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綜合教育論文>我國高校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

    我國高校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

    時間:2022-08-05 13:18:18 綜合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我國高校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

      我國高校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

    我國高校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

      韓新才,王存文,閆福安

      (武漢工程大學綠色化工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湖北武漢430073)

      摘要: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新型工業化戰略部署而采取的重要戰略舉措,意義重大。在實施卓越計劃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具體的問題和困難,分析解決好這些問題,對提高我國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質量,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論文指出了我國實施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計劃存在的6個方面的問題,提出了提高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質量的5個對策,以期為我國高校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計劃的順利實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卓越計劃;人才培養;存在問題;對策

      作者簡介:韓新才(1963-),男,碩士,教授,湖北仙桃人,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生物化工教學與研究工作。

      2010年,教育部啟動實施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清華大學等61所高校被教育部批準為第一批實施高校。2011年,教育部又出臺了《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并批準了133所高校為第二批實施高校。“卓越計劃”實施以來,全國共計208所高校的1257個本科專業點、514個研究生層次學科點按“卓越計劃”進行了改革試點,計劃覆蓋在校生約13萬人。“卓越計劃”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建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創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高水平工程教育師資隊伍,擴大工程教育對外開放,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優勢,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因此,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新型工業化戰略部署而采取的重要戰略舉措,意義重大。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原因,在實施“卓越計劃”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具體的問題和困難,分析解決好這些問題,對提高我國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為此,對我國高校在實施“卓越計劃”和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進行探討,以期為我國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提供參考。

      一、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存在的問題

      1.重科學輕工程的思想有待改變,高校教育教學觀念有待提升。新型工業化,是我國提升整體實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躋身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需要大量的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和卓越工程師。然而,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理念上,長期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科學輕工程、重研究輕技能”的觀念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幾乎所有大學的頂層設計都是“高水平”、“研究型”、“一流”,而培養“工程師”,就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在人才培養規格中,“工程師規格”幾乎消失。

      科學是探索世界的本源,工程是創造世界沒有的東西,而科學與工程又是密不可分的。卓越工程師,必須兼具科學家探索精神和工程師創造力的雙重品質。“卓越計劃”培養的人才,不是拔尖的研究型人才,而是為企業培養的具有探索精神和創造力的杰出工程師。因此,高校必須從國家戰略部署的高度,提高對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的認識,培養卓越工程師,不是低水平,而是高質量;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選擇。培養為國家新型工業化服務的卓越工程師,使命光榮偉大,任務艱巨復雜,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2.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多樣性不夠,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我國當前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期,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能夠適應和支撐產業發展的工程技術人才,滿足國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需要;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創新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滿足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國際競爭力、國家綜合實力的需要。然而,我國高等教育,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和矛盾,例如:體制機制以及教育教學理念有待提升;工程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教學體系單一;專業課程設置千人一面;人才培養過程與培養方式方法靈活性不強;“多樣化、特色化、國際化”工程技術人才培養不足;“務實型、動手型、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素質培養不夠等。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按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劃分,高校培養人才主要包括以下三種類型,即:重點院校培養的以學術型為主的研究型人才;一般本科院校培養的以開發型為主的應用型人才;高職高專類學校培養的技能型為主的實用型人才。社會對這三種類型的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要求是不同的,培養模式也是不同的。因此,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多元化,這樣,培養的人才才能“適銷對路”,才能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多元化工程技術人才的需要。

      3.高校師資的工程素質和能力有待提高,高水平工程教育師資缺乏。目前,我國高校在師資培養上,提高工程能力的得力措施和獎勵機制及政策有待建立和完善,例如:在學歷上,一般要求具有博士學位,而有企業工程經歷的高水平的工程技術專家,因為學歷不符合要求,很難加入高校師資隊伍;在考核指標上,通常重視考核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科研成果,以及科研論文等學術指標,而工程設計、工程創新、工程實踐能力等工程能力指標,很少納入考核指標體系,這種考核評價導向,會導致教師重視學術而輕視工程。因此,我國高校師資的現狀是:高校教師絕大部分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的博士畢業生,沒有企業工作經歷,實際的工程能力幾乎為空白,他們的突出特點是“科研強、工程弱;理論強、實踐弱;科研論文強、工程操作弱”。這種現狀,導致了高校高水平工程教育師資的缺乏,影響了我國高校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施,以及高水平卓越工程師人才的培養。

      4. 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學生工程實踐訓練不足。“卓越計劃”瞄準的是企業,培養的人才是能下到企業并能發揮重要作用的工程技術人才。因此,學生能運用知識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工程開發應用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工程創新能力等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校的培養重點。高校由于自身的教學條件限制以及教學觀念的陳舊,長期存在著重視理論教學和輕視實踐教學的問題,導致學生工程實踐訓練不足。高校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途徑,主要包括“實驗、實習、實訓、畢業設計(論文)、社會實踐”等,而這些環節和培養途徑,只有真正結合了現代企業生產實際,才能使學生有實際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感受到工程專業的實際工程價值和意義。高校工程教育實踐訓練不足,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一是校內設備老化。校內結合企業工程實際的“實驗”和“實訓”的設備老化、投入不足、更新緩慢,這些老舊設備與現代企業快速發展的高新設備,難以匹配對接與超越,對學生的訓練,難以達到工程學科前沿。二是校外實習質量不高。經費不足,實習時間短,學生實習動手操作機會不多,實習對學生工程能力提高不大。三是工程設計教學脫離實際。在畢業設計(論文)與課程設計等工程設計環節,存在著研究課題多、設計課題少、設計題目脫離企業生產實際、結合企業實際真題真做的題目少等問題,導致了學生工程設計能力不足。四是對社會實踐重視不夠,效果不佳。社會實踐對于學生了解國情、增長見識、錘煉品德、珍惜生活等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還可以極大增加學生對我國工業企業的感性認識,對學生工程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由于高校對社會實踐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所以這項工作往往都是走過場,沒有達到應有的育人效果。

      5. 校企互利雙贏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尚不健全,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難度較大。由于高校和企業各自的工作目標不盡相同,高校主要是培養人才,企業主要是創造利潤,雖然高校和企業可以形成一定的合作聯盟,但是,離教育部對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例如: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完成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等。由于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是:只有互利雙贏,才能互有動力、合作長久,而當前高校在科學研究、產品開發、工藝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為企業服務的水平能力等離企業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校企互利雙贏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尚不健全,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企業積極性不高,難度較大。其主要表現有如下“五難”:一是“企業參與難”。企業的目標是經濟效益,高校的職責是人才培養,兩者目標契合度存在差異,如果不是互利雙贏,企業難有參與積極性。二是“對企業的選擇難”。高校選擇的共同培養卓越工程師的企業,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不能隨便拉郎配,否則,難以達到人才培養目標。三是“資金投入難”。“卓越計劃”的學生必須有一年時間在企業教學生活,這對企業的教學設備設施、學生生活設施等,均提出了較高要求,企業相關投入較大。四是“安全保障難”。安排很多學生在企業學習、工作與生活,對企業正常生產有一定的影響,企業的安全、保密、后勤壓力增大。五是“實際運作難”。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是一個系統工程,對“人、財、物”的要求,“責權利”的劃分,以及教學過程的實施、培養質量的保障等,都要求很周到細致,才能順利實施,因此,實際操作運行有一定的難度。

      6. 缺乏回歸工程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考核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有待建立與完善。高校考核評價體系導向重論文、輕設計、缺實踐,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科研輕教學、重科學輕工程、重論文輕開發”等問題。而“卓越計劃”的考核評價體系,必須回歸工程導向,必須與非工程教育評價體系有區別。因此,高校必須建立和完善回歸工程導向的基于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的考核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考核評價體系的缺乏和不科學,會使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難有科學標準和保障,會導致人才培養質量的參差不齊。而激勵機制的缺失,一方面,使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沒有明確的目標性、成就感和價值觀,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主動性和持久性,使學生的學習,存在著被動、盲目和隨意性;另一方面,會導致教師在卓越工程師培養上缺乏動力、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提高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質量的對策

      1.出臺配套政策,切實保障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順利實施。要出臺相應配套政策和措施,確保“卓越計劃”順利實施。一要改變高校辦學水平評價機制,建立多元化辦學水平評價標準,制定基于卓越工程師工程能力培養的系列政策和措施,改變高校和社會存在的“培養工程師就低人一等”的落后的固定思維,促使高校轉變工程教育觀念,提高對“卓越計劃”的認識,營造促進“卓越計劃”順利實施的良好社會氛圍。二要建立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質量標準和考核評價體系,使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的質量有章可循。三要改變高校工程教育師資的準入條件、考核評價體系、職稱評定標準,建立與非工程教育師資區別對待的政策,真正使有較強的“工程開發應用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工程創新能力”的人才匯聚到工程教育培養的師資隊伍中來,切實提高工程教育師資隊伍的工程素質、積極性和創造性。四要加強對“卓越計劃”項目的過程監管,做好工作指導和監督,確保“卓越計劃”規范順利推進和高質量地完成。五要制定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獎勵激勵機制,真正激發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加大資金投入,切實提高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積極性。一是要加大對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計劃實施高校和企業的資金投入,提高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積極性;二是高校要加對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投入,加快更新設備設施,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切實提高學生工程實踐創新能力;三是企業與高校要建立校企合作戰略聯盟,加大對校企合作辦學的投入,為“卓越計劃”實施提供基礎和條件,為國家“卓越計劃”貢獻力量;四是政府要對參與“卓越計劃”的企業進行政策扶持和獎勵。

      3.優化師資結構,切實提高高校教師的工程教育素質和水平。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師資隊伍,是培養高水平卓越工程師人才的關鍵。要改變高校師資單一結構,建設一支具有工程實踐經歷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師資隊伍。一要制定工程技術人才引進、考核和職稱評定新政策。在師資引進上,不唯博士學歷、不唯職稱,重點考察其企業工作經歷、工程技術水平能力、工程創造的價值等實際工程技術水平;在考核和職稱評定上,從側重評價理論研究和發表論文等學術指標為主,轉向評價工程項目設計、專利、產學合作和技術服務等應用指標為主。二要選送優秀青年教師到企業工程崗位工作1~2年,積累工程實踐經驗,提高工程技術素質和能力。三要聘請校外優秀的工程技術專家擔任高校兼職教師,承擔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教學任務。

      4.強化教學改革,切實提高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質量。卓越工程師是為企業服務的杰出工程技術人才,他們的工程設計、應用、創新等工程能力,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重要。因此,高校在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上,要改革和創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一要以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中心,重新構建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二要強化實踐教學改革,以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以及工程創新能力為核心,提高工程實驗、工程實習、工程實訓、工程設計、工程社會實踐的教學比重,“真刀真槍”做設計,“頂崗實習”做實習,“校企合作”做工程,切實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素質與能力;三要加強學生職業道德、思想品德、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四要建立健全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質量標準、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使“卓越計劃”實施有章可循,切實提高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質量。

      5.加強產學研合作,切實提高卓越工程師人才工程實戰能力。一是高校要與企業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戰略聯盟,明確合作雙方責權利,達到互利雙贏。二是高校要加強自身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提高為企業服務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水平,在科學研究、產品開發、人才培養、技術咨詢、工藝創新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幫助和服務,讓企業確實體會到校企合作的好處,提高企業參與聯合培養人才的積極性。三是企業要利用自身生產設備、技術、工藝、產品、市場和場地等方面的產業優勢,為學生在企業的教育教學提供物質、場地、設備、技術、師資等方面優質服務,為學生工程能力培養,提供實戰環境和條件,為國家“卓越計劃”貢獻力量。四是高校要將學生送到企業真正摸爬滾打1年,讓學生在企業實戰環境中,參與企業科技創新與產品開發設計,了解工藝流程和生產環節,熟悉工程設備操作和維修,學習和感悟企業文化與職業精神,了解國情和錘煉意志品德,全方位多領域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工程實戰素質和工程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候永峰,武美萍,宮文飛,等。 深入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創新工程人才培養機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1-6.

      [2]李繼懷,王力軍。工程教育的理性回歸與卓越工程師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3 ):140-142.

    【我國高校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相關文章:

    我國農村飲水安全存在的問題與對策08-21

    我國小氮肥行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08-08

    高校發揮黨小組作用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08-13

    我國政府績效評估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08-12

    高職專業教學大綱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研究08-19

    當前高校二級學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08-27

    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08-08

    流動黨員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12

    磚瓦行業納稅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16

    藥品流通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12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精品在线第一 |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综合 | 亚洲午夜福利片 | 亚洲中文AⅤ一二三区 | 日本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区 | 日韩制服丝袜片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