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陳志武:建和諧社會最大挑戰是建立社保體系
陳志武先生是美國著名華裔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終身教授。2000年,一項頗得全球經濟學家首肯的世界經濟學家排名出爐,在前1000名經濟學家中,有19人來自中國,陳志武教授的排名是第202位。雖然常年身在美國,但陳志武一直關心中國的經濟發展,對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頗有獨到之處。就中國政府提出科學發展觀以及建立和諧社會這個話題,人民網駐美國記者唐勇日前對陳志武進行了獨家采訪。
記者: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來看,美國如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 “以人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陳志武:美國社會歷來以人為本,其發展方針包含幾個基本原則。第一、美國的整個發展過程是以市場為主導,以此實現以人為本。由市場來決定應該發展什么、哪里是發展重點、人們的需要到底是什么等等。從市場供求的基本規律來看,其核心的內容是了解人們(即市場)的需求,了解市場的需求其實就是了解老百姓的需求,不管是核心的需要還是相對次要的需要,都如此。市場根據老百姓的需求去生產、去制造、去銷售,滿足了老百姓的利益,而了解了市場需求的人也就獲得了相應的利潤。第二、按照美國經驗,“以人為本”經濟發展觀首先是要讓每個人“有所有”(ownership)。在中國實現“以人為本”的最根本基礎也應該是讓私人擁有更多的產權,讓每個中國人都“有所有”。個人產權是以人為本的“本”,如果沒有這個“本”,其它都無從談起。讓個人擁有屬于他自己的產權,讓私人產權的空間達到最大,為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提供最起碼的產權保障,這些是“以人為本”的核心內容。只有這樣,人們才有自己的尊嚴,才有自己的生活空間,才有自己的自由度。如果人們不能擁有自己的財產,那么就沒有以人為本的可能了,就變成“以官為本”或者“以行政權力為本”了。
記者:在這方面,美國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陳志武:美國的經驗就是兩條,第一、讓市場去了解人們的核心需求,根據人們的核心需求相應地去生產制造他們需要的東西。從今天中國的現狀來看,也證明了美國的經驗是正確的。不要人為地去干涉市場活動,要由市場去了解人們到底需要什么,讓市場去滿足他們的需要。第二、人們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需要,也最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他們需要自己的尊嚴和生活空間,要獲得這些保障就是讓每一個人擁有自己的私有財產,同時私有財產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
以市場為主導的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前蘇聯、中國、東歐一些國家過去的經驗證明,人為地去設計、計劃出來的發展往往導致糟糕的結局。而美國、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市場主導型經濟則帶給他們老百姓以最大的富足和和諧的社會。他們的成功經驗和當年計劃經濟的失敗則證明,真正的科學發展觀是以市場為主導的發展觀。如果不是以市場交易為基礎而是人為地強行介入,那反而只能扭曲社會的和諧,這種扭曲讓部分人占便宜,讓另一部分人犧牲很大。當犧牲和占便宜的情況越來越惡化,越來越極端了以后,會導致一個不和諧的社會。這是美國整個經驗的一個總結。
記者:美國是如何實現社會經濟的綜合發展的?
陳志武:要使經濟社會得到綜合發展,按照美國的經驗,最理想的方式還是要以市場為主導。市場似乎只是跟經濟發展有關系,怎么會跟綜合發展、文化發展有關呢?美國諸如慈善、宗教、文化、博物館等領域,要么是靠非盈利的捐獻來運作,要么是由盈利的公司來運作,如迪斯尼、時代華納等,他們做出了一個龐大的文化市場,發行了大量的唱片、電影、出版物等,這些企業也跟其他企業一樣,一旦市場化以后,這些企業和企業家就有激勵去了解人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文化產品,根據需要推出相應的文化產品。在文化發展方面,美國的經驗是由市場去了解發現市場對文化的需求是什么。在經濟發展上升以后,人們對文化的需求自然會上升。如果給市場充分的發展空間的話,美國實踐證明,這些文化的需求、文化的進步甚至政治的發展都會相應地跟上來,不過,所有這一切的核心還是市場。
美國的經驗是,要實現社會經濟的綜合發展,讓老百姓的直接參政、議政是很重要的方面,同時,政府決策要程序化和透明化,不然,政治文明不可能進步。
在這里,應該特別強調,非政府組織、民間機構的存在是美國社會達到和諧的最核心的內容之一,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不能完全依賴政府。美國非政府組織的數量龐大,每年向他們的捐款額達到上千億美元。美國是一個“小政府大社會”模式,對窮人、不幸的人、教育機會較少的人進行救濟的工作主要由民間組織、慈善機構、非政府組織來做,他們比政府更了解這些群體的需要,知道他們需要哪些幫助。同時,這些非政府組織對這些工作有天然的興趣,又具備做這些工作的專長,相比于政府部門,他們做這些事情做得更好,也更有效率。中國要實現和諧社會,絕對不能只依靠政府的力量,要開放非政府組織發展的空間,讓更多的非政府組織幫助窮人、文盲、不幸的人等弱勢群體。
記者:我注意到,美國已經基本上消滅了城鄉差異,很多地方鄉村甚至比城市發展得還好。美國是如何改善城鄉關系的?
陳志武:如何改善城鄉關系,美國經驗依然是由市場來調節,加上少量對農村的補貼。在美國沒有戶籍制,沒有城鄉遷移限制,只要是美國公民,不管你是出生在明尼蘇達州的農場還是紐約市區,遷居方面是絕對自由。通過人口的自由流動、自由遷居、就業機會平等,人們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市場的力量賺取更多的收入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城市機會多一些,鄉村機會少一些。如果在城市可以獲得更好的生活,就會引導人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這個過程到最后,可能是那些不喜歡城市的人留在或者回到農村去,因為他們喜歡這種生活。城鄉間的均衡點不是靠政府的政策強制地把資源配置到沒有多少機會的農村去,那樣會浪費諸多寶貴資源,從長遠看,反而不利于和諧社會的發展,而且使社會停滯不前。如果知道一個地區沒有發展前途,美國政府不會在那樣的地方做任何投入,而是去引導,幫助這個地方的人,給他們提供再就業的教育,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移民到其他機會更多的地區或者城市。這依然是通過市場為主導的自由選擇來決定城鄉發展的格局。
記者:美國的自然環境非常優美。它是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進行環境保護的?
陳志武:美國環境的優美是眾所周知的,而私人產權是美國環境得到保護的一個重要條件。美國也通過稅收立法對環境污染嚴重的生產和經濟活動增加稅收或者進行特別審批,以此來保護環境或說減少污染。另外,美國的非政府組織在環境保護方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些由自愿的個人組織起來的環境保護組織,發起各種強有力的活動,對那些產生環境污染的企業帶來強大的約束力。
從美國的經驗看,要使環境得到保護,私人產權很重要。如果能讓個人或者說民間所擁有的土地和財產空間達到最大,那么環境污染與環境破壞的程度會被盡可能地控制到最低。當然,這并不是說在土地私有和財產私有之下,污染和環境破壞就沒有了,只要繼續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進程,環境破壞就不可避免,但破壞程度會因財產的公有還是私有而有較大的差別。通過土地與財產的私有,人們會有激勵不去隨意糟蹋環境,私人產權提供了一種內在的把破壞盡量降到最低的制約機制。美國經驗表明,解決環境問題的一個非常自然而且直接的辦法是:讓土地和其他財產的私人所有程度盡量達到最大。
記者:為了建立和諧社會,中國今天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陳志武:為了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對于今天的中國來說,第一個挑戰是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對現有的社保體系進行完善和充實。這個社保體系不僅僅針對城市居民,而是要針對包括農村農民在內的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讓每個人總能獲得維持生存的最基本所需,這是任何一個國家建立和諧社會的起碼條件。就目前來說,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很大挑戰是資金缺乏,在目前轉軌期間,可以通過國有資產的轉讓、拍賣來充實社保賬戶。
第二個挑戰是如何降低各個行業的市場準入門檻,進一步減少行政管制,放開對民間個人、民營企業融資機會的限制。和諧社會的另一個最核心的基石是機會均等,就業機會是不是均等?教育機會是不是均等?創業機會是不是均等?融資機會是不是均等?這些是不是受到過分的管制?這些管制是否使得不同的群體、不同企業有不同的待遇?如果老百姓不能享受平等的就業機會、教育機會、創業機會和融資機會,那也就不可能出現一個綜合、全面、和諧發展的社會,進一步放松行政管制是通向實現和諧社會、綜合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
今天中國社會所處的狀態跟美國19世紀末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歷很相似。在19世紀20年代,美國80%的人口在農村從事農業,19世紀上半葉美國實際上還是一個農業社會。但隨著19世紀中期鐵路的發展,把美國內陸不同地方連接起來,使大陸之間的流通速度加快,通過火車、輪船等各種交通工具的使用,人們的流動性大為增加,同時工業基礎也得到了大大的發展,到1900年時,美國已經不再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了。
s("content_relate");
【陳志武:建和諧社會最大挑戰是建立社保體系】相關文章:
建立課外閱讀的評價體系08-17
淺議征信體系的建立和完善08-15
如何培訓企業體系建立與運行的總結08-22
建立干部實績考核體系的調研報告08-15
市建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對策思考08-15
信息化與企業信用體系建立08-15
搞好治安綜合治理,建立綜合防治體系08-15
建立組工干部素能評價體系的調查與思考08-15
小議建立稅收管理員考評體系08-15
學習陳俊武先進事跡心得體會3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