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數學走向生活化
著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啟動,我們兗州市于2002年8月被列入課改實驗區。我作為一名年青教師巧借課改的春風,認真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數學課程標準》和先進的教學理念,不斷地探索、實踐和創新。課改三年來,我取得了一些榮譽,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下面結合實踐從二個方面談談我的不成熟的做法:
一、讓數學教學走向生活化:
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數學學習應從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為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我本著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學思想,找準每一節內容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誘發學生學習解決現實問題的欲望,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反思等數學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1、入生活化,創設體驗情境。
數學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F代數學在教學設計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的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展數學,密切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己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系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數學是活的、富有生活力的,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現實世界中。如一年級教材“快樂家園”一節,選取了學生自己的家園這一生活情景,讓學生去感受數學,體驗數學。教學時,為使情景圖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對“家園”圖這一情景進行了大膽地改造,先取本地學生熟悉的景物入畫,使其更符合我校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在真實、具體、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過看一看、數一數、說一說、比一比的活動,不僅正確的數出10以內物體的個數,認識了10以內各數的大小及其基數與序數的意義,而且初步體驗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及學習數學的愉悅,經歷了構建簡單數學模型的過程。再如學習《購物》單元“買衣服”一節時,我帶領學生分小組到服裝商場參觀學習,讓學生認真觀察買衣服的具體情景、過程,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匯報,讓學生親自用人民幣演示購物的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了計算中的算理。然后,再讓學生用學到的計算方法,到市場或商店買東西。從而深刻體驗并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感到數學是活生生的,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過程活動化,體驗、感受數學。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學習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而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活動。現代認知科學,尤其是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是不能被傳遞的,教師在課堂上傳遞的只是信息,知識必須通過學生主動建構才能獲得”。也就是說,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情,誰也不能代替。《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欲望,而這種寶貴的天性,只有通過教師恰當的引導才能使之轉化為數學探究的熱愛和興趣。如教學“動物樂園”時,我精心設計了一幅各種動物歡樂集會的投影畫面,畫面為學生提供了豐富數學信息:4只小熊、4只小鹿、5只小白兔、3只小猴、3只飛翔的小鳥、1匹小馬。指導學生認識了畫面的主要內容后,再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數一數各種動物的只數,并進行分類統計,讓學生在組內任意選取兩組動物進行比較,逐步體會誰比誰多,誰比誰少,誰和誰一樣多,初步感知比較物體多少的方法,然后給學生大量的圖片、小棒等,讓學生擺一擺、比一比,并聯系實際說一說。通過比較實物的多少,逐步抽象到比較數的大小,并滲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逐步讓學生體驗實物、符號、數字間的聯系。再如學習第二“桌子有多長”一節時,開課之初,我就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欲望。“我們天天看到的講臺有多長?使用的課桌有多長?”然后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測量、去表述。學生紛紛動腦筋想辦法,在動手活動中,學習了測量的知識。這樣的學習活動,使靜態知識過程化,數學學習活動化,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經歷了探究知識的過程,體驗了探究的成功快樂,逐步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
作為一名參與課改的實驗教師,應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并尊重其差異。如教學“有幾瓶飲料”時,我出示了課本中情景圖,引導學生提出了許多的數學問題,然后組織學生探討“一共有幾瓶飲料?”這一問題,讓學生觀察主題圖,并利用小棒擺一擺、算一算,之后,教師適時地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計算方法,除了教材上兩種“湊十法”,學生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思路和想法,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思考,提倡個性化學習,鼓勵算法多樣化。
二、努力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新體系:
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我力求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逐步對數學產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
1、“我給學生戴高帽”——教師隨時性評價
面對天真爛漫、渴望得到老師表揚與贊美的孩子,我開展了“我給孩子戴高帽”活動。用愛心去發現、欣賞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對孩子的突出表現和精彩回答給予積極的回應。
首先,在課堂上改變了以往非對即錯的評價,取而代之的是充滿熱情的鼓勵性評價:如“你出色的表現一定會贏來大家的掌聲”、“你的回答真創新!老師都很受啟發!”“你的方法老師都沒想到,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聽!同學們的掌聲多響啊,我們都為的進步感到高興!……”在運用語言鼓勵的確良進,還結合體態語進行表揚,如對孩子翹翹大拇指、鼓鼓掌或與學生握握手,祝賀學生的精彩回答。我通過這些熱情洋溢的語言和親切的動作,使學生的積極情感得到了良好的體驗,激發了對數學的熱愛,幫助孩子樹立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2、“閃閃金星”——課堂綜合評價
在每一節課結束前,我通常留出3分鐘左右的時間開展“大家評評我”活動。這是一種同學之間的交流和自我評價,主要根據課堂表現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任務意識、求異思維、對集體任務完成的貢獻大小等方面進行評價。通常由小組長組織,組內同學共同參與,根據學生課堂表現,直接在分項指標下涂星:
內 容
評 價
他愛動腦筋了嗎
☆ ☆ ☆
他經常舉手了嗎
☆ ☆ ☆
他仔細傾聽了嗎
☆ ☆ ☆
他敢于回答問題了嗎
☆ ☆ ☆
他樂于小組合作了嗎
☆ ☆ ☆
他能想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方法嗎
☆ ☆ ☆
他對今天的知識掌握熟悉嗎
☆ ☆ ☆
在小組評價的基礎上,我采取推舉制度,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閃閃金星”活動,評選出本節課的“數學小金星”我把準備好的各種小金星(合作金星、質疑金星、創新金星、進步金星……)獎給本節課表現突出 的孩子。我還在這些金星上寫上日期及對他的期望或鼓勵性的話,學生得到這些獎品都非常高興。許多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都非常高興,還在獎品的背面也寫了一些他們的期望與感愛。如:一位家長這樣寫到:“寶貝,看到你的金星,媽媽真為你驕傲,媽媽希望你象這顆金星一樣,在以后表現中發出燦爛的光芒!”你看!這種家長對孩子的關愛和期望,難道不對孩子在學習上是一種很好支持與鼓勵嗎?實踐證明:評選金星活動,不僅使孩子明確了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家長清楚了孩子的表現,而且增強了教師與學生和家長地溝通和聯系。
以上僅僅是我在課改三年來的一點有益嘗試,還欠缺深層次的思考與實踐。在今后的實踐中,我將借助新一輪課改實施的契機和空間,不懈地探索為學生的發展尋求更大的空間。我堅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一定煥發出更新的生機和活力。
【讓數學走向生活化】相關文章:
數學教學與生活化08-08
數學教學應生活化08-17
讓數學學習生活化08-12
讓數學知識生活化08-12
數學課堂生活化08-08
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08-17
數學生活化? 生活數學化08-08
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08-18
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