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移動替代分流固網業務已是大“市”所趨
導讀:移動業務如日中天,固網市場節節萎縮,移動運營商和固網運營商的這種反差,是一個不正常且極不好的現象,實現運營商的全業務經營,建立一個公平、公正、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亟待解決。業界對3G傾注了太多的熱情,并為之掀起了_波復一波的牌照發放方式設想,卻被國資委官員定義為“主要還是外界的炒作”。其實,3G牌照何時發放,如何發放,政府終究會作出交代。而在這之前,我們更應該去關注實際,謀求電信業現存問題的解決之道。從當前來看,我國電信市場正在演繹這樣﹁個怪現象,即移動業務如日中天,固網市場卻節節萎縮.
“拉鋸戰”還是“南轅北轍”?
先進的移動業務對傳統固網業務的分流和替代本無可厚非,但在我國電信市場上,運營商被硬性地要求只能是固網運營商或者移動運營商,這種分流和替代就顯得極其不公平,只能會導致移動運營商和固網運營商的兩極分化。
站在更高的立場上看,在市場競爭中,“拉鋸戰”絕對是一個利好的名詞,作為國有企業且關乎國計民生的我國電信運營商更被寄予了厚望,“拉鋸戰”表現出來的相持不下能夠促進競爭雙方的進一步發展,是引入競爭的初衷,也是最好的歸宿。
透過今年信息產業部的各項統計數字,我們看到的卻似乎是另外一回事。
從用戶發展趨勢上看,移動電話用戶快速穩定增長,固定電話用戶發展逐步放緩。據統計,2004年前三個季度新增固定電話用戶分別為1777.7萬戶、1440.7萬戶和1143.5,其中10月份固定電話用戶僅新增377.2萬戶,遠低于去年平均每月新增固定電話用戶404.4萬戶的水平。其中,從1—10月份的統計數字來看,新增小靈通用戶占新增固定電話用戶的54.5%,是拉動固定電話用戶增長的主要力量。但是,目前小靈通用戶的發展也有所回落,第三季度新增小靈通用戶數已低于新增固定電話用戶數。
另有統計數字顯示,廣東省境內固網運營商2003年的市場份額比2001年下降了15.9個百分點,發展形勢可見一斑。還有業內人士透露,固定電話拆機用戶有可能與新增用戶持平。
業務收入的比較也反映出移動電話對固定電話的競爭力度越來越大。在本地通話方面,2003年、2004年固定電話通話量同比分別增長7.2%和2.9%,固定本地MOU(每用戶通話量)下降也十分明顯;移動電話通話量同比分別增長45.2%、39.8%,移動本地MOU也有所增長。不僅如此,固定電話本地網業務占整個電信業務收入的比重由31.8%(1—7月份)下降至31.70%(1—8月份),再到31.67%(1—9月份),而去年這個時候的比例卻為32.45%。
顯然,移動分流不可逆轉,固網運營商雖然大力發展小靈通和寬帶用戶,卻還是擋不住用戶數量和業務增長下滑的趨勢,固網市場日益萎縮。電信市場當前表現出來的是移動運營商與固網運營商之間的“拉鋸戰”還是“南轅北轍”,不言自明。
中國電信業的“敏感期”?
電信市場呈出的移動運營商與固網運營商之間的“南轅北轍”顯然不可能是正常的現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預示著我國電信業已經走到了一個敏感時期,也是關鍵時期。
改革的初衷在這個時期尚未真正實現。當初,電信業一系列的改革重組之后,我們電信市場引入了更多的競爭者,并初步形成了六大運營商同臺競爭的市場格局,這也是今天我們所能夠看到的電信業改革的最大成果。但是,作為電信業改革更大的初衷,公平、公正、有效的市場競爭秩序仍然沒有建立起來。
就公平、公正而言,當前電信市場顯然還不夠格,主要體現在企業競爭條件不平等和實力失衡上。前面提到,由于不對稱管制,固網運營商被硬性地要求與固網捆綁在一起,也就只能伴隨著固網市場的萎縮而萎縮,并背負了普遍服務、冗員、非生產機構等許多歷史包袱,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電信僅2003年用于國家貧困縣的電信普遍服務補貼就達20億元。此外,電信企業實力也嚴重失衡。據電信專家陳仕俊介紹,移動運營商的盈利能力遠高于固網運營商,在移動運營商中,中國移動的盈利能力又遠高于中國聯通,如2003年中國移動股份有限公司利潤率為22.4%,中國聯通股份有限公司利潤率為6.2%,中國網通首次出現虧損狀態,中國鐵通則處于虧損的邊緣。
從當前來看,有效的市場競爭秩序也還談不上,這主要表現在“惡性”價格戰愈演愈烈、人為阻礙互聯互通事件不斷等方面。由于上述的這些原因,電信企業效益大幅度下降,并導致了“增量不增收”情況的出現。從信息產業部1—10月份的統計數字來看,雖然用戶數都在迅速增長,但固定通信和移動通信的APRU都在大幅下滑,兩者之間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又據相關統計,去年行業用戶數增長26.4%,而收入增長只有13.9%,利潤增長更是趨于停滯。
外國運營商在這個時期只會望“門”生畏。很自然地,我國電信市場機制的不健全,必然令外資心生畏懼。12月11日開始,我國基礎電信業務市場將逐步開放,但據說外資進入的熱情并不是很高,這是我們必須直面的問題。
2004年以來,我國電信運營商及其主管部門堅定不移動地電信強國目標靠近。強國必須強企,但是,由于電信市場機制的不健全,以及法律法規的缺失,電信企業做強不易,實現電信業強國的戰略目標自然更加渺茫。
如此看來,我國電信業猶如在“十字路口”徘徊,何去何從呢?
解決之道在哪里?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既然我們已經清楚地知道了當前電信市場的存在問題,理應想方設法地尋求解決之道。目前,中國電信市場危機已顯,我們解決問題時不我待。
從市場環境來看,公平、公正、有效競爭機制的建立已經刻不容緩。建立一個公平、公正、有效的市場機制,運營商必須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這就有賴于行業主管部門權衡運營商之間的利益并擯棄不對稱管制政策,即實現所有運營商的全業務經營。近段時間關于3G牌照發放的各種方式設想,主要透露出業界對于全業務經營的期盼。因此,實現所有運營商的全業務經營,3G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行業主管部門應適時啟我國3G
市場。當然,電信市場相關的法律法規必然不能缺失,《電信法》的出臺顯然宜早不宜遲。
從企業發展來看,我們應該進一步推進電信企業股權結構改革的進程。眾所周知,我國各大運營商仍然由國有資產絕對控股,弊病頗多,也不利于電信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做大做強。如前段時間的電信高層人士互換事件,業界認為這始終是一項不太明智的舉動。因此,加快改革電信企業股權結構的步伐已是大勢所趨。
【移動替代分流固網業務已是大“市”所趨】相關文章:
分流背后的故事08-17
分流背后的故事08-13
無可替代作文05-28
格局依然走勢趨新08-17
父母的陪伴無可替代08-21
無可替代的愛作文04-15
市衛生監督所實習報告(1)08-16
無可替代作文(精選24篇)11-21
移動公司關于親友網營銷包的整體方案08-12
企業改制分流座談會講話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