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理工論文>計算機信息技術>試論地方文獻與地方文化的關系

    試論地方文獻與地方文化的關系

    時間:2023-02-22 16:00:09 計算機信息技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試論地方文獻與地方文化的關系


    [摘要]地方文獻與地方文化具有天然的、密切的聯系,地方文化是地方文獻的產生基礎,地方文獻的內容反映著地方文化,并對地方文化產生多方面的作用:影響地方群眾心理,幫助地方物質文化建設,有助于研究地方歷史和現狀,有助于繼承和發揚地方特色文化藝術等。

    社會發展離不開文化進步,而文化是多層次多方面的。為了促進文化發展,一項重要的任務是繼承、發展和弘揚民族的優秀文化,建設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地方文獻,作為反映特定區域內一切自然現象以及群體活動方式的記錄,其內容涵蓋范圍極廣,是文獻這個大家族中在內容上涉及一定區域并具有一定價值的部分。它不僅記錄了地方的自然環境,社會政治、經濟、生產等方面的實踐活動,也記載民俗、藝術、文教事業等地方文化的方方面面,與地方文化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系。本文試圖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

    1 地方文化是地方文獻的產生基礎

    地方文獻是反映特定區域內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以及群體活動方式的記錄,凡是在內容上涉及該區域并具有一定價值的文獻信息載體,均屬地方文獻。它與其他文獻內涵的界定,在于其內容必須是能夠反映當地社會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狀況的圖書文獻資料。與其他文獻相比,其首要特征是地域性。它在內容上涉及一個地區內的自然與社會基本情況,以不同的題材和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層面,系統,反映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歷史、地理,民族、風俗、民情、宗教等本地區事物的特色,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廣博性、實踐性、資料性,翔實性等特征。顯然,地方文獻的產生不是憑空的,而是以一定的事實、一定的情況為基礎的,這些事實和情況不是別的,正是當地的地方文化。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廣義的文化從整體上包容了人類從淺到深的全部進化活動,這種進化活動既是不斷推進、日新月異的,又是具有穩定性,根深蒂固的,它的“根”來自傳統、民族和時代,這就決定了文化是具有區域性、時代性、階級性等特征的范疇。所謂地方文化,從廣義上說,是某一地區在其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從這個意義上看,地方文獻就是對地方文化的記錄和反映——它的內容恰恰包容了一個地方在各個時代的各方面的種種情況。地方(區)文化,一般可分成圈、群、體三種類型。圈、群文化是指世界和國家而言,范圍較大。體,即文化個體,是指國家、民族文化內部的個體組成部分,如我國歷史地域所形成的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等。因此地方文化是指地方特色文化,即具有明顯地方特征。獨特藝術風格,能夠反映當地人民群眾生產斗爭、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并已形成相當大的影響和優勢,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項目,從這個意義上看,地方文獻是有關地方特色文化的記錄,地方文化是這部分地方文獻的源泉。當然,無論地方文化和地方文獻,其首要特征都是地域性,由于它們豐厚的蘊藏量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對當地的政治、經濟、人民群眾心理有著很大影響,其中積極的先進的部分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地方,小至鄉村,大至一國一洲,全社會全人類的文化就是由各個地方文化的總和所構成的。文化是文獻產生的基礎和源泉,同樣,地方文化是地方文獻產生的基礎和源泉。地方文獻的產生以地方文化的形成發展為前提,記錄了地方文化積累過程中方方面面的詳細資料,離開了地方文化,地方文獻就不可能存在,不可能在文化事業中占據重要地位。

    在肯定地方文化是地方文獻產生的基礎,地方文獻的內容反映地方文化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地方文獻本身就是地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物質層面和心理層面結合的部分,也是界定地方文獻定義的首要因素。因此,它們兩者是積淀歷史、記錄地方人民的認識和實踐,并傳承于現代與未來、服務于社會的精神財富。發展地方文化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收集、整理,保存并開發利用好當地的地方文獻。

    2 地方文獻對地方文化的作用

    正如文獻信息對于文化所起的作用一樣,地方文獻對地方文化也起著保證繼承、加速傳播與交流、促進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地方文獻并非消極地被地方文化所決定,而是不僅僅在內容上動態地反映著地方文化的情況,而且對地方文化的發展起著能動的反作用。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講,我們重視地方文獻,就是要重視它們對地方文化繼承、發揚、交流的作用,這是地方文獻的生命力所在。由于地方文化與其產生的地方文獻都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民(氏)族性等特征,不同地區的地方文獻對于該地區文化的作用又有著具體的特點和表現,在利用中應該具體地區具體分析。但總的來說,地方文獻對于地方文化的作用形式有以下幾個方面:

    2.1心理層面——地方文獻對地方群眾心理的影響

    群眾的心理和精神面貌是地方文化最深層面的內容。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中就包含了每個地方的人們都有著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共同心理素質或心理傾向之意。群眾心理是在一個地區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地方文化的發展逐漸形成的,地方文獻在其中起了怎樣的作用呢?

    2.1.1 提高地方群眾的愛鄉愛國意識和民族自尊心

    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曾說:“國者,鄉之積也,愛國者,亦必愛鄉。”我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這是令國人驕傲和自豪的事實;每個地區也都有著令當地人民驕傲的輝煌的歷史。這些歷史上的輝煌事實正是靠地方文獻如實記錄和流傳下來,讓人們了解和接受的,對人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形成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記述本地區現實情況的地方文獻,使人們了解家鄉的發展和建設狀況,更提高了人民的愛鄉情愛國心,促使他們更積極地投入到家鄉的現代化建設之中。

    2.1.2促進各民族團結,增強地區凝聚力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地方文獻記載了各個民族發展的過程,他們對地方經濟文化的貢獻,以及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進步的歷史和現狀。由于我國歷史上封建統治者對民族文化的輕視,造成了大民族主義和各民族的不平等,少數民族文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不利于民族的團結和凝聚;大量散藏于民間的民族典籍正隨著少數民族知識分子的去世而消失,將成為我國民族優秀文化的一大損失。而解放后,國家開展搶救整理民族文化的工作,搶救整理出大量的民族古籍,并開展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根據地方文獻編寫了大量有關民族問題的專著,不僅挽救了民族文化,也加深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團結友好,防止大民族主義,提高少數民族的地位,增強了一個地區各民族的凝聚力。

    2.1.3滿足地方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

    每個地區的人民群眾都以本地區擁有與別地不同的獨特之處而驕做,并樂于保持這種本地的特色,人們茶余飯后常常津津樂道于本地的風土人情、人物事跡、歷史掌故,這已經構成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從報刊上經常刊登的這類文章我們便可略見一斑。如浙閩的茶文化、廣東的飲食文化西北的黃土文化,都是這些地區生產、生活必備的條件和特色。因此記載這些內容的筆記。雜記類地方文獻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如《東京夢華錄》、《洛陽伽藍記》、《夢溪筆談》等。人們還常從地方文獻中擷取這方面的內容進行考證,以滿足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

    2.2物質層面——地方文獻對地方物質文化建設的作用

    地方文化的物質層面包括一個地方獨特的自然環境及資源、勞動者、生產工具、生產方式以及由其結合而產生的各種物質財富。顯然,由于各地自然條件、歷史發展及傳統心理的影響,其物質文化或以商業文化為主,或以農業文化為主,或以交通運輸為主,抑或多元化發展,各自呈現出地方的特色,這些與地方人民息息相關的生存條件,自然也是地方文獻記述的重要內容光煥發之一。近年來,開發文獻信息資源為當地經濟發民服務是信息工作部門十分重視的一個課題,相關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充分體現了地方文獻對地方物質文化的促進作用。我們認為,這種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保持和發揚地方原有的物質文化特色。內容豐富的地方文獻不僅記錄了這種特色的形成原因、發展基礎,也記錄了當地人民經過長期的奮斗所得的成就,形成的經驗。這種經驗對保持和發揚當地的物質文化特色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是必不可少的基礎。

    第二,發掘潛力,建設新的物質文化。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講求創新意識,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掘本地的潛力,因地制宜地開創新的發展局面,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充分掌握信息資源,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而“知己”的有力武器就是當地的地方文獻。地方文獻是了解一個地方的資源狀況,從而選擇其新的發展點的知識寶庫。同時,地方文獻為科學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而科學的進步也可能成為物質文化新發展的契機。

    2.3心物結合的層面——地方文獻對研究地方歷史和現狀的作用

    我國地方文獻歷史悠久,涉及內容廣泛,資料翔實細致,可信度高,其深度、廣度比正史中的“地理志”強得多,而真實程度也要超過正史中的“一統志”,這些特點使它成為研究中國的經濟史、政治史、文化史、軍事史及科學技術發展中所不可缺少的參考資料,補充了官修史書的不足。地方志首重地理,對當地的地理沿革、山川河流、疆域城池、湖泊海道、交通驛站、關隘厄塞等都詳加考核,詳細記載,為我們研究地理變遷提供可靠的史料;地方文獻對地區政權組織機構情況。各種官吏名額和任免情況、歷代沿革變遷都有詳細記載,是研究地方典章制度、政治史不可缺少的資料;地方文獻記載了當地風俗習慣、名山、寺觀、名勝、建筑,如《王屋山志》、《洛陽伽藍記》、《說嵩》等,對研究地方風俗史、旅游資源有很大幫助;地方文獻提供了該地民(宗)族的生活。風俗習慣、生產、宗教等資料,對民(宗)族史、宗教史研究很有幫助;許多人物傳記的資料,正史上不記或語之不詳,往往能在地方文獻中找到,如許多在當地有相當影響的杰出人物、科學家、能工巧匠等,《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便是一例;地方文獻還記載了大量的文化藝術資料,錄有金石、古跡、藝術、歌謠、詩文、農諺、碑碣,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對當地人民的生活有相當的影響,是地方文化史的重要內容; 對科技文獻資料的記載也是研究地方科技發展史的必要材料。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利用地方文獻編寫“斷代史”、地理書、地方志、大事記、會典、會要、類書、政書等史書和資料匯編的傳統。兩晉以來的地理書如《水經注》,《陳留風俗記》,唐宋以來的類書、辭典,如《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在編寫過程中都引用了大量的地方文獻資料。清朝學者顧炎武根據一千多部地方志寫成《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書》,前者類似經濟資料匯編,后者為歷史地理著作,都很有名。我國古代的地方志有許多已不傳于世,但靠著這些資料著作得以保存下來。如現存于世的最早的河南地方志為元代的《河南志》,是清嘉慶中由徐松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廣東潮州早期方志《潮州圖經》,也是饒宗頤先生從《永樂大典》輯出的。可謂取之于斯,又用之于斯,對我們研究地方的歷史提供了許多細致寶貴的材料。

    利用地方文獻,編寫各種專著和資料匯編,修編地方史志,對研究地方的歷史和現狀具有重要意義,是地方文化事業的重要內容之一。如,將地方文獻中大量的天象和自然災害資料按時代按專題編成各種資料叢編,可為科學研究補充有價值的數據和事例;整理地方文獻中有關中外文化交流的資料,編寫中外友好往來的歷史,可為促進中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服務。建國以來,利用地方文獻研究地方歷史和現狀的成果累累,層出不窮。

    2.4地方文獻對繼承和發揚地方特色文化藝術的作用

    每個地方的文化活動當中都產生了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活動項目,在當地世代相傳,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特色文藝的形式包括民間文學,音樂、戲劇、美術、曲藝、舞蹈、雜技、花卉、陶瓷,甚至飲食、方言等內容。江西景德鎮的陶瓷、山東濰坊的風箏、安徽毫州的剪紙、河南洛陽和山東荷澤的牡丹、河北戶縣的農民畫、吳橋的雜技等,這都是在全國甚至是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的地方特色文化藝術形式。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文化遺產,使一個地方原有的特色文化項目發揚光大,構筑起更加顯著的優勢和更加鮮明的特色,是完成民族文化復興這一系統工程的基礎性建設。

    在古代,這些文化藝術形式的發展和繼承主要靠當地人們口頭交流、口耳相傳,將它們形成專著進行記載和傳播的也有,但并不多見。地方文獻雖然對它們有相當多的記載,但較為零亂,不成系統,這是一部分特色文化的優勢逐漸喪失,特色日趨平淡的因素之一,甚至有些民間技藝已經逐漸失傳。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地方文獻在特色文化發展中的獨特作用,開始重視采訪、收集、整理地方文獻為特色文化項目服務,并形成了許多專著,保證了特色文化藝術的繼承和傳播。在此基礎上開展理論研究,為這些文藝形式的發揚、發展、迎接新事物的挑戰做出貢獻,同時也為地方文獻的寶庫新增了一筆財富。近幾十年來,全國各地編寫出版了許多文化志。文化藝術年鑒、方言研究、姓氏研究等地方文獻,以及有關各種地方特色文化藝術的專題文獻,如《中原尋根——源于河南千家姓》、《長安月季別樣紅》、《中國浙菜》、《廣東曲藝選集》、《評彈藝術》等等。

    3 結語

    文化,無論古今中外,都是人類獨特的創造物。雖然世界各國對文化定義至今仍眾說紛壇,但在社會發展中,文化現象仍然明顯表露出來。我國早在漢代,就有“文化”一詞,通常是作為封建帝王所施用的文治和教化的總稱。而現代文化的內涵,由于中外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正逐步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文化結構和觀念。它表現在知識、信仰、道德、法律、藝術、習俗以及人們的行為方式、心理思維、價值取向等一切方面,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系統。而文獻,即是記載有價值的知識信息的一切載體。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各種因素,文化和文獻都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方面,即地方文化和地方文獻。應該說,地方文化包括地方文獻,地方文獻屬于地方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不是同等、并列的關系,而是依存、從屬的關系。當然,它們也有相互影響,互相促進的關系。我們從上述的各項分析比較中,已看出其端倪和得出初步的結論。為此,我們認為,地方文獻與地方文化緊密相關相互促進。因此,我們圖書情報部門除了要充分重視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更要積極配合文化事業機構的各項工作,努力做好文獻開發并主動提供給各個部門利用,建立起全國性的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網,以使其在地方文化建設發展中發揮更加充分的作用,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以及圖書情報部門自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龐樸.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M]. 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 1988,(3)

    [2]李權時. 嶺南文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3]張敏,黨鐵久. 建設地方特色文化的構想,群眾文化論文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l990

    [4]駱偉. 論地方文獻[J].廣東圖書館學刊. 1988,(4)

    [5]石惠俠. 結合省情談地方文獻資源建設[J].河南圖書館學刊, 1998,(2)

    〔出處〕 圖書館論壇 2000(5)



    【試論地方文獻與地方文化的關系】相關文章:

    試論地方文獻書目08-09

    試論地方文獻的特點08-09

    試論地方文獻的搜集與利用08-09

    地方文獻特點和類型試論08-09

    略論地方文獻與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08-09

    文獻 地方文獻 地方文獻學論考08-09

    地方文獻的文化價值及其收藏08-09

    論地方文獻08-09

    地方文獻簡論08-09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伊人久久亚洲国产嫩草影院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色婷成人综合电影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青草 | 在线观看日本亚欧视频 | 日韩在线精品特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