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進行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江蘇徐州鐵路分局教育區教研室 胡光德)學習歷史是弘揚和繼承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新人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
小學歷史教材,從不同角度選編了許多偉大的愛國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他們為中華民族的 進步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特別是他們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質、愛國精神,更令后人崇敬,值得繼承和學習 。我們要充分利用三尺講壇,將歷史教學的著力點放在提高學生的素質上,把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 一項重要任務,努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分析評價,辨析歷史人物的行為動機。各種人物都有鮮明的行為動機,屈原“年輕時候就有報國的慷 慨大志”,張仲景決心“為人民解除病痛”,玄奘“要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半島去游學”,鄭成功“為了驅逐 荷蘭殖民者”,“決心收復臺灣”……這些偉大的歷史人物都有著崇高的理想,而這也正是導引其行為的直接 動因。而反面的歷史人物也有著罪惡的行為動機,如袁世凱有“野心”,“還企圖當皇帝”。我在講《袁世凱 皇帝夢的破滅》一課時,把袁的不可告人的目的板書出來,還將其與前一課講的孫中山“下決心改造中國,進 行革命”的遠大抱負進行對比。讓學生去判斷是非,分辨美丑,衡量高下,從而強化正面教育,使兒童加深對 理想道德的理解,進而把這種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變成支配個人行為的自覺力量。
二、激發共鳴,體驗人物形象的道德情感。歷史課的感情色彩十分鮮明,教師在講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時,要充滿激情,歌頌與批判,崇仰與鄙視,贊揚與諷刺,欣喜與憤怒,涇渭分明,以自己的感情,激發學生 的感情,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有的教材可以用創設情境的方法激情,利用教學掛圖、教材插圖、聲情并茂的講解,不同情調的樂曲…… 創設情境使兒童“進入”當時歷史的境界,與歷史人物“見面”,從而掀起學生思想感情的波瀾。如利用《黃 海大戰》插圖,講解1894年9月17日,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官兵沖向敵艦壯烈犧牲時的情景。鄧世昌的高大形象最 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感染力。
有些課文教師可以用以情激情的方法讓學生產生共鳴。講林則徐虎門銷煙要用親切、歡快、流暢而激昂的 語調;講盧溝橋事變后,我國軍民團結一致,掀起抗戰熱潮,要用斬釘截鐵、鏗鏘有力的語調……只有教師的 語言生動形象,充滿感情,愛國情、民族恨才能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
三、總結概括,認識歷史人物的行為美。小學歷史教材,每一課都介紹一個或幾個人物,對主要人物要引 導兒童對其有個準確、客觀的分析、評價。例如《大禹治水》,根據課后的作業題:“大禹治水為什么能夠成 功?”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我歸納為三點:1.他辦事勤快,能團結群眾,聽取大家意見。2.他經過實地觀察 ,帶領廣大勞動人民,采用了疏通的正確辦法治水。3.他一心為公,辛勤勞作,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 入,歷時13載,終于戰勝了洪水,使廣大群眾安定下來。大禹治水成功的三點原因,也是大禹三方面的高貴品 質。這三方面,我著重稱頌大禹公而忘私的道德品質,同時說明在戰勝洪水災害中人民群眾的偉大智慧和威力 。
歷史教材中有許多人物具有多面性格,優點與缺點共同存在。例如大教育家孔子,一方面他治學嚴謹,主 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他又有鄙視生產勞動看不起勞動人民的缺點。對于這類人物要讓學生把握主 流,分清是非,以達到養性育德,凈化心靈的目的。
引導學生評價農民領袖也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充分肯定他們對推動歷史前進的作用,還要引導學生看到 其階級局限性在他們身上的表現。教育學生要以史為鑒從嚴律已。
評價人物,必須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具體事實,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通過對人物道德行為,功過是 非的分析、比較、概括,不僅可以使學生提高認識水平,而且能使他們提高道德修養。
四、聯系實際,使傳統美德教育富有時代精神。對傳統美德的繼承和弘揚,要根據時代的要求,經過篩選 、淘汰、更新和豐富,以創造出符合時代需求的新模式。在講課時常常站在今天的高度講傳統道德,賦予傳統 道德以新含義。如講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偉大壯舉,又要講今天改革開放、歡迎外商來華做生意;講岳飛精忠報 國,又結合講黃繼光、董存瑞為國捐軀;講大禹治水,公而忘私,同時結合焦裕祿治沙鞠躬盡瘁;既講古人的 優良美德,更要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風亮節。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進行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相關文章:
歷史教學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08-17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08-18
談談中學歷史教學中民族精神的教育方法08-23
歷史教學中如何與學生溝通08-20
歷史教學中的生命教育08-20
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利用情感教育08-21
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學具操作08-08
中專寫作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練筆08-18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傳統美德教育08-17
在職校的英語教學中如何進行分層教學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