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優化學生心理素質 ,培養世紀合格人才
優化學生心理素質 ,培養世紀合格人才
黃增森
隨著社會的急劇變化和高速發展,日益明顯的不平衡和激烈的競爭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負荷,也對未來人才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是青少年人群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緊張的學習和生活,他們的心理壓力不斷增加,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就成為我們德育工作者不可忽視的一件大事。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才能使他們全面的發展,這不僅是青少年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為我國社會現代化建設輸送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中學生隨著身心不斷趨向成熟,他們的情感日益深厚、含蓄而穩定。喜、怒、哀、樂不輕易外露,總是根據一定的條件、時間和地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對于社會重大政治問題、廣泛流行的社會觀念、對人生的理解等問題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有了較深的發展。對學習和科技活動有極大的興趣和愛好,在競賽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在文學和藝術的鑒賞中體驗著人生的悲歡離合。
高中學生能夠依據一定的標準判斷是非、善惡,善于獨立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喜歡探討問題發生的原因等,特別是隨著高中學生理論思維的發展,他們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之間復雜的因果關系。在確定因果關系時,思維的獨立性發展起來。隨之思維的批判性也發展起來,他們一般不輕信結論,喜歡懷疑、爭論和評論,在討論問題時,注重別人或自己是否能拿出具有說服力的理由和論據,看問題已不像初中生那樣肯定或否定一切。
高中學生自我意識更加強烈和理智。隨著他們社會經驗不斷豐富和智力發展,對自己的分析和評價更為全面、客觀和主動,認識到現實的自我是通過個人行為表現與社會,以及別人的評價來確定的。人生觀初步形成,但這種認識和探索往往缺乏經驗,初步形成的人生觀還不夠成熟且不穩定,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
他們富于理想,憧憬未來,為追求美好的前途,立志刻苦攻讀,發奮學習,這是一種積極的傾向。充滿浪漫主義熱情,憧憬未來。激倩更多地與理想和前途交織在一起,雖然情緒相對于少年期較為穩定,但也經常因前途未卜、抉擇太多而郁悶。
社會交往大大擴展。很重視同伴友誼,擇友有較高的原則性。友誼的標準是信任和互助。更傾向于與同齡人交朋友,把自己心中的煩惱對朋友傾訴.
盡管高中生已經逐步走向成熟,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還是比較脆弱的.一方面中小學校的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一些家長對子女過分的溺愛、過高的要求,導致部分學生心理較為脆弱,心理障礙現象明顯增加,容易產生自我中心和兼容性較差,刻苦精神欠缺,承受挫折能力不強等不良情況。另一方面,社會上存在一些不良現象,如果他們的心理抵抗力較差,就會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影響。針對青少年學生的這些新變化,我們認為中小學德育要增強學生社會生活的適應性,把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政治方向教育與基本道德和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有機結合;改革德育的方式方法,克服成人化和形式主義積弊,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關于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目前世界上并沒有統一明確的看法。我們認為,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與大多數人、特別是與同齡人、同性別的人是否一致。因此,心理健康的標準應該包括: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把智力發育不全或阻滯視為一種心理障礙和變態行為。善于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于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點:目的明確合理,自覺性高;善于分析情況,意志果斷;意志堅韌,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強;自制力好,既有現實目標的堅定性,又能克制干擾目標實現的愿望、動機、情緒和行為,不放縱任性。
2、人際關系和諧
人際關系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別人,設身處地對父母和家庭其它成員很親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是與別人沒有任何矛盾,而是在發生矛盾時能積極地、有效地去解決矛盾,重新讓別人理解自己。
其表現:
①是樂于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的朋友;
②是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③是能客觀評價別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友好相處,樂于助人;
④是交往中積極態度多于消極態度。
3、能動的適應和改造環境
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標志是:
①人格的各個結構要素都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③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為;
④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征。
4、情緒穩定樂觀
情緒穩定樂觀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與這一條相對立的是喜怒無常。這并不是說心理健康的人沒有情緒低落的時候,而是說他們的積極情緒多于消極情緒,而且他們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
5、行動自覺果斷
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確的目的性,經過深思熟慮以后便果斷地采取決定,不盲目、不猶豫、把自己的決定貫徹如一,決不是說是一樣而做又是一樣。這并不是說不能改變決定,而是說不能輕易地改變決定。
6、熱愛學習、生活和工作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熱愛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愛學習,如愛學外語、計算機、專業知識和其它相關知識,把學習看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責任感,對于工作積極,認真完成.
7、正確的自我觀
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有正確的自我觀即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對優點能積極地去發揚,對不足能自覺地去改進;不因為有優點而驕傲自大,也不因為有不足而自卑;總是知不足而進取不懈、為自己取得的成績而愉快樂觀。
上述標準是互相聯系的。一個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現在所有方面,而往往表現在幾個方面,呈現出心理的多元化。因此我們在分析學生心理時要全方面的考慮。高中生處于心理成長階段 ,由于家庭與社會的愿望,加上沉重的學業負擔,在激烈的競爭中,有些學生就產生了心理障礙和心理異常現象。學校的教育職責不僅要求我們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學習素質和身體素質,還要求我們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而心理素質又是各種素質充分發展的重要條件,是整體素質的內部依據,是基礎。因此,以提高心理素質為直接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為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實施德、智、體育的基礎和前提。
"心病還得心藥醫"。要加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列到首位,必須先解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的問題。在一個人神志不清、失去理智、失去正常思維的情況下,任何教育措施都不會發生效力。同樣道理,智育也必須以良好的心理素質為基礎,以健康的心理為前提。在兩個學生智商相同的情況下,學生甲心理健康,精神振作,精力旺盛,樂觀活潑,學習輕松,樂學勤學,其成績必然很好。而學生乙因故精神不振,苦悶悲傷、疲憊厭學,一學習就頭痛,其成績必然很差,甚至感到學習痛苦勞累。后者由于心理障礙嚴重,其智力發展必然受到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體發育也需要有良好的心境,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一個長期處于憂心忡忡狀態中的孩子,一個處于驚恐傷悲中的孩子,其肌體發育必然受到影響。
二、實施心理素質教育是高中生自身心理發展的需要。
人的自身發展,是一個獨立的身心協調發展的過程。從胎兒期孩子感知世界開始,人便進入了心理發生、發展和個體社會化的過程,需要進行心理輔導,需要給予心理訓練和進行養成教育,錯過了最佳期,就會如"狼孩"一樣,造成心理發展的空白,大腦開發就會受阻。特別是到了十一二歲至十六七歲這個年齡階段,青少年身心發展處于急遽變化的高峰期,隨著性的成熟和個體獨立性的增強,其內心世界變得矛盾重重。動蕩不安,有些學者稱這個青春發育期為第二次斷乳,也稱為"危險期"。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尤其容易出現各種心理障礙,產生心理疾病。如:厭學癥、焦慮癥、強迫癥、孤獨癥等等。對新生一代進行心理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客觀要求,時代呼喚,更是高中生自身心理發展的需要。
三、實施心理素質教育是改變教育現狀、克服教育弊端的迫切需要。
從家庭教育來看,普遍心態是望子成龍心切,在教育觀念上體現為重智力輕品德,重分數輕實踐,重統一輕個性,重養育輕教育的"四重四輕"現象;在實踐上的表現則是四個過度行為,即:過高的期望,過苛的要求,過份的溺愛和過度的保護。由于家庭教育不當,造成孩子心理素質方面的許多弱點。例如過度的依賴性,不善于自理、自立,缺少生存能力;自私、任性,自我中心主義;情感淡薄,心中無他人;驕橫、不合群,不善交往;缺少抗挫折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等等。
學校長期以來受到升學率的壓力,有一些教師由于缺乏學生心理教育知識而做出一些違背學生心理規律的事情來,使用心理懲罰手段造成學生心靈傷害就是一例。心罰相對于體罰而言,是更加殘酷的一種精神傷害,其后果是給學生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使學生產生心灰意冷、孤立無援的心境。心罰是一種錯誤教育方式,因此我們要加強和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普及心理教育知識,把學校心理衛生工作納入教育工作日程,把心理素質培養做為全面發展教育的基礎一環來抓實抓好。
四、良好的心理素質是21世紀新型人才的必備條件。
心理品質是人才成長的首要條件,一個人要想在一生中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具備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我國古代文學家蘇軾說過:“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生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大科學家愛迪生也說過:"偉大人物最顯著的標志,就是他有堅強的意志。"
我們今天的青少年是21世紀的棟梁之才。21世紀將是一個競爭更加激烈、對人才素質要求更高的時代。這代人必須具備優良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創造性,具有競爭意識,具有抗挫折能力,具有適應性和自我完善能力等等。一句話,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要為明天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須把心理教育擺上日程,怎樣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如何開拓學生的潛能,如何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后來者,在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和方法的同時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疏導時,充分注意利用高中生多數時間是在校集中學習這一特點,充分發揮這一群體的集中性優勢,遵循了示范性、活動性、引導性、合力性等原則。我們在教育與疏導工作中充分注意營創團結、民主、友好、文明的積極向上的氛圍,讓學生共同的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與疏導。
(一)示范性原則。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學校,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除家長外的成年人,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是楷模,是榜樣。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方式、教學態度、興趣愛好、乃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給學生帶來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應加強自身的修養,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我們教師不僅要傳授好知識,而且要重視學生的內在人格和心理的進步,做好學生的導航員,盡量減少學校教育的消極影響。
(二)活動性原則。
高中階段的學生精力旺盛,朝氣蓬勃,充滿了活力。我們學校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著想,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廣泛地開展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在活動中鍛煉學生,在活動中教育學生,在活動中陶冶學生。而學生在課業的重負下,他們也渴盼有更多的機會錘煉與體現自我,松馳神經。我們就將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與各種活動有機結合,在學生的活動興趣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達到心理疏導之目的。
(三)引導性原則。
高中階段的學生心理正走向成熟,走向獨立,我們在教育與疏導時注意多激勵、鞭策、正確引導學生的發展方向,尊重學生、幫助學生、鼓勵學生,樹立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并注意教育與疏導的方式方法、手段策略,以便教育與疏導獲得最佳效果。
(四)合力性原則。
這里主要是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應注意學校、學生、家庭、社會等幾方面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統一,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以使心理疏導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江澤民同志指出:"一個民族的新一代沒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個民族就沒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教育報》,1990年10月16日)足見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之于學校教育、個體發展、民族振興、國家強盛的重大意義。正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少年面對日益擴大的生活視野,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逐步形成;他們在智力、體力、道德意識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朝氣蓬勃,富有創造激情;他們渴望獨立,對未來充滿希望;他們是初升的太陽,是明天的棟梁。同時他們又正處于一個知識不斷更新、科技飛速進步、經濟迅猛發展、人才激烈競爭的大環境之中,這些無疑會給他們帶來壓力。這就迫切需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優化下一代的心理品質,使他們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高節奏、高競爭、高風險和高壓力,成為新世紀高層次、高素質、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優化學生心理素質 ,培養世紀合格人才】相關文章:
改進小學體育有學培養合格人才08-20
優化政治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08-23
空中乘務人才人才培養計劃08-23
企業人才培養方案06-13
高校人才培養方案06-03
人才梯隊培養計劃方案10-11
人才培養計劃方案01-05
培養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全面打造外語人才08-20
優化作文評改,積極培養學生習作興趣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