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內蒙古地方文獻特點
地方文獻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較全面地反映了某一地區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科學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地方文獻的典型特征表現為文種多樣,文獻內容復雜不同,各民族間文獻交流融合特征顯著等。
內蒙古地方文獻是指有關內蒙古地區的具有參考價值的各種文獻,文種上主要包括蒙文文獻和漢文文獻兩部分。內蒙古地方文獻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蒙文文獻更是獨樹一幟。內蒙古地區地處北邊,歷來民族活動頻繁,語言文字復雜,這使得其地方文獻發展與內地漢文化長期單一影響下的地方文獻相比較,顯得更加紛繁復雜,多姿多彩,因而也具有與內地地方文獻迥然不同的特點。
1 內蒙古地方文獻更多地體現出民族意義
從文化交流角度來看,內蒙古地方文獻并非只具有單純的地域概念,而是更多體現出民族意義?梢哉f,自從內蒙古地區有文字記載以來,該地區民族間的交流也便自始至終地被記述下來。在這種歷史環境下產生的地方文獻,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融合的印記,這從內蒙古地方文獻的文種上能得到充分表明。內蒙古地方文獻的文種從北魏時期起便一直紛紜多樣,有漢文文獻、蒙文文獻、滿蒙合璧、藏蒙合璧,甚至還有梵文文獻。具有明顯多文種并存的文獻現象是少數民族地區與漢族地區地方文獻的主要差異,而象內蒙古地方文獻這樣涵括了中國數個主要文種,則表現出該地區多民族互為影響、融合的激烈程度。單看漢文文獻,它集中反映了漢族與少數民族在內蒙古地區的交流史。最早在戰國時,漢族人民即在該地墾務戍邊,到清朝統一蒙古部落,大批漢人來到塞外,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解放后,漢族與蒙、達斡爾等少數民族平等相處,共同為內蒙古的經濟文化繁榮而努力,漢族的活動使漢文文獻從古至今都是內蒙古地方文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漢文文獻不僅是歷史過程的反映、記錄,同時也擔負了傳播漢族先進文化科學知識的重任。沒有漢文文獻的介入,蒙文文獻不會有今天的發展規模和水平;再從蒙文文獻來看,它不僅僅是為滿足內蒙一地蒙古一族的自身需要,它也擔負著內蒙古地方文化向外輻射的功能,如保持鄰近八省區蒙古族聚居的民族文化的整體性,又如國際研究蒙古學的需求。蒙古族文學藝術、醫藥等方面的文明貢獻也正是通過蒙文文獻的傳播得以在整個中華文明中占據一席之地。內蒙古地方文獻中的語言工具書,也是出于民族文化交流的需要而產生出諸如蒙漢會話、滿蒙會話、蒙文文法等書籍,它們可以說是內蒙古地方民族文化傳播交融的見證。對于內蒙古地區來說,它的歷史發展總是伴隨著多民族交融的過程,因為它的文獻也總是超越了地區意義。從這個角度,筆者在理清該地區地方文獻發展脈絡時,盡力更多地從民族交往、文化融合上把握。事實上,這種劃分也正反映了內蒙古地方文獻“更多表現出民族交融的文化意義”這個重要特征。
2 內蒙古地方文獻發展更多是中華文明整體帶動的結果
從內蒙古地方文獻自身來看,由于經濟文化長期較為落后,內蒙古地方文獻的發展自動力不足,其發展更多的是中華文明整體帶動的結果。從脈絡上看,內蒙古地方文獻史有著較清晰的發端(清以前)、初興(清末、民國)、發展(建國以來)的階段性特征。由于文化底蘊不足,其發展并非隨蒙古族武力全盛而帶來文治大興,元朝時蒙古族雖擁有四海,內蒙古地方文獻也有一定數量的增加,但與同時期的內地相比,只不過是涓涓細流。真正的興起集中于近代,尤其是建國之后,在經濟發展、與內地交流頻繁的基礎上,黨和政府積極發展內蒙古文化事業,出版了大量文獻,帶來了當地文獻事業的繁榮。這充分表明,納入國家整體文化發展、協作的軌道,內蒙古地方文獻得到了巨大的推動力。
3 內蒙古地方文化的發展起始于地方文獻的繁榮
從地方文化開發角度來看,一般而言,是整體文化發展促進了地方文獻發展。但在內蒙古,習慣以游牧為生產、生活方式,它的文化發展是緩慢而單純的,不可能在短期內靠自身的力量立即達到多層面的現代文明高度。這樣,濃縮了大量現代信息的圖書、報刊文獻便成為擺脫地區落后的重要工具。當地區文化普及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又為地方文獻的產生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在內蒙古的許多地區,地方文獻的發展就是經過了這么一個先由文獻帶動文化發展,然后又由文化促進文獻發展的階段,這種地方文化起始于地方文獻的繁榮的發展過程,是我國早期文化發達地區的地方文獻所沒有經過的。
〔出處〕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3(3)
【內蒙古地方文獻特點】相關文章:
關于涉外合同英語用詞特點的參考文獻08-19
文獻報告調研02-07
開題報告文獻02-23
文獻綜述怎么寫08-17
文獻綜述論文06-06
內蒙古作文06-10
文獻前言的寫作技巧08-24
crm論文參考文獻05-31
混凝土施工參考文獻04-02
美式風格參考文獻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