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地理論文>閃耀著核心素養考查的高考地理試題

    閃耀著核心素養考查的高考地理試題

    時間:2022-08-20 02:30:30 地理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閃耀著核心素養考查的2016年高考地理試題

      閃耀著核心素養考查的2016年高考地理試題

    閃耀著核心素養考查的2016年高考地理試題

      一、 試題總析

      隨著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地理核心素養"已成為中學地理教育工作者聚焦點之一。地理課程標準修訂組將"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確定為地理核心素養。其中,人地協調觀是地理課程內容蘊含的最為核心的價值觀,它包含正確的自然觀、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發展觀等。綜合性和區域性是地理學研究的兩個突出特點,由此形成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是學生分析、理解地理過程、地理規律、人地關系系統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狀況,是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體現。回看2016年全國文綜Ⅰ、Ⅱ、Ⅲ卷中的地理試題,不難發現"地理核心素養"已在試題中閃耀著光芒(表1),指引著中學地理教育的"課改"方向。

      核心素養是學生的內在品質,難以直接觀測。上述高考試題的設計,總體上以"素養立意",以"學科內容為載體",借助相對復雜的"現實情境",向學生呈現空間格局的觀察、概括、歸納,地理特征的分析、綜合比較,空間動態過程的觀察、規律概括與趨勢預測,地理因果聯系與依存關系的分析、推理,以及繪圖與圖解等具體任務。通過考生應對復雜現實情境中的各種外在表現,考量考生"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狀況。試題設計以"情境、學科內容和任務"為基本路徑,考查考生發現問題、辨析概念、建立關系和驗證假設的能力,以及考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應用地理學科方法的正確性。

      毋庸置疑,高考試題的價值取向必然會深刻地影響中學地理課改態勢。地理核心素養考查將成為高考試題命制價值取向的必然選擇:從"能力立意"轉向"素養立意",重點測試與考查考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形成狀況。

      (湯國榮/浙江省紹興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二、 試題詳析

      ★一道閃耀著人地協調觀考查的好題

      【全國Ⅲ卷37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為建設生態文明,我國大力開發風能等清潔能源。風電建設成本高于煤電、水電。2009年5月,甘肅酒泉有"陸上三峽"之稱的1000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項目獲國家批準,其中的80%集中在被稱為"世界風庫"的瓜州縣。圖2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風(≥ 8級)日數。

      (1) 分別與煤炭、水能相比,指出開發風能的優勢。

      (2)說明瓜州建設大型風電場有利的自然條件。

      (3)分析瓜州建設大型風電場的不利區位條件。

      (4)為保障電網的穩定性,還規劃在瓜州建設規模較大的熱電站作為調節電站。試解釋為大型風電場配建調節電站的原因。

      答案:(1)與煤炭相比,風能為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與水能相比,開發風能不產生庫區淹沒等問題。(2)有風:風能資源豐富(有"世界風庫"之稱),年大風日數多(近70天)。有地:可供建設風電場的土地廣闊(充足)或戈壁(難利用土地)廣布,地形平坦。(3)當地(經濟落后,人口稀少)電能需求少;離東部(用戶)較遠(需長距離輸電);當地基礎設施(如電網等)不足;建設成本高(投資大),當地資金不足。(4)風電極不穩定,配建熱電站等可以調節、控制,以使電網輸電平穩(當風力減弱時以熱電站補充電量,當風力強勁時減少熱電站發電量)。

      【評析】本題以甘肅瓜州風能資源開發利用為情境,考查考生以人地協調觀為主線,分析和評判區域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

      試題基于能源結構優化的大背景,借助甘肅瓜州區域背景,取材當地風電熱電開發,以"風電利用特點解讀-瓜州風電開發區位分析-瓜州能源利用可持續策略"為線索,給出圖文材料(瓜州生態文明建設和甘肅酒泉1000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項目情況,年大風日數分布示意圖),設問檢測學生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形成協調關系的必要性與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地協調觀。第(1)題的問題設置中,要求學生借助對比的方法,從不同能源自身特點及開發中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兩個維度展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要因地制宜推進區域能源開發。第(2)、(3)問的分析,需要考生借助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深入挖掘圖文信息,通過小尺度區域內部差異的對比,從能源分布差異,社會經濟發展差異等視角進行分析,著力于考查學生是否能夠正確認識地理環境的空間特征,并辯證地看待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各種影響。第(4)題設問中,依據"電網穩定性"的實際能源利用情境,在區域背景中將熱電配建問題提出,考查學生是否能夠結合現實中出現的人地矛盾實例分析原因。整個題組設置線索清晰,通過圖文信息結合的方式,將對"人地協調觀"這一核心素養的考查通過有梯度的問題設置展開。試題情境緊密聯系我國的新能源開發建設和政策,展現地理學科知識在國家建設發展中的作用,引導學生要用發展的眼光動態看待地理事物變遷,不同的歷史階段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及開發條件對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學生要具備國家情懷和世界眼光,關注地方、國家、全球的地理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問題。這不僅落實了課標中"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的理念,也彰顯了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

      【解題思路】風能資源近年來以其可再生性和清潔環保的特點被追捧,但是風能資源開發又受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限制。甘肅瓜州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以其自身區域特點獲批建設大量風電基地,為區域能源結構優化做出貢獻,但是其開發受到很多限制并規劃實施可持續發展策略,為許多新能源開發和區域發展提供了經驗。

      第(1)題,本題考查分析比較地理事物的能力。即風能資源對比于煤炭有清潔可再生的特點,環境效益更理想,而風能資源對比于水能,同樣清潔可再生,但是水能開發對巖石圈、水圈產生破壞性影響。無論何種資源開發,必須站在"資源"和"開發"的維度,從人地協調發展的高度思考問題,人類對資源開發的活動對地理環境的不同圈層會產生積極和消極影響,不同的能源特點不同,其開發中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也有差異,運用對比方法,從不同視角展開分析是解這類題的關鍵。

      第(2)、(3)題分別從瓜州大型風電場建設的自然區位優勢和區位限制角度設問。第(2)題,大型風電場建設的自然區位主要從風電場建設的需求與自然環境關系的角度考慮,風電基地建設需當地風能資源豐富的區域,同時風電基地本省對土地資源占用較少。基于圖文信息,區域特征和學科知識的思考,該區域為西北區,近冬季風源地,水平氣壓梯度力大,摩擦力小,又加上地形平坦,山口狹管效益,故多大風天氣;西北地區荒地多,地面沙漠、戈壁廣布,地形平坦,建設風電場土地資源利用好。第(3)題,風電場建設主要的限制因素,即包括風電場自身建設劣勢也包括區域特點對其建設的限制。不同的時期,人類對能源資源的開發力度和開發能力不同,同時不同的能源資源開發對人類的要求和影響也有差異。聯系區域特征主要從社會經因素分析,可從電能市場需求,輸電距離、基礎設施、資金等方面分析。

      第(4)題,本題考查比較風電和熱電的特點之一穩定性。瓜州受冬季風影響顯著,季風的不穩定性造成了風力發電的不穩定,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滿足人類需要的潛力有限,只有建設熱電站進行電力調節,當風力減弱時以熱電形式補充電量,才能保障電網的穩定性。分析此題需要學生理解人地協調的重要性,具備良好的資源觀,環境觀,自然觀,能夠結合人地矛盾,分析和提出改進建議。

      【教學導向】人地協調觀是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秉持的正確的價值觀。這一核心素養重在培養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作用的方式、強度和后果均有差異。綜觀2016年全國文綜卷的地理試題,"人地協調觀"是試題設計的主線,絕大部試題滲透考生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形成協調關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程度的考查要求。試題設計將地理概念或者地理事象置于學生熟悉的或者時事性的情境中,利用情境化任務蘊含的線索,設置問題,考查學生多維度辨析地理事項的能力,綜合思考、判斷、評價、理解分析人地關系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區域主題探究的教學模式,將情境問題的探究任務蘊含到課堂學習活動設計線索中,學生借助任務驅動主動建構學習力,提升核心素養。在相關的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應以問題為導向,選擇區域中獨特的人類活動,設置具有一定梯度和思維深度的"問題鏈",以引導學生運用要素綜合、時空綜合等思維模式,對比、綜合等探究方法,從區域環境特征入手對"問題鏈"進行有效探究,從而科學認識人地關系,樹立人地協調觀念。

      (虞文君/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泰河中學)

      ★一道閃耀著綜合思維考查的好題

      【全國Ⅲ卷36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熱帶雨林風光吸引的游客從馬瑙斯出發,乘船沿內格羅河(圖3)溯源而上,見兩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橋。行至內格羅河與布朗庫河交匯處,發現兩條河流的河水因顏色迥異,呈一黑黃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繼續前行,岸邊的沼澤漸漸映入眼簾……當晚他查閱資料,得知內格羅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質,顏色烏黑,而布朗庫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黃色。

      (1)分析內格羅河河水富含腐殖質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試對"河上很少有橋"這一現象作出合理解釋。

      (3)你是否贊同在該地區拓展旅游觀光業?請表明態度并說明理由。

      答案:(1)氣溫高,濕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澤形成大量腐殖質。地處平原,地勢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澤,泥沙沉積。(2)人口稀少,跨河運輸需求小;水網稠密,水運便利;河面寬,水量大,修路搭橋成本高,技術難度大;對雨林環境破壞大。(3)贊同理由:熱帶雨林旅游資源獨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開發與運營成本低,經濟效益好;增加當地就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等。不贊同理由:對熱帶雨林環境造成破壞,產生污染;對當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帶來沖擊;來自自然的威脅(疾病、野生動物襲擊等)較大。

      【評析】本題為綜合性試題,在給定圖文資料基礎上,分別從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區域地理、環境地理等角度,綜合考查考生的地理信息閱讀、分析、提取的能力,同時考查考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與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題內容全面,涉及面廣,對考生的地理綜合能力有一定要求,也涉及了從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環境效應等問題。

      本題以瑪瑙斯西北部亞馬孫河支流內格羅河熱帶雨林風光旅行記錄為載體,考查分析內格羅河河水水質特點、河流上橋梁少的原因、評價人類活動(旅游觀光業)對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等地理核心知識,考查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地理事物與現象的思維品質和能力。內格羅河意思為"黑河",是南美洲亞馬孫河左岸最大支流。發源于哥倫比亞東部山地的爪伊尼亞河在圣卡洛斯附近匯合卡西基亞雷河后被稱為內格羅河,河流流經巴西西北部,向東南流,接納布朗庫河等支流,在馬瑙斯以下17千米處注入亞馬孫河,全長約2 000千米。流域內炎熱多雨,人煙稀少,因流域沿岸沼澤多腐殖質,河水黝黑,稱之為"黑河",譯為內格羅河。

      試題借助圖文信息,向考生展現平時陌生的熱帶雨林環境及內格羅河流域現實場景,要求考生認識各自然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第一步考查自然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腐殖質、泥沙);第二步考查自然環境下的人類文化景觀(橋梁);第三步考查人類對熱帶雨林開發的可能性,并以開發性的設問出現,再次考查人地關系、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對地理行為的綜合思維。三個設問層層遞進,從熱帶雨林的現實情景出發,多角度、多層次、全面且系統的考查自然地理要素、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區域自然、人文要素與人地關系發展的綜合性問題。

      首先,能從多個維度解釋內格羅河為"黑河"的原因;分析該區域的氣溫、降水、地形、植被、沼澤等自然要素對生物、河流泥沙含量的綜合影響,體現了"能夠從地理要素綜合的角度認識地理事物的整體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的綜合思維目標要求。其次,通過 "含沙量少"、"河上很少有橋"的設問,突破"含沙量大"、"修建橋梁的區位因素"、"橋梁(交通運輸線路)建設的意義"等傳統的思維路徑,對考生的逆向思維品質和能力有很好的考查。再次,熱帶雨林旅游產品對游客有強大的吸引力,旅游業的發展能帶動相關產業及就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在此背景下,是否拓展該地的旅游業成為環保人士和產業開發人士爭論的話題。區域可持續發展既要有經濟的發展,又要有和諧的自然生態環境作為保障,熱帶雨林的保護不僅是所在國的責任,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對該問題進行辯證的思考,需要考生從正反兩方面提供支持所持觀點的充足證據;該思維過程的考查,再次體現了"系統、全面、辯證的看待地理問題"的綜合思維這一核心素養。該試題也具有引導考生認識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滲透人類應因地制宜、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謀求人地和諧價值取向的地理學科綜合教育目標的功能。

      【解題思路】第(1)題,先確認腐殖質是指已死的生物體在環境中經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機物質,呈黑褐色。其形成主要受氣候、地形、水文、生物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氣溫、降水條件對生物生長的影響,生物在氣溫條件下的分解作用,地形條件和水文條件對腐殖質沉積作用的影響,自然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綜合作用,可以形成 "黑河".在熱帶雨林環境下,氣溫高,降水豐富,空氣濕度大,利于植物生長,生態系統復雜,動物繁多;沼澤水體內物種豐富,生物殘體在高溫高濕環境下,微生物分解迅速,留下眾多的腐殖質;沼澤及河流地勢低,利于眾多腐殖質沉積。河流含沙量大小受流域植被、降水量和降水強度、地形坡度、流速、人類活動的綜合影響。熱帶雨林環境植被繁茂,對地表泥沙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平坦的地形,降水對土壤的侵蝕弱,水土流失少;河流地處平原加上寬闊的河道,流速慢,搬運能力弱;沼澤和寬闊的河道地勢低,流速慢,泥沙沉積;多種因素疊加,河流含沙量很小。

      第(2)題,橋梁作為文化景觀,是交通運輸線的一部分,起到連接河流兩岸陸路交通的作用。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氣候濕熱,人類開發較晚,人煙稀少,人類經濟活動的密度小,現代陸路交通線路極少;該流域降水極為豐富,河流水量大,水流穩定且平穩,水運能力強;河流支流四通八達,水網稠密,自然組成了稠密的內河運輸網,能基本滿足區內各個方向上有限的交通運輸需求。圖中信息顯示,河面寬闊,修建橋梁成本高,技術難度大;人類交通建設活動會破壞熱帶雨林環境。

      第(3)題,從文字情景的"熱帶雨林風光"、"景色令人震撼"的視角,進行了開放性試題的設計,要求考生明確表明態度,并論證自己的觀點。當然,考生在作答時只需要就一種觀點進行闡述就可以。為了實現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需要科學地分析人類生產、生活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挖掘其作用機理及其內涵,更好地指導生產、生活實踐。旅游開發條件評價主要從旅游業發展利弊、旅游資源價值、地理位置與交通、客源市場、基礎設施、對旅游資源環境影響等角度加以思考。考生如果選擇贊同拓展旅游業的這種觀點,則通過圖文信息資料和前面的分析歸納,很容易看出,該地獨特熱帶雨林風光和充滿魅力的印第安文化,其游覽價值的獨特性異常突出;旅游對經濟環境的有利影響最為顯著,還能增長當地的就業機會,增加收入,加強文化交流等。考生如果選擇不贊同拓展旅游業的這種觀點,則主要從旅游產業發展會帶來環境污染、基礎設施的建設會造成生態破壞、對原始文化的沖擊、旅游活動受自然威脅大等角度進行論證。

      【教學導向】綜合性是地理學的基本特征之一,綜合思維是地理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2016全國三套試卷,都突顯了"多視角重內涵,多層次重邏輯"的測試特點,為考生創建了學以致用的地理綜合思維展示平臺,引導考生運用地理學科獨特的視角,關注時代、分析現象、思考現實、明辨事理。試卷具有考核目標全面、綜合性強的特點,幾乎所有地理試題的解答都需要運用綜合思維。因此,地理教師在地理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將地理現象分解成若干要素、方面、類型,分析與比較它們的屬性、特點;從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的角度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的聯系。二是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利用區域綜合的特點,引導學生分析區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對區域特征形成的影響,判斷與評價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正確與否,預測地理事象或區域特征的發展演化。三是通過特殊現實問題情境的設置,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和逆向思維訓練。四是盡可能搭建學生主動學習的活動平臺,給學生展示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和最終結果的機會。

      (季鳳軍/浙江省紹興市魯迅高級中學)

      ★一道閃耀著區域認知考查的好題

      【全國Ⅰ卷36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溫,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開放的最適溫度。喜光、根系發達。生長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過濕不利于其根系發育。開花季節,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開放吐香時間從20時左右至次日10時左右,是將茶葉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時間。

      廣西橫縣種植茉莉花歷史悠久。改革開放后,茉莉花茶市場需求旺,橫縣開始擴大茉莉種植規模。1983年,在廣西首次舉辦的茉莉花茶評比中,橫縣茉莉花茶一舉奪魁。至20世紀90年代,我國茉莉花茶生產重心開始從東南沿海地區向橫縣轉移。2000年,橫縣獲"中國茉莉之鄉"的稱號。目前,橫縣的茉莉鮮花和茉莉花茶產量占全國總產量80%以上,占世界總產量60%以上。圖4示意橫縣在廣西的位置和范圍。

      (1)與江蘇、浙江相比,說明橫縣有利于茉莉生長的氣候條件。

      (2)橫縣地形以河流沖積平原為主,茉莉主要種植在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上。試解釋沖積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種植的原因。

      (3)目前橫縣縣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廠。分析橫縣縣城集聚眾多茉莉花茶廠的原因。

      (4)請在下列兩個問題中,選擇其中一個問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個問題計分。

      問題①:說明橫縣茉莉花茶產業的發展經驗對我國一些貧困縣脫貧致富的啟示。

      問題②:為以茉莉種植為基礎的橫縣經濟進一步發展提出建議。

      答案:(1)橫縣位于北回歸線以南,高溫期較長;高溫期濕度較高(降水較多)。(而江浙一帶或梅雨期過濕,或伏旱期過旱且時有超過37℃的高溫);冬季受寒潮影響較小,氣溫較高 (2)(沖積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種植;排水良好,土壤不會過濕;離河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襲;土層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發育;沖積平原土壤肥沃 (3)(茉莉花茶生產應接近茉莉花產地)橫縣茉莉花生產規模大,花源供應充足且品質佳;縣城交通便利,便于收集茉莉花(蕾);縣城基礎設施較好,便于生產組織(離南寧市較近,便于產品銷售)(4)問題①:因地制宜,發揮特色農產品優勢;擴大生產規模以達到規模效益和影響(實行專業化生產);推進農產品的加工業,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問題②:加強茉莉種植和茉莉花茶生產的科研投入,確保茉莉花茶的品牌優勢;加大茉莉花其它產業化應用的研發;開發新產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場;實現經營多元化。

      【評析】本組試題以茉莉生長特性、橫縣茉莉花產業發展現狀為情景,考查學生借助區域認知方法,運用綜合思維解釋、分析地理事象以及落實人地協調發展觀的核心素養。

      試題借助廣西橫縣茉莉花茶特色產業的背景材料,要求學生比較說明茉莉生長氣候條件、解讀小區域種植優勢、分析花茶廠區位布局、闡明橫縣茉莉花產業發展經驗的借鑒作用以及指明茉莉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試題涉及的考點雖為常規的農業區位、產業布局、區域可持續發展,但試題對區域認知提出了極高的能力要求。區域認知注重差異比較法的運用,說明茉莉生長氣候條件涉及區域間氣候特征的差異性比較,沖積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利于茉莉種植涉及區域內小范圍地形特征的差異性比較,學生不僅需要調用蘇浙區域相關氣候的儲備知識,更需要深入挖掘"河流沖積平原、地勢較高、旱地"的隱性信息,試題要求學生綜合考慮生長特性、氣候角度、地形與排灌、土壤等相互關系,考查學生從區域和地方兩個不同空間尺度綜合分析區域和地方自然要素對區域農業生產的影響。區域認知除注重差異比較法以外,對區域聯系也提出了考查要求,解讀花茶廠集聚橫縣首先需建立縣城與橫縣兩者的內部聯系,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原料地距離、交通、基礎設施、市場等因素才能得以全面解答。橫縣茉莉花產業的經驗對其它貧困縣的啟示和茉莉花種植為基礎的橫縣經濟的發展建議屬于開放性試題,均以橫縣茉莉花產業發展現狀為區域背景,客觀評價區域發展值得借鑒的經驗及探討區域開發的可持續對策。本組試題選材源自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通過創設茉莉花相關的情景,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并解決區域發展問題的能力,試題設計滲透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等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

      【解題思路】獨特的地理氣候賦予橫縣種植茉莉花的優越條件,橫縣人致力于培育和壯大茉莉花(茶)產業,推進茉莉花(茶)產業核心示范區建設,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茉莉花生產和茉莉花茶加工基地,先后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橫縣依托茉莉花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旅游等于一體的產業集群效益,為特色資源優勢明顯但特色品牌尚未做強的區域發展提供了些許借鑒。

      第(1)題,區域氣候對農作物生長的作用,是通過影響熱量、水分、光照等要素實現的,材料明確指出茉莉具有喜高溫、抗寒性差、花蕾孕育及開放對溫度要求較高(25℃~37℃)、喜光、生長旺季水分需求大、土壤過濕不利根系發育的生長習性,廣西橫縣和蘇浙均位于季風氣候區,具有雨熱同期的共同特征,但蘇浙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且緯度更高,冬季受北方強冷氣流影響發生低溫凍害、寒潮機率更大,這不利于抗寒性差的茉莉生長,且茉莉生長旺季剛好處于長江中下游流域的梅雨期和伏旱期,梅雨期土壤過濕、伏旱期水分缺乏及極端高溫天氣多發的特征將危害茉莉的根系發育和花蕾孕育開放,而橫縣緯度更低,加上北部地形影響,氣候條件中氣溫和降水組合更適合茉莉生長需求。調用相關區域知識儲備,運用區域間差異比較的方法加以綜合處理材料信息和設問要求,是解答本題的關鍵所在。

      第(2)題,該小題需要運用區域內部比較的方法,分析地勢高處、低處對茉莉種植產生的差異性影響,整合出地勢高處種植茉莉的優勢條件。設問中"地勢較高利于茉莉種植"隱含了與較低處相比的設問要求。與較低處相比,地勢較高處具有土層深厚、排水良好、不易積水的獨特優勢,同時兼備了河流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的共同優勢。

      第(3)題,材料信息"開花季節,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開放吐香時間從20時左右至次日10時左右,是將茶葉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時間"提示了茉莉花保鮮期短的信息,設問"橫縣縣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廠"提示了當地花茶加工產業生產規模大,這就對茉莉花的產量和品質提出了高要求,綜合上述信息分析得出茉莉花茶廠的區域布局應接近茉莉花產地,滿足花源供應充足且品質佳的要求。解答本題還需挖掘圖4提供的信息,運用區域聯系的方法,綜合考慮橫縣與南寧的空間關系,考慮縣城作為橫縣的核心城鎮,具有橫縣內部諸如基礎設施、交通方面等獨特優勢,綜合上述即可。

      第(4)題,橫縣茉莉花產業的發展經驗對其它貧困縣的啟示,只需深入解讀"1983年,在廣西首次舉辦的茉莉花茶評比中,橫縣茉莉花茶一舉奪魁……占世界總產量60%以上。"的文字信息,即可整理得出"發揮區域特色農產品優勢、擴大規模化種植增強規模效益和影響、實行茉莉花茶專業化生產"的答案,此問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整合材料的能力;為以茉莉種植為基礎的橫縣經濟進一步發展提出建議,需從"加強科技投入保持特色產業競爭優勢,致力研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和開發相關第三產業"的角度入手,促進當地產業可持續發展,此問重點考查人地協調發展觀的核心素養。

      【教學導向】區域認知是指人們對區域的特征、問題進行分析、解釋、預測的意識和能力。區域認知這一核心素養旨在培養學生形成從區域視角認識地理現象的意識和習慣,正確采用認識區域的方法與工具認識區域的能力,正確評價區域發展方向和評析區域開發利用決策得失的能力。學業評價對區域認識的測量,主要是檢測考生運用區域認識的方法與工具對具體區域分析的熟練程度。依據區域認知的水平劃分,相應試題設計體現層次性考查的特點,如根據提示將地理事象置于區域中加以認識、歸納區域特征、從區域視角收集區域信息認知地理事象、能夠在特定復雜的地理事象中整理并列舉評析區域決策的相關論據、全面正確評析區域開發利用決策的得失等。

      區域認知是學生理解地理過程、地理規律、人地關系的重要方法,是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考試題命制秉承的價值取向。因此,中學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落實區域認知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從認識區域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開始,幫助學生構建區域相關的知識結構,強化區域綜合分析、區域比較、區域聯系等方法的應用,促使區域認知通過感覺、感知、想象、思維等形式內化成學生頭腦中區域認知的思維過程。

      (袁含沙/浙江省紹興市越州中學)

      ★一組閃耀著地理實踐力考查的好題

      【全國Ⅰ卷7~9題】貝殼堤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在沿海地區經常分布著多條貝殼堤,標志著海岸線位置的變化,圖5示意渤海灣沿岸某地區貝殼堤的分布。據此完成7~9題。

      7.在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海岸線

      A.向陸地方向推進 B.向海洋方向推進

      C.位置穩定 D.反復進退

      8.沿岸流動的海水搬運河流入海口處的泥沙,并在貝殼堤外堆積。由此

      A.形成新的貝殼堤 B.加大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沖積物是該地海岸線變動的物質來源。多條貝殼堤的形成說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穩定,泥沙沉積量小

      B.位置穩定,泥沙沉積量大

      C.位置多次變動,泥沙沉積量小

      D.位置多次變動,泥沙沉積量大

      答案:7.C 8.B 9.D

      【評析】本組題以天津貝殼堤的形成、分布、變化為情境,考查學生運用外力作用的相關知識和野外考察信息的表達與分析應用的技能以及運用綜合思維分析地理事象動態形成過程的核心素養。

      本組題情境取自真實客觀的地理事物分布,考查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水平,但又不是照搬教學內容,而是神似形異。這種神似形異,體現在試題背景材料的設置上有一定的生活情景的遷移和知識背景的遷移,生動再現地理知識的自然狀態,體現探究活動的魅力,體現學生在新情景中對知識較高層次的理解和運用,體現理論與實際的真實聯系。從近幾年的地理高考試題看,問題情境多為距離考生很遠的學科背景,而不是解決考生面臨的實際問題,加上平時教學中長期進行這樣的測試,使得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減弱。雖然地理課程標準提出"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學習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把所學的地理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但在高考試題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試題所占比例過小,即使有,大多數也只是提供一個背景,而不是解決現實問題。本組題與考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試題緊密聯系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考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查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核心素養,是一組閃爍著核心素養的好題。

      【解題思路】貝殼堤是由海生貝殼及其碎片和細砂、粉砂、泥炭、淤泥質粘土薄層組成的,與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狀地貌堆積體,形成于高潮線附近,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標志。地貌學家稱為"死亡的海岸洲堤".貝殼堤是天津地區特有的地貌,它是幾千年來,由海生貝類動物在海潮推動下,逐漸堆積而成的古渤海岸線的標志。貝殼堤真實地記錄了天津滄海桑田的過程。

      第7題,貝殼堤是粉砂淤泥質海岸帶在波浪的作用下,將淘洗后的生物介殼沖向岸邊形成的堆積體。波浪的沖刷使海灘坡度增大,底質粗化,底部的貝殼類介殼被海水沖到岸邊,堆積在高潮線附近,經長期作用便形成貝殼堤。當海岸帶泥沙來源充分,海灘泥沙堆積作用旺盛時,貝殼堤停止發育。多次的沖淤變化便留下多條貝殼堤,可以作為古海岸線遷移的標志。貝殼堤的形成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即粉沙淤泥岸、相對海水侵蝕背景和豐富的貝殼物源。貝類喜生長、繁殖在海水清澈透光、營養豐富的細砂與粉砂質海底,經波浪特別是激浪的作用,在岸坡坡度適宜的條件下,貝殼及沙便堆積下來,于高潮線附近生成貝殼堤。黃河是世界著名含沙量大河流,曾7次大改道,當擺動到山東入海時,天津沿海一帶的自然條件利于貝殼堤形成與發展;而北移到天津一帶入海時,海水濁度加大,岸坡坡度變緩,其生態環境和動力條件均不利于貝殼堤形成。因此貝殼堤不僅代表了該處某一時期的海岸線位置,也反映了當時的地理環境。

      第8題,海浪潮汐運動以侵蝕為主,將貝殼搬移到海岸堆積,隨著貝殼的逐年累積,也就形成了獨特的貝殼灘脊海岸。一旦黃河改道,貝殼堤及以海水較淡而渾濁的淤泥岸不利于貝殼生長而停止。在貝殼堤外,泥沙淤積成陸,海岸線又向前伸,貝殼堤則遠離海岸,或棄與陸上或埋于地下。因此,由于黃河的來回遷徙,海岸線走走停停,淤泥與貝殼堤交互更替,在渤海灣南岸、西岸形成多條平行于海岸線的貝殼堤,也就成為渤海灣海岸線向渤海延伸的腳印。沿岸流動的海水搬運河流入海口處的泥沙,并在貝殼堤外堆積,由此加大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

      第9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利用C同位素絕對年代測定法,并結合考古學方法來研究貝殼堤形成時期,一般認為:第Ⅲ堤形成約在3 500年前的殷商;第Ⅱ堤約在2 000多年前的戰國時形成;第Ⅰ堤出現于元末明初。由此可了解天津地區沿海成陸的發展過程。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黃河攜帶大量細粒黃土物質,周而復始地在渤海灣南岸、西岸遷徙,塑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淤泥質海岸。當黃河改道,河口遷徙到別處,隨著泥沙入海量的減少,海岸不再淤積增長,海水變得清澈,種類繁多的海洋軟體動物不斷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貝殼物源。河流沖積物是該地海岸線變動的物質來源。多條貝殼堤的形成說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變動,泥沙沉積量大。

      【教學導向】地理課程含有豐富的實踐內容,包括圖表繪制、學具制作、實驗、演示、野外觀察、社會調查和鄉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業評價對"地理實踐力"的測量,要求考生在考察、調查、實驗等實踐活動中,能獨立且熟練地使用地理信息技術和其它地理工具,進行系統觀察與欣賞,獲取與處理復雜信息,設計與實施復雜實驗,并表現出一定的創造性想法與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地理實踐力是學生應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雖然紙質測試中較難進行測試,但可通過野外考察和調查的情境設置、模擬實驗的創設等手段,考量考生是否具有設計地理實踐活動的方案和計劃的能力;是否能夠根據不同地理實踐活動設定目標,選擇并運用適當的地理工具和材料;是否能收集和處理各種地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

      為此,中學地理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轉變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探究和研究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和富有個性地學習。例如,幫助學生學會自己設計和實施野外觀察、觀測、調查等實踐活動;通過在日常教學中使用探究方法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積極創造條件開展研究性學習等。

      (耿夫相/浙江省紹興市魯迅中學)

      三、 試題商榷

      1.選擇題信息呈現單一,文字閱讀量偏大

      地理圖像具有空間表述直觀、學科信息獨特的優勢。信息呈現形式多樣一直是高考地理試題的顯著特色,地理試題情境信息的呈現形式有文字、統計圖表、景觀圖、遙感圖、原理示意圖等。對比全國卷近三年選擇題信息呈現方式 (表2),可以發現2016年的三套試卷選擇題信息呈現過于單一,且文字信息量偏大。

      文綜考試時間漫長,地理作為第一排序科目,可以用圖像刺激考生的感官,順利進入考試興奮狀態。而本次考試在選擇題情境設計時,多采用了文字信息呈現,文字量大、信息密集,考生需要斟字斟句解讀信息,"一字不慎、離題萬里",考生容易陷入高度緊張狀態。而文字表述的主觀性、文字解讀的多樣性,使得考生需要反復審題,方可答題。從某種程度上看,語文閱讀能力高的考生得高分機會更多,這對地理能力出眾而語文閱讀能力稍遜的考生而言略顯不公。

      2.部分試題情境創設有失區域公平

      核心素養是學生的內在品質,難以直接觀測,需要通過學生在應對復雜現實情境中的外在表現加以推斷。在各類"情境"中,包括聯系學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地理與生產聯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學術情境。作為全國統一考試,情境創設盡可能保持公平性。

      全國I卷1~3題,以景德鎮和佛山的陶瓷生產為情境素材(文字信息),考查產業布局、產業轉移等具體問題。佛山曾是我國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創下國內同行業中的4個"最":陶瓷企業數最多、建筑陶瓷產能最大、陶瓷產業配套能力最強、建筑陶瓷出口量最大。作為典型的優勢產業,平時教學中,佛山大多教師會以案例形式呈現本地陶瓷產業發展。而本題素材中,外地考生若不清楚佛山、景德鎮的具體空間位置,區位條件對比基礎便顯得薄弱。若能添加標注廣東佛山(珠三角)和景德鎮(江西)地名、佛山陶瓷產業轉移方向及轉入地的區域地圖,則有助于考生理解兩者工業區位條件差異。

      全國II卷6~8題,以長白山為情境素材(文字信息),考查了坡度與積雪、風力與積雪、積雪與地面輻射之間的關系。但是對于南方地區少雪、無雪地區考生來說,這些場景顯然過于陌生。盡管是分省劃線招生,但是某些省內(如使用全國II卷的陜西、云南)積雪地域差異非常明顯,也會多少造成信息不公。若能添加長白山高山苔原帶凍害前后同期景觀圖對比,將有助于理解積雪對相關自然要素的影響。

      情景創設不能讓某區域考生因為地方性知識額外受益。當涉及具體區域情景創設時,要么避開部分區域考生熟知素材,如全國I卷第10~11題的四川西部某山地(貢嘎山),試題沒有點明具體山地名稱,且以統計圖的形式呈現試題信息,不會讓人感覺存在區域的不公平性。要么信息呈現足夠充分,削弱素材地考生獨特信息優勢。如全國II卷第37題考查陜西秦嶺地區,雖然陜西省考生參加了該卷考試,但是該題素材信息披露足夠充分,本地考生并無特殊優勢。

      3.個別試題情境和設問與往年試題雷同

      全國II卷第36題,以羅納河為區域背景,設計了4個具體的問題。試題的第(1)問"分別指出羅訥河上游(瑞士境內)、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9分);第(4)問"說明‘恢復彎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對恢復河流生態的作用"(6分)與2015年上海高考地理卷第34~36題:"說明洪峰在羅訥河里昂以上河段得到有效削減的自然環境原因"(2分);"羅訥河里昂以上河段一般在春季會出現汛期,而河口地區夏末通常會出現枯水期,從河水補給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解釋法國拆除部分水電站的可能原因"(4分)有著相同的素材背景和相似的問題考查角度。各省往年的高考試題都會被教師和考生仔細研讀、訓練,全國性的高考地理試題,理應成為反模板、反題海、反應試的引領者,最大程度避免試題"撞車".

      (羅 瑛/浙江省云和中學)

      四、教學啟示

      ★核心素養培育將是中學地理教學的必然選擇

      "地理核心素養"已在2016年全國文綜Ⅰ、Ⅱ、Ⅲ卷中的地理試題中閃耀著光芒。但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非一朝一夕就能達成,需要通過教與學的持之以恒才能得以實現。中學地理教育活動的開展應以"人地協調觀"為核心主線設計各類教學活動,著力于地理綜合思維、區域認知方法的掌握和地理實踐力的提升。

      1.引導學生多角度多要素思考地理問題

      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它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在特征上保持協調一致,并與總體特征相統一。教學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聚焦"關鍵詞"來建構完善的知識結構,明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并靈活運用知識發散思維,多角度地分析地理問題(如圖6)。例如,在我國西北地區的教學活動中,可運用思維導圖,以圖導思、以圖助思,完成對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區域特征的綜合建構。

      在必修Ⅲ教學中滲透空間尺度的思想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能夠從地方或區域綜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區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對區域特征形成的影響,以及區域人地關系問題。例如,在我國西北地區的教學活動中,可以抓住"干旱"這一核心特征,把握地理要素間聯系,形成多條思維鏈。通過知識"節點"和"鏈條"形成綜合知識網絡(圖7)。

      2.幫助學生建立區域認知時空視角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在建構區域認知結構時經常會出現以下問題:認知結構單一、零散,對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只有單向認識;面對陌生的區域,學生一般只能回答熟悉的要素,不能全面分析,或熟記特殊區域結論,套用特殊結論來解答一般問題,缺乏綜合的答題思路,具體問題不能針對性分析等。正是因為學生的知識體系的建構是由碎片化趨向完善的,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是螺旋式上升和不斷內化的,因此,教學中要注意不同階段的訓練重點,根據學習程度尋求不同階段教和學的契合點。

      第一階段:以自然要素為中心,利用整體性原理,強調位置對要素的影響,以及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和影響,建立區域地理認知模型。詹姆斯在《地理學思想史》中說到:"地理學所有的問題,區域的,地方的,這些地理事物的研究,它們的特點都歸結于位置。"因此,位置的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明確位置"這一層次上,教學的重點應放在位置與區域其它組成要素的關系上,放在位置對區域地理特征的影響上。

      第二階段:以區域為背景,參照區域認知模型,選取區域的典型特征描述和比較差異,開展區域主題探究式地理教學。之江教學研究室在湯國榮特級教師的引領下,部分教師開展了區域主題探究式地理教學的實踐探索,取得很好的教學成效,對區域時空認知的教學具有指導意義。這一教學活動的實施,關鍵是抓好區域主題遴選與探究活動有效組織兩個方面工作。一是區域探究"主題"的正確遴選。合適的區域"主題"是實施區域主題探究教學的基點,也是教學活動得以落實的關鍵所在,區域"主題"應是與區域環境特征密切相關的自然地理事象或社會發展問題。如西歐餐桌上乳畜產品;南歐的葡萄園與酒莊;美國專門化的現代農業等。二是有效組織好"選擇特定區域→找準探究主題→提供情境信息→引導探究活動→展示探究結論→實施評價反饋"等區域主題探究的教學環節。

      第三階段: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整理和品悟經典考題,加強反思,促進區域地理認知結構的系統化和清晰化。一是按照"同一考點不同區域的典型試題"進行歸類整理。例如,涌升流分布在秘魯沿岸、非洲西海岸以及索馬里沿岸(夏季)。根據三個典型地區,可歸納出涌升流的原理"離岸風+低緯度+沿海海區".二是按照"同一區域不同考點的典型試題" 進行歸類整理。例如,以非洲區域地圖為載體,考查地形、氣候、整體性和差異性規律、河流的綜合開發等。

      3.適度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地理實踐力

      高中地理課程內容不僅包括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還包括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新題材,更多地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經驗、地域空間緊密聯系。地理模擬實驗、地理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實踐性教學活動,實現了從"學科學"轉換到"用科學",把從課堂的"教"延伸到課外的"學".在實踐中學習,掌握知識更快、更深入,有助于學生鍛煉意志品質,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團隊合作,增強凝聚力、拓寬視野,增長見識、自主解決問題。

      教師可以利用校園氣象站、地理科普園、校園天文臺、數字創新地理實驗室等開展校園氣象觀測活動(氣象數據觀測、氣象圖表繪制、校園天氣預報、校園氣象網頁制作、實時天氣信息查找)、星象觀測活動等。

      教師也可以通過校本選修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增加學生野外學習的機會。例如,浙江省永康一中立足當地鄉土地理資源,建立了學校地理實踐基地。自然地理主要以戶外考察活動——永康方巖丹霞地貌;社會調查以人文地理為主——農業(永康市唐先鎮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工業(永康市眾泰汽車集團、王力門業集團、哈爾斯杯業集團)等。2015年8月,筆者組織地理實踐小組開展了暑期綜合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活動結合高中地理必修Ⅲ中"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問題及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途徑"這一知識點,以"唐先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為考察對象,對"禽畜養殖污染整治"、"農藥化肥減量控害"、"生態種養模式培育"、"農村清潔能源推廣"、"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五個方面進行考察。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認真撰寫調查方案、制定調查問卷,開展交流訪談,分析和整理資料等。其中,高二7班學生錢辰撰寫的小論文《"縣域大循環、區域小循環"永康市生態農業發展調查報告》獲金華市小論文比賽一等獎。

      (沈海燕/浙江省永康一中)

      (本文主題策劃:湯國榮,撰稿:虞文君、季鳳軍、耿夫相、袁含沙、羅瑛、沈海燕)

    【閃耀著核心素養考查的高考地理試題】相關文章:

    數學新課標核心素養的心得12-08

    核心素養培訓心得范文09-15

    核心素養的心得體會12-31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心得11-12

    小學美術核心素養培訓心得12-20

    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心得02-22

    核心素養理念學習心得03-28

    淺談核心素養培養與學習方式變革08-24

    核心素養心得體會01-07

    核心素養培訓的心得(通用6篇)08-11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中文字幕巨大乳在线看 | 杨幂在日本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 在线观看少妇福利 |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一区二区跑去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