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有機整合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 張珂【摘要】
21世紀是信息技術占主導地位的世紀,信息技術將對我們的基礎教育產生巨大影響,并給未來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本文試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變革傳統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激發自主探索精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啟迪學生創新思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提高現代信息素養等五大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 信息技術 課程整合 全面發展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正在進行著一場意義深遠的課程改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作為深化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愈來愈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要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由此可見,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良好的機遇。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利用網絡多媒體優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何實現信息技術和數學課程的有效整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呢?下面結合本人在教學中的探索和實踐,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變革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的接受地位,信息的傳遞也是單向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不到發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融為一體,把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教學中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電腦多媒體網絡信息領域,利用網絡信息豐富、傳播及時、讀取方便、交互性強等特性,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育質量。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必將促進教學模式的變革。例如在教學“可怕的白色污染”時,我設計的教學流程為:創設情境-明確目標、網上學習-分組探究、組織討論-匯報交流、反饋評價-歸納總結,采用的網絡環境為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課前,我利用Frontpage將教學中要利用的網上信息設計成三大塊:白色污染的嚴重危害、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如何減少白色污染,然后學生通過Netmeeting尋找學習合作伙伴,組成學習小組,進入相應網站,接著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并通過BBS發表自己的環保設想。整個課堂教學學生通過網絡瀏覽信息進行交流,并不斷融入自己的思想觀念,進行分析問題、提煉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如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我的網絡課件設計成了“猜想”、“轉化”、“推導”等模塊供學生探索新知時選擇使用。學生在電腦前,覺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沒有陌生感,沒有拘束,興趣濃厚,并可根據自己的意愿來操作電腦和自主學習,選擇感興趣的內容或尚未明白的內容學習。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有了更廣的思維空間和更大的合作機會,思維也更加積極、活躍,真正做到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這樣,在教學中教師采用全新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用信息技術提供集成化的教學環境,如:多媒體學習系統、網絡資源庫、智能學習工具、演示環境、師生交互互動學習環境等;學生可以通過下載學習軟件、網上查尋,電子郵件或BBS等與教師、同學交互聯系、探索問題、討論問題和完成作業。在這樣的環境下,可以更好地實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也構建了既發揮教師主導又體現學生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促使了他們全面發展。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激發自主探索精神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引、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主動建構的過程,也就是說,只有經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探索、不斷發現,數學教學結構才能真正被學生接納為認知結構。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是一個組織者、促進者、網上資源的提供者、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在引導學生獲取知識時,為學生提供具體、形象和生動的實踐材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自覺參與探索過程。
例如 “元、角、分的認識”和“千克、克的認識”,是二年級教材中較難掌握的內容,傳統的教學常常使學生囫圇吞棗,難以用課本上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此,我專門設計了一份調查報告表,讓學生分小組到超市去了解各組擬定的購買商品的價格和重量,再根據學生的報告,創設一個“虛擬超市”的情境:利用網絡,讓學生進行“網上購物”,學生興奮不已,大大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參與欲,于是迫不及待地想在網上做“顧客”。根據電腦顯示,學生可以自己充當售貨員,點擊食品到秤上去稱,然后根據單價算出金額,也可以是“顧客”,自由去花錢購物,將手中的錢計劃著去用,學生學習熱情達到高潮……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既學到了數學知識,又接觸了生活知識,還學會了網上瀏覽和網上購物的知識,促進了每個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通過網絡緊密聯系在一起,縮短了教材內容和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長了學生的才干,使學生自主探索精神得到發揚。
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現實生活是學習數學的歸宿,《數學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教學時應注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指導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和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1、創設實踐環境,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練習是實踐的一種形式,是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形成技能的必要條件。為了讓學生理解、掌握、鞏固新知識,拓寬他們的思維,我遵循知識的“再現性-發現性-創造性”原則,運用多媒體技術精心設計制作集文字、圖形、動畫、聲音于一體的有坡度、有層次的練習題課件,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自主嘗試解答,同時通過網絡計算機不斷從各類學生中獲得反饋信息,及時解決疑難,使學生理解算理、形成技能。
2、創設自主操作環境,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運用信息技術能將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不同信息融于一體,且信息反饋及時,能進行人機雙向交流,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我們就利用“幾何畫板”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做“數學實驗”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做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的“平移”、“旋轉”的一些功能,把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觀察發現、討論交流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與已學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大膽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
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啟迪學生創新思維
創新其實質是創造性,它力求從認識上打破常規、標新立異、質疑問難,大膽探索。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是現代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當前課堂教學面臨的迫切任務,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必須在教學思想和方法上努力改革,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不斷創造條件,營造良好的思維氛圍,讓學生有廣闊的思維空間,在教師正確的啟發引導下,使每位學生都投入到創新活動中去。
在教學較復雜的行程應用題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形象逼真的展示運動狀態,是相對而行還是相背而行,是同時出發還是前后出發,是相遇還是相距等問題。例如在教學應用題:甲乙兩地相距800米,小明和小華兩人分別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小明先走2分鐘后,小華才出發,已知小明每分鐘走45米,問經過多少分鐘后兩人相遇?為了讓學生更明確的了解他們的運動狀態,利用電腦在屏幕上先展示甲、乙兩地相距800米的線段圖,再展示兩人站在甲乙兩地,接著讓小明先移動2分鐘的路程,用藍色光線閃爍出來,并標出2個45米,然后,演示小華這時與小明同時出發,屏幕上出現兩人不斷同時靠近的圖像,并且配合提出問題:他們同時出發的路程是多少?讓學生觀察后回答,接著分步演示,在他們同時出發時畫面上每人各走一分鐘距離,電腦就閃爍定格得出速度和,學生們觀看了屏幕上生動、逼真的圖像,興致勃勃地積極思考、發揮想象,很快就找出了解題思路,并且憑借直觀,大膽創新,想出了多種解題思路,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發展和提高,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教學中可以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優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能力,以信息技術為工具,把教材作為憑借,吸納最先進、最新鮮的內容,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提供各種讓學生實踐和創造的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才能,鼓勵多思、善思、巧思,進一步啟發和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習者最大限度升華出激發出創造性,逐步地培養他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提高現代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處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種能力。在網絡信息時代,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是現代化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現代社會對基礎教育的要求。可以說,不會使用網絡計算機收集和處理信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今天,走向明天。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結合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中學到的網絡文化知識,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借助網絡計算機技術有效地收集相關信息,處理、使用信息的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組織、學會協作、學會思考、學會交流,真正體驗到成功的樂趣,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圓周率”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我們可以要求學生運用網絡計算機技術收集有關“圓周率”的信息,并進行加工處理。課堂上讓他們各抒已見,談談他們對圓周率的認識。又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在學生通過瀏覽網頁了解了關于大月、小月的有關知識后,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讀書時間,讓學生通過自主瀏覽、點擊,查看有關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如:年的傳說、平年和閏年的產生、光年的知識等等,學生學習興趣盎然,自主的投入了學習過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瀏覽、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
總之,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改變了我們傳統的數學教育思想與教學模式,以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數學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數學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數學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數學課程的整合,將復雜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形象生動,提高同學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他們全面健康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深化學科教學改革的根本途徑》
[2] 馬 寧 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 《中國電化教育》
[3] 鄭世昌《對當前中小學課程整合過程中若干問題的探索》《中小學電教》 [4] 相清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中小學電教》
[5] 吳正憲 張冬梅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研究》《小學數學教育》
[6] 劉向永《解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中小學電教》
[7] 章劍衛《基于課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術課程模式》 《浙江教學研究》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有機整合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相關文章:
信息技術數學課程整合研究09-05
關于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思考08-17
數學技術、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08-18
數學技術、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08-07
數學技術、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08-08
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整合08-07
關于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思考08-07
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整合08-07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探索與研究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