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運用民族民間音樂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我國有著悠久而豐富的音樂分化遺產和優秀的傳統,有獨特的美學思想,理論體系和創作方法。由于民族音樂文化長期根值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為人民所喜愛,所以,重視民族民間音樂,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音樂欣賞習慣的連續性,運用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實施美育,就可以極大提高這種教育的感染力、可行性和深刻性。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讓·雅克·盧梭曾說過:音樂藝術不在于對象的直接摹仿,而在于我們的心中喚起當看到這一事物時所體驗過的情感。音樂作為22藝術所給予人的藝術感受叫美感,通過美感使人們得到思想感情上的滿足。同時,在潛移默化之中通過藝術所反映的生活美在欣賞者的思想中引起情感功名和情感體驗,從而祈禱激發人們的生活熱情,最終達到服務于社會的目的。
審美就是感受、感知和創造美,是人類一種主動追求沒的實踐活動。它要憑借相應的審美對象才能完成對象對于主體的意義在于對象上面所凝聚的生活和精神的實質。一方面,人們在審美活動中通過形象,促進情感來理解和體察對象世界;另一方面,審美又是一種高尚的情趣,是一種自由的鑒賞,美作為一種理想與道德境界緊密項鏈。康德認為,人的審美判斷同時具有認識和道德的雙重屬性。審美教育,是培養人感知、感受和創造沒的教育,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審美情操,即美育。通過審美的陶冶達到生命的和諧和思想的升華。
那么,作為審美對象的民族民間音樂究竟美在哪里?作為民族民間音樂精髓的民歌、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及民族樂器曲何以能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延續發展至今?并對我們產生深遠的影響?這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一)民歌--樸實美、簡潔美
民歌是由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并在人們一代一代的口頭相傳中不斷得到完善與發展的一門藝術。一般都短小精悍,易于傳唱、記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如蒙古族民歌《牧歌》、陜北民歌《腳夫調》、《蘭花花》等這些作品,在音樂語言、音樂風格上都單純樸實,清新自然,音樂沒有繁復的地位,又沒有濃重的和聲,知識在獨具特色的伴奏音樂的陪襯下,充分發揮旋律的美麗,整個音樂樸實無華而又充滿生機,使學生易于接受,同時又能產生極大的感染力。
(二)戲曲音樂--特色美、精致美
戲曲音樂由于它是音樂與戲劇緊密結合的綜合藝術,既具有音樂藝術的聽覺特征,又需要與劇情緊密結合,需要塑造人物形象,還得注意與舞臺動作的配合;既要有戲曲的劇種特色、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有要有代表本劇種的聲腔、語言的地方特點及時代特征。如《迎來春色換人間》就體現了上述特征,這一唱段,作品從內容出發、從人物出發、根據唱詞的格律、情緒,予以精雕洗琢,深刻地表達了劇情,塑造了完美的人物形象,運用其獨特的藝術手段,通過劇中的人物與情節給人以麥的藝術享受,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三)、民族管弦樂曲--諧和美、創新美
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總是存在于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并隨著歷史京城的不斷發展而不斷更新,民族管弦樂曲就是常年過分重視、繼承民族音樂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情思深切、意味雋永、動人心魄的具有交響性的民族管弦樂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如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國古典優秀樂器作品之一,原以琵琶曲,后改編民族管弦樂曲,不僅保持了原有音樂的古雅情趣和幽雅閑談的美感,而且運用民族管弦樂隊,加上巧妙的和聲、復調及配器手法,實現了豐富音色中的多聲思維和立體感,使作品形象更加鮮明、色彩更豐富、感情更熱烈,顯示出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美學價值,為馳聘我們的想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
綜上所述,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不僅種類繁多、各具特色,且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可欣賞性和教育性。
但是,如果由于某種原因,學生未能聽懂某一音樂作品,即使這一音樂是最美麗的、藝術性最高的,那么對于某一聽不懂個體而言也是豪無意義的。尤其是對學生來講,教師不斷努力探索構建適合社會發展與學生需求的藝術教育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和藝術學科獨特的功能,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道德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教師應該是一個具有廣博知識和深厚文化底蘊的高素質人才。
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它對人的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不知不覺地影響著人的情感、趣味、氣質、情操、胸襟。那么,作為審美教育為主導者的教師,他們的知識結構首先應該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結構體系,既要有相當水平的專業知識,還有兼有社會道德、歷史、地理、文學、美學、教育學、心理學、風俗學等輔助知識。因為,民族民間音樂的設計面非常之廣,有地方語言與音樂結合問題,有民族音調及特殊唱法問題,有作品題材中描述的生活習俗、鄉土人情、歷史背景、自然景觀等問題。教師只有具備多方面的豐富知識和恰當的教育教學方法才可能把握住作品精髓之所在,做到言簡意賅,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主題思想,分析音樂的各種表現手段,掌握正確的欣賞方法,領略韻味,理解作品豐富的表現力,把握住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對民族民間音樂中不同題裁,不同風格的作品能從歷史的、系統的、概括的角度去闡釋,從這一特定的藝術形式的產生、興盛、發展與人民生活的角度去把握它的本質特征。對授課內容有個通盤設計,合理布局,色彩濃淡相宜,重點突出,深入淺出,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不僅感受到所學音樂的內容美,同時也能體驗到學習過程的韻律美。
其次,教師要充分意識到學生是審美的主體,他們受中華五千年古老深厚文化的影響,所以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積淀。運用本民族民間音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事業,發散學生的思維,拓展教育的外延,增加
[1] [2] 下一頁
教育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就要善于抓住這一點,培養學生的興趣、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最終實現綜合審美的目的。而作為審美客體的民族民間音樂由長期根值于民族文化中,作為文化基因最頑強最深沉的裁體、它所展示的文化恢弘的氣勢、它的博大精深不僅融入了我們的血液,浸透了我們的情感,也哺育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可見在審美的主客體之間只要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架構起堅實的橋梁,就可以使審美的陶冶順暢地得以實現。
總之,運用民族民間音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這不僅是個美學問題,同時也是個教育問題。只有充分挖掘民族民間音樂之沒,打開琳瑯滿目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寶庫,從中吸取營養,激起學生熱愛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情,才能啟迪指揮、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意識,實現美做為一種理想與道德境界的緊密相連,最終達到生命的和諧和思想的升華。
上一頁 [1] [2]
【運用民族民間音樂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相關文章:
怎樣在審美情趣中培養學生的語感08-18
情趣,讓閱讀教學煥發審美光輝08-20
運用“情趣”因子催化語文學習08-17
如何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08-23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08-19
如何在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觀08-15
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識字能力08-15
運用網絡平臺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實踐研究08-20
運用多種思維,培養創新能力08-24
加強對學生審美觀培養為學生成才插上翅膀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