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初探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對以測驗、考試為主要手段的學科學業評價傳統提出了挑戰。中學生語文學科學業評價,應以包含讀寫聽說能力、學習方法與習慣、合作交流能力、語文實踐能力及語文創新能力在內的語文綜合素質為評價對象。遵循綜合性、主體性、超前性等原則。采用多主體參與的等級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進行全面、綜合、動態的評價,以充分體現評價的診斷功能、激勵功能與反饋調控功能。
隨著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對中學生語文素質進行科學合理評價的問題也逐漸被提上日程。顯然,傳統評價學生語文素質的測驗方式已在許多方面不符合現代教育教學目的以及語文教育特點。首先,現實中單調片面的考試評價方式使得學生、教師、學校、家長以及全社會形成了一種誤解:考高分的學生是好學生;班級平均分高的教師是好教師;升學率高的學校是好學校。量化的分數成了主宰命運的上帝,成了區分好與不好的標準。這種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評價方式的負面影響背離了教育的初衷,教育變成了為考試做準備,而不是為學生生活做準備。其次,傳統語文測驗方式只強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記憶和技能的運用,用一張試卷、一個分數進行簡單評定,忽視了語文素養的豐富內涵。中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僅僅是語文知識與技能,而且還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想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1]可見,簡單沿用傳統評價方式可能會使語文素養中許多有價值的內涵得不到體現,對學生語文素養的評價趨于片面簡單化,長此以往將最終影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第三,傳統測驗方式只能靜止地看到學生的表面現狀,卻無法深入學生的思維過程,不能診斷學生學習困難及預測學生的學習潛力,只根據幾次不同質的測驗也無法動態地分析學生進步、穩定還是退步。第四,處于中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世界觀正在逐步形成,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尤其是到了高中階段自我評價已相當謹慎,且愿意講出自己的不足。然而,傳統的測驗方式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整個評價過程中,學生只是扮演一個“被告”的角色,僅僅是受測者。
因此,在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同時,構建一個符合中學語文教育發展及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現代評價體系是非常必要的。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依據先進的學生評價理論,對中學生的語文素質進行全面、客觀、綜合、動態的分析評價。其中“語文綜合素質”包括語文讀寫聽說能力、語文學習方法與習慣、合作交流能力、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創新能力幾項內容,“發展性評價”是指該評價不是一時一次的評價,而是一個多次綜合動態并預見學生發展趨勢的評價。
一、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構建的依據及實施原則
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在評價的內容結構上體現人的全面發展。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述:人的發展表現在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過程中,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即“體力和智力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和運用”[2];表現在人與社會交往過程中,是對社會關系總和的全面占有,不僅包括智力和體力的發展,而且還包括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全面和諧發展。在構建高中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內容時,不僅重視語文能力要求,而且更強調語文德育、語文美育的內容評價,對于這些內容的重要性不因在目前考試內容中沒有具體體現而被忽視。同時,在制定評價目標及作出評價反饋的環節上,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以多元智力理論為基礎,重視學生間的個別差異,教師和家長幫助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發展目標,并由教師通過學生日常表現資料的積累分析出每位學生的發展潛力及目前的優勢和不足,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認識到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智力傾向,而表現出來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種智力,也可能是幾種智力;各種智力之間沒有優劣之分、好壞之差、輕重之別,每個人都有可資發展的潛力。在評價過程中,還體現了建構主義的思想,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要求學生、家長及其他有關人員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評價過程中,評價建立在多方協商的基礎上,從評價目標的制定、評價內容的確定到評價結論的得出,教師都應該與學生甚至是家長進行充分的交流,多方切磋才能保證體現不同主體的需要和利益,體現在形式上不僅有教師評、學生自評,還有學生互評、家長評。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也借鑒了后現代主義關于世界是開放的、多元的、具有可變性的主張,在評價主體、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等方面都體現了多元的特點,并且注重形成性評價,突出過程,強調收集日常資料的重要性。
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構建的直接依據是中學語文教學論及中學各年級語文課程標準、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此確定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評價項目為: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語文學習方法與習慣、合作交流能力、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創新能力。前四項采用等級評價,后四項運用質性評價。根據中學語文教學論以及有關語文素質培養的論述,并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確定閱讀評價項目可以分為: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寫作項目可分為:審題立意能力、布局謀篇能力、運用表達方式能力、修改文章能力;聽話項目分為:聽知能力、聽評能力;說話項目分為:語音能力、思維能力、運用語音、表情、手勢表情達意的能力、組織語言的能力。
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在實施過程中應遵守以下原則。
1.綜合性。首先從評價內容看,注意知識與能力、課內與課外并重,由中學語文讀寫聽說能力、語文學習方法與習慣、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創新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綜合構成;其次在評價方式方法上,既有形成性評價又有總結性評價、現狀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結合、等級評價與質性評價結合等,重視學生日常表現觀察記錄與綜合性學習代表作的收集與展示;另外從評價的時空角度分析,不僅評價過去,更重視現在和未來,是根據不同的評價內容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而得到的綜合效果。
2.主體性。首先是參與評價的主體廣泛。評價主體不僅有教師,還有學生及家長,目的是盡可能使不同主體的價值觀在評價過程中得到體現。其次是評價對象具有主體性。學生既是評價對象,又是評價主體,而且作為評價對象也具有能動作用,可以自己保管評價表,與其他評價主體之間是平等合作的關系。
3.超前性。本評價旨在尋求學生語文素質的積極發展,并預見未來,指出發展了的學生需要揚長避短之處,為學生的未來語文學習做準備。
二、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的構建及實施步驟
(一)等級評價框架的構建及實施
1.框架的構建。
以語文能力為核心,并考慮中學各階段語文教育教學目標及中學生身心特點,把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評價框架確定為:(略)
根據以上內容在中學不同階段語文素質評價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各階段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與學生及有關人員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分階段制定評價要點、標準和評價等級。
2.實施步驟。
首先,在每單元的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學生本人按照具體的評價標準根據實際情況對該單元涉及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進行現狀評價。考慮到多主體評價的實效性,在等級評價中不采用學生之間的互評,淡化學生間的等級比較,而是引導學生關注同學的長處和優點,避免產生互不服氣的現象和把評價變成互相挑錯和指責。家長對子女具體學科素質的了解甚少,因此家長主要評的是子女在家中的學習態度及學習方法等。在等級評價中如果簡單套用多主體評價,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而且還會在家長與教師、同學與同學之間造成誤解,影響評價目的的實現和教育教學的順利進行,最終會費時費力而且對下一次評價的實施增加無形的阻力,所以在等級評價過程中,評價主體的選擇需要慎重,F以高一年級小說單元閱讀的現狀評價為例(見下表表略)。依據高中語文的特點及高中生的身心發展趨勢,將閱讀項目定為認讀理解能力與鑒賞能力。
然后由教師把每次的現狀評價結果記錄到形成性評價表中,根據幾個單元的評價結果分析指出學生的發展趨勢(見下表表略)。
(二)質性評價的構建及實施步驟
質性評價與等級評價一樣是經過多次觀察記錄來完成的,體現了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結合。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及同學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對學習專題與學習方法的選定過程、學習成果的展示,對某一學生的語文學習方法與習慣、合作交流能力、語文實踐能力及語文創新能力用敘述性語言進行記錄。在評價過程中,鼓勵學生對作品的描述和體察,強調關注同學的優點和長處。家長也可以通過觀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對以上幾個方面內容進行評價。學生本人也要通過自我反思作出評價,以尋找進一步努力的方向。質性評價特別重視日常的觀察和資料的收集,在此基礎上對學生語文素質的發展變化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下表是質性評價的記錄表。(表略)
通過分析等級評價和質性評價,教師為每位學生的語文學習作出診斷,指出學習優勢和存在的不足,預期學生的發展趨勢和潛力,最終交給學生一張能反映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的評價表:(表略)
本表由學生本人保管,以便學生在后來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進行自我對照分析,充分挖掘潛力,揚長避短,使自己的語文綜合素質得到不斷的提高和進步。
三、對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的反思
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在許多方面都能適應現代語文課程改革與中學生身心的發展,符合語文教育教學的目的。但是,在該評價的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和不盡如人意之處。
1.如何使評價成為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是貫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價是教學的一部分。但是,在實踐中,由于受傳統評價觀的影響,教師認為進行評價是備課、上課、輔導、批改作業、迎接全市(區)統一考試之外另加的環節,他們不僅要做好日常記錄,還得花專門時間組織實施、評價總結和分析反饋。這種評價與教學兩張皮的傳統觀念與做法,使得任何科學合理的評價改革都難以順利進行。
2.如何使教師專業素質在實施評價中得到拓展,把教師和評估者這兩個角色有機地結合起來?評價過程自始至終都需要教師組織、實施、記錄并反饋,因此教師不僅僅是教學者,還是評估者。但在現實中發現有的教師對教學進行精心準備、認真施教,而評價只是隨便找個時間發發表格,再收上來,根本不注意評價變量和學生心理的調控,從而使評價最終流于形式,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受到影響。
3.如何協調評價與考試的關系?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的實施并不是要完全替代語文考試,它只是針對考試所暴露出的問題加以解決?荚囎鳛橐环N評價學生素質的方式由來已久,具有悠久的傳統。并非有考試就是應試教育,考試雖然有其弊端,但也有別的評價方式所不具有的長處。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結合有效適時的語文考試才能最終達到全面客觀評價學生、促使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發展的目的。但在改革初期,二者之間仍存在師生難以理解的矛盾,所以如何合理安排考試內容、次數、時間,以及如何發揮評價與考試的綜合效果,還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
4.如何解決傳統的學生評價觀對廣大師生及家長的影響?盡管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過程中有許多需要教師花時間去做的項目,但大量的工作可以通過特定程序在計算機上進行。因此技術問題并不是最難解決的,最難一時轉化的是評價所涉及人員中的評價觀念。當習慣于被人評的學生拿到一張讓自己評價自己及同伴的表格時,反而無所適從,大部分學生在宣泄著長期以來被低分數評價的不滿,在“本人”一欄里非優即良。家長在由自己評價的一欄里沒有寫下對孩子的評價,卻滿是誠懇地要求教師嚴厲執教的話語……所有這些現象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只有克服傳統評價觀的影響,廣大師生及家長才能正確認識評價主體問題,恰如其分地充當評價主體。
注:
[1]崔巒.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深化語文教學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2,(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2.
參考資料:
1.王漢瀾.教育評價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2.Garder H.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3.祝新華.語文能力結構研究[J].教育研究,1995,(11).
4.溫彭年,賈國英.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改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5).
【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初探】相關文章:
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評語08-23
中學生綜合素質自我評價08-17
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學生評語11-04
綜合素質評價自我評價08-24
綜合素質評價自我評價01-04
綜合素質自我評價08-17
綜合素質的自我評價01-07
綜合素質自我評價06-20
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評語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