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工業革命3.0來了
工業革命3.0來了文/林坤
“經濟是一種有關信任的游戲!泵绹洕厔輰<依锓蚪鹪凇兜谌喂I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一書中說,“雖然人們通常認為商業交往和貿易活動是靠黃金或者白銀來維持的,但是,在現實中,它卻總是以一種更為重要的資源——公眾的信任為依托來運作的。這就意味著,當公眾的信任足夠時,經濟就會繁榮,未來就有保障;反之,經濟就會衰退,前景就會暗淡。”
的確,信心比黃金更重要,但其只是經濟走向繁榮的必要而不充分條件。目前,全球經濟正籠罩在持續低迷的陰霾之下,主流經濟學家的觀點是,經濟走出危機必須有兩個重要前提:一是,出現重大的技術變革;二是,出現重大的制度變革。
“技術變革可以催化制度變遷,但制度本身,也是一種超越技術的‘超級技術’!边@個具有哲學色彩的論斷,出自新銳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江知巖。在他看來,比單純的技術創新更為重要的是“基于制度創新的管理創新”,無論微觀經濟視角的企業管理,還是宏觀經濟視角的公共管理,都需要制度意義上永不停息地創新。
通常來說,和商業模式創新一樣,管理創新這個詞往往用于企業內部,而公共管理領域則習慣用體制機制創新。但顯然,江知巖正在將企業管理與公共管理從學理上打通,并試圖找到一條路徑,通過主動的“管理創新”將制度變革與技術變革聯接起來,促其互動,尤其是為技術變革推動由微觀向宏觀的制度變遷充當加速器。
如今,微妙而重大的技術融合,引爆管理創新。談起創新與變革,最近媒體熱炒、業界熱議、政府力推的話題,非“第三次工業革命”莫屬。盡管對究竟是第三次工業革命,還是第四次產業革命,抑或第六次科技革命目前尚無定論,而且在新一輪工業革命本質的認識上,里夫金與《經濟學人》也有分歧——前者是基于減少生產成本考慮認為需要編織“能源互聯網”,而后者則基于生產方式變革提出了“智能化制造”。
面對江河日下的全球經濟,在決策者尚未發現更好的良策之時,我們只能姑且“寧可信其有”。正如里夫金所言,“第三次工業革命不是可以鏟除社會病毒的靈丹妙藥,也不是能帶我們進入極樂世界的鴉片,它不是一個虛無的概念,它是一個可能帶領我們進入可持續發展的后碳時代的實用經濟計劃!倍,江知巖所謂“超越技術的‘超級技術’”料將在此倒逼之下有所進步。
誰將成為引領者?
誠如我們所知,發生在18 世紀晚期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實現了英國的崛起;發生在20 世紀早期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了美國、德國的制造業繁榮;那么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期,誰將受益?(經濟學理論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這項革命成果恐非單個國家(經濟體)所能獨享,盡管大家希望成為引領者。
依據能源互聯網的路徑,里夫金堅定地認為,歐盟或最有潛力成為領軍者!皻W盟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實驗區。根據歐盟的計劃,到2020 年歐洲獲得的電力中將有20% 來自可再生能源,到2030 年這一比例將達到30%。在德國,這場革命已經開始發生。德國已經確立目標,到2020 年可再生能源將占其能源總需求的35%。”如今,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德國大、中、小企業,在這方面的態度已經達成一致。“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演進,洲際經濟和政治聯盟將加速形成,作為樣本的歐盟不會因為當前的債務危機和緊縮困局放慢腳步!
在里夫金看來,世界上其他地區也在追隨歐盟的腳步,“亞洲未來有可能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北M管他還是更看好歐洲,但并沒有保持絕對的肯定。“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歐洲比美國、日本、中國及其他國家走得更遠。盡管商界、政界、公民都逐漸對歐洲的新道路產生興趣,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準備好或已經踏上征途。不過至少人們已經有了意向,變革正在醞釀。當然,誰都不能保證歐盟會堅定方向,很可能變革最終不能推行或是退回原點。如果那樣的話,我就不能確定哪個國家將會站在機遇之門前,帶領世界進入新紀元。”而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則傾向認為,美國不容小覷,因為美國對重奪制造優勢有更大的欲望。她指出,從“去工業化”到“再工業化”,美國正借第三次工業革命初露端倪的契機,試圖引領全球產業分工新的布局。
20 世紀初以來,美國曾經長期占有世界制造業的最大份額,但進入20 世紀80 年代,生產外包成為大趨勢,美國轉向了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其制造業產業空心化現象日益凸顯。受此影響,美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總產值中的份額日趨下降,從而喪失了百年來世界制造業產值頭號大國的地位。
在張茉楠看來,重奪美國競爭優勢,重振制造業就成為美國長期戰略的“軸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力推“再工業化”戰略,試圖重塑美國新的競爭優勢。但美國所提的“再工業化”絕不是簡單的“實業回歸”,而是對以往傳統工業化的揚棄,其實質是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發展高附加值的制造業,比如,先進制造技術、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技術,信息等新興產業,從而重新擁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工業體系。
為此,美國不惜重金確保這一競爭優勢的實現。雖然美國財政捉襟見肘,經濟基本面難有大起色,但政府研發預算并未減少,2011 年美國研發投入甚至占到了全球份額的33% 左右。2012 年財政年度美國再次增加了國家科學基金、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實驗室等重要科學部門預算,開發先進制造技術,并啟動先進制造技術公會項目。該項目旨在采用公私合作伙伴方式來增加制造業研發投資,縮短從創新到投放市場的周期,以盡快搶占新一輪全球經濟增長過程中的高端產業和價值鏈中的高端環節。
目前,美國已經正式啟動高端制造計劃,積極在納米技術、高端電池、能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電子研發、高端機器人等領域加強攻關,這將推動美國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創新集群發展,并保持在高端制造領域的研發領先、技術領先和制造領先。
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還有沒有機會?無視中國目前兩大既有比較優勢:綜合成本較低與超大規模國家的市場優勢,外媒充斥著第三次工業革命將終結“中國崛起”的論調。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不敢茍同。但他在與同事王忠宏共同執筆的《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認識》一文中指出,面對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的機遇與挑戰并存,近期挑戰大于機遇。
挑戰之一:在中國競爭優勢亟待轉換升級的關鍵時期,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因素將加大調整的壓力和難度,數字化制造將使勞動力成本影響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性下降。當前,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的速度已明顯快于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幅度,數字化制造的影響有可能加速削弱中國的既有比較優勢。另一方面,數字化制造并不是簡單的機器替代勞動,數字制造技術、知識產權、設計、軟件、品牌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程度提高,這些非物質要素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而這些方面恰恰是中國的短板。
第三次工業革命對不同產業的影響有差異。數字化制造的優勢體現在對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和提供個性化產品,因此對那些貼近市場最終需求的產業影響較大,而中國許多產業是大量進口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進行加工組裝生產最終消費品,其受影響的范圍和深度要大于其它國家。此外,發達國家與中國在新能源、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的競爭更加激烈,不可能像傳統產業一樣出現新一輪大規?鐕g產業轉移,面臨的貿易和知識產權糾紛更加多發。挑戰之二:第三次工業革命當地化、分散化的生產方式,將對中國依賴大規模出口的產業體系形成挑戰。數字化制造將使得某些行業(特別是生產生活資料的行業)規模經濟變得不明顯,個性化定制、分散生產成為新特點。為更貼近市場,更快響應市場需求,企業會更多選擇在消費地進行本地化制造,從而,將對全球產業分工格局和全球生產體系產生重大影響。產業分工體系有可能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延續產業鏈分工,主要體現在原材料、零部件等生產資料領域;另一是靠近市場需求的就地生產,主要集中在個性化需求突出的生活資料領域。后一種趨勢將使全球化呈現新的發展方向,對地區產業格局逐步產生深刻影響。
就外商直接投資而言,一方面,外資企業將更加看重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為更加貼近消費需求,會加大在中國設立研發、設計等機構的力度。另一方面,部分外資企業考慮貼近消費者、規避市場風險、享受發達國家再制造業化政策以及中國成本上升等因素,會將已在中國的部分外資回流到發達國家。此外,也促使國內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并且更多地采取在國外投資設立生產企業的方式。
挑戰之三:第三次工業革命合作、分散、開放的特征,提出了體制機制適應性的新要求。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組織模式與以往有很大不同,扁平化結構、分散合作式商業模式更為普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作用更為突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動關系更為緊密,對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能力更為重要。
這些變化對體制機制的適應性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政府對企業微觀活動的直接干預多,不利于創新的行政性審批多,缺乏針對性的集中決策多;此外,在信息和能源等領域市場壟斷、行政性壟斷問題突出,促進創新的體制機制環境仍不完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意味著需要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大力度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總體而言,以技術為引領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也進一步凸顯了市場規模、需求多樣性的重要性,內需擴大還將提高中國超大規模國家的市場優勢。就此意義上說,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僅不會終結中國的崛起,如果把握住機會反而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的機遇,但近期將面臨較大的挑戰。
我們怎么辦?
有評論指出,“對科技大趨勢的研判,是國家發展和當下世界經濟能否走出低迷狀態的重大戰略性選擇。如不能鎖定正確的方向,而將更多精力和時間浪費在無關痛癢華而不實的項目上,必將喪失重大的歷史機遇。中國目前把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電動車、高端裝備制造這7 個領域,作為未來工業革命的重點方向,不可謂不全面,但恐怕還應從中選取更精準的突破口,下大力氣、投大資金,真正干出點名堂來!
那么,中國如何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馮飛從宏觀層面提出建議:第一,從其引發全球性結構大調整的高度,加強國家層面的戰略規劃研究,強化工業和實體經濟的戰略定位,大力推進以數字化制造為重點的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采取有效措施糾正因行業間利潤失衡造成對實體經濟的侵蝕,注重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升級傳統產業有機結合起來。
第二,大力支持核心技術攻關。進一步聚焦重要產業、重點技術,對3D 打印、人工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智能電網、移動互聯網、新材料等第三次產業革命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技術,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在一些經濟、科技基礎發達地區整合國內外創新資源,加強原始創新,形成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和創新型產業集群。
第三,加快人才培養。數字化制造意味著技能勞動力、科研設施、專門技術知識等高級生產要素的作用將日益重要。需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規劃,特別是重視技術工人的培養,形成一大批可熟練駕馭數字制造設備的技術工人隊伍,改革人才培養和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技術人才培育機構,政府應對社會培育機構購置數字制造設備等給予財政補貼,營造全社會尊重產業技術工人的氛圍。
第四,加快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以改革市場準入制度為突破口,加快政府經濟職能轉變,大幅度減少前置性行政審批事項,促進平等進入、公平競爭,鼓勵創新、創業,強化反壟斷執法,深化電力等壟斷行業改革,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為各類企業提供更加寬松的發展環境。
相關人士認為,當前出現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端倪,但要經歷較長時間才能對經濟發展產生逐步深刻的影響,對其認識也是一個動態深化的過程。但由于其蘊含的一系列革命性變化,將有可能對不同國家的競爭力產生深遠影響,對此應給以高度重視和動態跟蹤。
更有專家發現,目前中國的工業數字化生產還沒有見到雛形,但制造業領域對最新一次工業革命可能掀起變革的危機感已經開始了。在微觀層面,諸多企業家已經感到革命來襲的緊迫性,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就是其中之一。張瑞敏直言,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數字化制造會大大降低產品成本,中國規;a、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將隨著消失。
看來,中國企業更應該樹立危機意識。張瑞敏相信,至少在目前,全世界所有企業的生死存亡都取決于書中所描述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叭绻簧匣蛘弑坏谌喂I革命所拋棄,”張瑞敏對媒體說:“我覺得可能不是‘!膯栴},那是萬劫不復!
他希望他的下屬們都和他一樣,但事與愿違。畢竟,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似乎與企業的命運還相去甚遠,因此,有人認為對包括里夫金和《經濟學人》在內的言論的不必太過當真,甚至有媒體發出“第三次工業革命忽悠誰”的評論文章。
而身邊的案例卻支持著張瑞敏。最近,GE 已把洗衣機和熱泵式熱水器的生產線從中國遷回了美國。GE 工會主席對媒體說,過去它們的熱泵式熱水器在美國要賣1599 美元,但是遷回美國本土之后,只賣1200 —— 1300 美元,降幅超過了20%。按照GE 的說法,原因在于它們采用了全流程參與的管理模式。“這就是個性化制造!睆埲鹈粽f,但在中國還做不到。
在張瑞敏看來,雖然智能化生產,大幅降低成本,對企業的挑戰很大,但包括3D 打印也不是遙遙無期的事!爸袊钠髽I習慣于大規模制造,而且是從大規模制造發展起來的!彼J為,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中國許多大規模制造的工廠面臨挑戰,很可能會解體。
【工業革命3.0來了】相關文章:
工業革命08-17
ASP 3.0高級編程(二)08-06
ASP 3.0高級編程(三)08-06
ASP 3.0高級編程(四)08-06
ASP 3.0高級編程(一)08-06
ASP3.0高級編程(四)08-06
ASP3.0高級編程(三)08-06
DNP3.0在基于DSP的FTU中的實現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