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生成互動的數學課堂的構建
淺談生成互動的數學課堂的構建重慶市江北區蜀都小學校 沈虹娟
【摘要】本文試從通過任務驅動,展現學生的學習起點;利用“認知沖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創作學習材料,達成多元的學習目標這三個方面來論述如何構建生成互動、充滿生命活力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生成;互動;構建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在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報告中從教與學是不可分割的角度,把師生的教學活動看作一個有機整體,強調了教育活動的動態生成性,課堂的活動來自于學生動態的發展,教師必須緊緊抓住教學中“動態生成”的因素——學生的一些正確答案、精彩的見解、獨特的解題方略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和認識的障礙等,為師生有效互動提供了豐富的“互動性資源”,使之成為學生知識、能力、情態的催化劑。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通過任務驅動,展現學生的學習起點
教學需要一個起點,以便學生從一個知識水平發展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就像沿著腳手架那樣一步步向上攀升。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們往往通過直白的提問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這種語言互動式的了解,不僅使學生參與的廣度有限,而且記憶性的提問對思維的挑戰也有限。而任務驅動式的教學卻可以面向全體學生,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思維成果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
二、利用“認知沖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
“認知沖突”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新知識或新事物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產生矛盾時,學生急切想要知道產生矛盾的原因,進而尋找問題答案的一種心理困境。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景是實現探究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其認知結構是可以變化和重新組合的,其變化過程可以表述為“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設置一些認知沖突并及時利用這些認知沖突,給予適當的啟發和引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比如《等量代換》一課,筆者在對教材進行了認真鉆研后,確定了本課的重難點為“通過找出中間量解決等量代換”,課本的例題是直接給出了兩個條件“一只豬能換2只羊,1頭牛能換4只豬”,請學生解決問題“2頭牛能換幾只羊?”學生通過形象的教具和實踐操作,還是能夠較好地理解并解決問題,但很難從形象的例題中提煉中“通過中間量解決等量代換”這一解題策略。基于此,筆者根據預設方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直接用課件出示問題“2頭牛能換幾只羊?”,這個沒有條件只有問題的題目讓學生一時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引發認知沖突。幾秒鐘后,一些學生開始提出異議:“沒有條件怎么算啊?你得告訴我們條件才行。”“行,”我點出條件:1只豬能換2只羊,“現在能算出了吧?”有的仍然皺著眉頭納悶,有的卻一下瞪大了眼睛,“能算出來了!”面對生成的資源,我及時捕捉并充分利用,追問他怎么算“1只豬能換2只羊,2頭牛,嗯……”支支吾吾中,所有的孩子都急了“不行不行,還是不行”,“老師,還差一個條件!”“這個條件可能和誰有關?還可能和誰有關?”通過步步追問,關鍵環節被擊破,中間量這一重點逐漸被揭示出來,“老師,我知道了,還應該增加1頭牛能換幾只豬!”從一個沒有條件的問題逐步形成一道完整的題目,就是要讓學生在沖突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疑惑、思索、嘗試、推測中去不斷打破,不斷平衡,進而找準癥結,突破關鍵,構建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創作學習材料,達成多元的學習目標
數學教學的學習材料應該簡約并富含數學結構,同時應具有生成特性。簡約是便于學生記憶與回憶,數學結構是數學學習材料的核心要素,生成特性是學習材料的開放性,不僅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解讀學習材料,而且可以對這一學習材料進行多次的教學加工。在《三角形三邊的關系》一課中,一根小小的吸管不僅可以在教學之初,在學生的任意思維狀態下作為調查學習起點的素材,成為引入新知的樣本,而且在課堂延伸階段,我還設計了“如果給你機會再剪一次吸管來圍三角形,第一刀你一定不剪在哪里?為什么?”“第二刀能隨便剪嗎?”突出剪的過程中的思維提升,通過與第一次無意識剪的結果的溝通與聯系,引發學生對三角形兩邊的差與第三邊的關系的關注,促使學生對三邊關系的逆向思考與實踐運用。再比如五年級《分數的意義》一課,在鞏固深化階段,我就設計了用12根小棒分一分的環節,首先出示“拿出12根小棒的幾分之一”,有些孩子馬上舉起了1根小棒,其他的孩子卻有不同的看法:不對,如果分母是2,就應該拿出6根小棒。我再追問:“這里的1,表示的1份,還是1支?”學生明確了這個1表示的是其中的1份,再相繼練習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十二分之一。然后出示“拿出12根小棒的六分之幾”,提問:“現在能拿嗎?”有了上次的教訓,學生異口同聲回答“不能”,“盡管不能拿,但是我們可以做一件事,什么事?”孩子們高高地舉起了手“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一份就是2根。”此后再相繼出示六分之一、六分之三、三分之二、四分之三等分數,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小棒根數。最后讓同桌的孩子相互比賽,一個說分數,一個拿小棒,看看誰拿得又對又快。通過對這12根小棒的多次加工,在動手實踐中強化了對分數平均分的份數、所取的份數的理解,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邏輯性。
課堂是獨特和變化的環境,課堂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把學生生成的資源轉化為課堂教學中新的資源,在這樣的互動深化的過程中,數學課堂不再呆板,無趣。它會因學生的獨到見解,有趣的猜想,及時的領悟而變得精彩而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淺談生成互動的數學課堂的構建】相關文章:
淺談構建有效課堂08-24
高中數學生成性課堂的構建策略08-25
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課堂的構建08-24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師生互動08-24
淺談小學數學的互動型教學研究08-25
打造農村小班化語文課堂教學,構建課堂互動的點滴收獲08-24
關于如何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探究08-24
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08-23
職中數學課堂優化策略淺談08-24
淺談數學課堂教學設計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