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改變觀念,提高地理教學
改變觀念,提高地理教學遼寧省大洼縣第三高級中學 侯 江
【摘 要】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提高自我認識的場所,也是教師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素養的場所。而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學生知識獲得的多與少、能力的高與低。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想學、樂學、愿意學,學習效果就會事半功倍。地理學科需要教師能夠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實現教育觀念和手段更新。為此本文以地理課堂教學為突破口,采取恰當的方式,論述了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堂效果;轉變觀念;教學準備
地理學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規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類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其學習的主要內容,是與人類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學科之一。作為地理老師就要選擇正確途徑來提高學生的素質,從而實現地理課堂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的特點。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必須改變老師的課堂教學理念。以老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發展為主旨。
一、轉變教育觀念
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場所,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場所,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教師應改變教學觀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陶行知先生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現代教育思想更關注學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無關現狀,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創設對學生有挑戰性的問題或問題情景,從而使教師所教與學生所學、所需能有機結合。所以課堂效果如何,營造民主氛圍至關重要。
地理課程重視了學科知識的交叉、綜合和滲透。這就要求教師要真誠的學會傾聽,鼓勵學生以獨立的角色、探索的態度對教師提出質疑乃至爭辯,形成促進學生發展、提高其整體素質的“教學對等”的“關系鏈”,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同時教師又是一名成功的賞識者,要關注課堂上每一個學生、每一件“小事”,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
二、做好教學準備
備課要以“活動設計”為中心,備課程理念,備課程資源,備學生心理,備學生活動,并將學法指導,思路分析,知識遷移,規律總結等明確地體現于教學過程之中,使課堂教學盡量呈現開放性和動態性,從而增強備課的實效性。一些教師在課前備課時只注重備內容的系統化、全面化,只關注自己的教學過程,不備學生,不備方法,導致教師講課、學生學習兩層皮,教學效果不好。教師必須研究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現代教學的要求,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為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實施做好準備。其次要了解學生現有的地理基礎知識,知己知彼方能隨心所欲地駕馭課堂。
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愉快是一種積極的情緒,它能促進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認識過程的運轉,可以使人們提高行動的效率,起到推動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創設合作的情境與機會,營造出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體會與他人合作的樂趣與價值。在合作交流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并對別人的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見,這正是學習者之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最好機會。
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憑一張嘴、一支筆、一幅掛圖,手段單調、呆板,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若在教學中把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通過多媒體化虛為實、化靜為動,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就可以幫助學生利用直觀的圖像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間觀念。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可以突破教學重難點,優化教學效果,訓練讀圖能力;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質,培養學生智能促進信息反饋,減輕學生負擔。例如:在講《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河流地貌的發育》時可以自制課件,利用多媒體進行動態模擬,使靜止圖成為動態圖,從中觀察到整個變化過程,學生邊觀察、邊操作、邊思考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傳授起來也會得心應手。
設計問題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樹立小組合作學習理念,引入團隊競爭機制。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后解決不了的疑點問題。講核心問題,總結思路方法,精講精練。給學生以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動激活的狀態,主動積極地動手、動腦、動口,從而使學習成為自主的活動。開展“研究型”教學是把課堂還于學生的重要手段。研究性教學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對全過程的主動學習,變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為積極、靈活地認識和應用知識信息,整節課的內容可以轉化成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通過看書、思考解答。教師則在退居次席的同時,又充分發揮出“主導”的作用,推動學生的主體活動正常有序、高效地進行。主動學習有激情,教學效果自然會較好。
三、優化評價方式
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不僅要看課堂內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思考時是否積極,小組討論時是否投入,能否傾聽別人的意見,有沒有創新精神等。學生在評價中才能不斷進步,才能保護學生學習的熱情,真正使評價成為學生發展的“推動器”。比如:教師在一堂課結束前,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幾個問題:第一,你認為今天課堂上有什么收獲?你在課堂上哪些方面有了提高?第二,你對自己在課堂上的哪一環節感到最滿意,哪一環節感到最不滿意?為什么?這樣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分析自己的優缺點及原因,回顧一節課的學習過程,客觀地評價這一節課的得失,使學生正確地看待學習。
四、課后及時總結
在授課過程中學生會遇到一些問題,教師也會有一些問題不一定能夠圓滿地解決,因此在課后要及時地回顧總結,不斷地調整、改進,及時反饋,以期達到下一節課時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這一環節對于教學尤其重要,在課后對自己多提一些問題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比如:你的教學目標在本次課中是否已經達到了?你預先的教學設計與實際的教學進程之間有何區別?你在課上又是如何處理這些區別的?這次課你感到比較得當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問題又有哪些?在下次課中你打算如何克服在這次課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等等。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地理課程標準》
【改變觀念,提高地理教學】相關文章:
地理讀圖描述能力的提高08-23
培養地理教學情感提高教學有效性08-24
地理教學論文:精設課堂提問 提高教學效果04-28
如何提高地理讀圖能力08-25
更新教學觀念 實施有效教學05-11
提高數學教學論文11-04
地理的教學反思04-05
地理教學反思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