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網絡環境下社會課教學初探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點,社會課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是學生創新與實踐的重要基地。在新課程口號下,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整合也勢在必行。因此,如何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服務于社會課教學,構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開拓學生視野,增長學生見識,有效地提高社會課的教學效率,值得我們社會課教師探索。
結合本人幾年的社會課教學經驗和有限的計算機水平,談談自己的一點做法:
一、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導入新課
如何把枯燥無味的傳授知識變為主動有趣的獲取新知,讓學生寓教于樂呢?利用計算機網絡豐富的資源優勢就能較好地解決該問題。特別是新課的導入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它對學生是否全情投入,是否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所學知識,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在新課導入設計時,利用計算機網絡容量大、資源豐富,可從不同角度為不同的學習內容提供足夠的資源和多樣的呈現方式等優點,或者創設情境,激發情趣;或者引起懸念,誘發動機;或竟猜謎語引起興趣等等,既可以為導入新課、獲取新知做好鋪墊,又為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實踐能力奠定基礎。
如在《團結和睦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一課教學中,我設計并制作了課件,以“中華民族大團結歌舞場景”開頭,通過一曲《愛我中華》,體現“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團結愛中華的主題,同學們隨著優美的旋律和畫面情緒高漲,翩翩起舞。接著畫面轉為十個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動畫),向學生提出“這十個小朋友分別來自哪個民族?”、“我國有多少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數民族?”、“中華民族的含義是什么?”等問題,為新課學習埋下伏筆。這樣,我通過計算機展現場景的形式導入新課,營造氣氛,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我們還可用設問、猜謎語等方式方法來設計課件的開頭,激起學生的情感和興趣。
2、利用網絡個別化的特征探知明理
在社會課教學中,探知明理是培養學生認識社會能力的關鍵環節,也是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必要前提。教師要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深入分析,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結論,形成認識,提高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在教學中,應該挖掘教材潛在的內容,利用計算機模擬社會,創設情境,使學生如臨其鏡,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從而使學生進入角色,喚起情感上的共鳴。如在教學《認識我們的世界》一課時,制作了網頁課件,在世界地圖上各個國家版圖上都設置了一個熱點鏈接,學生只要單擊相應的區域,就會打開對應的國家介紹。在首頁的搜索欄中,還可以對語言種類、著名山脈、相關國家等進行查找,還設置了一些相關的鏈接,從而使學生能更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領略內含的知識和道理。可見,利用計算機網絡,能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培養學生的探知能力。
同時,在運用計算機網絡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可通過點對點的操作來進行信息交流。個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有問題可以在機上及時向教師提問,教師可單獨對其進行輔導,真正體現因材施教。個別學生如沒有按教學內容學習,教師還可以即刻鎖住鍵盤,以示提醒。計算機網絡這一個別化特征,對個別點撥,促進學生探知明理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它既有利于教師的管理和指導,又提高了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的協調和溝通。
3、利用網絡交互性的功能深化導行
社會課教學效果的直接體現在于,學生在認識社會的基礎上,把在課本上學到的社會知識自覺轉變為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因此,不斷提高學生的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是深化導行這一環節的重要任務,而利用計算機網絡交互性的功能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深化導行”的教學中,運用計算機網絡實現師與生的交互、生與生的交互、人與機的交互,起到了很好的反饋信息和學習交流的作用,從而使教師更加迅速、準確地了解學生對教材理解的程度,掌握學生是否能運用所學的觀點進行辨析,指導實踐。如《學習乘車和乘船》一課,我運用多媒體計算機的手段進行行為判斷,把“選擇乘車路線”、“乘車、乘船的注意點”、“做文明乘客”等練習題制成課件,讓學生用鍵盤打上“×”或“√”,或選擇規定的符號進行練習。又如《團結和睦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一課,我在課件中設置了“中國政區圖”和十幾個主要少數民族的名稱,要求學生將這些民族的名稱用鼠標拖到這些民族聚居的相應地區;設置了四個漢族小朋友的頭像,要求學生把他們拖到三大流域和松遼平原;設置了藏、回、壯等五個小朋友頭像,要求學生把他們放在五個自治區的區域中。這樣,通過人機交互學習,既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掌握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
4、利用網絡共享性的特點總結延伸
學生隨著對社會認識的提高,推動著他們適應社會的實踐活動,而參加社會的實踐活動又強化了對社會的認識,進一步培養他們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因此,巧妙設計總結延伸,可以達到探知明理、指導實踐的作用。計算機網絡具有共享性的特點,它可以把師生共同對所學課文的內容和訓練要求等作出的系統總結展示出來,使全班同學得到共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操作來檢查自己運用知識的情況,還可以運用網絡優勢,讓學生漫游Internet,從網上獲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信息,既使課文內容和訓練要求得到延伸,又使小課堂向大社會延伸。例如:《我們眼中的世界》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立體的了解世界,于是倡導學生通過Internet網或其他手段來獲取國內外最新資料。并把全班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由一名組長負責收集本組感興趣問題的資料,然后讓生到校園BBS論壇上進行相互的交流,通過發貼和貼圖,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搜索結果,彼此介紹自己研究主題的內容和設想,再請專家進行點評。又如在設計《保護人類的家園——地球》一課時,我給出人口膨脹、交通堵塞、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等主題,通過對人類家園的現狀、為什么要保護人類家園、怎樣保護人類家園等問題的分析,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你有什么建議?你們應該做些什么?這樣學生就能暢所欲言,紛紛說出自己的做法和想法了,這里校園論壇以成了他們相互交流的圣地。
總之,在社會課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主動探究知識,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達到社會課的教學目的。
【網絡環境下社會課教學初探】相關文章:
網絡環境下的《棗核》08-16
網絡環境下的彈性學習08-17
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08-17
多媒體網絡教學評價初探08-17
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師角色的把握08-17
網絡資源與英語教學初探08-18
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與閱讀教學的整合08-16
中職學校計算機網絡實訓課教學初探08-25
新課標改革下教學方法改進初探08-19
中學語文集合教學初探(下)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