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政治學科試題:如何準確審題
高考政治學科試題:如何準確審題作者/陳吉君
獲取和解讀信息,是高考政治學科考查的首要能力,是其他三項能力得以表現的前提。獲取和解讀信息,實質上就是審題。而審題,包括審讀設問和審讀材料兩個密不可分的環節。最好的順序是先審讀設問,再審讀材料,這樣,可以帶著問題去審讀材料,更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準確獲取和解讀設問的信息
審讀設問也是有講究的,要注意9個限定,并用符號把這個9個限定在設問中圈劃出來,這樣才能刺激眼球和神經,使解題的信息指引更加明確和清晰。
1.背景材料限定。政治試題主觀題的信息,就是背景材料、設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設問是研究背景材料的主題和靈魂,是關鍵信息。在廣東目前的文科綜合模式下,每道政治主觀題都不是只有一個背景材料,也不是每道大的主觀題只有一個設問,而是同時具有幾則背景材料和幾個設問。在每一個設問里,幾乎都規定了針對哪個背景材料來回答該設問的。所以,我們在審題時,首先就必須搞準確該小題、該設問是專門針對哪則材料的,否則,就會出現觀點與材料不匹配甚至是文不對題的情況。
例如:2012年3月廣州一模第36題第(1)題:“(1)根據材料一,結合公司的有關知識,概括廣汽集團發展壯大的成功經驗。”
再例如:2012年3月廣州一模第37題第(1)題、第(2)題、第(3)題。
“(1)運用唯物辯證法的有關知識,評析網友甲的認識。”
“(2)結合網友乙的說法,運用《生活與哲學》的知識,說明我們在看待當前的誠信缺失問題時,應該堅持什么樣的價值觀標準。”
“(3)結合網友丙的觀點,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談談我國應該如何加強誠信文化建設。”
2.知識范圍限定。根據高考考試大綱,政治學科的考試范圍包括《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四部分,每部分又包括許多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又各自包含了許多子系統。如果考生沒有看清試題的知識范圍限定就貿然答題,就極有可能會出現所用知識完全不符合試題要求的結果。
例如,2012年3月廣州一模36題第(2)題,雖然沒有明確說明是《政治生活》的知識范圍,但從“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這兩個主體可以看出,知識范圍是《政治生活》。
再例如,(教學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2012年3月廣州一模第37題(題略)。
第(1)題,設問的知識范圍限定是“辯證法”;第(2)題,設問的知識范圍限定是《生活與哲學》;第(3)題,設問的知識范圍限定是《文化生活》。
3.行為主體限定。2012年3月廣州一模第36題第(2)題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建言獻策為什么能影響汽車產業的走向”,主體限定是“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而非其他主體。如果回答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那就不能得分。
4.認識對象限定。這里應當包含了兩層含義:第一,準確讀出試題設問給出的全部認識對象,不能遺漏,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決定著組織答案完整性。第二,準確讀出認識對象的本身結構,很多情況下,只要把設問對象結構弄清,然后按圖索驥,就能找到答案,不需認真借讀材料和情境。
例如,2012年3月廣州一模第37題。
第(1)題,設問的認識對象限定是“網友甲的認識”;第(2)題,設問的認識對象限定是“誠信問題”;第(3)題,設問的認識對象限定是“誠信文化”。
5.問題題型限定。問題的類型不同,組織答案或一般格式就應該不同。如“為什么要……”,要從原理依據、現實狀況以及意義影響三方面去答。又如,“如何體現”答案要點一般分為兩部分:一是材料(對材料要加以概括,不能簡單一味抄材料),二是理論。要實現材料和理論的有機對接或者一一對應,不能僅僅回答理論,也不能理論和材料兩張皮。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何體現?”和“體現了什么?”,盡管其實質是一樣的,但組織答案的順序是不一樣的。一般地,對于“如何體現?”的回答,其順序是先答材料,再答觀點;而對于“體現了什么?”的回答,則要先答要點,后答材料。
例如,2012年3月廣州一模第37題的第(2)問(題略)題型是評析類,要求評析結合、“點析對應”。
6.問題層次限定。一般來說,政治試題設問角度有三種;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是什么”,用最簡潔的語言直截了當的表達出結論,不需要解釋;為什么,要從理論和現實(或實際意義)兩方面去闡述理由。怎么樣,如果是正面的現象一般只需要說出意義;反面的,不僅要說出危害,還要說出解決措施。設問角度不同,解答思路也不同,看不清角度,要么所答非所問,要么化簡為繁,畫蛇添足。
例如,2012年3月廣州一模第37題第(3)題(題略),問題的層次限定是“怎么辦”。
7.問題問數限定。這實際上有兩層意思,一是該大題有幾個小題,二是每個小題實際上有幾個問,其中,容易審題不準的是第二層。在第二層里,有些句子表面上是一句話,但實際上是兩句話,如“和”、“并”、“以及”、“且”等詞語就是如此。
例如,2012年3月廣州一模第36題第(2)題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建言獻策為什么能影響汽車產業的走向”,表面上看,好像是一問,但實際上可以拆成兩問,即人大代表的建言為什么能夠影響汽車產業的走向?政協委員的建言為什么能夠影響汽車產業的走向?
8.意圖導詞限定。如,“這是指”,說明要求考生進行定性分析,重在整體判斷;若是“有哪些”,表明要求考生進行定量分析,側重內容鑒別;若為“區別是”,則要求進行比較;若是“由此可見”,要求考生進行推導。
例如,2012年3月廣州一模第36題第(1)題(題略),設問的意圖導詞限定是“概括”,即從材料中概括出答案,而不是從課本中照搬出答案。
9.分數多少限定。試題設問本身規定了命題對考生的要求,試題設問標注的分數規定了組織答案內容詳略。同樣類型題,不同分數下,組織答案有較大差別。
例如,2012年3月廣州一模第37題第(2)題(題略)①設問的分數限定是8分。我們可以推測,可能是2個要點或4個要點。
二、準確獲取和解讀材料的信息
審讀材料、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一般有5種方法。
1.層次劃分法。在一般情況下,題目所給的材料較長,想一下切住要害,把握主旨非常困難。材料雖長,但有層次,審讀材料要讀出它的層次,化整為零,使問題簡潔明了。背景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解題的向導和信息源,讀懂材料,明了題意,應是我們解答主觀性試題的前提和必要準備。
例如,2012年3月廣州一模第34題的材料“2011年12月1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宣布,將新發現的兩個元素(暫被命名為livermorium和flerovium)填人元素周期表右下角的第114號和第116號空格,但這兩個元素都太不穩定,只能在實驗室里合成,而且在自然界里也找不到。”
顯然,材料有兩個層次:第一層“將新發現的兩個元素填入元素周期表右下角的第114號和第116號空格”,這一層體現了意識活動的自覺選擇性;第二層“這兩個元素都太不穩定,只能在實驗室里合成,在自然界里找不到”,這一層體現了意識活動的主動創造性。
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就可以比較容易地選出正確答案(c.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與自覺選擇性)
2.術語轉換法。有些題目,只限定了材料,對知識范圍只是作了大的范圍限定,但具體是哪個知識點并未明確,要求考生從材料中去找。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對材料采進行術語轉換。
例如:2012年3月廣州一模第36題第(1)題“根據材料一,結合公司的有關知識,概括廣汽集團發展壯大的成功經驗。”解答該問時,就需要把“發起人持股比例分別為:廣汽集團占91.9346%,萬向集團占3.99%,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占3.6909%,廣鋼集團占0.2%.長隆酒店占0.1845%。其中,廣汽集團占91.93460/0”這些材料信息運用學科術語轉換為:表明國有經濟處于支配地位,堅持了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3.詞語頻率法。顧名思義,詞語頻率法就是在一段材料中,頻率出現最高的那個詞就是材料主要要講的道理。
例如,2012年3月廣州一模第36題第(1)題:
用詞語頻率法得出:兼并重組。
4.段落首尾法。
我們平時寫論文,一般都會有把要點放在一個段落的開頭或結尾的習慣,因此,我們要準確地提取文字材料的信息,從段落的角度看,就要掌握段落首尾法。
例如:2012年3月廣州一模第33題的材料,“在談到哲學與人生的關系時,奧地利哲學家卡爾·波普曾說,每個人都是哲學家,因為誰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對生或死有一種態度。有人認為生命不值得珍惜,因為它終有一死,有人卻認為正是時時出現的喪失生命的危險,才有助于我們體會生命的價值”。
顯然,這道題整個材料的信息就是段首的第一句話“哲學與人生的關系”。抓住了材料的主旨,我們在其四個選項中就很容易選出正確答案(D.哲學是指導人們更好地認識人生本質和意義的智慧之學)。
5.同一中心法。即合并同類項,把相同的內容歸納為一個信息。
例如,2012年3月廣州一模第36題第(1)題。(試題同上)
表格中的四項內容,都屬于“兼并重組”,這就是答案要點中的第二個要點。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第七中學)
【高考政治學科試題:如何準確審題】相關文章:
如何對作文進行審題08-12
如何準確把握說明的方法08-16
高考政治試題難度實證研究與迎考策略08-09
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08-07
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08-07
如何準確把握課堂練筆的關鍵點08-16
高考作文寫作指導:源于審題07-22
中考政治試題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