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全社會共同關心青少年成長
全社會共同關心青少年成長遼寧省建平縣第二高級中學 林國彬
青少年工作關乎未來,這是社會共識。社會管理創新為我國的青少年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從這一視角考慮我們的青少年工作,還有不少問題需要研究。
一、處理好青年一代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青年歷來是一支重要而又獨特的社會力量,尤其是在我國當前所處的社會結構全面轉型時期,他們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正在發揮和即將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突出。因此,如何妥善地解決與青年生存和發展有關的一切問題,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順利實現,對于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全面復興,都將會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就此而言,科學認識青年的本質和特征,及時了解當代青年的需要和愿望,深刻把握青年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建立和完善促進青年成長成才的各種制度安排,便成為了一項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與深遠歷史意義的工作。我們應將青年發展作為國家發展重要戰略,處理好國家、社會與青年發展的關系,認真研究當代青年的新特質、新變化,維護好不同群體青年的利益訴求。
二、實施積極的青年社會政策
1995年第50屆聯合國大會決議通過了《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動綱領》,首次較為系統地提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青年政策框架和行動指導原則,具體說明了青年人在整個國家發展計劃中的角色、責任和權益。青年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我國應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建立完善的青年社會福利體系,并配之以相應的法律體系、資源調動體系等,使我國青年政策向福利化和服務化發展。就當前青年發展政策而言,可以在以下方面尋求突破:探索建立社區青少年工作者職業化體制,積極推進志愿服務的立法進程,發展和推進青年社會建設,在大學推廣“人生啟航導師”制度,推行12年義務教育制度,成立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機構,電影與電視應實行分級制,將民工子弟納入公立教育體系,成立青少年法院等。
三、優化青年人成長的社會環境
首先,信仰缺失給青年帶來了普遍的社會焦慮。從一些被網絡捧紅的“名人”中,不難看出在青年中盛行的低俗化、娛樂化與即時化的畸形的文化價值觀念。因此,凈化媒體,加強青年網絡道德自律與媒介素養教育,優化青年人的文化環境已刻不容緩。
其次,社會公平也是影響青年未來發展信心的重要因素。當下中國青年人發展環境的變化產生的直接影響:一是移民和留學人數劇增,這在本質上是財富和人才的流出;二是就業競爭導致地方管轄權力屬地照顧,加劇了行業壟斷和國家管理權力本地化;三是現代版的“出身論”隔絕了許多青年人的理想,使社會階層流動相對停滯,容易導致社會畸形發展而引發斷裂和振動。而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要為青年人創造肥沃的“希望的田野”,給予青年人公平的競爭環境。無論出身如何、是貧是富,都能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國家的未來,是國家的重要財富。
四、重點關注青年中的突出問題
第一,更加關注大學畢業生蟻族、蝸居現象。 (范文先生網 www.baimashangsha.com) 與“蝸居”相伴而來的“蟻族”已成為現今網絡上最熱門的詞匯,它們折射出來的一部分青年群體的生存狀況,也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研究發現,“蟻族”群體的幸福感頗低,這與其工作就業狀況、物質生活水平、情感婚姻問題、居住條件與環境、社會尊重及發展前景等有關。目前這種新態勢正在成為中國都市青年面臨的嚴峻問題。
第二,更加關注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問題。與父輩的“生存型”比較,新生代農民工多屬于“發展型”,打工賺錢養家已不再是他們最主要的動機。與父輩的另一個區別是,第一代農民工普遍將謀生作為第一目標,建筑工地是他們的聚集地;新一代農民工的目光則投向了服務業、制造業、紡織業、電子業等行業,賺錢只是他們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2010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的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概括為“三高一低”: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吃苦能力低。一方面,“民二代”擁有更為強烈的城市情結,權利意識明顯提高;另一方面,對生存現狀的迷茫,令他們中不少人容易誤入歧途。
第三,更加關注“后一代”青少年群體的新社會問題。我們大致可以將當前青少年社會問題劃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壓力失衡問題。由于學業壓力、就業壓力、精神危機等成長壓力,一部分青少年可能選擇自我傷害的應對方式,另一部分人會選擇攻擊別人的應對方式,還有一部分青年人則會選擇逃避的應對方式。第二類為身份缺失問題。在價值多元、社會快速變化的今天,中國青少年對自己是誰、應該怎樣做有更多的選擇,但缺乏確定性,他們需要快速確立自己與前輩不同的身份標志,而反叛社會主流價值或許就是達成此目標的捷徑。第三類是行為失范問題。盡管獨生子女得到了社會、學校、家庭的太多關注,但不可否認的是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的增多,以及家庭期望值的提高,在以學業為主導的當下,青少年成長需求實際上被排在了次要位置,導致了一些新的青少年行為失范問題。
第四,更加關注“獨二代”健康成長問題。目前,1979——1986年出生的第一代獨生子女陸續進入婚育期。兩代獨生子女的相遇,隔代撫養、養育焦慮、如何教育等問題也隨之出現。“獨一代”存在“只生不養”的現象。在我國,“隔代”介入“獨二代”的教養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事實上,倘若老人作為輔助參與,問題不大,如果老人作為孩子的主要撫養人,就會有不少問題。換句話說,隔代撫養使“獨二代”不免出現精神留守現象。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獨生子女遍布城鄉家庭,農村地區獨生子女成為“留守兒童”有可能面臨更多的社會問題。
第五,更加關注網絡“青年意見領袖”的作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以青年為主體的網絡意見領袖群體異軍突起。網絡青年意見領袖來源廣泛,善于收集信息;對社會事件很敏感,觀點犀利、言論數量多、質量高,善于通過一種平等的互動關系影響公眾的行為。這些特點使他們容易受到青年們的擁護,擁有大量的粉絲,往往能夠引導輿論,對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所以,我們對這些網絡上的“青年意見領袖”,要重視,要關心,要吸納。
當前,我國青少年管理和服務工作中的諸多方面都面臨著轉型,認識我國青少年工作的現狀,探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青少年工作發展和完善的方法及對策,無論對于社會的發展與穩定,還是對于青少年自身的發展進步,都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全社會共同關心青少年成長】相關文章:
教學與課程共同成長08-24
共同成長的同學作文02-24
和諧——讓你和我共同成長08-15
感恩親情共同成長作文08-23
“數學日記”讓師生共同成長08-08
感恩親情共同成長征文08-23
我與企業共同成長征文08-18
我與祖國共同成長作文07-20
我與祖國共同成長的作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