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談“研究性學習”的論文寫作
談談“研究性學習”的論文寫作
李德貴(貴州省平壩縣紅湖學校 郵編:561104)
“研究性學習”的論文寫作,不同于我們在作文課上學習的一般議論文的寫作。弄明白這點,我們不妨從論文體裁結構上來看看它所處的位置。
1、它的位置在哪里呢?
如果將論文從體裁上進行總體分類,可分為非學術性論文與學術性論文兩大類。非學術性論文從領域上說,可分為非文學性論文與文學性論文兩種;從體裁上則包括言論、評論、短評、政論、雜文等等;學術性論文從領域上分有社會科學論文和自然科學論文兩類;從體裁上則有學術論文(包括學科論文與科技論文)和研究報告(實驗報告、調查報告)。
從上述結構中看,我們平時從作文上學習的議論文,一般是在社會言論、專題評論、短評那一部分里面,擴展開來可涉及到政論文與雜文。而我們的“研究性學習”的論文寫作,則具體是:學科論文、科技論文、實驗報告與調查報告。
2、還用“三要素”嗎?
既然非學術性論文與學術性論文都是論文,當然還用論文“三要素”。但這三要素存在的狀態,并不象我們學習寫議論文時那樣簡單明了,卻也并非復雜朦朧,,而是說其存在于文章中的狀態要繽紛豐富得多了。
先說論點。
論點在一般議論文的寫作中,老師告訴我們就是作者所表明的觀點。但在學術論文中它不僅僅是作者要表明的觀點,而是要具體表明作者通過研究所發現的規律(有時可以用公式、定理表現出來)、所發明的科技成果,乃至創新的理論。例如:重力加速度的計算公式、勾股玄定理、光制導導彈制造技術、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等等,就都是當初發表的文章中的論點。
具體到我們的“研究性學習”論文的論點,其實就是我們通過研究而獲得的技術上、理論上或觀念上的成果。比如上屆學生撰寫的《一區大湖水質分析報告》中,描述水質的各項指標,就是研究成果,對成果的評價就是結論。這成果與結論就都是論點。其中成果以各項指標的形態,構成一個個分論點,結論則是總的論點。
再說論據。
我們都知道論據可分為實事論據與理論論據。事實論據在學術性論文中,就是我們在研究當中所使用的實事材料。例如研究黃河水質的科研工作者,分別從上游至下游分段取出的水樣,就是事實根據。對每個水樣的測量結果,可視為一個個分論點,但這分論點又以實事論據的“身分”,來證明最終的研究結論。我們研究什么,就必然獲取于之相關的實事材料。因此,學術性論文寫作的論據不愁找不到,愁的是到底用哪些,更有利于說明與證明研究的成果和結論。
至于理論根據,在我們寫議論文時,往往是借用唯物辯證法的原理,或者名人語錄乃至一些有哲理的名人詩句來充當。但是在學術論文中,則更偏重所研究的領域中的已知理論。比如對素質教育的研究,在某些環節上,就需要從具有真理性的教育理論中尋找理論根據——孔子的“因材施教”啦,教與學關系的“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啦,葉圣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教”呀等等。我本人在研究素質教育的論文中,就都用過上述的理論根據。如果是科技方面的研究,則涉及到的具體學科知識,都可用為理論根據。
關于“論證”這個要素,從理論上說就是利用論據證明論點正確的過程。那么,這個過程具體到學術性論文中,就是利用所獲取的材料與已知的相關理論,來證明我們的研究成果與結論是正確無誤的過程。
3、為撰寫做好準備。
凡事欲做好都要有充分的準備,撰寫論文也不例外。
第一,積累實事材料,就是準備好實事論據。誠然,不同的研究對象,其實事材料的具體形態也各不相同。一般說來,對社會領域的研究,實事材料就是我們所研究的那個領域中所存在的具體實事與現象。于是就要如實地記錄好所親見親聞的實事與現象。例如上屆學生對某村經濟現狀的調查與研究,就如實地記錄了該村的人口、勞力、耕地面積、種植狀況、人均收入、科技投入、村上收支、生產經營管理情況等等一系列實事材料。最后他們撰寫論文時,其實事論據就都出自他們的調查紀錄。如果選題是某項科學試驗,那么實驗所用的材料、工具與儀器,就是實事材料。必須一一記錄清楚以備用。
第二,積累理論材料,就是準備好理論根據。如果我們的選題恰是某個學科知識的深化與擴展,那么這門學科的所有知識,就都有可能被選作理論根據。于是,我們就必須認真復習這門學科易學過的知識,而對于尚未學過的知識,則必須進行“補課”,否則肯定不利于研究。如果選題是兩個學科的交叉或臨界,則必須將這兩門學科的知識都有所把握,才不至影響我們的研究。
第三,對材料與過程進行認真的分析與綜合,為論證做好準備。分析與綜合是科學的理性思維方法,是論證過程中所必用。分析,就是將整體事物拆零地、將整體過程分段地進行認識與研究;這有利于將我們的思索深入到事物的內部的具體細節和每個具體的過程上去,來全方位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及存在的規律。綜合則是從整體和全過程上來把握事物的本質與規律,以防止片面性。分析的方法可以用于具體的論證過程,綜合的方法可用于下結論的部分。但這又不是截然分開的,而往往是邊分析邊綜合。例如對某一部分材料(或某一段過程)的分析之后,緊接著就是綜合;對各個部分(或過程)的綜合的分析之后,又是總的綜合。具體到我們的研究過程中,自始至終地進行分析與綜合,并記錄下來,到撰寫論文時,就不愁具體的論證方法,那應該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4、關于結構的設計。
如果將文章比作一棟建筑,那么設計文章的結構就相當于設計這一建筑的圖紙。建筑要按圖紙一層層地蓋起來,文章要按結構一段段寫下去。將這兩者扯在一起,是說兩者在先設計后做起來,是一致的。但是他們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根據:建筑是按照人們的意愿進行設計,而文章卻是要按照所積累的有用材料進行設計。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所積累的材料不同,所進行的過程不同,乃至所采用的文體不同,那么就當有不同的文章結構。
學科論文,是指各個學科領域的探索文章,例如法律工作者對某項法律實施情況的研究,教師對某學科教學方法改革的總結等。學科論文的一般結構是:
① 提出研究的問題;
② 問題的現狀,解決問題的目標;
③ 探討問題的過程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主體部分);
④ 結論——目標的實現;
⑤ 尚存在的問題。
例如我對語文測量問題的研究,題目是《提高中學語文的測量效度略談》(發表于1981年第七期《中學語文教學》)。當時擬出的寫作提綱(文章結構)是:
① 提出提高教育測量問題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② 指出當前全國中學與文測量普遍效度不高的現象;
③ 如何提高語文測量效度的具體探討;
A 測量量表要保證測量全距及方法;
B 關于合理分配分數定值問題;
C 關于保證分數單位等值及方法;
D 關于答案信度問題的探討及解決方法;
E 如何防止“復本現象”的具體方法。
④ 結論:只要認真,不違背效度原則,完全可以提高中學語文測量效度;
⑤ 廣大教師應當學習有關教育測量學的基本知識。
科技論文:指在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的發表技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其結構一般為:
① 提出解決(發明或改進)某項技術的問題;
② 交待該項技術的現狀及解決的目標;
③ 具體論證該項技術的科學性及可行性(主體部分);
④ 概括技術成果及應用價值;
⑤ 說明注意事項或指出發展方向。
因筆者未撰寫過科技論文,恕不舉例。同學們可以找些科技論文來讀,從中去體會它的結構。
實驗報告:指社會領域和自然科學領域的項目試驗的總結文章。其一般結構為:
① 提出實驗的項目,說明實驗的目的、意義和價值;
② 交待實驗的區域或領域,具體單位或材料、設備、儀器、工具等;
③ 介紹實驗的具體方式方法及過程(主體部分);
④ 論證實驗的成果及結論;
⑤ 指出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或建議。
例如本學期結束后,我將撰寫《高中政治“自學互教”——哲學大宗合滲透教學實驗報告》。我將大致擬出如下的寫作提綱:
① 概括該項實驗緣起,預期目標及意義;
② 交待該項實驗的時間、班級,及學生的素質現狀;
③ 說明實驗的方式方法,及論證其科學性和可行性;
④ 具體論述實驗的過程及取得的成效;
a論證加強了學生主動發展的氛圍,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的多項能力;
b論證增強了學生所學學科知識之間的滲透與融合的能力;
c論證為學生參加“大宗合”高考打下良好的應試基礎。
⑤ 提出結論,指出存在的問題。
調查報告:指對社會或自然領域某方面狀況或狀態的調查與研究所寫出的文章。其結構一般為:
① 提出調查的項目及目的;
② 交待調查的具體領域或地域、單位或范圍、時間與方式方法;
③ 介紹并分析研究所調查了解到的具體情況(主體部分);
④ 提出結論;
⑤ 闡述建議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例如上屆學生撰寫的《葉坪村經濟發展現狀的調查與分析》,其提綱是:
① 問題的陳述(含調查項目與目的);
② 葉坪村的概況及背景;
③ 調查的情況與分析;
a 不利于葉坪村發展的因素;
b 經過治理后的葉坪村;
c 關于村委一年用費;
④ 關于結論與方案(含方案一與方案二)。
如上,我們弄懂了學術性論文的“三要素,是怎么回事”;知道了怎樣為撰寫做好充分的準備,以及如何設計文章的結構。那么,在“研究性學習”如何撰寫論文的問題就不是難事了。
【談談“研究性學習”的論文寫作】相關文章:
語文研究性學習論文08-23
談談班級管理的制度化論文08-21
教學論文:談談“通背語文書”08-22
研究性學習小結08-22
高中研究性學習報告06-02
研究性學習心得08-23
研究性學習課后感受08-23
研究性學習心得07-11
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08-07
研究性學習個人總結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