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教學案例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教學案例
崔玖波
(吉林省白山市第二中學)
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細胞的基本結構,知道了細胞膜、細胞器膜、核膜在組成成分和結構上很相似,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系。并知道了生物膜都是選擇性膜透過。為什么生物膜能控制物質的進出?這與生物膜的結構有什么關系?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闡述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
(2)舉例說明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特點。
2.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理解假說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
(2)發揮空間想象力,通過親自動手制作模型,構建生物膜的空間立體結構。
三、教學難點
1.利用資料和模型嘗試構建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過程。
2.設計細胞膜流動性的實驗。
四、教學過程
1.謎語引入
大屏幕演示:她隔開了原始海洋的動蕩,她為我日夜守邊防,她為我傳信報安康。沒有她,我一個小小的細胞的存在將是無法想象。
問題:(1)她是指細胞的哪一部分結構?體現了她的哪些功能?
(2)細胞膜的化學組成成分主要有什么?
生物的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那么生物膜具有怎樣的結構,使其能完成上述功能呢?讓我們親歷科學家的探究歷程,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結構的真相。
2.生物膜結構的模型構建
資料一:磷脂分子的有關化學知識。磷脂是一種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組成的分子。磷酸“頭”部是親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問題①:磷脂分子在水的表面(空氣—水界面)上將怎樣排布?
問題②: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最有可能是哪一種?原因是什么?
問題③:在實驗和觀察的基礎上推理得出結論,還需要進一步驗證嗎?如何證明你的假設是否正確?
讓學生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理解假說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并通過觀察和實驗驗證。
學生小組討論后,擺出磷脂在水表面的排布,生物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情況。
資料二: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紅細胞膜脂質實驗:將抽提出的脂質在空氣—水界面上鋪成單分子層,測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積相當于所用的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
問題①:在實驗中為什么要選用紅細胞膜來進行分析?
問題②:這個實驗證明了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是哪一種?
讓學生對自己建立的模型進行修正。引導學生繼續提出問題“蛋白質位于細胞膜的什么位置”,讓學生擺出自己認為的蛋白質在細胞膜的位置。
最后提出物質跨膜的方式是怎樣的?它與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有什么關系?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