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區域發展的十大趨勢
內容摘要:未來我國區域發展將出現十大趨勢,包括地區差距在相當長時期內繼續存在并擴大,但采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能夠減緩差距擴大的速度;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將進一步擴大;城市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大城市圈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企業日益成為市場主體,大企業在跨區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等。關鍵詞:區域發展趨勢
一、地區差距在相當長時期內會繼續存在并擴大,但采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能夠減緩差距擴大的速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區發展差距的變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20世紀90年代之前,地區差距呈逐步縮小之勢;第二個時期為20世紀90年代,地區差距呈逐步擴大之勢;第三個時期為2000年以來,變化不大?傮w判斷,目前的地區差距低于改革開放初期的水平。1978年到2000年,反映人均GDP地區差距的基尼系數由1978年的0.3494減小到1990年的0.2658,然后擴大到2000年的03358。進入21世紀以來,基尼系數基本保持在0337左右。區域總體差距主要是由城鄉差距和鄉鄉差距構成的。據測算,城鄉之間的差距和鄉鄉之間的差距占區域總體差距的份額都各在40%以上。
造成地區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和資源等方面的客觀因素,也有發展戰略和政策選擇等方面的主觀因素。地區差距既是長期以來區域經濟發展歷史過程的綜合反應,也是現實的內外部環境條件差異綜合影響的結果,同時也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其所處的階段有關。
在未來的區域經濟發展中,一方面,導致地區差距擴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條件、產業基礎、區位和人文環境等)將繼續存在;另一方面,抑制差距進一步擴大趨勢的有利因素也正在形成。主要包括:(1)隨著國家對地區差距擴大嚴重程度的日益關注,從發展戰略和政策設計方面正在并將進一步出現有利于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環境條件;(2)中西部地區具有后發優勢,可以總結并借鑒東部發達地區經過長期探索而形成的成功經驗,可以在體制改革、機制設計、政策制定、模式選擇、先進技術的使用等方面少走彎路,實現跨越式發展;(3)東部地區的發展將更加需要和中西部地區之間的銜接與融合,特別是東部對能源等基礎原材料、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等需求的擴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部分產業的轉移,都將為中西部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綜合起來判斷,未來20年中,地區發展差距仍將呈擴大之勢,但是其擴大的速度將在一定程度上減緩。
應當指出的是,雖然地區發展差距有可能繼續擴大,但是,隨著新的發展觀和“五個統籌”要求的落實,隨著國家整體實力的提高和中央對于欠發達地區支持力度的加大,不同地區居民享受的福利水平的差距有可能縮小。事實上,多年來,不同地區之間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一直小于地區發展水平的差距。這說明,中央政府對于欠發達地區以往的支持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將來,只要政策適當且力度足夠,不同地區居民享受的福利水平的差距是有可能縮小的。
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將進一步擴大
國民經濟長期高速持續的增長和生產力水平的迅速提高,為我國加速城市化積蓄了巨大的力量。過去20多年經濟的高速增長、工業的快速擴張和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使約2億農村勞動力進入非農產業,農民從事非農生產和向城市的集中,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城市化進程。1980~2002年,我國的城市化水平由194%提高到391%,提高近20個百分點。但是,總體上看,我國的城市化嚴重地滯后于工業化。與世界上人均GDP水平相當的國家相比,我國的城市化水平明顯偏低。目前,我國還有約8億龐大的人口生活在農村,中心城市功能不夠完善,輻射帶動能力較弱,城市化和城市發展的任務還非常艱巨。
隨著中央提出的關于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重大戰略決策的進一步實施,我國的城市數量將迅速增加,城鎮體系將進一步發展,城市規模將不斷擴大,大城市的競爭力將不斷增強。據估計,2020年,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將達到60%左右。隨著人口和經濟社會資源向城市的快速集中,城市經濟總量所占的比重將日益提高,城市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將日益突出,大城市、特大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將明顯增強。城市化將進一步促進產業的聚集,促進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而將成為下一階段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三、城市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大城市圈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由于城市經濟活動的性質存在差異,城市在空間結構上往往存在著大中小城市共存的格局。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資源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分工的推進,在城市密集的發達地區形成大城市圈,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從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發展歷程來看,基本上都走過了從農村到城市,再從分散的中小城市向大的中心城市集中的過程。我國的人口密度,不太充裕的可利用國土,工業、信息業、服務業的迅速成長及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的趨勢,都決定了中國城市的發展更適宜于大城市圈的發展模式。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快速城市化階段,隨著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城市間基礎實施的完善,運輸工具的便利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城市間經濟聯系的加強,中心城市將不斷壯大,中心城市和周邊中小城市之間的聯系及其影響將不斷加強,大城市圈將因中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而逐步形成。在未來大城市圈形成過程中,城市之間的關系將從以中心城市輻射和帶動周邊城市為主體的形態,向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城市間形成功能和產業分工互補、共生共贏的形態轉變,沿海發達地區的大城市圈將更具有城市群的形態。大城市圈的形成和城市圈之間的分工、合作和競爭,將主導區域甚至全國經濟的發展格局。大城市圈對經濟社會的作用將進一步加強,并將成為最具活力和實力最強的經濟體系。
我國未來有不少城市群可望發展成為大城市圈,如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京津唐地區、膠東半島、沈(陽)大(連)、武漢、渝蓉等大城市圈。這些大城市圈將成為我國技術和制度創新的中心,以及先進制造業的基地。它們的形成將有力促進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并對亞太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四、企業日益成為市場主體,大企業在跨區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經過多年以來的改革,我國在實現政企分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國有資產的監督和管理以及在壟斷性行業中引入競爭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很大進展,企業日益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政府發揮作用的基點正在從對資源配置的直接干預,轉向通過培育市場主體,創造與維護一個有效率的市場,來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部署,和履行入世承諾的要求,政府將進一步減少對國有企業施加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同時,中央在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方面的努力和推進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建設方面力度的加大,使得地方保護將進一步受到限制,企業跨區域交流的障礙將進
一步減少。這對于促進企業跨區域的分工協作和生產經營活動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集團在區域經濟整合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
國際上,大型跨國公司正在根據其全球戰略,在世界范圍內,展開其生產和經營活動的空間布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我國將在新的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的基礎上,形成許多跨地區乃至跨國的企業集團。這些集團將通過跨地區組織生產和經營活動,成為推動地區間資源重新配置和分工與協作的重要主體。
五、網絡型基礎設施條件將進一步完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將更為便利
我國地域遼闊,資源稟賦的空間分布差異較大。長期以來,包括交通、通訊、電力、供水等網絡型基礎設施一直處于瓶頸狀態,制約了區際間的經濟聯系和合理的區域產業分工體系的形成。以交通為例,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交通運輸的發展主要受制于供給方面的制約。由于道路、機場等基礎設施落后,高速的經濟增長導致對交通運輸大量需求不能充分實現。運輸量的增長使得運輸能力極度緊張,路網瓶頸現象加劇,對鐵路運輸能力實行嚴格的限額管理。90年代以后,國家把加強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作為重點,并對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實行適度的投資傾斜政策,使得包括交通、通訊和電力等網絡型基礎設施條件有了顯著改善,溝通區際聯系的骨干通道初步形成。
與此同時,基礎設施條件的空間分布仍不平衡。從交通來看,到2002年底,東中西部的交通運輸線路綜合密度分別是每萬平方公里4482、2096和1424公里,呈現出明顯的階梯狀發展差距,東部和中部分別為西部的314倍和15倍。
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東部和中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將與經濟增長實現同步發展,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將適度超前,網狀的、高度系統化、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將逐步形成;全國各大區域之間的聯系將更為完善和便利,地區之間經濟交流的成本將進一步降低。這將進一步促進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和生產力布局的調整,有力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地區協調發展。
六、產業轉移的速度有所加快,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將逐步形成
由比較優勢決定的產業的跨地區轉移,是發達地區保持競爭力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發達國家在繼續加速向我國轉移制造業的同時,服務業的轉移速度也將進一步加快。我國沿海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接納國際產業轉移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同時,由于沿海地區和部分區域性中心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價格的不斷變化,包括因可使用土地數量不斷減少而導致的土地價格的不斷上升以及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等,還由于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標準的不斷提高,沿海地區的產業將向內地和中西部地區轉移,中心城市的產業將向城市周邊地區和中小城鎮轉移。長期來看,跨地區的產業轉移將不斷加快?鐓^域產業轉移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和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將成為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生產力合理布局的重要途徑。
在生產要素和部分產業由東向西、由中心城市向周邊地區轉移擴散的同時,包括高端勞動力、資本、部分產業、部分產業的高端環節(比如研發、營銷和公司總部等)也將進一步由中西部地區向沿海地區轉移。中心城市的積聚效應也將進一步加強。同時,東部向中西部的產業轉移在近期也將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加工、農副產品加工和部分高耗能產業上。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的環境壓力將逐步增大。
七、跨區域經濟交流與合作將進一步加強,區域發展有望形成新的格局
通過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和協作范圍的擴大以擴大市場、提高生產和組織效率,是毗鄰地區加強合作的內在要求。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和企業市場半徑的日益擴大,我國跨行政區劃的地區合作日益具有客觀基礎。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買方市場的初步形成,各地日益感到開拓區外市場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自下而上的區域經濟合作動力因此而明顯提高。在這種背景下,區域合作在更大空間范圍內以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展開,地區之間的經濟協作在不斷加強。今后10年到20年,全國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隴!m新經濟帶、京津——呼包銀經濟帶和大東北經濟區構成的“四帶一區”的經濟協作基本格局。四條連接東西部的經濟增長軸線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和振興將構成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新格局。同時,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地區、長江三角洲、泛長江三角地區和京津唐等地區的一體化進程和合作也將進一步加速。區域合作的發展將對國土空間開發規劃以及跨行政區劃的各類綜合的和專項的規劃提出強烈要求。
八、國內統一市場建設正在加強,但地方保護仍然在相當程度上存在
地方保護嚴重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引起了各級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重視。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和各種整頓市場秩序工作的開展,地方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我們所做的關于地方保護調查資料顯示,無論是企業調查對象,還是非企業調查對象都認為當前地方保護與20年前相比有一定程度減弱;與10年前相比也有一定程度減弱。
然而,我們的調查還顯示,目前地方保護仍然相當嚴重地存在著。我們的調查列舉了兩個方面、八大類共42種地方保護的形式和手段,調查發現,這42種保護形式和手段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其中,程度最為嚴重的手段包括:(1)在企業招工方面,實行戶口歧視;(2)向外地職員子女收取較高的費用;(3)不向外地職員提供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4)在進行建筑工程招投標時,和在進行政府采購時,照顧本地企業;(5)打擊本地生產的假貨不夠積極;(6)限制重要的技術人員流動,等。
另外,調查還顯示,由于立法、仲裁和執法方面的原因,企業合法權益在外地通常受到各種各樣的侵害,企業競爭缺乏公平的法律環境;煙草、汽車等產品還受到程度很高的保護。
總之,克服地方保護,建立全國統一市場,還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九、中央政府更加關注問題區域的發展,中西部地區有望加速發展,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發展相對滯后,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地區協調發展的重大問題。為此,中央政府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可以預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中央政府將更加關注問題區域的發展,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將成為我國區域政策的重要而長期的目標。
目前,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顯著地改善了西部地區的發展環境。隨著東部地區的快速發展,東部對中西部地區的帶動作用將進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政策環境和外部環境將日益改善,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有望加快。但由于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基礎條件在短期內還難以從根本上改觀,中西部地區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優勢仍難迅速啟動,制約因素(包括客觀環境、體制、市場、配套產業等)短期難以弱化,再加上我國低端
勞動力市場的供給能力將長期過剩,高端勞動力的供給能力在地區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落后地區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短期內難以迅速提高,使得中西部地區勞動力不一定具有優勢,中西部地區在中短期內難以形成明顯的比較優勢,對外資的吸引力也不會有很大的提高,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依然面臨嚴峻挑戰,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要求進一步創新、落實和支持西部地區的發展政策。
現在,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改造和振興計劃已經開始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自然條件較好,生態容量較大,工業基礎雄厚,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科技文化和教育力量突出,人的素質較高,發展潛力較大,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東北地區的發展可能產生投入少、見效快的效果。因此,東北老工業基地有可能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
十、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逐步形成,跨國區域經濟合作將日益加強
當前,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但是,由于全球生產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品、消費類電子產品)和一些資本密集型(如鋼鐵、船舶制造)生產的相對過剩,貿易保護主義也有抬頭之勢。為更多地獲得國際區域分工的益處和克服貿易保護主義的消極影響,各種形式的國際區域合作不斷發展和加強。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全方位對外開放是我國既定的長遠戰略。同時,重視并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正在成為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跨區域的多邊和雙邊經濟合作將被置于更加優先的位置。目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已經邁出實質性步伐,中日韓三國經濟合作和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正在穩步推進;東北亞經濟合作也在積極探索和醞釀;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已經設立,各成員國之間的合作日趨制度化,和中亞各國在政治、經貿、科技、能源、交通等領域的合作正在有效開展;中國和南亞的經濟合作也開始活躍。因此,中國對外開放正在邁向一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嶄新階段。從空間上看,一個由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地區、省會城市直至內地各開發區所組成的對外開放格局已經形成。沿海和沿邊的對外開放邊境環帶也初具規模。向東、向北、向南和向西全面立體開放的總體趨勢也基本明確。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合作的加強將為我國各地區進一步發揮地緣優勢,擴大對外經濟交流和協作,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
【我國區域發展的十大趨勢】相關文章:
我國公路橋梁的發展趨勢08-06
我國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征與發展趨勢預測08-07
移動電子商務發展的十大趨勢08-05
移動電子商務發展十大趨勢08-05
中國遠程教育發展的十大趨勢08-07
中國遠程教育發展的十大趨勢08-09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08-06
當前我國消費品市場的特點及發展趨勢08-07
我國協同軟件市場規模與發展趨勢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