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電子信息業顯現集聚效應 總量接近日本
產品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12.09%,總量已接近世界排名第二的日本信息產業部綜合規劃司司長王建章在“2003中國信息產業基地建設與發展高層論壇”上說:我國實施電子信息產業強國戰略和大舉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建設的條件已經成熟。隨著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全球范圍內新的分工體系正在形成,世界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明顯向我國轉移。
首先,電子信息產業梯度轉移模式十分明顯。低成本、高質量才能達到市場占領的要求。電子信息產業正在從美國和歐洲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投資環境好,勞動力水平高,勞動力資源豐富,正好符合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要求。其次,世界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正從單純的加工制造向制造研發轉變。跨國公司投資從加工制造向培訓研發的知識型領域延伸。同時,電子信息產業的基地集聚效應逐步顯現,相關配套產業高度集聚,比如馬來西亞的多媒體走廊、我國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灣地區。因此,應抓住全球產業轉移的機遇,大舉推動國家信息產業基地的建設,爭取在今后的10至15年時間里,促進電子信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升我國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鏈中的地位。
從國內來看,經過20多年來的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門類齊全,產業規模較大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在全國工業系統中,電子信息產業已明顯占據了榜首位置。從總量上看,我國已接近世界排名第二的日本。2002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總額為1693億美元,而日本為1800億美元。我國占全球電子信息產品的比重,也從1996年的3.44%,上升到2002年的12.09%,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大國。部分產品如電話機、手機、程控交換機、音響、彩色電視機以及部分元器件產品的產量已居世界榜首。
另外,我國的科研技術隊伍不斷壯大,部分產品的研發已接近世界水平。產業集聚效應開始顯現,形成了上海的集成電路基地、蘇州的臺商基地、京津地區的移動通信基地,以及深圳、廈門、西安等基地。這為我國實施電子信息產業強國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電子信息業顯現集聚效應 總量接近日本】相關文章:
電子政務發展及我國電子政務現狀08-18
產業集聚區工作總結08-24
發展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物流的建議08-18
那么遙遠,那么接近08-12
更接近成功的51%08-18
發展我國電子商務需迫切解決的問題08-15
鼓勵賞識的效應08-14
多普勒效應08-17
“報復”的正效應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