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研究性學習”,想說愛你不容易
自從對應試教育的弊端口誅筆伐的時候開始,人們就對素質教育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上寄予厚望。這個重托終于在高中教學新大綱的授課計劃中,落實到了開設的“研究性學習”課程上。
舉國上下,無不對“研究性學習”推崇備至,盡管沒有高考指揮棒對這個課程的考試要求,也絲毫沒有減少廣大熱心改革的教育專家和學者、中小學校的教育工作者的參與熱情。著書立說為它鳴鑼開道者有之,出版學生調查研究報告者有之,開設網站召集學生志愿者進行研究輔導者有之……
縱覽“研究性學習”熱潮在全國范圍的中小學中的開展現狀,我們到底是眾口一詞地唱贊歌,還是冷靜地分析思考它的利弊呢?就目前新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校面臨的教育形式的發展來看,在剖開“研究性學習”這顆“盛夏的果實”,并且品嘗了它的酸澀之后,我們禁不住要說:“研究性學習”——想說愛你不容易。
一、“發現學習”對“獲得學習”的叫板
學生從信息獲得、接受到形成感性知識,直至自主思考形成理性知識,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要有知識的獲得和接受,也必定會有自己的發現。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獲得、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就沒有學習能力的提高,發現知識的時候學習能力的就一定提高的很快、很高。
作為教學方式之一的“研究性學習”的提出,不應該是以全盤否定獲得接受知識為前提。否則,各門學科開設就沒有“不知為那般了”,只要從小學直至中學、大學一路“研究性學習”下來,便可以在大學階段順理成章地培養出一大批經過“研究性學習”錘煉出來的研究生了。
二、“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的取舍
毋庸置疑,“研究性學習”中涌現出來的優秀學生,可以看成高考狀元或者奧林匹克競賽獎牌獲得者,他們確確實實是學生中的精英,那么,他們在學生中的比例肯定是少得可憐,以他們的成績來說明“研究性學習”的成果,肯定就像“管窺全豹”、“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讓廣大普通學生成為綠葉,把精英學生襯托得“分外妖嬈”。
而新經濟時代不僅僅需要精英來引領時代潮流,更需要廣大從業者的素質提高做支撐。沒有了厚重的基礎,那么精英們的成果就象是“空中樓閣”,對于社會的發展只能是“畫餅充饑”。
三、“研究性學習”對陣“學科教學”
誠然,“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有益于學生在綜合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但是,支撐它的還是各個學科的基礎知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不能設想讓一個沒有掌握一定學科基礎知識的學生,去完成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如何綜合性解決這樣的復雜課題。
千百年來,我們積累的厚重的學科知識,不可能由那些膚淺的“研究性學習”的簡單操作來替代。它最多是溝通各學科知識相互滲透的一座橋梁。至于開設一門專項課程,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因為沒有那個全才,能夠上得好這樣一個復雜的綜合的“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我們還是應該把“研究性學習”當作一個良好的教學方式,分化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去,才符合它的本來面目。
四、“尊重人”還是“糊弄人”
從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初衷來看,它確定地是要尊重人的價值——由學生選題,學生自己選擇指導老師、學生自己安排調查研究的內容和形式,學生自己撰寫研究報告;考查“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也是重在學生的參與研究的過程。
多數情況下,學生還是一枚棋子。奧林匹克競賽要參賽了,一部分學生被抽調集訓;文藝會演要評比了,一部分學生被抽調排練;運動會比賽了,一部分學生被抽調做運動員臨時上陣。現在,“研究性學習”開設了,一部分學生被重點培養成“研究生”。我們不可能根本否定這些活動的積極意義,但是我們不難從學校的實際操作中發現,能夠成為“幸運兒”被安排在這些活動中的必定是少數學生,甚至是相對集中的少數。且不說廣大被遺忘的學生如何,單只是這些“幸運兒”是真的被“尊重”選擇的志愿者,還是無奈地被糊弄的棋子,也是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的。
“研究性學習”既然是一種教學方法,那么,它是否能全部地適合每一個學生,這本身就要打上一個問號;現在,它作為一門課程來開設,硬性地要求每一個學生必須做一次“研究生”,那么相當多數的學生就會像被趕上架子的鴨子——亂叫。
五、“學習能力”卡殼在“學習效率”
“研究性學習”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肯定會有幫助,因為學生必須親身經歷,有自我體驗、自主思考和自我選擇。但是,中學階段的各個學科龐雜的基礎知識,不可能通過“研究性學習”來進行全面的實踐和體驗,所謂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任務,就無法由“研究性學習”來承擔,它最多是一個配角。
冷眼旁觀當前“研究性學習”的熱潮,我們不難看到諸多“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壯舉時刻發生在周圍——似乎開設好“研究性學習”就萬事大吉了,這正如提高了高考升學率之后就認為教育事業“百廢俱興”一樣。
“研究性學習”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的益處,總體上還是應該界定在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的地位;并不一定是完成了一個“研究性學習”的任務,就真的全方位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因為它雖然可能是高能量的,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在多數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卻是低效率的,而且適用范圍看來肯定是有限。班級授課制度下的學科教學,經過千百年的實踐,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效率上的普遍適用性很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果不是這樣,我們當前大力興辦重點高中、擴大優質學校規模的舉措就變得十分可笑了。
當然,“研究性學習”不是“減負令”,它本來就應該是一種教學方法,只不過“一不小心”成了政策規定的一門課程而已。所以咀嚼這枚西方教育界“剩下”的果實,我們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一哄而上,再“樹倒猢猻散
【“研究性學習”,想說愛你不容易】相關文章:
數學,想說愛你不容易:想說愛你不容易08-09
青春,想說愛你不容易08-23
想說愛你不容易作文07-31
想說愛你不容易作文04-03
酒窩,想說愛你不容易02-19
藥價,想說愛你并不容易08-15
網絡語言,想說愛你不容易08-15
發球,想說愛你不容易作文08-20
【精華】想說愛你不容易作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