是“極端強調個人自由,強調市場本位,堅決反對政府干預,主張以憲政制度保護個人權利并制約政府的權力”,當代代表人物有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弗里德曼夫婦、羅伯特·諾齊克、米塞斯、布坎南等人(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多數是奧地利籍和美國籍經濟學家,其中哈耶克、弗里德曼和布坎南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毛壽龍,2000:22)。而libertarianism實則分為保守自由主義和無政府的自由至上論兩支。前者要求必要的政府,趨向于保守;后者則要求廢除政府,傾向于激進(鄧正來,1992:419;毛壽龍,2000:52)。換言之,兩者的差異,相似于美國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分野。因此可以說libertarianism是美國可被自由派和保守派共同接受的意識形態大致可稱為美國式自由主義。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西伯特選擇這一語匯的用意了,即信美國主流價值觀和既有制度下的媒介理論與制度,甚至對于自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對于在廣播電視領域中推行公營和個別國營制度(法國)的西歐國家也不以為然。
    如果說對libertarian一詞語義的理解主要是我們中國人的事情,那么authoritarian及其名詞形式authoritarianism的情形則有所不同。二次大戰以來,這個有120年以上歷史、逐漸有了一個當代替用語totalitarianism,后者出現于1925—1930年間(RHWCD,1999)。但是即使是在當今的英語世界,“authoritarianism常常和totalitarianism相混淆”(羅金斯等,2001:74)。假如西伯特等人在40多年前犯了這樣的錯誤,那是可以寬宥的。據考證,totalitarianism一語最早被墨索里尼用來描述意大利法西斯主義對整個社會的全面(total)改造與全面(total)控制(李強,1998:119)。而據認為第一部研究totalitarian的力作是德裔美籍猶太女學者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51年出版的《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的起源》,她提出,納粹主義和斯大林主義為totalitarianism的代表,乃是一種全新的政府形式,并揭示其特征為意識形態和恐怖(李強,1998:120)。另一名德裔美籍政治學家卡爾·J·弗里德里希(Carl J. Friedrich)和美國人茲比紐格·布熱津斯基在1956年出版的《極權主義專制和獨裁》則概括了totalitarianism的五個特征(李強,1998:121):1)官方意識形態;2)惟一的群眾性政黨;3)近乎徹底的對強制權力的壟斷;4)對大眾傳媒的壟斷;5)以恐怖手段對身體與心理的系統控制。

    這樣一來,authoritarianism就與totalitarianism有了清晰的差異。但是,也許是作為新聞學者的西伯特等人視野受限,也許是出于溫和的自由派立場,他們使用的authoritarianism涵蓋了從古至今包括totalitarianism在內的非自由主義意識形態。Authoritarianism 今天被譯成中性的“權威主義”和貶義的“獨裁主義”(鄧正來,1992)、中性的“權力主義、命令主義”(鄭易里等,1985)、“威權主義”等等。而totalitarianism的譯名則多含貶義:“極權主義”(鄭易里,1985;陸谷孫),但也有學者取中性譯法“全權主義”(王焱,2000;鄧正來,1997)。中譯本將其譯為“集權主義”,恐怕是為了避開“獨裁主義”一類的壞字眼。但是,這一譯法雖然易于為熟悉中央集權政治的國人接受,卻有失準確。此外,它還給別人造成了困境;芮必峰在譯介洛溫斯坦—梅里爾的“五種理論”時,將本應譯為“集權主義”的centralist譯成了“集中主義”(1996:64~65)。
    如前所述,奉行libertarianism的代表人物多為經濟學家。而大致在1960年代出現的neoliberalism(新自由主義)正是前者的當代形式。由于這些代表人物(尤其是米爾頓·弗里德曼)的理論切中當代人類社會時弊,因此近20年來風靡世界,成為各國施政實踐的指導原則和當代各國政府治道變革的理論基礎(毛壽龍,2000:51)。而且新自由主義首先是以一種經濟理論發揮其影響的。在傳媒領域,它借1980年代里根主義和撒切爾主義的東風,為公司媒介(corporate media)的勃興鳴鑼開道,推進了西歐國家對廣播電視媒介的解除管制(de-regulation)和私有化(Mchesney, 1999:6,110~111)。所謂的“去西方化”的“五種理論”就與此密切相關。這樣看來,西伯特等人當年選用libertarian一語是不無先見之明的。
    附:媒介理論語境與模式的興替(Curran and Park,2000)

       
    媒介理論:關鍵詞.語境.漢譯:對“報刊的四種理論”的再認識  

    理論語境:地緣政治
    理論模式:“四種理論”(西伯特—彼得森—施拉姆)(1954年)

    理論語境:現代化/全球資本主義復興
    理論動向:發展傳播學萌芽

    理論語境:媒介帝國主義
    理論模式:洛溫斯坦—梅里爾的“五種理論”(1971年)
    1)權威主義理論;2)社會權威主義理論;3)自由主義理論;4)社會自由主義理論;5)社會集權主義理論
    理論動向:發展傳播學發展(1960~1970年代)與成型(1980年代);美國批判學派與文化—媒介帝國主義研究興起(1960年代末~ );英國“文化研究”介入媒介研究(1970年代~ )

    理論語境:文化全球化
    理論模式:
    哈希頓的“五種理論”(1981年)
    1)權威主義理論;2)西方理論;3)共產主義理論;4)革命理論;5)發展理論
    麥奎爾的“5+1理論”(1983年)
    1)1)權威主義理論;2)自由報刊(新聞自由)理論;3)社會責任理論;4)聯理論;5)發展理論;6)民主參與理論

    阿特休爾的“三種理論”(1984年)
    1)市場經濟世界理論;2)馬克思主義世界理論;3)進步中世界理論
    皮卡德的“七種理論”(1985年)
    1)權威主義理論;2)共產主義理論;3)革命理論;4)發展理論;5)民主社會主義理論;6)社會責任理論;7)自由主義理論
    諾登斯特倫的“五種范式”(1997年)
    1)自由主義—多元主義范式;2)社會責任范式;3)批判范式;4)行政管理范式;5)文化談判范式
    2000年~
    理論語境:去西方化
    理論模式:科倫—樸明珍的“五種理論”(2000年)
    1)轉型與混合社會理論;2)權威/新自由主義社會理論;3)權威/管制社會理論;4)民主/新自由社會理論;5)民主/管制社會理論
    說明:麥奎爾的6種理論中最后一種“民主參與理論”為非共時性理論,與本表中其他理論有異,故稱之為“5+1理論”。
    參考文獻:
    Curran, James, and Park, Myung-Jin (2000), “Beyond globalization theory”, in James Curran andMyung-Jin Park (eds.), De-Westernizing Media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McChesney, Robert W.(1999?), Rich Media, Poor Democracy: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Dubious Times,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McQuail, Denis (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iebert, Frederick S., Peterson, Theodore and Schramm, Wilbur (1956),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Urbana, IL.: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Watson, James (1998), Media Communication, New York: St. Martin.
    RHWCD, 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1999) New York: Random House
    鄧正來(1997a):“哈耶克的政治理論——《自由秩序原理代譯序》”,載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鄧正來譯(1997b),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鄧正來主編(1992):《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郭鎮之(1997):“對‘四種理論’的反思與批判”,載《國際新聞界》1997年第1期。
    江宜樺(2000):“自由主義傳統哲學之回顧”,載王焱編:《自由主義與當代世界》,北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李強(1998):《自由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珊(1989),“譯序”,載阿特休爾,赫伯特:《權力的媒介》,北京:華夏出版社 1989年版。

       
    媒介理論:關鍵詞.語境.漢譯:對“報刊的四種理論”的再認識

    【媒介理論:關鍵詞.語境.漢譯:對“報刊的四種理論”的再認識】相關文章:

    韋伯合理化理論的科學史語境08-05

    思維與理論08-05

    從政治發展理論到政策過程理論08-17

    體育理論教案08-16

    對話:理論與實踐08-09

    對話:理論與實踐08-07

    分子動理論08-17

    對真實性審計幾個理論問題的認識08-07

    對真實性審計幾個理論問題的認識08-0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欧美日韩成人一区精品高免费专区 | 亚洲欧美人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 日本三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综合激情五月丁香久久 | 亚洲日本337视频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