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校學科建設論文:教學型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困境與出路
高校學科建設論文:教學型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困境與出路姚春梅
(湖南文理學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學科建設是高校建設和發展的核心。教學型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困境主要表現是:學科建設基礎薄弱,學科意識淡薄;學科建設存在觀念之爭與結構之困;學科隊伍不強,創新能力存在明顯短板;缺乏政策與經費支持,學科建設被邊緣化。教學型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出路是:明確學科定位與價值取向,著力化解觀念之爭與結構之困;推進產學研合作創新,著力化解創新短板與低水平循環之困;積極爭取政策與外部環境支持,著力化解學科邊緣化困境。
關鍵詞:教學型地方高校;學科建設;困境;出路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0)12-0087-02
教學型地方高校大多是上世紀末通過合并重組等方式在原有專科基礎上升格的本科院校。這類學校由于本科辦學時間短、學科建設起步晚,特別是在極為有限的學科隊伍和基礎條件雙重制約下,學科建設與生存發展空間受到極大限制與挑戰。加之缺乏有效的政策與經費扶持,學科建設深陷困境,舉步維艱。如何應對激烈的高等教育競爭,借外援,練內功,破解學科建設之困,促進特色化辦學,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教學型地方高校亟待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
一、轉型期教學型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困境
1.困境何在——學科建設困境現狀
(1)學科建設基礎薄弱,學科意識淡薄。一般說來,教學型地方高校普遍重視教學投入,而忽視科研投入,這使得教學資源結構失衡,科研平臺建設蒼白無力,學科建設基礎薄弱。與此同時,校園學術氛圍不濃,學科意識淡薄,加之規模擴張所致辦學經費不足、教師教學負擔過重,更難以保障學科建設經費投入與教師科研精力投入,學科建設始終難以突破低水平循環的怪圈。
(2)學科建設存在觀念之爭與結構之困。所謂觀念之爭,是指教學型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理念不清晰,一談到學科建設,好像就是為了爭取博士點、碩士點和重點學科;一談到學科建設,似乎只是研究生教育的事情,甚至認為會沖擊本科教學。學科定位盲目攀高求全,存在著是向名校看齊還是面向地方之爭。而所謂結構之困,是指辦學與學科發展中存在著“大一統”的趨同性競爭現象,缺乏個性與特色,尚未形成多元化發展格局。
(3)學科隊伍不強,創新能力存在明顯短板。教學型地方高校最為明顯的現象是:教學人員多,學科帶頭人少;單兵作戰多,團隊合作少;低水平重復多,高層次成果少;隨機選題多,集中研究少。這使得學科資源沒有優化配置與利用,學科方向不集中,學科團隊意識不強,創新能力上不能頂天下不能立地,很難形成高水平學術成果。
(4)缺乏政策與經費支持,學科建設被邊緣化。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一直實行的是由政府主導的重點建設制度,其結果必然使高等教育的各種建設資源向國家有意扶植和支持的部分重點高校大量傾斜。各省因襲國家重點建設制度,省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建設基本上也不會在教學型地方高校安家落戶。如此一來,由于既無品牌優勢又缺乏雄厚實力,在規模擴張后的新一輪激烈競爭中只能位屬“第三世界”的教學型地方高校,在重點建設機制中得不到政策與經費支持,這類高校及其學科建設被邊緣化了。
2.學科困境原因分析
(1)轉型發展中,資源短缺,矛盾凸顯。教學型地方高校大多經歷了“三段式”發展。即專科到本科的層次提升,從千人高校到萬人大學的規模擴張,從規模擴張到內涵建設發展。不管是哪個階段發展,教學型地方高校都付出了巨大代價甚至背負起沉重的債務:為實現專升本,他們集中各種資源加強建設以滿足本科教學評價的要求;為適應規模發展,他們大興土木以緩解教學資源不足的矛盾;為實現內涵發展,他們再次面臨高成本引進高層次人才,以滿足學科隊伍建設的需要。在現行投入機制約束下,原本不足的辦學資源因客觀外在壓力和競爭,更顯不足,直接影響了學校特別是學科建設的持續發展。
(2)政府主導下的重點建設制度,成為高校分層與博弈的焦點。進入“211”、“985”工程就意味著獲得巨額的政府投資,這些資金對任何一所高校的發展來說,都是難得的稀缺資源。與此同時,重點學科不僅獲得了政府大量的經費投入,更獲得了巨大的人才吸納能力。總體實力強大的綜合性研究大學在資源配置上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使政府投資不斷流入,社會資源也遵循“錦上添花”的流動方式,這種“馬太效應”使教學型地方高校無緣進入資助與扶持行列;使綜合性研究大學學科建設呈良性循環,吸引著眾多院校由單科變多科、由多科向綜合發展,引發了我國高等學校整體性升格熱與趨同發展傾向,引發了學科建設的攀高求全發展之風。
(3)教學型地方高校因區域發展要求提高,結構矛盾尖銳。一方面,面對辦學規模迅速擴大、專業設置急劇膨脹而帶來的資源短缺的現實;另一方面,又面臨著辦學水平實力準備不足、尤其是學科建設水平不高與日益多元的區域經濟社會人才需求難以適應的窘境。這種微妙的“兩難”境地,無疑是許多教學型地方高校的真實寫照。教學型地方高校以教學為主,疲于應對教學,在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以及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中,學科建設結構性矛盾明顯顯現,學科專業結構不合理,科研平臺缺乏,教師創新能力不強。能否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合理調整自身學科發展方向,優化學科結構,加強創新平臺建設與創新能力培養,將直接影響這類高校的辦學實力、持續發展甚至生存狀態。
二、教學型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出路
1.項層設計——學科建設發展策略
(1)在學科建設項目上求精,不唯大。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優化資源配置,適時調整把握學科發展方向,追求建設學科精品,打造學科品牌,以質量取勝,防止盲目求大。
(2)在學科結構布局上求優,不唯全。揚優扶重,順勢而為,準確捕捉學科發展機遇。不追求學科門類齊全,力爭做單項冠軍,而不追求全能冠軍。
(3)在學科發展方向選擇上求實,不唯新。突出學科建設重點,注重另辟蹊徑,在學習他校成功經驗的同時,加強消化、吸收、內化,務求通過創新形成突破,努力形成學科優勢與特色。
2.解困之舉——學科建設發展出路
(1)明確學科定位與價值取向,著力化解觀念之爭與結構之困。教學型地方高校的學科建設,從認識上,就是要服從和服務于“以本科教育為主、適當發展研究生教育,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急需的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的辦學定位。以加強學科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基礎,以增強學科發展實力為核心,主動融入區域科技創新體系,以內涵提升遏制邊緣化發展。從操作層面上,就是要實現錯位競爭、差異化發展,著力培育學科特色,使之成為“立足之根”和“競爭之本”。
由此,在考慮學科建設的定位與目標時,尤其要注重轉變觀念,盡快實現從政府導向型向社會需求導向型轉變。從自身特點以及人才培養定位出發,結合區域需求來確定社會服務的功能取向,以自身的個性和特色參與開放的高等教育需求市場的競爭,以避免因目標趨同導致的惡性競爭和資源浪費。要在充分預見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立足本校優勢專業、學科的前沿和交叉地帶,通過創新與融合培育專業和學科特色,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和多元的受教育機會,來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量的需求和多樣化、差異化的需求。
(2)推進產學研合作創新,著力化解創新短板與低水平循環之困。教學型地方高校學科發展底子簿、資源少、實力弱,要在強手如云的高等教育格局中,突破低水平循環,占據一席之地,關鍵在于因地制宜,“巧妙”設計發展路徑,“巧”可以“四兩撥千斤”,“妙”則可以“曲徑通幽”。
將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與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結合起來,巧妙設計發展模式,促進學科專業、人才培養及產學研服務協同發展。學科建沒起步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總跟在別人后面走,沒有自身的特點。作為教學型地方高校,要實現學科建設的科學發展,就必須走自己的路。將學科鏈與產業鏈相結合,將學科專業實驗室與產學研創新平臺建設相結合,堅持走學科專業建設與產學研服務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有機融合、協同發展,形成互為促進的良性機制。
將高水平的學科發展特色與產學研合作創新結合起來,巧妙設計發展方式,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主動合縱連橫,擴大學科發展的社會基礎。突出應用研究,練好內功,強調學科建設對地區主導產業的支持與促進作用;組建戰略聯盟,圍繞重大關鍵性技術難題組織力量聯合攻關;通過學科組織活動、產學研服務強化教師知識儲備與科技創新能力,并使優勢學科的研究方向更緊密地結合區域主導產業的發展需求,培育精品成果,形成競爭優勢與特色。
將高水平學科建設任務與爭取外援結合起來,積極爭取著名高校強勢學科“強扶弱”對口支援與扶持,借助外力發展壯大自身學科。堅持與國內一流大學及高水平科研院所“聯姻”,選拔優秀的尖子人才通過參與高級別科研項目,在參與、協作中學習,在聯合、開發中成長。采用“引智”策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外聘高水平學術專家來校主持和指導學科建設,在一個較高起點上建設優勢學科,以帶動學術隊伍成長,促進學科快速發展,并不斷擴大優勢學科覆蓋面,形成特色學科群。
(3)積極爭取政策與外部環境支持,著力化解學科邊緣化困境。將高起點學科建設目標與低層次辦學定位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發展政策.促進學科發展。當前,國家主要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通過政策性扶持,促進高等學校分層分類發展。教學型地方高校應積極爭取“省部共建”、“中央財政支持”等保護性政策與資助項目,大力發展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應用學科、培養適應需要的面向基層的各類應用型技術人才。
在爭取外部環境支持方面,注重將高水準學科發展與合理利用校友資源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校友資源在學科建設與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帶動學科發展。校友資源是學校得天獨厚的無價資源和特有的競爭資源。發揮校友在合作辦學和對外聯系中的積極作用,開展教育、科研及學術等的多種文化交流,擴大對外宣傳和社會影響;以校友帶動校企合作,選擇校友集中的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有利于學校與用人單位建立實習基地、就業基地;重視校友捐贈,不斷增加學科建設經費;將校友資源納入學校人力資源規劃,加以合理地開發與利用;等等。利用好校友資源不僅能有效促進學科專業建設,還有利于深化教學改革,不斷開拓創新,實現辦學的特色發展。
【高校學科建設論文:教學型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困境與出路】相關文章:
地方高校學科建設路徑探索08-13
高校重點學科建設中政府功能的發揮與改進08-17
新時代下的戲劇表演舞臺劇的學科建設論文08-24
高校教學管理研究論文08-05
美術理論的學科概念和學科建設08-05
淺談地方高校的辦學特色08-27
繼承優秀德育傳統加強德育學科建設08-08
繼承優秀德育傳統加強德育學科建設08-17
高校圖書館與地方文獻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