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現代德育芻議
收稿日期:1994-11-21
* * *
一、什么是現代德育
德育是教育的組成部分,現代德育自然是現代教育的組成部分,這是無可爭議的。雖然德育學已經成為一 門獨立學科,作為該學科的核心概念德育應有新的研究視角,但德育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始終如一。
現代教育是什么可作三種不同理解,一是從現代教育的專用術語說起,那就是由杜威代表的現代教育與以 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之分而來;二是按時代特征劃分,把現代教育與古代教育相對應,資本主義和社會 主義的教育被稱為現代教育;第三,現代教育即培養現代人的教育。與之相應,現代德育也可作以上三種不同 的劃分。
任何分類都是有針對性的,科學研究的目的在于透過現象,尋求規律,為現實服務。當前,現代化已經成 為時代主題和世界性的潮流。我國也不例外,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我們選取現代德育就是培育 現代人的德育的依據。現代人是相對于傳統人而言的,與之相應,現代德育相對于傳統德育而言。因此,現代 德育的內在意義即如何研究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德育工作,繼承發揚傳統德育的優秀傳統,吸收西方 德育的優秀成果,充分發揮德育的功能,促進人類和社會進步。
從嚴格意義上說,現代德育與德育現代化是有區別的。德育現代化是一個過程,現代德育是這一過程的結 果。一個是動態的,一個是靜態的,本質上是一致的,對德育現代化動態的考察必須在現代德育的靜態上把握 。現代德育的內涵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有階段性的,是一個隨著德育現代化進程深入不斷更新的體系。因此, 我們對現代德育的理解不必拘泥于德育現代化指向的最終目標。
二、現代德育的特征
現代德育的特征是什么,這必須要從現代德育的內在意義上去尋找。胡厚福在《關于現代德育特點問題探 討》[(1)]一文里對現代德育的特征進行探討,這是把現代德育確立在與古代德育的相對取向上作出的。 我們所持的現代德育觀是確立在現代社會的取向上,大致有如下一些特征。
1.現代化要求現代德育培養人的現代觀念。
現代化代表著人類進步,德育功能是促進人類的進步,因此德育與現代化是統一的。同時,德育只有追尋 本身的現代化,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現代化的進程。“現代化是以科技知識為基底,以工業社會為歸趨的社會 變遷過程,具有工業化、科技化、世俗化,普遍的成就取向,高度的功能專業化特征。”[(2)]對現代化 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多爭議,但從兩個方面考察現代化的標志卻是共識,即現代科技在生產中的應用及經濟發 展水平;人的觀念的現代化。對現代化研究作出重大貢獻的亨廷頓說:“現代化是一個多層面的進程”,“從 心理的層面講,現代化涉及到價值觀念、態度和期望方面的根本性轉變”。[(3)]對人的現代化觀念,是 眾說紛紜的,伊克勒思和史密斯概括了十二種特征:[(4)](1)勇于履行新的嘗試;(2)對社會變化 具有思想準備;(3)善于傾聽多方面意見而不唯我獨尊;(4)能動地獲取情況,事實和信息,并在此基礎 上提出觀點和意見;(5)立足于當今和未來而不是過去;(6)具有能改造自己周圍世界的信念;(7)無 論對待公共事業還是個人生活,均有一個長期計劃的觀念;(8)對周圍世界持信任態度,并相信他人及組織 能履行其責任和義務;(9)高度尊重科學知識和技術,并將其作為領取社會報酬的基礎;(10)高度尊重 教育和學業,并具有獲取高的學業和專業成就的抱負;(11)尊重他人優點;(12)理解社會經濟活動的 規律和邏輯。
這是對現代觀念的一種概括。現代德育的任務要有意識地培養人的這些現代觀念,以促進具有現代觀念的 人推動技術和經濟向現代化發展,這對我國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屬于外推型。所謂外推型是 與內生型相對而言的。社會學家認為現代化過程有兩種類型,西方社會的現代化是社會內部逐漸發展的結果, 社會各個因素的變化包括人們的觀念都同時生長起來,我國的現代化是在西方列強大炮轟開中國大門開始的, 傳統的觀念和現代的觀念發生了尖銳的對立,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最大障礙,因此要消除這種對立,培養 現代觀念,德育是主要承擔者。
當然,強調后者并不是觀念決定物質,而是說現代觀念的形成對落后國家特別是我國現代化起“催化”作 用,更好地吸收先進的技術、價值、道德觀念,加快現代化進程。日本的現代化就是一個典型的經驗,有人說 日本文化是一種“變異體”文化,善于立足自己基礎,學習國外最先進的成果,迎頭趕上。因此,德育在這個 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作用。
2.我國現代社會是現代化的起點,要求現代德育面臨價值多元的實際,正確導向。
德育是有階級性的,這不僅要求我們按階級分析的觀點考察德育發展史,更重要的是要求我們在德育建設 時正視我國目前的社會政治、經濟現狀。
德育是培養人的德性,價值觀是德育的核心,我國目前價值觀呈多元趨勢,這是一定政治、經濟條件使然 。
我國現階段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以個體經濟、合作經濟和私營經濟為補充的多種形式經濟格局和以按勞分 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形式,處于不同經濟結構中的人就有不同的價值需求和價值追求,即使處在同一個結構中 的人,由于知識水平,受教育程度、思想覺悟等因素不同,他們也具有不同的價值需求和追求,形成多種多樣 的價值觀。
面對這一形勢,要求我們德育工作,一方面注意德育目標的層次性。新時期德育基本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 合格公民,即具有愛國愛民、遵紀守法、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品質的公民,這一層次與法律是一致的 ,維護了法律原則,就達到了起碼道德。在此基礎上第二層次是培養模范公民,應具備共產主義理想和中華民 族的傳統美德,具有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獻身精神。四有新人屬于這一層次。由此,德育工作可以有高層 次的目標導向,但不能以此要求每一個人,否則,德育工作便流于形式主義,收不到實效,甚至適得其反。另 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新舊價值觀沖突激烈,德育要培養學生適應沖突、處理沖突的品質能力, 不是單方面傳授品質知識。
3.現代社會是改革開放的社會,要求現代德育建立在對傳統倫理揚棄和對西方倫理選擇性吸收的高度統 一上。
改革開放是統一的,與之相適應,對傳統倫理的揚棄和對西方倫理吸收也是統一的。從比較文化的角度看 ,中西文化日益交流、融合。東方的傳統倫理是集體本位的,西方的倫理是個體本位的,合理的集體本位和個 體本位是辯證統一的,德育必須在這高層次的統一上進行。
集體本位和個體本位的倫理觀都有兩面效應,極端的集體本位會抹殺人的個性,極端的個體本位就是個人 主義,都是社會病態。相反,合理的集體本位和個體本位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因此,德育也不能走入極端,從 西方德育發展看,現階段,西方倡導一種新的德育導向,即學會關心,這實際是由于個體本位的極端化給社會 造成了無情沖擊,個人利己主義盛行,社會責任感失落而采取的一種積極導向。與之相適應,西方的德育理論 也就形成兩大傾向[(5)],一是全球本位和社會本位,此發源于當代科技革命和現代化生產所造成的負面 后果,如全球生態嚴遭破壞,能源近于枯竭,核毀滅朝夕莫測,南北貧富日益懸殊,社會矛盾明顯加劇,人口 超越經濟增長,由此產生了生態倫理學、科學人道主義論、學會關心教育哲學。另一種傾向是個體本位傾向。 學說有斯金納、班圖拉、艾里克森學說。從嚴格意義上說,西方文化是以個體本位價值為核心的,之所以產生 社會本位的理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結果。中國也一樣,傳統的倫理社會本位,在封建社會并不是集體內部的和 諧,而是相互背離。現階段,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改變,如追求個性、追求獨立意識、開拓精神等。因此,德 育應在立足個體本位和社會本位的高度統一的理論前提下開展,做到既達到集體內部的和諧,又能充分發展個 體的個性。這是德育的一個重要觀念。
4.現代思維是現代德育不斷完善的方法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過程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客體的辯證統一過程。因此,實踐活動中即強調 人的主體性,主觀能動性。而主體性的充分發揮處決于作為主體的心理狀態成熟程度,而思維是其心理狀態的 最核心方面。
現代德育要求現代思維,一方面是現代人必須具有現代思維人格,另一方面作為教育者又必須以現代思維 指導德育工作,方能收到成效。
現代思維相對于傳統思維而言。人們將現代思維歸納成各種類型,如系統思維、立體思維、模糊思維、創 造性思維、模型思維等,之所以被稱為現代思維,是由于它們具有共同的特點——科學系統性和動態創造性。 [(6)]所謂系統性是指思維主體的系統性與客體的系統性,所謂科學系統性是相對于古代樸素直觀的系統 性而言,現代人思維方式的系統性之所以被稱為科學系統性,是因為這種系統性充分體現了整體與部分分析與 綜合的辯證關系。動態性指思維的流動性、調整性和開放性,體現時代社會發展節奏,創造性是思維方式的非 邏輯性、思維成果的創新性。傳統思維鑄造了中華民族自滿、守舊的民族性格,缺乏進取創新的民族精神,恪 守中庸,循規蹈矩,“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的生活態度。
無論是德育工作,還是德育理論建設,都要以此作為指導,強調動態創造,強調科學系統。如在構建德育 學體系時,現代思維不滿于在“原理—目標—原則—方法—途徑”的套路上打圈圈,而是從系統、動態、創新 的眼光,創造性地構建新體系。如在德育實踐中有人強調道德內容從單一化轉為層次化,從理想化向基礎化轉 變,強調德育的大環境,強調德育的整體功能,強調面向世界等等,都可以看作現代思維的結論。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93級研究生
責任編輯:文黎明
注:
(1)胡厚福:《關于現代德育特點問題探討》,載入大復印資料《教育學》,94年,第3期。
(2)高力克著:《歷史與價值的張力》第5頁,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塞繆爾·P·亨廷頓著,王冠華等譯:《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第30頁,生活·讀書·新三 聯書店1988年版。
(4)轉引自中國計劃出版社,1988年版《中國教育發展問題研究》中李守信文《教育與國家發展》 。
(5)王義高:《評當前西方德育導向和德育理論》,載《比較教育研究》94年第5期。
(6)李平著:《中國思維座標之謎—傳統人思維向現代人思維轉型》,職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 1版。
【現代德育芻議】相關文章:
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認識與芻議08-18
芻議課改論文05-31
現代德育中堅持"性善論"08-20
華語課堂組織教學芻議08-24
小學作文教學芻議08-20
“日”部字文化意蘊芻議08-23
中學語文教學芻議08-18
芻議集體教學中的提問技巧08-19
芻議作文教學的“扶”與“放”08-15
新課標高考化學復習芻議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