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校本課程的個性化開發
語文校本課程的個性化開發
魏洪平
(江蘇省丹陽市訪仙中學,212321)
摘要:語文校本課程要著眼于發展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特長,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能充分體現師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語文校本課程的個性化緣于歷史文化的個性差異、地域文化的個性差異、學校文化的個性差異和情感思維的個性差異。語文校本課程的個性化開發應注重三個原則:遵循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規律、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尊重教師的創造,并由目標、內容、評價三部分組成。
關鍵詞:校本課程個性化定位原則構架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充分利用學校和地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和實施的課程。由于校本課程著眼于發展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特長,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因而能充分體現師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也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色。
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語文校本課程應該是最具個性化特色的課程。現代語文教育越來越重視人的發展,注重人的個性培養。在這個崇尚個性、尊重個性、展示個性、塑造個性的時代,教育必須順應這個潮流。“教育即解放”,“教育能夠是,而且必然是一種解放”。語文教育應“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進一步明確:“高中語文課程應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根據課程目標,精選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使全體學生都獲得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語文素養;同時,必須顧及學生在原有基礎、自我發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增強課程的選擇性,為每一個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條件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
一、 定位:語文校本課程立足個性化的原因追溯
從對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學校文化、情感思維的個性差異的分析中,可確定語文校本課程個性化的這一基本定位。
(一) 歷史文化的個性差異
歷史文化是指由特定的歷史發展進程和社會遺產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地區、各民族發展的歷史不同,在歷史長河里積淀的文化自然也不相同。我校所在地應屬江南的吳楚文化,語文校本課程在選文上若以吳楚名家為主要內容,學生在閱讀時對文化背景、語言文字的理解就容易得多。
(二) 地域文化的個性差異
地域文化是指由所處地域、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所形成的文化,其差異表現為不同民族對同一種現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語形式來表達。地處江南水鄉,臨溪傍水,在那星羅棋布、縱橫交錯的河網上,村舍一片蓊蓊郁郁,頗有點“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韻味。江南的風景總是和水聯系在一起的,江南美,美就美在江南的水。那“咕嚕咕嚕”的搖槳聲,輕盈、飄逸的采蓮女,風韻獨特的小橋,處處透出江南水鄉純凈、柔美的靈韻。不妨讓學生吟著唐詩宋詞,去感受“盈盈碧水相環,樓閣隔河相望”的水彩墨畫;讓學生撐著油紙傘,走進散發著丁香花的古鎮小院,感受古人的孤獨、傷感。
(三) 學校文化的個性差異
學校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它的存在使學校的所有成員,尤其是學生受其規范及影響。從校園布局、學校管理、人際關系,到學校的教育目的、內容、方法等,都是社會文化的折射,都反映著濃厚的文化色彩。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獨特的信念、手段、語言、環境和制度等文化特質。學校的文化氛圍往往影響著學生個性氣質的形成與發展,而學生的情趣又在文學藝術的熏陶中逐漸養成。因此,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一方面受到學校文化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影響著學校文化的發展。
(四) 情感思維的個性差異
個性差異是指個體在內在身心結構和外在行為習慣上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個性特征。在生理上,表現為性別、年齡、體質、知覺等;在心理上,表現為知識結構、智力類型、興趣、愛好、動機、情感、意志等;在思維方式上,有的偏重于形象思維,有的偏重于抽象思維。語文校本課程就是要根據學生的情感思維差異,開發出適合學生個性的課程。
二、 原則:遵循基本規律,尊重教師創造
(一) 遵循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規律
首先,應樹立現代語文教學的目標觀。傳統的語文教學目標觀僅從知識和能力的角度來觀照,而現代語文教育要求培養完整的人,要求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課程目標,重視學習的過程、學習策略的選擇和語文的實踐,體現出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與此同時,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務。
其次,應樹立開放的語文課程內容觀,打通課內外,走向現實生活。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應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這就明確要求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注重課程的開發和利用。然而,傳統語文教學觀念要求“以本為本”,讀書只讀“語文”書,觀文只觀“文學”文,這無疑給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套上了“緊箍咒”。這種陳舊觀念必須破除。既然“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只要與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就有無窮的學習資源可開掘;既然“語文是文化的載體”,只要與文化有關的,就可能有不盡的語文學習資源供開發。
(二)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
學校是課程實施的載體,不關注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條件,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便會成為空中樓閣。所以,因地制宜是語文校本課程開發應遵循的原則。因地制宜中的“地”,是指各校不同的條件——既有學校生存的社會環境條件,又有文化環境條件;既有學校辦學設施條件,又有教師、學生的個性因素。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綜合考慮以上各種因素,因地制宜地開發出適合于自己實施的校本課程方案。如果一味地照搬照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或其他學校的校本課程,就失卻了特色,無法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也就違背和脫離了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依據這一原則,學校應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認識本校、本地的條件和優勢,充分、深入地挖掘課程資源以達成預期的教育目標。
(三) 尊重教師的創造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關鍵,課程開發沒有教師的參與,便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在課程開發中應尊重教師的創造,讓教師成為課程開發的主力軍。在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中,要鼓勵教師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遵循課程開發的規律,自主地進行課程開發,允許不同的教師自由地確立個性化的課程內容和計劃,同時,在開發的過程中還應促進教師的自律。
三、 構架:目標、內容、評價
語文校本課程應由目標、內容、評價三部分組成。
(一) 語文校本課程的目標
語文校本課程首先應當以語文課程標準為總目標,在這個大方向之下,分階段、分項目列出細化的、階段性的目標。這些目標應當符合文化傳遞的需要、學生學習的需要,具體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目標的設計應遵循四個原則:(1) 針對性原則:結合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使目標具有此項內容的獨特性。(2) 明確性原則:確立的目標必須明確、具體,必要時可進行詳細描述,便于達成和檢測、評定。(3) 整體性原則:既要融匯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又要使目標具有整體性和階梯性的特點,并突出重點。(4) 可行性原則:制訂的目標應與實施效果聯系在一起,必須能夠在實施過程中兌現、落實,空洞的教學目標是毫無意義的。
(二) 語文校本課程的內容
語文校本課程的內容范圍很廣,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四類:(1) 日常學習生活類。這一類是較為普遍的,一般都會涉及。如觀看學校閉路電視中的自制節目、瀏覽校局域網、閱覽校閱覽室的報刊或自編報刊等。(2) 活動、比賽類。這一類帶有課外活動的性質,但要使之規范化、系列化,對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有切實的幫助。如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參觀博物館等。(3) 鄉俗、人文、自然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這一類課程資源是最有特色的一部分。我國風俗淳樸、歷史悠久、自然風光旖旎,充分挖掘定會有不少收獲。如收集民間傳說、春聯,對本地歷史名人進行專題研究等。(4) 個性特長類。這一類是根據學校的傳統優勢、教師的特長、學生的興趣來開掘的,容易使學校、教師、學生全身心投入,也容易出效果,對學生發展的影響往往是深遠的。
(三) 語文校本課程的評價
語文校本課程的評價是語文校本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目的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到的:“語文課程的評價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可見,評價應淡化甄別和選拔功能,強調它的發展功能,提倡形成性評價和定性評價;收集能夠反映學生學習語文校本課程的過程和結果的資料,采用成長記錄的方式,相對于結果更注重對過程的評價;要盡量客觀地描述學生的進步與不足,少用定量評價,以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總之,在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下,依據要達成的目標,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
【語文校本課程的個性化開發】相關文章:
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08-17
談談校本課程的開發08-17
校本課程開發的文獻綜述08-18
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精選11篇)05-18
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總結03-06
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計劃方案11-14
凸現學校特色開發校本課程08-13
語文課程開發與利用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