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人為本 追求績效
——部分小學骨干校長縱論學校管理創新推進學校管理全面創新,以激勵師生自我發展為核心,以為師生發展服務為重點,最大限度地激發每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近日在廣東深圳舉行的“全國小學骨干校長第三屆論壇”上,來自全國不同地區的校長不約而同地談到了這個話題。
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就是以教師的成長、發展為本,尊重人的價值,開發人的潛能,滿足教師的合理需求。只有管理者以教師為本,教師才能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從而促進學校、教師、學生的整體發展,那種見物不見人的管理,與新課程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對此,許多校長表示贊同。
貴州貴陽市龍井小學校長黃美芳認為,以人為本,首先是從情感上體現對教師的關懷,每個學期,學校都通過“校長寄語”,用描述性、激勵性的語言評價教師,對教師的工作給予肯定,同時提出由衷的希望。很快,通過“校長,我想對你說”信箱,校長看到了教師的反饋:回想自己在教育戰線工作了二十年,從來沒有接受過這種形式的評價和慰問,短短幾行寄語,充滿了人文關懷,充滿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體現了領導的管理藝術。
湖北武昌中華路小學校長徐宏麗說得更明了,現代學校不僅僅是教師教書、學生學習的地方,更是師生生活、成長的地方。因此,現代學校管理不僅要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學生的學習進步,更要關注師生在校園的生活狀態,不斷提高師生校園生活的質量。管理者要為教師創造有利于發展的生存空間,讓教師感到校園生活是幸福的,快樂的。當教師在工作中獲得幸福,獲得快樂,他才能輸出幸福,輸出快樂;當教師體驗到校長在管理過程中以教師發展為本,他就會把這種體驗傳遞給學生。這個過程應當是:學校人性化、民主化管理——教師人文關懷體驗——教師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熱愛學生——與學生愉快的、民主的交流——學生喜歡學校生活。
樹立追求績效的管理目標
與會校長提出,新課程的美好藍圖是通過有效的學校管理來實現的,因此,要重新審視學校的管理工作,改進學校的管理工作。過去,過于強調“應該怎么做”的剛性管理,而如今強調的是“怎么做最有效”,這種管理激勵教師的自覺性和創新性,淡化管理者對教師的束縛與約束,淡化過多過細、過于整齊劃一的過程管理,使教師樹立追求績效的意識,并由此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還有的校長認為,要有靈活多變的管理策略,新課程是一項新事物,它的開發和實施存在著諸多復雜多變的因素,經常會打破已有的秩序、平衡和穩定狀態,會出現有違常規的教學組織形式,管理者要不斷適應這種變化,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以求得最佳的效果。
參加校長論壇的北京教育學院教授季蘋認為,當前,學校里教學反思很普遍,但如何有效,首先應當有明確的指向,一是以學生發展為指向;二是以教師發展為指向;三是以教育改革主題為指向。與此同時,還應當結合具體的教學,如江蘇東臺市實驗小學教師的反思從三個方面入手,對教學理念的闡釋(為什么這么做,這么學);對教學過程的得失分析(是怎樣教的,怎樣學的);對教學效果的審視(還可以怎么教,怎么學)。
學校管理凸顯個性化色彩
學校管理“以人為本”,就要凸顯個性化色彩,這種管理熔鑄了教師的智慧,集中體現了教師的主體性和學校管理的民主性,顯然,這種管理對校長的要求很高。
對此,江蘇東臺市實驗小學校長吳興平的體會頗深,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校管理,正在悄然發生一場變革,管理正在由“用人做工作”轉向“用工作育人”,正在由控制轉向激勵,校長是管理者,管理即服務,這一觀念有著深刻的內涵。
北京實驗二小校長李烈認為,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源泉,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還要關注教師的生存狀態,在學校管理中提倡人性化管理,從如何把人管住、控制住轉變為發現人、鼓勵人、培養人。對教師的管理要依靠民主意愿、個性張揚、權力平等激發人的內在潛力、主動性和創造精神,為教師實施新課程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平臺。對教師的評價從過去的定量評價改為過程評價,強調激勵管理,就是充分肯定教師的工作,進行真誠的情感交流,從彼此的傾訴中,讓教師感受到學校對他的關注,感受到他的存在。同時,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活動,使不同的教師得到不同的滿足,使教師在工作中真正體驗快樂感、幸福感、成就感、價值感。
河北張家口市小東營小學校長賈曉潔認為,只有把教師當作學校的主體,讓教師參與學校發展的謀劃,采納教師的建議,才會有更多的教師理解學校的工作,認同學校的決策,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項工作中來,這是保證新課程實施和教師發展的最有力的內在機制。
讓教師參與學校的管理
過去,所有的決策幾乎都由領導決定,其他人只是負責落實,基于這種情況,管理必然是控制、執行,如今,在新課程背景下,學校管理要由控制執行轉向信任授權。
另外,更多的校長認為,學校管理應更多地體現民主性,形成民主科學的管理方法,教師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狀況,直接影響著工作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學校要將以校長為中心的管理變為民主科學的管理,建立民主協商的對話制度,讓教師參與學校管理,參與學校重大決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體會到參與的價值和主人翁地位。這樣既可以滿足教師的需要,又可以增強教師對決策的認同感,進而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
天津津南區實驗小學宋世慧、張淑芬認為,過去的管理,教師是被動的服從,在一定意義上限制了教師的創造思維,使得教師自我支配、主動工作的空間很小,很難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在新課程背景下,應當強調一種自主式的管理模式,即從促進學生和教師的發展出發,由學校和教師自主規劃學校的發展目標,有意識地讓教師參與學校發展的謀劃,會使教師產生強烈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會讓教師很容易融入其中,而且增強了教師的主人翁意識,教師在參與的過程中,認識到對其結果應承擔個人責任,更加意識到學校的重大使命及完成這一使命與自己日常工作的關系,進一步增強責任感。
把教師的認識統一到學校發展的辦學理念上來,就必須通過自主管理來實現。自主管理的主要特征是信任組織內的每一個成員,并充分授權。通過自主管理、信任授權,可由組織成員自己發現工作中的問題,自己選擇伙伴組成團隊,自己選擇改革進取的目標,自己進行現狀調查,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對策,自己組織實施,自己檢查效果,自己評定總結。正是這種自主管理,實現了組織的“扁平化”,使每個人都有了參與管理的權力,正是在這種參與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將優點充分發揮。當然,實行信任授權、自主管理并不是無為管理,組織的扁平化也不是沒有控制。
建立完善的課改管理機制
課程改革進展到今天,已較完整地建構了新課程的政策框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課程體系的基本制度,而落實這些改革舉措,關鍵要靠管理和制度保障。這是校長們的一致看法。他們認為,當前,各校要全面清理、修改與新課程要求不相適應的制度與要求,建立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各種規章制度,掃除制約課程改革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改進有關教學評價、督導評估的內容,在工作量計算、職稱評定等與新課程相配套的政策方面進行改革,積極制定各種獎勵機制,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同時,建立并完善有效的課程實驗工作機制,要通過建立專題辦公會議制度、穩定的課程改革專家委員會定期咨詢制度、新課程實驗情況的階段性調研和評估制度,以及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等有效措施,逐步形成政府統籌,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各部門密切配合,學校和教師為主體,大學和教研部門協作,家長和社區積極參與,社會輿論宣傳引導和監督的民主科學、開放的工作運行機制,保證新課程實驗的順利推進。
【以人為本 追求績效】相關文章:
剖析以人為本08-06
剖析以人為本08-06
以人為本的評語08-17
全面理解“以人為本”08-06
以人為本的設計教育08-06
文化與以人為本的管理08-05
以人為本 鑄就發展08-12
文化與以人為本的管理08-07
以人為本因性施教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