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略談在開發農村作文題材中育人
許多學生作文,常常缺乏真情表現。有時只有假情假意,語言干巴巴,情思不見影。原因之一,是學生手頭題材匱乏,沒有“真事”也缺乏“發現”,就很難抒發真情,進而害怕作文。一些學生為了應付老師的作文任務,筆下的媽媽是別人的媽媽,老農是作文選上抄來的……這樣的作文質量每況愈下,無疑也影響孩子的健康心理。其實,農村孩子的作文題材,比比皆是,問題是如何引導他們去捕捉、積累。
筆者結合本校農村作文教學策略研究的省級課題,開發農村作文題材資源,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環境下,捕捉作文題材,陶冶情操,為表達“真情實感”打下基礎。
一、看農村新貌,激發美感
農村是個廣闊天地。田野風光美、自然景觀美、農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學生寫作的好題材。“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羅丹論藝術》)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到熟悉的家鄉尋美,寫江南水鄉之美。在取材中孕育美,在寫作中表真情。
1.采田野風光美。農村田野風光是美麗可愛的。這是學生觀察,寫景極好的題材資源。水稻、油菜、小麥、桑田、菜地……各具風韻,它們的形狀、色彩、生長過程,又各具特點,隨著農時變化組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鬧春圖、青苗圖、豐收圖……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從平平常常的、熟視無睹的事物中,去發掘事物的形式美與內在美,激發小作者對家鄉熱愛之情。同時,也可以避免舍近就遠、浪費資源、避免獵奇心理。鍛煉學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2.采水鄉景觀美。對于水鄉人來說,以水為背景,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是值得欣賞、值得自豪的。江南水鄉素有“家家臨水,戶戶通舟”的景觀。長河、短洪、小池、大澤、太湖,有水波不興,也有潺潺之聲,岸邊的古樹,水上的漁舟,小橋流水,石堤埠頭,臨水之戶,守籪人家……這些都是小作者筆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組合,不同的時節,又有它獨特的畫面。學生從感知美到表達美的過程,也是內心情感起伏發展的過程。
3.采農家新居美。改革開放,給蘇南農村帶來了無限生機。反映家鄉發展變化,不能說大話、喊口號,而要采集實實在在的事物,去反映家鄉富了、變了,要以小見大,農家新居正是現代新農村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觀察農家園,描繪農家美,激起愛家鄉之情,寫作中更能表達真情實感。
二、問村史家史,豐富情感
“知之愈深,愛之愈切。”通過調查、訪問,了解村史、家史、個人成長史,了解家鄉以及家人的過去,收集這些值得記敘的故事,從而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1.問農家苦難史,更能珍惜今天。在農村,幾乎千家萬戶都曾經歷過辛酸的往日:地主惡霸敲詐勒索,自然災害,逃難要飯,童養媳生活,日本人燒殺搶掠……一幕幕苦難歷史,一個個凄慘故事,催人淚下。富裕了的農民以及他們的后代怎不為此感慨。記住過去,珍惜今天,筆端自然會流露出深厚的情思來。像《吳奶奶的童養媳生活》《火燒沈家宅》《爺爺逃荒》等等選材都比較成功,寫得很感人。
2.問農家創業史,更加敬重祖輩。農家千百年的發展歷史,刻下了祖祖輩輩農家人的辛勞印記。他們開河、修路、平地、造橋,一個個埠頭、一幢幢農舍,都留下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聽聽創業史,激發小作者的創業精神和對創業者的敬仰之情。通過走村串戶,收集整理資料,不正是一部《鄉村志》嗎?
3.問農家榮譽史,讓人感到自豪。長期生活在農村的孩子,通過電腦、電視、外出旅游,對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少,讓孩子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時,也要讓他們聽聽自家的光榮史,寫寫農民的感人之事,激起自豪感。像老一輩與水災等自然災害抗爭的故事,農民團結起來與日本鬼子斗爭的故事,游碼頭、賣特產到九龍的故事等等,如,“作文列車”中登載的《祖上也是生意人》《鬼子進村那年》等寫得都很成功。學生通過取材、思考、表達,把對家鄉的愛洋溢在習作的字里行間。
三、學農藝農技,交流思想
農藝農技是農家的傳家寶。在開發作文題材時,我們通過讓學生拜師學藝,身體力行,領悟勞動的艱辛,豐富學生生活。在勞動中交流情感,獲取最有感受的寫作素材。這樣,可以避免虛構故事,泛泛而談,假情假義的作文現象。
1.嘗勞動辛苦。對于當今農民的后代來說,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千百年舊思想影響,年輕的父母,往往本著讓孩子跳出“農門”的宿愿,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頭東跑西摸。因此,許多學生寫勞動,只言片語,寫不實在,寫不生動。我們通過讓學生與農民師徒結對,種菜、翻地、澆水、施肥、種田、割稻等等,認認真真干一番,哪怕汗流浹背,讓他們親身體察勞動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從而,獲取豐富的作文素材,學習農民勤勞純樸的好品質。
2.學農民智慧。作文要善于選材,取有特色的材料,寫有特色的作文。蘇南農民有著無窮的智慧,他們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農家文明,創造了特藝特產,創出了自己獨特的勞動方式、致富門路。像種桑養蠶、繅絲織綢、養魚捕蝦、放牛牧羊、插秧種菜等等這些農活,都有著一套寶貴經驗,凝聚著農民的智慧,邊學邊做,邊想邊記,從親身感受中,表達贊賞之意。
3.以勞動為榮。勞動最光榮,學生,尤其是“獨生子女”時代,學生勞動觀念淡薄,勞動意志不強。作文中,學生寫的“勞動”往往含有水份,有的甚至是抄寫別人的。所以,寫勞動,就要讓學生去嘗一嘗勞動,不能任其自由“發揮”,造成作文心理上負面影響。通過讓學生親手做,出力流汗,得到的勞動果實,才會感到香甜、感到寶貴。像種黃瓜、蕃茄等等,學生會天天盼,天天看,期望親手種下的作物早日開花、結果。對這樣的素材,學生饒有興趣。
四、尋農家之樂,陶冶個性
農家自有農家樂。農村情濃、趣濃的題材,很多鄰里的交往樂、純情美、婚俗壽禮,買船造屋、慶賀、開業造橋的規矩等等。小作者通過采集、整理而得的材料,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這樣也可避免照搬照樣,千篇一律的作文弊病,為孩子寫出具有“特性”的習作打下基礎。
1.鄉情之濃。農家人純樸,他們勤勞、善良,與鄰里和睦相處的故事比比皆是:像趕農時、互幫搶農活、鄉鄰間的茶會、修橋筑路、出資出力等等。讓學生在觀察、采訪中收集這些題材,并通過班內、校內信息交流,比較出村與村、戶與戶間的大同小異,感受農家人的純情美。
2.鄉俗之趣。千百年的農家文化,農家風情,有其它獨特的風格,富有強勁的生命力。農家人自娛自樂,表現出農民祖祖輩輩的純真品格。如農家慶賀節日,他們有自己的方式:節儉了一時的農民殺雞宰鴨、捕魚撈蝦,走鄉鄰、訪親友,喝上兩盅,常常樂得開懷大笑。民家的節日,不僅有“五一”節、國慶節、元旦和春節,還有更具農家特色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等等。在不同的時節,農民用的是不同的慶賀方法。如二月二,家家戶戶做撐腰糕,據說吃了撐腰糕,種田不腰酸。
3.時尚之美。隨著時代的變遷,農家舊俗在悄悄改變,許多風俗賦予了新的涵義。這些反映當代農民新思想、新觀念、新習俗的題材,也是學生值得去捕捉的,如農民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的風尚,他們捐資辦學校,修村道,幫助貧困戶等等。如今的農家有了錢,不僅買彩電、冰箱,他們還要買書、買電腦、上網等等,讓學生攝取這些時尚畫面,寫下來,留下美好的記憶,得到情感陶冶。
廣闊的農村是一個取之不盡的作文題材庫。富庶的江南水鄉,景美、物美、人更美。踏遍自己家鄉這塊熱土,尋找身邊的故事,學作文,也學做人,這正是我們作文教學的成功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