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合格教師所應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質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隊伍建設是辦好學校的基礎,教師隊伍建設除了提高業務素質,改善物質條件和加強科學管理、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教師是學校工作的主體,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的任務要靠教師去完成。因此,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教師進行教育工作的基礎。教師的心理健康對日常接觸的學生的影響是相當大。心理失調的教師,不但在學習上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而且還會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因此,要當一名好教師,不但要有健康的身體還要有健康的心理。重視心理健康對于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明確教師心理健康的標志
心理健康的標準不像身體健康標準那樣,明確、客觀、容易掌握,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既要符合一般人心理健康的要求,又要體現教師職業的特殊需要。
心理學家蘭肯(Rankin.PT)提出,就心理衛生而言,優秀的教師應具備:1、喜歡兒童和青少年;2、自我調適良好,可為學生心理健康之表率;3、具有教育和心理衛生方面的知識;4、明白兒童成長與發展的途經,并能應用不同的技術以了解兒童及青年的需要;5、能提供促進心理健康的教育氛圍;6、能幫助各個學生滿足其基本的情緒需要;7、能鑒定有嚴重問題的學生,并知道在什么地方及如何使他們得到幫助。
我國心理學者從六個方面提出了教師心理健康的指標:
1、教師角色的認識,即對自己了解恰當并能愉快地接受自身職業,這是教師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標準之一。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師應該承認教師這種專業身份,并愉快地接納這一職業。應該有足夠的職業自居心理,而教師的角色認識上的健康則表現在對教師價值觀認識缺陷,即不能理解自身價值。不能接納教師身份;對自身的優勢認知不足,對教師工作存在自卑、氣餒心理;對自身劣勢的估計不足等等。
2、健康的教育心理環境。這種環境是指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內心活動背景。教師的教育心理環境是否穩定、是否樂觀和積極,將影響教師整個心理狀態及行為,也關系到教育教學工作效果。
3、抗教育焦慮。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鎮靜,能忍耐挫折和困難的考驗等等都是教師心理健康的表現。與此相反的便是教育焦慮的表現。能夠忍受一定強度的焦慮是教師心理健康的標志。
4、教育獨創性。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進行獨立的創造性活動,必須具有健康的心理基礎,反過來教師在教育工作中的獨創性也成為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
5、良好的教育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的教師能夠正確處理學生領導、家長以及與其他教師之間的教育人際關系。
6、教育環境的適應與改造。能夠適應發展、革新的教育環境,接受教育事業的新事物,積極改造不良環境,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當然,人的心理健康的標志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但是我們認為教師心理健康的標志中,教師的情緒健康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與一般人一樣,教師的情緒健康標志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情緒活動有一定的起因。任何情緒、情感的產生與發展必須有明確的原因引起。例如,自己教的學生獲得省、市、甚至全國競賽的好成績,而引起歡樂的情緒;受到學生的尊敬,產生高興的情緒;工作上的挫折可引起教師沮喪的情緒等等。
第二,情緒反應適度。引起情緒反應的刺激強度與情緒反應的強弱應呈現正比關系。例如,課堂上某個學生不注意聽講,做小動作,使教師表現出不高興,提醒學生認真聽課;如果學生不但自己不認真聽課還影響別人聽課,教師可能會發脾氣,對其嚴厲批評等等。
第三,情緒穩定。一般來說,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人的情緒反應開始比較強烈,隨時間的推移其反應逐漸減弱。如果一個教師情緒反應時強時弱,變化無常,經常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則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
第四,心情愉快。愉快表示心身活動的和諧與滿意,也表明人的心身處于一種積極的健康狀態。如果一個教師經常情緒低落,秋眉苦臉,心情郁悶,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第五,情緒自控。心理健康的教師能夠自我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心理素質較差的教師,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因為教師首先也是人,與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一樣,也有各種各樣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和矛盾的情況,但是多數的教師能夠以其健康的活動使這些不滿和矛盾得以升華和代償,即使老師在熱心于自己感興趣的事或體育活動中得到解決。但是也有一些教師不能很好地適應,感到教師職業的重負,焦慮不安,對教育學生一點也不感興趣等等。
二、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條件
心理健康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條件,與失去身體健康一樣,不健康的心理會直接影響到人的各種活動的正常進行。從事以物為勞動對象的職業工人、農民等人的心理失常,會帶來其物質產品等經濟損失。而以人為服務對象的醫生、教師等人的心理健康與否會直接影響到他人的健康和生活。特別是教師,他們工作的對象不是某一、兩個學生,而是學生的群體,所以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否,將直接影響年輕一代的健康成長。
日本心理學者中西信男(1982)曾經提出,教師中也有很多人因為精神上的不健康而不能繼續從事教育工作。日本確有許多有關教師由于心理疾病而離職的統計數字的報告。他們認為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心因性抑郁、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等,在那種過于死板認真型的教師中常見。除抑郁狀態外,在教師中較多的心理障礙是神經癥。常見的癥狀有目眩、心慌等焦慮表現。對人恐怖、頭痛等也常見。美國的全國教育協會的報告顯示,在教師中有37.5%,常對個人的健康、睡眠和工作效率感到極度憂慮;有30%在情緒和社會方面不適應;有20%需要特別幫助,以促進其心理健康;另有30%感到極度不快,并且不易與人相處。我國雖然還沒有這方面的詳細報道,但是,在實際教育工作中,我們常能看到由于教師的心理健康不良而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實例。
三、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教師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
教師與其他普通人一樣,必須注重維護和增進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健康。教師的身體和心理兩者之間是相互制約,不可分割的。由于教師的職業特點,他們常常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的環境,除了要應付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負擔外,還要處理好與學生、家長、同事、領導等的人際關系,以及高負荷的腦力活動等。所以,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些現實,不但影響到教學工作,還必須影響教師自身是否能夠健康地生活。同時,那些健康的心理因素也會帶來許多心身癥狀和疾病,如心理因素而引起的偏頭痛、睡眠障礙、神經癥、消化性潰瘍、哮喘病等等。
四、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
在兒童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除父母之外,排在第二位的就應該是教師。兒童進入小學以后,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渡過的。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顧問的榜樣。教師健康的心理在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中,起著積極促進作用;學生的一些消極心理或心理障礙是與某些教師不健康心理的影響直接相關的。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也常見到一些患者有神經癥的教師,情緒變化無常,在上課時不敢看學生的面孔,容易煩燥。這樣的教師往往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即使達不到神經癥的程度,但教師的表現出的非常嚴格的態度,或者固執已見等性格問題,是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最理想的教師應該是開朗、有忍耐力、冷靜、和藹的人。這樣性格的教師能夠理解學生的基本需求,對于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當好一名合格的教師的重要條件。(責任編輯:潘筱芳 肖玉珍)
【淺談合格教師所應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質】相關文章:
淺談現代教師良好心理素質的自我塑造08-17
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08-16
淺談心理素質的培養08-05
中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08-15
優化學生心理素質 ,培養世紀合格人才08-17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08-03
淺談如何營造良好的語文教學氛圍08-05
淺談學生良好英語學習習慣的養成08-18
淺談如何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