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企業何以能承擔教育職責——以上海康元印刷制罐廠為例
企業何以能承擔教育職責——以上海康元印刷制罐廠為例李忠文曉梅
摘要:對企業與科學及教育之間關系的認識,使得項康原將企業當作學校來經營管理,積極在企業中設立教育設施.從事教育活動。經過近十年的努力,上海康元印刷制罐廠被建成綜合學校教育與企業教育優勢、具有鮮明特色、充滿濃郁教育氣息的“學校化之工廠”。企業教育機構的設立與教育活動的實施,不僅使企業職工素質結構得以提高,企業精神面貌得以改善,而且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企業;教育職責;上海康元印刷制罐廠
作者簡介:李忠(1972-),男,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后,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從事教育史、教育社會學研究;文曉梅(1958-),女,江西吉安人,江西科技師范學院教師。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教育與企業的現代化研究”(批準號:J08WG10)與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民國時期勞工教育的思想、制度與實踐研究”(批準號:10YJA88006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主持人:李忠
上海康元印刷制罐廠(以下簡稱康元制罐廠)由項康原于1922年創辦,是國內最早生產經營印花鐵罐的工廠。1926年開始推行“科學管理法”,成為當時企業“科學管理”的典范,1933年改組為股份制有限公司,擴大生產與經營規模;到1934年,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制罐廠,奠定了中國制罐工業的基礎,其產品遍及國內并跨出國門,獲得可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康元制罐廠的成績與其企業教育有著因果聯系,該廠建廠伊始即著手設立教育設施,實施教育活動。經過持續努力,到20世紀30年代.已建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教育型企業——“學校化之工廠”.并成為民國時期勞工教育的典范。本文旨在對其企業教育活動、特色及結果做出分析,以期為今日企業教育與農民工教育發展提供些許經驗。
一、建立教育設施實施教育活動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時指出:“生產過程成了科學的應用,而科學反過來成了新的發明或生產方法的新的改進的基礎。只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學為直接的生產過程服務,同時,生產的發展反過來又為從理論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科學獲得的使命是:成為生產財富的手段.成為致富的手段。伴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中國的傳人,手工生產逐漸向機器生產過渡,對科學技術的依賴不斷增加。但是,對中國而言,采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主要目的尚不在于贏利而是應對列強中國的軍事與經濟侵略,經歷清末民初“實業救國”與“教育救國”思潮激蕩,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實業及實業教育獲得比較充分的發展。這種社會思潮及其實踐活動,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主產生了深刻影響。時人指出:“夫今日之世界,一科學相爭之時代也。無精良之技術,不獨已有之廠.萬難置身于商戰劇烈之場;即新設者,亦難免不蹈舊廠之覆轍”,“實利由實力中產出,有幾許智識能力資財.然后能推廣至若何程度”。實業活動是科學技術的具體應用,科學技術是實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而教育是傳播科學技術的主要方式。于是.從事實業者將對科學的重視自然過渡到對教育的重視上。“實業種因于教育”,在與列強競爭中,中國實業處于劣勢之根源即在于教育滯后,“窮原究委.當歸咎于教育之不修。”
當時中國教育現實卻是學校數量不足且質量低劣。康元制罐廠創辦者指出:“就目前國民經濟能力論.送子弟修畢六年小學教育已感困難,斷無余力使受中等教育者居其大多數。此大多數無力升學之小學畢業生將來均須自食其力,而又苦于無好無能.際此失業問題尖銳化之秋,安有彼等啖飯余地。此種社會問題本非一廠所能力顧。精衛填海,誰謂徒勞,零星解決,究視旁觀者為得。本廠因此乃有招收貧寒學生之舉,令習專門工藝,同時施以相當之職業補習教育.養成知能兼備之工藝人才。”有限的學校與弊端叢生的學校教育疊加在一起,使得中國教育面臨嚴重問題。陶行知曾對當時學校教育做如下陳述:“教育等于讀書;讀書等于趕考”,“學生是學會考.教員是教人會考,學校變成了會考籌備處”。由于學校教育與社會脫節,學非所用、用非所學成為常態:學生離開死的學校踏入活的社會,便茫然無所措手足,一無所能:小學如是,中學如是,即人學亦如是。教育者盡管辦教育,而學生知識低落依舊,人民無知無能依舊。教育的成績,只是養成一些博士學士、政客官僚的候補者。如此教育,與發展文明、養成健全國民、推進國家與民族強盛背道而馳。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項康原在創辦康元制罐廠之始即設立教育設施.“訓練學生培養技師是為本廠發韌之始。”工廠沒有教育部.聘汪養吾為部長專責教育事宜.聘專兼職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經過持續努力,康元印刷制罐廠設立一批教育設施.按其功能可以分為專門教育機構與輔助教育設施兩類。
據年齡與教育程度,專門教育機構有三類。其一,企業學校。招收年齡在17-20歲間未婚青年,具有小學畢業或相當程度、品性端正、體格健全、能吃苦耐勞的貧寒子弟,學習專門手藝,養成工業人才,并施以普通教育.俾養成良好之公民,需通過考試并簽訂簽約方可入學.除在工作場所學習相關知識技術外,早晚上文化課兩小時;學制五年,前三年為學習期.考試合格后獲初級畢業資格.之后兩年為實習期,實習期間半工半讀,期滿合格后獲高級畢業資格,入廠做工:學習期內由工廠供膳宿、書籍及工衣,給零用錢一元并視學習情況予以增加,實習期內酌給薪水:學生在學習期內,除遵守工廠職工服務規則外,不得中途離廠且不得結婚。其二,企業訓練班。招收年齡在21-27歲間、未婚男子,要求具有高小畢業或相當程度、品行端正、體格健全、能吃苦耐勞的失學者,以期一面維持其個人生活,一面令其學習專門技能.助其完成學業.成為健全之工業技手:需要通過口試并有擔保者,學制三年,學習期內供給膳宿、書籍,每月給津貼六元并視情形增加,學習期內,遵守職工服務規則,不得中途離廠且不得結婚。其三,練習生所。招收19-22歲之高中畢業或有相當程度、品行端正、體格強健、能吃苦耐勞且未婚者,以養成健全之服務人才。需通過口試、國文、英文、數學、常識、職業測驗、體格檢查等考試;學制六年,前三年為練習期,后三年為服務期:練習期滿,經考試合格后給予正式畢業證書升為職員:練習期內,供給膳宿,每月給津貼十元,并視工作成績酌量增加,畢業后享受職員待遇;要求遵守廠規,不得中途離廠.不得兼營他業.三年練習期內不得回家結婚。
康元制罐廠還設有各種輔助教育設施。為提升學生及工人文化素養.設立圖書室.購置大批有關工業技術書籍,以備閱讀,并有雜志、報章,從職員中推派館長即管理人員:為加強體育鍛煉,辟有運動場房,購置設備,聘專人進行指導,并有軍樂隊、絲竹隊、歌詠團、京劇團、放映隊等組織,作為娛樂;為拓展視野,定時組織廠中職員演講,并不定時聘請名人言說,以補教育之不足:為增長見聞、改良產品,組建參觀團,不定期赴上海著名工廠進行參觀。設有診療室及養病室.免費為職員診治,并惠及職員家屬,授以衛生常識:為養成健全公民,設特殊訓練處,教以國防、軍事、醫藥、機械、道德等課程,并勸全體職工參加公民等級,行使公民權利:為調動職工積極性.設立發明與獎勵辦法.對于超額完成任務及在技術或產品方面能有所發明或改良者.予以精神鼓勵和現金獎勵:為職工方便計,工廠還設有女工生產處、理發沐浴處、美容室、療養室、合作社等機構,并為職工開辦保險、養老儲蓄、死傷撫恤、借款、結婚、家庭調查等活動。
康元制罐廠的教育以實際效用為原則,以智能、常識、體格、消防練習等為內容。針對不同學習者采取不同教育方法。所謂實際效用是指切于實用,旨在克服智識與經驗歧為兩途的一般教學模式。在智能教育方面,學生入廠后,由主管人員按學生體格、能力、工廠情況分派各工場學習相關知識、技術,獲得相應經驗.經考核合格后調往其他工場學習,“務使周遍各工場,普習各種技能,每日晨六時至七時、晚七時至八時為課堂時間,教以國語、算術、英語、常識、機械制圖等課程,以切實用為主。”常識教育包括有關本廠、本業、國家、世界的歷史與現狀等內容,除課堂講授理論之外,并在工作中隨時指導,每周有專門時間進行談話,并延請名人到廠演說,增加學生見聞,“務使職工之目光不囿于一隅。”體格教育旨在使學生身體強健,包括日常衛生、體育運動,備有專門設備與人員,開設網球、足球、籃球、乒乓球等運動,設立童子軍軍事訓練、技擊等,其中童子軍軍事訓練為強迫教育內容。消防練習由專人負責,將學生編人滅火隊、救護隊、搬運隊、探察隊、守門隊等,分別予以訓練,以期應對突發事件。上海康元制罐廠學校規模宏大、人數眾多,僅1937年在校學生即達300余人。
康元印刷制罐廠的做法.不僅為其企業職工接受教育創造了良好條件,使教育氣息彌漫工廠,而且成為勞工福利設施的典范,在當時頗有聲譽。時人以康元制罐廠為例專門著文稱:“物質與精神是不可分的,是一件事物的兩面。所以若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必須在物質上能使之于某限度內得到滿足。換言之.也就是若使人精神奮發愉快.工作安心努力,必須在待遇上能使之相當舒適.最低限度也須對于日常生活不憂慮恐慌。因是談到工人福利設施.這對象是相當的復雜.除去一般人所注意的工資高低、工時長短以外,余若工作場房的衛生設施、器具燈火的安全設施,工人日常健康、疾病療養、教育、娛樂、家庭狀況等.也全顧及。”
二、兼顧校企優勢形成教育特色
學校教育與企業教育分屬不同類型的教育,產生作用也不相同。學校教育重學理少實踐,學生優于學識而欠于實踐能力與經驗:企業教育重技能欠理論,學生富于經驗而欠于基本學理:兩者各執一端,各有優劣。由于“僅有實在經驗,而無專門學識,可小就而不可大授:僅有專門學識,而無實在經驗,能擬議而不能建設。”企業是生產經營單位,需要既有學理又富經驗與能力者,而這種人才不是以往學校教育與企業所能培養出的。鑒于這種情況,康元制罐廠在辦學時給予高度重視,嘗試兼顧學校教育與企業教育的優勢而克服其弊端獲得顯著成效,并形成特色。
首先是“學校化之工廠”與“工廠化之學校”。所謂“學校化之工廠”.意指在工廠設立教育實施并對全廠職工進行德智體等方面的教育.使工廠具有學校的性質.即“一面訓練熟練技能,一面灌輸豐富學識,一面培養服務道德,一面鍛煉健強體格,使本廠成為學校化之工廠,教育空氣彌漫各處”:所謂“工廠化之學校”,意指克服以往企業中學徒教育重技能輕學識和學校教育重學識輕實踐的弊端,而將學理與經驗結合起來,使人人具有建設力的公民,“實施生產教育.一面革除一般工廠惟物主義之流弊,一面革除一般學校惟心主義之流弊。”培養德才兼備、既有專門學識又富經驗的工作人員。
其次.德智體技,四育并重。康元制罐廠突破單純技能本位的企業教育模式,借鑒學校教育做法,對工人實施德、智、體、技四育,重視企業教育的教育價值。技能訓練旨在養成精熟技能.“目之所視,手之所作,足之所運,集中于一點,而又能彼此洽調,絕不牽制,復利用工作比賽,鼓其興趣,增其速率……其成品優且多者獎勵之,不及者指導之,勝者弗使自滿而轉以益勉,敗者弗使自餒而轉以益奮,多存競爭之心,絕無妒忌之念.此一道也。分析工作,務求細密,廠工動作,務求單純,一經派定,不復更易,習之稍久,自能成熟。”智育目的在于養成科學的頭腦.并有應用科學知識和方法的能力,除了掌握科學知識、原理、方法外,還要求將科學知識與實地訓練結合起來.“從補充教育人手,使先知科學意義,次知科學原則,以最經濟之方法,灌輸最切要之智識.并述故事與事實,旁證曲引,務使廠工,確悉科學方法之內容,而堅確其信仰,于是派往工場,實地工作.悉應用之練習,以培成其習慣。……習慣已成,乃能從心所欲,絕不逾矩,”康元制罐廠還引領當時國內科學管理之風,對職工進行科學管理法的教育和訓練,以達“提高職工教育程度為能施行科學管理而獲得美滿效果,”體育則要培養職工強健之體格,體格教育從以下方面加以重視:其一,日常生活衛生習慣的養成:其二,運動鍛煉,包括各種球類、軍事訓練、技擊等,清晨傍晚,習呼吸運動,演國術技擊,或事球戲,或事槍操,活潑其身軀,鍛煉其體格。”道德教育以養成良善之品性為目的,“品性為工作之本,品性不良,雖有科學頭腦,精熟技能,即日盡美,要未盡善,故本廠對此,致力獨多。弗以惡小而不繩.弗以善小而不勉,防微杜漸,蓋所以屢端于始也。……誠以動之,勇以勵之,為領袖者以身作則,使潛移默化于無形。”使學生具備“尚法律、主信用、重契約、崇然諾”的素養。德育標準為勤、儉、誠、勇、潔,智育要達到精敏干練,體育則為各種于身體有益之活動及興趣者。品德訓練具有基礎性的作用.不僅是工人成為合格公民的前提,也是企業得以發展的基礎。因此,“首重品性,次為身體,又次為技能,技能不足,可以學習;身體稍差,尚可補救.品性一壞,改正非易。廠工人廠,不宜即與工作,應先切實訓練。”
最后,教與育并重,養成健全的人。康元制罐廠將訓練等同于教育,訓與教同義,練與育同質;訓與練或教與育有本質差別.不可偏廢:“訓之方重語言,尚示范,其終極目標為知;練之法尚動作,尚反復,其終極目標為習慣。訓為直線進,可于靜中得之,練為曲線進,必于動中成之。有訓無練,徒知而不能行,又何貴乎知?有練無訓,徒行而不能知,則行為盲目。故訓為先,練繼之者一道也;練為先,訓繼之者又一道也。視當時只境地而互為先后,不可執一,尤不可偏廢。”其目的同樣出于克服學徒教育的純技能訓練和學校教育純學理灌輸的弊病,重視從做中學,從實踐中學,“改革學校唯心主義之流弊自任.故教學原則力戒智識與經驗歧為兩途。蓋智識變為經驗頗費周折,在教育上不經濟,曷若擴張其經驗.隨時將智識應用,亦即隨時在經驗中求智識,易辭以明之。即在工作中求學問,絕不險求智識再俟機會以謀應用。用西哲所謂動作學習法者庶乎近之。惟本廠一生產為惟一目標,教學原則注重于實際效用。”教學方法緊扣教學原則,感性經驗與理性知識同時并進。“培養工友常識技能更加注意,所以廠內職工學生對于德智體三育與工作并重,歷年教養所得雖未必盡皆杰出之輩,而較諸普通學校教育似為切實,并就其性之所近授以一藝之長,俾為廠方服務,藉以自食其力。”康元制罐廠設立教育設施的主旨在于將職工培養成健全的人,正如其十周年紀念刊中所載:“訓練廠工之目的,非求其為善于生產之一架機器,亦非求其為不可幾及之圣賢.而求其為健全的一個人。人之所以為人,自有其應具之條件在.其條件為何?一日科學的頭腦,二日精熟之技能,三日良善之品性,四日強健之身體。徒具精熟技能,充其極,不過成一善于生產之機器:即再具科學頭腦,亦不過成一最優良之機器而已。必也益之以良善品性健全身體.乃成為健全的一個人。”
教育是人為的,更為為人的.企業教育也不例外。康元制罐廠的做法,是民國時期企業教育發展的新趨勢,顯示出鮮明的時代性和鮮活的生命力。陶行知參觀后予以高度評價.認為“康元是一個新時代的工廠,是一個新時代的學校,是教、學、做合一之極則”,“是創造新中國之途徑”。徐鼎新研究后指出:正是這種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企業文化開拓的契合點上,創造出一種能夠體現企業全體成員共同目標、共同利益并使之歸心集志、眾志成城的資本主義企業精神。“資本主義精神的張力已充溢于企業內部的各個層面并在總體上綜合反映出來”。
三、收獲教育碩果實現企業理想
教育設施設立及教育活動的開展.提高了企業職工的智識水平、科技能力、道德素養,使康元制罐廠得到快速發展.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向“實業救國”的理想奮進。康元制罐廠的做法對當時的勞工問題解決頗有啟迪。
企業教育設施的設立,使職工獲得受教育機會,也使企業充滿了教育性。項康原指出:設立學校“令習專門工藝,完成未竟學業。同時,更維持其個人生活。釜底抽薪,或亦為解決社會問題之一著。”據1931年11月1日《新少年》記載,康元制罐廠設有教育部專事教育,有部長一人,教員六人,另有練習指導若干。廠中學生百余人,皆十六七歲具有初級小學畢業程度之貧苦子弟,所有費用由廠中提供.除練習工作外,每日上課三小時,晨一時半.晚兩小時,三年畢業,達到高小程度,成為工友,再受兩年高級教育,畢業達到初中程度。隨后,企業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受教育人數不斷增多、程度不斷提高,教育氣息彌漫工廠。此種做法,不僅使大批企業職工獲得教育機會,而且使得教育型企業得以建成。正如時論所言,“教育絕不是少數人所能占有和獨享,而是大多數人民的權利,不能以少數人的趨向為去就,應以全民眾的需要為依歸。今后的教育方針.是應當采用平民化生活化和職業化.把以前只務虛名不重實際的觀念,不顧多數民眾的利益,只求少數特權階級的便利的思想打破.然后中國的教育庶幾有望。”從教育發展角度看.上海康元制罐廠的做法,對教育普及尤其底層社會民眾接受教育的意義不容忽視。而其教育特色——“學校化工廠”與“工廠化學校”——兼顧了學校教育與企業教育優勢,成為企業教育發展的趨勢。
包括企業教育在內的企業設施.使康元制罐廠成為民國時期勞工福利的典范。伴隨勞工問題的嚴峻與勞工運動的興起,勞工福利成為民國時期勞工政策的重要內容。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出臺了多個法律、法令,對包括勞工教育在內的勞工福利提供法律保障。其中,1932年1月實業部會同教育部公布實施的《勞工教育實施辦法大綱》,將勞工教育作為勞工福利的核心內容并作出詳細規定。勞工教育旨在對勞工實施一定程度和性質的教育.提升其能力、價值和人格尊嚴,提高工廠企業的效率,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從而改善勞工的被雇傭的情形。康元制罐廠的勞工福利設施在當時享有盛譽.時人指出:“增加生產之唯一要道,即為采用改良的方法及改良的設備。故欲使工作環境之能增進工人健康.預防意外災害,鼓勵工人努力,便利生產進行.及養成工人好感,實為工業管理之莫大責任也。”康元制罐廠不僅有教育設施,教育部則分管理、晨校、自治、圖書、衛生、俱樂等六股,而且對企業職工的膳宿、醫療衛生、儲蓄、養老、安全甚至業余生活亦給予高度重視。時任商務印書館總理的王云五參觀后指出:“要工作做得好,先要使工人身體和知識好:要工人身體好,須注重衛生;要工人知識好,須授以相當的教育。”對康元制罐廠所施“科學管理法”大加贊賞,稱其廠內設施“悉依科學管理法施行.甚為完備”,“尤以教育方面辦理優良為更可欽佩。”并以“人盡其才,地盡其利,貨暢其流.物盡其用”作為概括。l933年出版的《中國實業志》稱康元制罐廠“有完善嚴密的組織管理系統”,“科學管理,著稱國內”。康元制罐廠的這種做法.依然值得今日企業效法。
康元制罐廠的企業教育及其科學管理法的實施,使得產品質量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大為提高、產品市場份額不斷增加,企業競爭力迅速增強。據資料記載:實施企業教育與科學管理法前后的企業生產效率發生顯著變化。原料費用支出由46%增加到66%,工人工資支出由20%下降到12%,其他開支由32%下降到21%:原料比重的增加說明投產的原料增多,加上減少了生產中的浪費.生產量得以提高。工人工作時間由11小時縮短為9小時.工資反而比以前增加。據—卜周年紀念刊”記載,截至1931年,該廠生產罐制品三億七千五百余萬只.產品遠銷黑龍江、四川、新加坡等國內外數十個城市,在香港、天津等地設立分廠,產品種類亦由單純制罐擴展到玩具制作、食品加工等行業。1928年的營業額為30萬元,比1927年增長了一倍半。1929年的營業額達到55萬元,1930年達到67萬元,1931年更達100多萬元。從1926年到1931年營業額增加了十九倍半。1935年全年僅印花鐵罐(聽)的產量高達5000萬只,總營業額是1926年時的26倍還多.1企業教育活動的實施極大增強了康元制罐廠的競爭力并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
除盈利外.近代中國企業還擔負“生產救國”、“實業救國”重任。項康原自稱:“我之宗旨:努力生產.根本救國,抱服務精神,扶助農業產物發展;用科學方法與革命方式,以統一眾人思想,增進生產效率.而以眾福為福,眾利為利。我對學生,行新制度.用新方法,造新工業人才,注重體德智三育,絕對鏟除做官思想,使有自立吃飯本能,為本廠及社會服務.十年來成就不少,我對之頗歡喜。我對工友.凡定規律標準,都以公眾道德及幸福為前提,而注意其生產實際能力及生活狀況,一般都能了解服從遵守.安心努力,從無意外,我對之頗感謝。我對職員.各職員均能忠實認真,依照標準方式辦事,公事上毫不客氣,而個人感情,都融融泄泄,非常和洽,我對之頗欽佩。”將教育作為實業發展的核心內容予以關注,從而將實業、教育納入到救國的目標之下,從經濟與文化教育的路徑實現救國的主張。其廠歌明顯反映出這一主旨:“挺起胸膛,舉起兩臂膀.愛國救國責任大家當。發揮青年力量,讀書進工廠.國貨出品積極求精良,勤儉奮斗,外貨要抵抗.進工廠,進工廠,中華責任大家當。”這種導向使企業發展具有明確的目標。成為企業的精神支柱。正是在這種目標導向下,康元印刷制罐廠的出品精良.管理嚴密,勞資合作,從無工潮,有模范工廠之稱。引來上海金融大亨張公權、史海峰、錢新之、徐寄傾等人的參觀,“均各稱羨不已”,“并題詞贊美而別”.于是擴大生產,大舉擴充,“以期根本救國,各界贊成者極眾,將來定成大規模而最完備之工廠也,.”
企業有教育依賴也有實施教育的條件,企業職工有教育需求.企業主有贏利愿望,所有這些促成了企業教育活動的展開。同時,企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開始將以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教育與以傳授文化知識、進行品德培養與情感陶冶為主的普通教育相結合,嘗試兼顧學校教育與企業教育的優勢而消解其劣勢,富有時代性和生命力。而且.企業教育具有將教育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直接統一起來的特點,具有學校教育無法比擬的優勢。作為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一軌.企業教育在洋務運動時即出現,伴隨企業與教育的發展獲得比較充分的發展。然而,有關中國企業教育歷史的研究極其薄弱,而這種薄弱的研究不僅不利于學校教育的發展,而且不利于企業教育的發展。正如日本學者細谷俊夫所言:“我們歷來都是只從教育制度化的學校教育這一面來看企業內教育.往往會輕視與這種教育制度化不同類型的教育培訓.如果改變一下看法的話,這種在企業內展開的、以生產為目的的教育和訓練,有時會遠遠地比在大學里所進行的教育有力得多”。“必須說,站在展望二十一世紀立場上看到的技術教育的最基本的問題就在于此。”工業化國家給企業教育及其研究以高度重視,企業大學成為產業化國家企業教育發展的高級形態,美國著名教育史家克雷明將這種發生在工業和商業領域內的制度化教育,稱為“20世紀美國最為突出的教育成就。”到今日,企業教育已成為產業化國家構建終身學習體系與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載體受到高度重視。對中國的終身教育體系與學習型社會建設而言,企業教育成為必須予以關注的重大問題,關注的前提則是對企業教育展開系統研究;而且,對企業教育歷史的研究,還有助于為今日農民工教育的有效實施提供珍貴的歷史經驗與思想資源,對教育公平與社會和諧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需要研究者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1]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22.
[2]中華職業教育杜,黃炎培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313.
[3]趙靖.穆藕初文集[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203.
[4]沈剛中.康元印刷制罐廠十周年紀念刊[M].上海:康元印刷制罐廠,1934.
[5]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219.
[6]徐幕陶.康元制罐廠的工人待遇及勞工福利設施[J].產業界.1937(2):70.
[7]穆藕初.藕初五十自述文錄(上卷)[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83.
[8]轉引自王煉利,對工業企業改制中若干問題的審視
[9]駱傳華,今日中國勞工問題[M].上海:青年協會書局,1933:241.
[10]屠哲隱.科學管理中的工作時間與工作狀況IJ1.工商管理月刊,1934(1):15.
[11]張忠民.20世紀30年代上海企業的科學管理 [12]潘君祥,段煉.話說滬商[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7:135.[13]湖南省國貨陳列館.湖南省國貨陳列館開幕紀念特刊[M].
長沙:湖南省國貨陳列館編查股,1932:36.[14](日)細谷俊夫,技術教育概論[M].江臨麗譯,上海:華東師
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2003(7):211.[15](美)克雷明,美國教育史[M].朱旭東等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39.
【企業何以能承擔教育職責——以上海康元印刷制罐廠為例】相關文章:
印刷廠實習報告07-25
印刷廠實習報告12-03
重視社會組織發展的微觀制度環境——以上海城市社區為例08-12
印刷廠工作報告08-17
印刷廠暑期實踐報告08-08
印刷廠個人述職報告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