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討論 - 面對新課程的決擇
一個極不負責任的教師,任意上無人管理的活動課,常規管理真可謂一灘散沙……有一天,我偶然發現,這群孩子身上出現了意外的收獲。
這群孩子有組織能力。在游戲時,能自己定規則,能自己組織分工,而且紀律嚴明,玩得興高采烈。
這群孩子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取向,而且勇于創新。雨后,幾個人聚在屋檐下,研究了一會兒,便開始分頭行動了,有的在往塑料袋里裝水,有的去捉老鼠(塑料的),然后就讓老鼠在水里暢游,他們則開始認真的觀察……
這群孩子樂于交談。同學之間侃得得意忘形,見到老師、校長也要問個不停,而且談吐自然大方。
這群孩子有個性。
這群孩子勇敢、堅強。
這群孩子健康、活潑。
我在這群孩子身上看到了大自然的色彩,看到了大自然的浪漫。
這群孩子不可能沒有瑕疵,但他們確實具有其他班級孩子所沒有的可貴的東西。
這不能不使我們聯想到這樣的事實:孩子們滿懷著好奇心和無窮無盡的幻想蹦跳著來到了學校,可只一、二年的時間,便逃學、厭學,這還不能說明我們學校教育的“神奇功效”嗎?
盧梭曾說:“最初幾年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的。它不在于教學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惡,防止他的思想產生謬見。……你開頭什么也不教,結果反而會創造一個教育的奇跡。”我并不贊同盧梭的“消極教育”的策略,但我們現實教育的一系列負效應不是已經讓學生產生“謬見”了嗎?考入重點大學是人生的唯一出路,這一想法已在大多數學生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學習就是做題,以對付一張張決定人生的升學試卷;蘊含著豐厚人類文化底韻的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那是成年人的專利,我們的學生卻決不敢奢望……
這些不能不給我們留下痛苦的思考:這些年我們的事業心是不是已經成了灰色?我們對學生所謂的“負責”是不是已狹隘到只是升學?當我們辛辛苦苦的教學與這隨心所欲的放縱不期而遇,怎么就叫我們無言以對?在埋頭苦干的同時,我們又丟失了什么?
我們對工作遵規守矩,我們對教學按部就班,我們對教材忠誠不二,可我們唯獨見物不見人,忽視了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忽視了學生的健康,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心理……
楊再隋教授說:“當前教學中統一性的東西太多,統一掩蓋了學生的個性,統一泯滅了學生的天性。用統一的模式去塑造千差萬別的學生,這實際上是對人性的踐踏。”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也是一把雙刃劍!
新課程賦予我們教師以民主的權力,我們可以和學生一起創生與開發課程,我們可以關注學生時下的體驗,學生的主體精神得到了張揚,一派生機已在教育領域嶄露頭腳!
專家說,教育的功能是促進人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課程不只是“內容”,而是“關于內容的理論”,學習新課程理論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一些社會現實確實還在不同程度地束縛著我們教師課改的手腳,可面對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我們這些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良心又該做出什么樣的決擇呢?
【教育討論 - 面對新課程的決擇】相關文章:
淺談數學新課程中的課堂討論08-19
教育思想大討論心得07-17
討論的作文03-12
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學習討論階段方案08-24
素質教育大討論心得體會08-27
新課程改革中如何構筑開放的教育08-25
病例討論記錄08-24
討論優秀作文09-14
小學教育故事:讓孩子正確面對失敗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