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課程改革下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摘要:課程改革給了我們“大語文觀”,給了我們現代意識,給了我們創新精神,語文教學在課改下講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探求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注重實踐性和綜合性。怎樣貫徹課改精神,實現語文教學的新突破呢?作為一名工作在一線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有了幾點思考。想與讀者進行交流。關鍵詞:課程改革;語文教學;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實踐性;綜合性
語文是一門最具靈性,至純至美的科目,它講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是一場具有獨特生機和鮮活張力的美妙旅程,它講求的是自由和個性。
然而在過去,我們給語文教學套上了枷鎖,封上了框架,使其不自由、不靈活。慶幸的是,在世紀教育改革的潮流中。中國的基礎教育改革應時而生。就語文課改來說,它給了我們“大語文觀”,給了我們現代意識,給了我們創新精神。
縱觀課改,我們開始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講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注重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樹立“大語文觀”,重視語文與生活的聯系;關注課程的現代意識,重視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
可以說作為工作在一線的教師,能夠趕上課改、實踐課改,我是幸運的。我在努力緊跟課改潮流,貫徹課改精神,緊扣課程標準,體現語文特色,實現語文教學的新突破。下面將結合七年級下冊新篇目《斑羚飛渡》的教學談幾點關于語文教學的思考:
一、新理念下語文教學的開放機制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不僅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在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也使學生得到發展;不僅為學生語文能力奠基,而且為一輩子做人奠基。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只為應試而教,不能只限于講解課文。不能脫離生活,這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導向:在著力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的同時,特別注重豐富學生的人文修養。
因此在教學中我講求開放機制,注意備課四大環節:
第一、精心導入,情景設置。這是一堂好課的先決,它有著奠定授課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像《斑羚飛渡》描寫的是一群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表現了斑羚在危難中的智慧、勇氣和自我犧牲精神。課文內容會讓我們聯系到泰坦尼克號沉落時人類的壯舉,人類的偉大精神,二者有著許多相通之處,因此在導入此課時,我將《泰坦尼克號》主題曲帶入課堂教學,進行情景設置,營造悲壯氣氛,學生的學習情趣被激發起來,引發了他們對生命、對舍己為人的犧牲精神的深刻而獨特的思考,有學生竟然說“人是偉大的,只有人才會將生的希望讓給老幼病殘孕,而非像動物一樣,適者生存,把生的希望留給強者。”多么深刻啊!
第二、學會整體感知,培養語感。季羨林先生認為,西方的思維模式是以分析為主,中國的思維模式是以綜合為主,因此漢語不能靠語法分析,而主要靠語感,靠個人的悟性。理解起來,也就是說,語文的綜合性依然存在,模糊性依然存在,多義性依然存在,因此在教授語文時,重視整體把握,用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聯想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重視多誦讀,讓學生細細體會作品的美。像在導入《斑羚飛渡》后,我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回答“本文講了一個怎樣故事?”“你受到怎樣的啟迪?”目的整體感知課文,真切表露情感,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時學會復述課文的方法,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們的回答是五花八門的,但有一點可肯定的是學生們悟到了團隊精神、舍己為人的精神,并為之感動不已。
第三、研讀賞析,品味重點。我體會整體感知應指整句、整段、整部分、直至整篇文章的整體把握,這與零碎的分析是針鋒相對的,當然,強調語感,強調整體感知,不是說一點不分析,這個分析應把握一個“度”一部分與整體的結合,教師與學生的配合,學生認知與興趣的綜合。像在教授《斑羚飛渡》時,在整體感知后,請同學們談“最令你感動的故事情節是什么?”老斑羚因幻覺而跳崖的舉動,鐮刀頭羊自覺走向死亡之組的從容,以及它的果斷智慧,都是學生們的采摘點,教師適時指導學生重點研讀賞析了第一對成功飛渡斑羚的有關描寫。特別注意了動詞描寫;另外對于課文中對鐮刀頭羊的三次叫聲的描寫,請同學們“將叫聲轉化為有意義的語言,表達鐮刀頭羊的真實情感”……這些問題的設置,既概括出鐮刀頭羊的形象,品味作者的描寫意圖,又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聯想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第四、延伸拓展,加深理解。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我們要有一種“大語文”觀。另外,語文內容本身所蘊藏的精神意識也決定了執教者必須是一個有創新意識和獨立思想的職業者,它必須要把課文本身所蘊含的生命形態、情感形態、道破情操、文化要義、人文思想有機的轉化為個體的審美體驗,使語文教學豐厚起來,鮮活起來。像在《斑羚飛渡》的教學中,我向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1、你是怎樣看待文章中表現出的舍已為人以及團隊精神的?請聯系生活實際談一談.2、你有過面對困難的情景嗎?你是怎樣解決的?”考試的失敗、愿望的落空、朋友的冷落……竟是多數學生的困難與挫折,然而有一學生卻說“沒有困難是我最大的困難,因為我沒有磨難,就沒有鍛煉。”我想,這一問題的設置正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滲透,喚起學生善待生命、珍視生命、展示生命的意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立新的教育理念,實踐活的教學方法。適應課改要求,推動課改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語文教育出現了兩次大的改革,一次是在20世紀80年代,主要成果體現在教學方法的探索,涌現了像殘夢龍、魏書生這樣的語文教學專家;一次是在90年代后期,主要是教育理念的變革,它的影響將更深遠。因此我們應該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實踐活的教學方法,適應課改要求,推動課改發展:
(一)實現新課改下的教師角色的轉變
《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的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因此我們應樹立尊重學生的學習利益和成長利益的觀念、形成師生之間互動、互惠、互利關系。所謂“互動”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師生要有交往,不能是教師的“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練”。師生應該互有問答。怎樣互動?“導”“引”—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人生、社會、自然相互聯系。在互動的基礎上自然達到互惠、互利。[1]
像在《斑羚飛渡》授課中,我讓學生就作品內容和寫作方面提出最有價值問題,回答問題的對象既面向學生,又面向教師,師生互問互答,教學相長。有學生當堂問老師,“傷心崖真的有嗎?是不是作者另有目的?”我在解答她的這一問題時,借機引導學生思考這篇文章的選材的真實性問題,進而啟發學生考慮選材與中心的關系問題。
師生的平等對話,使整個閱讀教學成為學生與文本的交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教師的交流,這將更有利于教學的開放機制。
(二)力主“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積極實踐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創造欲,結論不是教師給的,是學生自己探求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中學生要學會與別人合作,這不僅是課改所倡導的,也是其他事業所需要的,這種團隊精神、合作意識是世界潮流。探究式的學習方法,一定要把握“度”,不排斥傳統的接受性學習,在不排斥對前人的經驗、基本技能的接受與繼承上學會探究、創新。
像在《斑羚飛渡》學習中,“本文講了一個怎樣故事?”“你受到怎樣的啟迪?”“最令你感動的故事情節是什么?”“你是怎樣看待文章中表現出的舍己為人以及團隊精神的?”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尋找答案—提出問題,分組討論,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在課堂討論結束時,我做了一個小結:著名蘇聯作家奧斯特羅夫斯基曾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斗爭’”他的話告訴我們生命的短暫,我們應該珍惜生命,讓人生有意義。這對于學生理解課文主旨有著重要引導作用。
另外,學生自己在提問題環節上,能夠積極響應,會慧眼看出“彩虹在文中的作用”,思考“最后一段的精妙收筆”……將課堂還給學生,這群精靈兒會給你一份驚喜。
三、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實踐性和綜合性,是語文教學固有的特點,新的課程標準專門強調它,其目的正是讓學生不僅會讀書,有知識,更重要的是會研究,學會終身學習,有合作性,有動手能力。“語文是學生自己學會的、不是老師教會的”,雖然它有一些偏頗,但反映了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自主地位,給學生留出自己學習的巨大空間,不再單純的為學語文而學語文。
在《斑羚飛渡》的學習中,我注重了復述課文的學法指導:“要求:簡潔、明了、抓重點。方法:一點一線,‘點’即關鍵詞;‘線’即線索”貫徹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自由發言,主動探究,既有實踐性又有綜合性。這樣的教學過程產生的教學結果會是事半功倍的。我堅信:經過思維釋疑解難,必定有所進取。
靜下心來思考,我覺得,一堂課只是一次實踐。然而一次實踐后的收獲便是一份積淀。課改是機遇,也是挑戰,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 溫澤遠 解讀課程標準[J].語文學習.2002(1).
(摘自:青島教育學院報)
【課程改革下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相關文章:
高考改革新形勢下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08-24
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08-27
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的思考08-19
對中職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08-18
淺談新課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學08-20
適應新課標,改革舊方法——新課程下對數學作業批改的幾點認識08-20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英語教學的幾點嘗試08-18
對中學體育教學的幾點思考08-25
初中地理教學的幾點思考08-19
關于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