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語文論文>初中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再探究

    初中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再探究

    時間:2023-02-26 01:46:10 語文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初中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再探究

      初中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再探究
      
      作者/包麗婷
      
      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某個知識點到底應該體現工具性,還是應該體現人文性,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頗有爭議。這樣的爭論對語文教學的發展是有益的,因為只有爭論才能推動語文課程改革不斷向前發展,也只有爭論才能使人們對重要問題達成共識。
      
      一、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直觀理解
      
      從最直觀的角度來理解工具性,往往是從應用性角度來考慮的,通常認為,字詞如何正確發音、語句如何才能通順、言辭是否準確達意等均屬工具性范疇。而事實上,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提出了“語文是一種工具”的說法。根據這一說法,我們可以認為,當人們利用語言表達出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時,語言(葉圣陶先生曾將口頭語言定義為語文),就是語文工具性的一種體現。我們還可以認為,在初中古文學習中,對古文的一些基本用法的學習均是工具性的一種體現,如“焉”、“乎”可用作語氣助詞,“何也”表示疑問等。
      
      人文性相對于工具性而言,至少在實際中體現得更晚一些。因為曾經的語文教學更多的沉浸在語言發音、文字讀寫、主謂賓定狀補等語法中,而包括新課程提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在傳統教學中是極為少見的。事實上,盡管人們對“人文”這一詞語的內涵與外延尚無絕對的共識,但取其基于人類文化本義而衍生的情感、精神、信仰等因子仍然是公認的要素。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旗幟鮮明地弘揚作為人文學科的基本功能,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對學生進行符合人類文化發展規律的熏陶。
      
      二、初中語文工具性本義探究
      
      語文的工具性具有雙面性。對于十四五歲的初中生而言,他們一方面有語言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接受過小學六年的語文教育,形成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如果說小學語文因為應試壓力不大,因而還能在小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滲透一定的文化素養的話,那初中語文因為各種客觀原因,已經更多地傾向于工具性的教育了。這就造成了初中語文教育的趨利性——怎樣教有利于應試,就怎樣教。在不斷重復訓練中對語文知識的掌握越來越機械,從而喪失了對語義的理解。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對課文中古詩詞的機械記憶,中考作文中的華麗詞藻堆砌,類似于八股文式的繡花枕頭文章等。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語文的工具性呢?不妨參照課程專家的一些觀點,有學者指出初中語文的工具性,應當是學生通過初中三年的語文學習之后,能夠熟練地將語言作為工具,順利地與外界進行一些交際活動。對此,筆者以為,初中語文工具性的適當理解與適度把握,應該在于將人類文化知識以高質量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訓練應當以人為本,以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人格尊嚴為本,不能以機械傳授、重復訓練作為教學方式。
      
      三、初中語文人文性本義探究
      
      人文性相對于工具性而言具有一定的彌散性,用更貼近教學實際的話說,工具性的內容一般都有標準答案,可以直接判斷正確與否,而人文性則不同,更多取決于判斷者個體的感受,有時還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因此,人文與非人文的東西有時區分得不那么清楚。有專家總結指出,當下初中語文甚至還存在一些與意識形態相關的內容,于是葉圣陶先生再次批判“把精神訓練的一切責任都擔在自己(語文)肩上”,這對當下的語文教學是有警示意義的。幾年前,徐江教授的《語文無效教學批判》一文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
      
      另外,有一點也是值得注意的,語文教學并不必然擔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這不屬于人文。更為大家認同的是,語文教學直指人性中善良的部分,引領學生走向真善美,這才是人文性的本義。
      
      結合相關研究來審視初中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人們普遍認為,人文性應該體現為對初中學生生存意義的關懷,對生存價值的思考;體現為“以生為本”,因此在教學中就要“以學定教”;體現在實際教學中,要把語文看作一個鮮活靈動的對象,而不只是死的知識,要努力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作為真正的生命個體進入到語文中來。新版“課標”依然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這段話中的“主體”、“身心發展”、“好奇心”、“求知欲”等,事實上均屬于成長中的學生,做到這些,也是人文性的一種隱性體現。
      
      總之,人文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兩種存在領域,一是存在于教師按照國家課程標準所教授的內容上,要讓知識不再生硬,而是存在于學生的思維與情感當中;一是存在于教師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過程中,借用一句話說,“語文具有的人文性,必須在語文教學過程的人文性中予以體現。”
      
      四、工具性與人文性如何和諧共生
      
      在課程改革前一階段(主要體現在2011版課程標準頒布前的10年),關于工具性與人文性有過相當多的爭論,客觀地講,雙方說得都有道理,但又擺脫不了為了證明自身觀點而選擇有利于自身依據的嫌疑。因此,有人提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到底應該割裂還是融合的問題。
      
      事實上,在眾多爭論當中,也有不少明智者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不應該是相互抵觸的,甚至于也不是存在于兩個同等水平但互相分離的個體。準確地說,兩者應該是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沒有人文性只有工具性的語文是不存在的,從語言誕生的那一刻起,語言就承載著傳遞情感的作用,當今的語文更是如此,同樣只有人文性沒有工具性的語文也是不存在的,如同營養不可能脫離食物而存在一樣。我們還可以借助一個隱喻來理解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工具性是發動機,人文性是方向盤!工具性決定了語文的力量,而人文性決定了如何使用這種力量。比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課,其語句的對仗體現出的中國古文運用的技巧與特點,而文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文力量更是讓人千古傳唱。
      
      從上述分析來看,初中語文教學要追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共生。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至少要努力做到以下兩點。
      
      其一,在尊重當下評價機制的前提下,尊重初中語文工具性所體現出來的“唯一性標準答案”,培養學生理性看待當下評價的價值取向。其二,對當前的客觀實際有所超越,讓語文的人文性照亮學生的人性,以求培養敢于懷疑、追求真理的學生。當然,這樣的引領并非讓學生去自行領悟,而是需要教師腳踏實地,仰望語文教學的理想天空。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中學(226002)

    【初中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再探究】相關文章:

    淺談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08-17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08-05

    時代性·實用性·創新性·人文性08-17

    美術教育實習中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與人文性探究08-05

    初中語文作業批改的實效性探究08-14

    “人文”的科學性與現代性08-17

    恢復教育的人文性、民主性和公正性08-17

    隨筆訓練之于初中語文作文的功能性探究08-01

    論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教育性和審美性08-08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在线120秒观看视频日本大片 |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亚洲中 | 在线a视频网站 |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一线久久 | 亚洲国产一级视频免费观看 | 婷婷丁香五月激情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