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電子商務時代的On Demand誘惑
當IBM公司在1996年喊出“電子商務”的口號時,也許除了他們自己,沒人相信這個概念在其后會帶動整個IT業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而當我們還沉醉在電子商務所帶來的巨大驚喜中時,IBM卻又以“e-Business On Demand” 勾勒出了電子商務發展的第三階段的藍圖。On Demand的召喚
在電子商務的第一階段,網絡只是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企業們紛紛“上網”建立主頁,用戶只需要一個瀏覽器就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的信息,雖然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充其量只能算是印刷品的復制品而已,但這已足以令剛剛觸網的人們興奮不已。而在電子商務的第二階段,企業將內部的信息系統和業務流程整合在一起,就實現了真正的在線交易,而用戶則享受到了互動的快樂。但這樣就夠了嗎?
用戶進一步希望自己的需求能夠得到企業的及時響應。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對外界變化的適應能力是企業的重要競爭力之一。而這即是e-Business On Demand的目標,讓企業在完成了自身內部的整合后,進一步實現與主要供應商、合作伙伴、客戶的系統和業務流程的端到端的完全整合,這樣企業就能在面對客戶的需求、市場的轉變以及外來的威脅時,迅速做出反應。
e-Business On Demand將會如何改變這個世界?現在做出種種預測似乎總是想像的成分居多,難以令人信服,但我們看到了電子商務此前所引發的一切。我們從網絡上獲取了從未如此之多的信息,還可以上網買書、交費、炒股……IBM公司自己的經歷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可能很多人已經忘卻了它曾經的落魄,90年代早期,華爾街的投資者叫囂著要將其分拆成無數個“Baby Blue”。IBM通過將自己變成一個電子商務的企業以及幫助別的企業實現電子商務,才重振輝煌。當“電子商務”將IBM從瀕死的邊緣拉回后,當我們看到農民通過網絡銷售自己種的辣椒時,我們又怎能去置疑e-Business On Demand蘊含的魔力,以及將對我們生活方式的再次改變。
解讀On Demand
顯然現有的異構、分散、孤立、復雜性與日俱增的基礎架構(Operating Environment)無法實現On Demand的理想,企業需要重新構筑一個On Demand的基礎架構,而這需要四個要素。無可置疑整合是首當其沖; 其次是整合本身所要求的一個開放的標準; 除此之外,在技術層面也需要兩種支持: 可以使分布在計算機中的資源真正實現隨時隨地共享的虛擬運算,以及讓企業將精力投注在商業運作而非復雜的系統之上的自主運算(Autonomic Computing,讓IT設備能夠像生物體一樣具有根據環境變化進行自我調節的能力)。
看上去,這個新的基礎架構使企業在業務流程和底層的技術架構這兩個層面發生了改變,不僅如此,這兩者的接合又會引發企業在購買以及管理計算力方面的另一個變化。當虛擬運算運用在互聯網上時,遍布在各處的計算力資源就可以變得像公共設施一樣,企業在需要時像用自來水那樣打開籠頭即可,并且只為自己所用的部分付費。這聽上去似乎不可思議,但曾經企業使用電力就必須自己建立發電廠,這同我們今天自己購買并管理IT系統的情形何其相似。既然今天我們可以對電力、自來水、天然氣做到按需取用,那么計算力的隨取即用也不是一句空話。
無疑,e-Business On Demand的實現需要非常多的技術創新來支持,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僅僅將其理解為一個技術層面的遠景。當Gerstner展望網絡計算時曾說過“It will create winners and losers”,他似乎已經看到了IBM翻牌的機會。雖然每一次技術的創新都會成為企業盛衰的轉折點,但畢竟技術與商業不是一回事,技術只有同企業的業務運作連接起來才能創造價值。
正因為如此,e-Business On Demand最重要的價值并不在于它所要搭建的IT架構,而是其中所包含的那些商業策略以及商業文化,以及這種將IT技術融入到商業血脈中的做法,而這將從根本上改變企業運作的模式。通過e-Business On Demand,人們可以真正理解網絡所帶來的價值,而IT企業則可以重新思考該如何滿足用戶的需求。
必然的On Demand
有人說IBM善于將普普通通的東西包裝成一個玄之又玄的概念,筆者曾經也這么認為。但當深入其中時就會發現,IBM每次提出有關電子商務的概念都非憑空想像,都與計算力的改變緊密相聯。電子商務緣起于網絡計算,電子商務e代則是在ERP、CRM的興起之后,而網格計算則直接催生了e-Business On Demand。所以這些概念的背后其實都有著強有力的科技支持,并非海市蜃樓。
計算力的改變對應用方式的影響是一種必然。其實當建立在開放協議之上的網格計算試圖實現互聯網上的資源共享時,人們必然會要求從互聯網獲取更多的好處與方便,e-Business On Demand的出現順理成章。其實即使IBM不提出來,也會有其他公司提出來,只不過不會叫e-Business On Demand而已。
e-Business On Demand并不是靈感迸現的科幻故事,其中很多設想及技術方向都是IBM公司以前在不同的場合屢次提及的,而且也是IBM乃至HP、Sun、Microsoft等許多公司一直努力的方向,只不過大家的叫法不同而已。IBM今天所做的其實是總結概括。正因為如此,它才能讓人們感到放心。
e-Business On Demand的腳踏實地還表現在IBM公司各部門的全力支持。在e-Business On Demand戰略中不那么顯眼的個人電腦事業部,出人意料地率先以自己的Think戰略來與之呼應。Think戰略的核心“為商業優勢而創新”這句看上去更像是e-Business On Demand終極目標的口號,是個人電腦事業部想要通過幫助用戶管理PC系統、節省支持PC系統的費用、為用戶提供應用新技術的專業技能等一系列方式,來改善客戶對PC的總體擁有體驗的宣言。同時,其ThinkVantage技術中的Rapid Restore PC(快速恢復PC)技術則屢屢被Palmisano作為自主運算的典型拿出來宣講。服務器、存儲和軟件等其他部門也推出了支持e-Business On Demand的產品。軟件部門發布了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挖掘特點的新DB2 數據庫、能夠預見將來存儲要求并隨之分配資源的Tivoli 產品,并且全面擁抱開放標準的中間件產品。而BladeCenter——IBM的刀片服務器作為未來的網格計算的硬件平臺,則成為服務器部門的一個亮點。
舊瓶與新酒
從電子商務、電子商務e代到現如今的e-Business On Demand,IBM的“電子商務”這桿大旗始終沒變。不過再好的東西吃得太多也難免會膩,因此才有了“2002財富年會”上“IBM為什么不能與時俱進
?”的詰問。電子商務過時了嗎?的確,電子商務已經談得太久,以至于很多人對這個詞麻木了。但是這并不是應該放棄它的理由。企業已經充分運用互聯網提高競爭力了嗎?企業都已經實現電子商務了嗎?好像還沒有吧。所以電子商務這個舊瓶的價值依然存在。
但舊瓶只有盛上新酒才能始終保持吸引力。電子商務作為IBM公司的一個長期戰略,大方向是既定的,IBM也在不斷地為其注入新的血液。當然這種變化并不是為了變而變,而是IBM隨著電子商務應用環境的變化,自然而然做出的調整,這點前文已有論述。
對于IBM這樣的國際公司來說,類似于e-Business On Demand這樣的大戰略都是全球性發布,但其提出更多地是根據北美和西歐的發展狀況。那么對于中國的意義又何在呢?其實相同的問題在IBM提出電子商務、電子商務e代概念的時候也存在,只要回頭看看這兩個概念對于中國所產生的影響,那么也就不難想像出e-Business On Demand將在中國掀起的波瀾。
On Demand一波三折的中文名
在中國,e-Business On Demand最早對媒體亮相是在2002年11月15日的“IBM 2002開發者大會”上。也許是e-Business On Demand負載了IBM公司太多的理想、包含了太多技術與非技術的層面,以至于一時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漢語詞匯,據說“按需的電子商務”、“隨取即用的電子商務”這些完全忠實于英文原意的譯法都未得到周偉火昆的歡心。直到周偉火昆找到了“與時俱進”。
仔細推敲e-Business On Demand后,會發現其最核心的東西是“變”,強調所有的一切都應為企業能夠及時應對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服務。這同“與時俱進”的確是不謀而合,而無論“按需”還是“隨取即用”都沒有觸及e-Business On Demand的本質。On Demand這個英文名稱源于Gerstner時代推動其IGS部門(IBM公司全球服務部)按需購買的e-Sourcing策略,所以當后來擴展成IBM整個公司的戰略時,似乎就不那么合適了。周偉火昆顯然不愿勉強,畢竟中國人講究一個名正言順。
有人說大的企業好,有人說小的企業美,有人說快速是money,有人則說大的企業穩健。那到底哪種經營模式才是最好的呢?當發生了那么多事之后,我們看到市場上的贏家不一定是大的,不一定是小的,不一定是快的,不一定是穩健的,而是能夠適應市場變化的公司,就是我們所說的On Demand的公司。
——摘自2002年11月22日IBM公司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總裁周偉火昆先生于IBM中國有限公司個人電腦事業部“Think戰略發布會”上的講話
【電子商務時代的On Demand誘惑】相關文章:
論電子商務時代的網絡審計08-07
電子商務時代下網絡銀行的探討08-06
電子商務時代網絡體育消費研究08-16
誘惑的作文07-06
金錢的誘惑03-22
誘惑的作文05-17
論文:電子商務時代企業文化的再造08-05
餐飲業跨入移動電子商務時代08-05
中國電子商務至后融資時代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