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建立三峽庫區特色文獻資源館藏的思考
摘 要 三峽庫區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三峽庫區工程舉世矚目、全國關注,收集、整理與開發與之相關的文獻資源是公共圖書館的使命之一,重慶圖書館無論從它所處的地理位置、目前的狀況,還是從特色文獻資源建設。自身今后的發展方向等方面,都應承擔起建立三峽庫區特色文獻資源館藏的重任,而怎樣建立三峽庫區特色文獻資源館藏,如何發揮其特色優勢,開辟特色服務,對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的看法。參考文獻6。
1 豐富多彩的三峽庫區文化資源
三峽庫區文化資源指固興建三峽樞紐工程而形成的,西起重慶江津白沙鎮,東到三峽大壩壩址宜昌三斗坪這一長約700公里、面積約1081平方公里的巨大水庫及周邊地區內各種凝結著豐富文化精神的社會人文資源。在這里,優美瑰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跡;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和獨具特色的民俗、宗教、飲食文化等,奇妙地構成了一條燦爛輝煌的文化長廊,正所謂“三峽文化,國之瑰寶”。具體他說,三峽庫區文化資源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內容:一、文物古跡。包括巫山猿人遺址、大溪遺址、巴王墓、黃陵廟、白帝城、大足石刻、涪陵白鶴梁等75處人文景觀資源和1.2萬多個文物點。二、三峽工程文化。主要包括圍繞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而出現的七十年夢想、四十年爭論,全民族決策這段應該珍藏的工程史話,三峽工程的建設及其意義,下個世紀三峽工程及庫區建設的展望等內容。三、歷史文化名人及文學藝術。主要包括三峽地區以屈原為代表的一大群本土歷史文化名人及其名著;以李白、杜甫、陸游為代表的一大群對三峽地區文化產生重大深遠影響的歷代歷史文化名人及其名著;以及圍繞三峽的奇山異水而產生的民間神話傳說、民歌民謠等。四、三峽民俗宗教文化。主要包括生活在三峽地區的土家族、苗族的民風民俗,以及在三峽地區頗為流行的巫教、佛教、道教、天主教等宗教文化。五、飲食文化。主要包括三峽腹地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享譽世界的川菜文化,源遠流長的重慶火鍋文化等。
2 舉世矚目的三峽庫區工程
夢想70年,爭論40年的三峽庫區工程建設舉世矚目。早在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他的《實業計劃》中就提出了開發三峽水力資源;改善川江航運的設想,1924年他在《民生主義》中進一步強調了開發三峽水力資源的重要性。30年代初,國民黨政府正式開始研究三峽工程,40年代中期,又邀請美國著名高壩專家薩凡奇來華,經現場查勘,編寫了《楊子江三峽計劃之初步報告》,建議在宜昌上游建壩發電。直到1947年,國民黨政府在軍事上江河日下。才最終停止了三峽工程的研究。新中國成立后,經濟建設雖然在一定的階段受到過左的干擾,但是有關三峽工程的科研、設計和試驗工作,從未停止過。1992年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議正式通過了興建三峽工程的議案,經過70多年的艱難歲月和風雨歷程,修建三峽工程終于在20世紀90年代的改革開放形勢下,由夢想變成了現實。從此,三峽庫區倍受世界矚目、全國關注,自三峽合攏現場直播的那個時刻起,三峽的點點滴滴都會引起我們的心動。目前,三峽庫區工程建設、三峽庫區百萬移民、三峽庫區對口支援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據悉,國內外諸多企業進駐三峽庫區,世界500強企業的200強投資于三峽庫區。
3 重慶圖書館應建立三峽庫區特色文獻資源館藏
三峽庫區特色文獻資源是在特定區域、特定經濟和文化條件下產生的,具有十分鮮明的地方特色。這種具有特定地方文化特征的文獻資源,不僅能有效地為本區域的社會發展服務,而且還能促進人類社會不同社會文化需要的交流與發展。以收藏文獻資料和傳播文化信息為己任的公共圖書館,收集、整理與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獻資源正是它的使命之一。重慶圖書館無論從它所處的地理位置,目前的狀況,還是從它的特色文獻資源建設、自身今后的發展方向等方面,都應承擔起建立三峽庫區特色文獻資源館藏的重任
3.1 重慶圖書館所處的位置
1997年直轄后的重慶,東西長470公里,南北寬450公里,總面積約8.24萬平方公里,三峽庫區70%以上的面積都位于重慶轄區內。重慶圖書館是重慶市立公共圖書館,位于重慶市中區內。重慶市有43個區縣公共圖書館,其中屬于三峽庫區范圍內的圖書館就有22個。此外,還有部分位于三峽庫區周邊地區的圖書館。這些圖書館有的位于長江三峽的黃金旅游熱線帶,有的位于國家級或省級風景名勝區,有的位于各類文物、遺跡、遺址區,這里琳瑯滿目的古今人文景觀,薈萃了巴渝文化、抗戰文化、宗教文化和革命傳統文化的風采。而萬州、云陽、開縣、豐都等區縣又位于三峽庫區建設中心,是承擔三峽工程百萬移民任務最重的地區,備受世界關注、全國關注。
3.2重慶圖書館目前的狀況
重慶圖書館是始建于1947年的老公共圖書館,曾經有過輝煌的昨天:豐富的館藏使它居于全國五大公共圖書館之列,古籍善本書、抗戰時期出版物、聯合國文獻三大館藏特色使它以文獻優勢館自居。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人們對文獻和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與社會化,同時,由于計算機技術、通訊、信息存儲等新技術的運用使圖書館事業得以迅猛發展。然而,近幾年來,重慶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窘態:在1994年文化部對全國市級公共圖書館評估中,僅列倒數第2位;在1998年文化部對全國省級公共圖書館評估中,綜合地位差不多退到了未位,有13項指標不能達到最低評估標準,而吃了“鴨蛋”;2000年國家文化部舉辦“讀者喜愛的圖書館”評選活動,重慶圖書館甚至連參評資格都未能獲取!如此揪心的局面,致使讀者人數不斷萎縮,館內職工人心渙散,人才流失嚴重,1995年至2OOO年上半年共流失了碩士研究生1人,大學本科生10人,專科生10人。固然,造成如此尷尬與無奈的狀況有多方面的原因:政府投入偏少、館舍條件差、硬件設施落后……,但作為重慶圖書館自身也應認真而深入地反省思過,痛定思痛。江澤民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展不竭的動力。”重慶圖書館要進步要發展,絕不能固守舊有的工作思路與模式,必須走“創新”之路,而搞特色文獻資源建設正是目前公共圖書館在經費緊缺的情況下,擺脫困境的出路之一。
3.3 重慶圖書館應開辟特色文獻資源建設
何謂“特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寫的《現代漢語字典》的解釋為:事物所表現的獨特色彩、風格等。就圖書館館藏而言,也就是指“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缺我全”,總之,就是要有與眾不同的為社會大眾所需的別開生面之處。公共圖書館應充分利用本地區獨特的社會文化資源,建立特色館藏,開展特色服務。在國外,有許多特色圖書館,比如,日本歧阜縣立圖書館擁有8萬幅世界各地分布圖和地圖資料。該館為此專門設立了世界分布圖中心情報室,一方面對世界分布圖、地圖等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并做成數據庫;另一方面通過分布圖情報系統,按用戶的要求進行加工、組合做成新的分布圖或地圖。在國內,不少公共圖書館也設立了特色資源中心,如,深圳圖書館的時裝圖書館,紹興市的魯迅圖書館,宜興市的紫砂圖書館等等。在目前眾多公共圖書館經費緊缺的情況下,搞特色館藏、突出重點應是一些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一條基本原則。
重慶圖書館長期以來以古籍善本書、抗戰時期出版物、聯合國資料這三大特色館藏而自居。但是,自從北京、上海、香港、澳門等地的圖書館成為聯合國資料寄存中心后,重慶圖書館館藏的第三大特色實際上已不復存在,再看看靜靜躺在書庫里、大多處于破損狀態的古籍善本書,我館雖然擁有古籍線裝書5萬余種,然而,孤本只是很少數,絕大部分資料國內其它圖書館也有,一旦這些館搶先上網,形成規模,重慶圖書館館藏的這一特色也將失去優勢。至于抗戰時期出版物,雖然我館在幾年前就多次討論過開發其資源、發揮其特色的問題,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至今抗戰時期出版物仍未走出“深閨”。據悉: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目前正在開展對“民國時期出版物”(其中包括抗戰時期出版物)的調研,繼而將在全國開展“民國時期出版物”的縮微工作,然后將向外發行、出版。嗚呼!重慶圖書館又一館藏特色處于岌岌可危之境地也。
從目前情況看,重慶圖書館要立即著手靠自己有限的力量來開發古籍善本書、抗戰時期出版物,困難重重:首先,經費是個大問題;其次,人才資源跟不上。當然,并不是說就放棄對這兩大特色館藏的開發,以筆者之見,重慶圖書館不要固守舊有的三大館藏的老路子,應擺脫束縛,放開眼光,建立第四大特色館藏——三峽庫區特色文獻資源館藏。
4 如何建立三峽庫區特色文獻資源館藏
4.1成立三峽庫區特色文獻資源館藏小組
館里選出富有開創精神、業務能力較強之人,成立三峽庫區特色文獻資源館藏小組,專門從事這些文獻的收集、整理與開發工作。并制定出詳細的關于三峽庫區特色文獻收集方法、收集范圍、收集類型、收集重點、開發原則等一系列的制度。此外,應向上級申請經費,獲得專款,如果暫時不能獲得專款,也應明確每年購置三峽庫區特色文獻經費占全館整個購書經費的比例。目前,我館雖開設有地方文獻閱覽室,也藏有部分有關三峽庫區的文獻,然而要建立三峽庫區特色文獻資源館藏仍需做大量艱苦而細致的工作。
4.2擴大宣傳,加強收集三峽庫區特色文獻的力度
爭取地方立法或地方發文,確立地方文獻呈繳本制度,以此獲得重慶市各新聞出版機構的大力支持。另外,加強與各三峽庫區區縣圖書館的聯系,同他們一道共同收集三峽庫區特色文獻。目前,已有部分庫區區縣正式發文,確立了當地地方文獻向重慶圖書館呈繳的制度。此外,應廣開渠道、多方收集,比如:上門收集、信函收集、交換收集,在各種以三峽庫區為主題的座談會、新聞發布會、學術研討會、展覽會上現場收集等。
4.3抓住西部大開發的良好契機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鄧小平同志關于我國現代化建設“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高瞻遠矚、統攬全局、面向新世紀做出的重大決策。西部大開發,成了舉世矚目的亮點,中央支持的重點,全國關注的焦點,西部唯一直轄市重慶,特別是三峽庫區更是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投資者的目光。為了更好地吸引國內外商人、企業家來三峽庫區投資建設、共同發展;吸引國內外明星企業、名牌產品來庫區安家落戶,國務院、重慶市政府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著力改善庫區投資環境,為發展庫區經濟,擴大移民安置容量創造有利條件。那些已到或準備到三峽庫區投資建設的商人、企業家必定要了解三峽庫區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重要信息資源,作為向社會提供這些信息資源的公共圖書館,應該抓住機遇,擴大自己的影響,創造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5如何開辟特色服務,發揮三峽庫區特色文獻資源館藏的優勢
5.1 編制剪報
編制剪報無疑是目前公共圖書館開展特色服務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它經費投入少、信息出臺快。針對性強、對工作人員能力要求相對較低。我館訂有1400余種報刊,占全國核心報刊的83%以上,其中三峽庫區的地方報刊也有多種。三峽庫區特色文獻資源館藏小組可派1~2人專門編制有關三峽庫區信息的剪報,供重慶及全國各地社會各界參閱。
5.2 制作數據
全國圖書館信息網絡化建設及文獻資源合理布局、協調發展的必然趨勢,就是各圖書館建立自己的特色文獻數據庫,以自己的特色館藏入網。我館應在逐步形成三峽庫區特色文獻資源館藏的同時,逐步建立起適合計算機網絡需要的特色文獻數據庫,數據庫可建三峽庫區特色文獻目錄數據庫、摘要數據庫、主題專輯數據庫等。
5.3 撰寫專題綜述、決策建議
剪報是對三峽庫區特色文獻的粗加工,除此之外,還需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對三峽庫區特色文獻資源進行深加工。首先做好市場調研,根據社會熱點,經濟重點撰寫專題綜述、決策建議,供重慶決策首腦機關參閱,供重慶一些地方企業參閱。
5.4 出版書籍
通過市場調查,了解社會情況,可與重慶或全國的出版機構共同開發、出版有關三峽庫區的各類書、畫,既可選擇一些通俗易懂、普及性的題材,如:《三峽庫區文化系列叢書》、《新三峽與舊三峽》等。又可選擇一些具有較強學術性的題材,如:《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工程》、《三峽庫區人防問題》等等。
5.5 開展系列活動
可聘請有關學者與專家,舉辦以三峽庫區為主題的講座;組織評選三峽庫區優秀文學作品、美術作品的活動;舉辦反映三峽庫區文化、經濟的文學作品和美術作品展覽;成立三峽庫區文化沙龍等,讓更多的人了解三峽庫區、認識三峽庫區,同時,也擴大重慶圖書館自己的影響。
5.6 開發特色旅游文化產品
1992年4月,全國人大做出了興建三峽庫區工程決定后,國際國內掀起了長江三峽旅游高潮,旅游在逐漸成為三峽庫區經濟的一大支柱。圖書館可與旅游部門合作,利用自己豐富的文獻資源,深入挖掘三峽文化的內涵,開發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如,旅游小紀念品、旅游宣傳小資料等。目前,三峽庫區的旅游大多停留于低層次的“乘船觀光游”,圖書館與旅游部門可對三峽庫區的旅游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的考察,開辟一些科考探險、了解風土人情等專項旅游和特色旅游線路。
參考文獻
(1)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西部大開發百問學習資料,2000.4
(2)鄭敬東,中國三峽文化概論,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1996.7
(3)黃濟人,三峽工程議案是怎樣通過的——一個全國人大代表的日記,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9
(4)吳建中,21世紀圖書館新論,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8
(5)許曦,對開發三峽庫區旅游文化資源的思考,資源開發與市場,2000(3)
(6)王秀芬,孫暉,論公共圖書館的特色文獻資源建設,湖南:圖書館,1999(3)
〔出處〕 《重慶圖情通訊》2000(2)
【建立三峽庫區特色文獻資源館藏的思考】相關文章:
加大文獻采訪力度 培育館藏地方特色08-09
館藏文獻優先數字化的策略思考08-05
積極開發館藏地方文獻08-09
地方文獻資源數字化思考08-09
關于加強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思考08-09
關于建立地方文獻報刊索引系統的實踐與思考08-09
談民族地方特色文獻資源開發08-09
對廣西地方文獻資源網絡建設的思考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