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可持續發展與二十一世紀地理教育
一、可持續發展:21世紀地理教育發揮優勢的舞臺
(一)地理教育在可持續發展教育中有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中國21世紀議程》體現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全民戰略,要靠全社會、各民族的廣泛參與。全社會參與的程度取決于全體公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直接決定著持續發展的實現程度。可持續發展意識要靠全社會教育、宣傳去努力完成。地理學科的知識結構和特殊功能決定了21世紀的地理教育在全面落實《中國21世紀議程》、推進可持續發展中將發揮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第一、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涉及多學科、多層次的復雜系統工程,但其實質是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即協調“人與地”、“人與人”的關系,為當代和后代建立一個持續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和經濟文化環境。作為以地球表層人地系統為研究對象,以協調人地關系為重要內容的地理科學,無疑為可持續發展的實現發揮廣闊的應用前景。而以傳播地理科學知識為手段,以培養學生全面提高地理素質為目的的地理教育,必將為全社會公民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做出突出的貢獻,并隨著可持續發展內容的滲透,廣泛拓寬自身的領域和職能。
第二、可持續發展強調整體性。要實現持續發展,必須綜合考慮地球表層巨系統和區域子系統中的各種自然、經濟、文化、技術等條件及其這些條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規律,即綜合的自然與綜合的人文因素,也就是說要堅持“著眼于全球,從區域著手”這樣一條重要原則。一切環境問題、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發展問題只有落實到一定的地理區域系統中,才能得到合理解決。這也正是地理科學的傳統思路、方法和地理教育的哲學思想。第三、“人口、資源與環境必須協調發展”。地理教育中涉及的人口、資源、環境等知識基礎,不論從系統性還是豐富度,都是其它任何學科無可比擬的。她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生態觀與發展觀,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處理和協調人地關系的能力。1996年8月在荷蘭召開的第28屆國際地理學大會指出:“在當前環境問題日益增強的情況下,地理學是了解關于自然界對人類的供給能力和限制性的最佳課程,這也應當成為地理課程內容的重點之一。”
(二)可持續發展:21世紀地理教育的內容框架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為地理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21世紀的地理學,將以如何辯識“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維系充分和諧與協同進化;如何達到利己與利他、當代與后代、自律與互律、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平衡;如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區域協調發展為內涵,在資源開發、區域發展、國土整治、環境保護、災害防治和城鄉建設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并將建立全球發展的倫理道德體系。對于地理人才培養的地理教育,除了少數“基礎型”人才外,要大量培養“應用型”人才。中學地理不再是單純傳授地理知識的一門課程,也不是一般的培養能力和滲透德育的學科,其作用在于教育學生關心并謀求人類的持續發展,引導學生樹立全球意識、環境意識和正確的地理觀念。通過對現行地理教材分析和未來地理教育的預測研究,將建立21世紀如下空間尺度上的可持續發展基本框架:
二、21世紀地理教育持續發展的構想
1992年第27屆國際地理學大會《地理教育國際憲章》中指出:“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的公民所必須。”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也明確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需要一個新的科學技術部門,即地理科學”。然而,由于歷史和人為的原因,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的發展,幾經坎坷,一直沒有擺在重要的位置,也必將制約地理學科在實現《中國21世紀議程》中發揮應有職能。作為從事地理教育的每一個教師、教育工作者,必須從戰略的高度出發,認真、嚴肅、積極地對待當今的地理教學。
(一)提高認識,更新觀念,強化地理教育的功能
地理教育跌入低谷的一個很大因素,是對地理教育認識不足,觀念陳舊。對此,地理教育者要加強學科的再認識,既要看到目前存在的問題、困難,又要看到新的機遇與前景;既要看到地理教育在國情、審美、智能方面的應有作用,又要看到在全球意識、人口觀、生態觀、資源觀、環境觀與可持續發展等現代素質教育方面的特有功能和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中的新的使命;既要審視、剖析國內地理教育不景氣的原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努力搞好自身建設,重建21世紀的地理教育框架結構,又要加強國際協作,努力與國際通用標準接軌,抓住機遇,全方位、多渠道輻射宣傳,幫助他人(尤其是決策者)更新觀念,提高全社會認識水平,升華地理學科的地位,徹底扭轉來自社會和地理教育工作者自身對地理教育的錯誤認識。高考取消地理后,留給我們更多的時間反思。經過一段時期的心理修整后,地理教師要重振信心,以崇高的敬業精神,積極投身于地理教育事業和地理教學改革的大潮,培養出適應21世紀的思想方法和價值觀念,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參與競爭意識和迎接挑戰的潛在能力的人才。
(二)深化地理教育改革,推進21世紀地理教育的健康發展
1、地理教材改革第28屆地理學大會指出:“(地理)課程內容必須優先考慮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而現行地理教材表現出內容和形式上很大程度的滯后性和無為性。地理學科與社會生產發展的密切關系,又要求其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地理現象、知識等感性認識不再是地理教育的主導方向,地理學科更重要的目標應是結合生產生活實踐,分析案例,解決問題和認識客觀世界的理性思維與地理能力的培養。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中國未來和下個世紀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須選擇。地理教育要站在這樣一個高度上,以“人——自然(資源與環境)——發展”這樣一條主線去組織教學。據悉,國家教委組織編寫的新《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1997年秋季將在部分省市試用,2000年在全國推行。“可持續發展”、“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將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新教材的編寫切忌知識的堆砌、壓縮。應在“變”字上下功夫,在繼承和吸收中求創新、求發展。做到理論與實踐密切聯系,圖、文、作三者有機結合,為實現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奠定必要充分的教材基礎。
2、地理教學過程的優化21世紀地理教學能力的培養比知識的傳授更重要,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比能力培養更重要。而能力培養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又依賴于教學過程的優化。受封閉式傳統地理教學過程的影響,相當一部分教師還習慣于“師講生聽”、“從師到生”的單一教學流向,教學環境局限于課堂之內。而開放式的教學過程更注重運用現代化多種教學媒體傳遞教學信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和信息反饋。即多采用“結合實際、提出問題——引導觀察、展開聯想——組織討論、啟發思維——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練習檢測,獲取反饋”課內與課外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激活學生的大腦和各種感官,達到由“封閉式”向“開放式”教學的轉變。
3、中學地理教師的繼續教育21世紀是一個知識和信息的時代。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途徑逐步走出
單一的課堂和書本。地理教育在推進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獨特功能決定了其只能加強,不能消弱。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必須具備優秀的教學品質,道德規范,心理素質和扎實的專業基礎,較高的教學水平。而中學校園的局限性、封閉性和經費、資料的不足又限制了地理教師對開放空間系統中新教學理論、教學研究成果、現代教學手段的可容性和承載力。一些新的知識,他們知之甚少;新的方法,用之甚微。為此,一方面要加強目前國內僅有幾家地理教育期刊的辦刊力度和導向,成為教師學習、交流新知識,掌握新技術的園地;一方面,要走出校園,通過走進大學課堂,接受繼續教育和一些學術交流活動,來開闊視野,拓寬知識層面,以振興地理教育和迎接未來的挑戰。
【可持續發展與二十一世紀地理教育】相關文章:
淺析初中地理教學與可持續發展教育08-20
可持續發展與教育的使命08-17
可持續發展與教育的使命08-11
可持續發展教育與德育08-17
教育討論 - 試析“可持續發展教育”08-17
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學語文教育08-17
地理教育敘事08-18
可持續發展教育課堂教學設計08-18
可持續發展的戰略08-17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