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數學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比一比一年級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比一比一年級數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比一比一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會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適的數。
2、能通過口算,進行式與數的大小比較。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會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適的數。
難點:學會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適的數。
教學媒體:教學平臺
課前學生準備:數學書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填數:
9+□=15 □+8=16 14-□=7 □-3=8 □-7=4
16-□=8 12-□=5 10-□=2 7+□=14
二、導入新課:
1.(出示課頁題1題頭圖)小亞小巧小丁丁踩著同樣高的高蹺與小丑紅鼻子比高低,請小朋友說說比較的結果?
師:我們已經學過用:“>、=、<”號來比較高矮、長短、大小、多少。在這里,我們可以說小巧+高蹺<紅鼻子小丑。
板書:棒+小巧(圖)<紅鼻子小丑(圖)
師問:可以用什么符號表示?
板書:棒+小丁。▓D)=紅鼻子(圖)
板書:棒+小亞(圖)>紅鼻子(圖)
2.師小結:這種情況在生活中經常發生,讓我們來看這一組圖,說說比較
3.揭示課題:我們可以用數字來代替水果:
用7表示用12表示:
7+()<12(板書)。
今天,我們學習《比一比》,出示課題。
4.解答7+()<12,探究解題策略。
。1)審題7+()<12,這里是誰和誰比較?比較的結果怎樣?
圈一圈,表示7+()小于12。
(2)將20數卡發給學生,思考:哪些數卡合適?
板書:7+ 0 < 12
1 2 3 4
。3)你們用的是什么好方法,不遺漏,不重復地找到符合題意的所有答案呢?
5.解答課本第6頁第2題,哪些卡片合適?
。1)小組合作。孩子們運用各種方法(畫圈,打杈,涂色,等)把找到的數記錄在不等式內。
6+()< 11
6+0<11 6+1<11 6+2<11 6+3<11 6+4<11
6.出示練習冊第4頁第1題,哪些卡片合適?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書第6頁第3題。
2、完成練習冊第4頁第2題。
師小結:剛才我們借助20數卡解決了許多比較的題目。如果沒有數卡的幫助,你能不能正確而不遺漏地填寫這些式子呢?你有什么好方法?
3.出示一組練習:
1)13+( ) < 9
13+ ( ) < 9
13+ ( ) < 9
13+( )<9
13+( )< 9
2)18 -( ) >9
若干個
3)4+()〈9-()
。苡袔讉答案就寫幾個答案)
說說你的思考方法?
檢測目標達成練習:
1、可以填入哪些數?最大是幾?
7+()<14 18-()>5
2、最大填幾?
4+()<12 7+()<11 9+()<14
15-()>9 15-()>8 13-()>9
板書設計:
比一比
6+()<11 12-()>6
想:6+(5)=11想:12-(6)=6
可以填:4、3、2、1、0可以填:5、4、3、2、1、0
最大填:4最大填:
教學反思:
比一比一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會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適的數。
2、能通過口算,進行式與數的大小比較。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會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適的數。
難點:學會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適的數。
教學媒體:教學平臺
課前學生準備:數學練習部分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在○里填入“>”、“<”或“=”
3+8○12 9+5○9+4 13-3○8
4+8○12 9+5○5+9 13-4○8
5+8○12 9+5○9-5 13-5○8
一、導入新課:
1、復習形如a+□<b的□里填合適的數。
在( )里填合適的數,最大可以填幾。
。 )+10<13
學生獨立練習,交流
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2、學生再次獨立練習7+( )<14 ,交流反饋。
3、復習形如a-□>b的□里填合適的數。
在( )里填合適的數,最大可以填幾。
12-( )<2
學生獨立練習,交流,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4、對比練習12- ( )>2
說一說和12-( )< 2 有什么不一樣?
嘗試練習,完成后,小組交流。
5、鞏固練習
7+( )<16 7+( )>16
反饋交流,總結。
三、練習:
1、在( )里最大填幾?
7+( )<11 20-( )<8 10+( )<17
( )+6<18 ( )-4<8 18-( )<9
小結,說一說你的好方法。
2、在( )里最小填幾?
9+( )>17 ( )+10>15 ( )-8>4
12-( )>4 ( )-9>8 7+( )>15
說一說你的是怎么想的。
檢測目標達成練習:
1、可以填入哪些數?最大是幾?
6+( )<11 6+( )<15
12-( )>6 20-( )>10
2、最大填幾?
7+( )<13 9+( )<17 6+( )<14
16-( )>8 11-( )>7 13-( )<6
板書設計:
比一比
。 )+10<13 12-( )>2 12-( )<2
想: ( 3)+10=13 12-(10)=2 12-(10)=2
可以填:2、1、0 9~0 11、12
最大填:2 9 12
最小填:0 0 11
比一比一年級數學教案3
教材簡析:
本單元主要學習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基礎是兒童在生活中已經積累的一些直接經驗。“比較”是常用的思維方法,它可以幫助人們確定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比較也是一種基本的學習方法,它有助于人們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發現事物中隱含的規律。教學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讓學生建立長短、高矮、輕重的觀念,而且可以讓學生體會比較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觀察和比較的意識,進一步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這部分教材的編寫有如下一些特點:
1、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主動進行比較,獲得認識。
2、重視比較的方法,注意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判斷能力。
教學理念:
1、在認識長短、高矮和大小、輕重含義的基礎上,會用比較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大小、輕重。
2、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利于學生進行比較。為學生提供積極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在豐富的活動中學習數學。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認識長短、高矮和輕重的含義,體會比較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
2、使學生經歷比較的活動,初步建立長短、高矮和輕重的觀念,培養初步的觀察、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
1、 知道長短、高矮、大小、輕重的含義。
2、 初步懂得直接比較長短、高矮、大小、輕重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1、掌握比較的標準和比較的方法。
2、用正確的數學語言表達比較的結果。
課時安排:1課時 比一比
比一比
主 備 人: 授 課 人:
備課時間:20xx.8.31 上課時間:
教學內容:
比一比:教材第4~6頁及“想想做做”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認識長短、高矮和輕重的含義,體會比較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
2、使學生經歷比較的活動,初步建立長短、高矮和輕重的觀念,培養初步的觀察、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與事實,培養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1、 知道長短、高矮、大小、輕重的含義。
2、 初步懂得直接比較長短、高矮、大小、輕重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1、掌握比較的標準和比較的方法。
2、用正確的數學語言表達比較的結果。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實物、投影儀 ;
教學過程:
一、復習
了解學生對實際生活中長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認識。
二、新課導入
1、取出一把尺子,問:這把尺子長還是短?
2、當學生說出答案或爭論時,再拿出分別比它短和比它長的尺子,引起學生對剛才答案的懷疑,從而導入新課。
3、出示課題,明確目標。
三、新課教學
1、明確比較的要求。
。1)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才能作比較,對單個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較。
。2)確定什么和什么比較,比較的標準是什么。
(3)比較時,要把兩物體的`一端對齊,然后再看它們的另一端是否對齊,從而進行比較。
2、教學“長短”、“ 高矮”。
。1)投影出示第4頁情境圖,提問:
圖中畫了些什么?你能說一說嗎?
。2)比一比
讓學生看圖找一找、比一比。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
3、練習P4~5。
。ǎ保┛磮D長的畫√,短的畫O;高的畫√,矮的畫O;重的畫√,輕的畫O。
。2)你還能在圖上找一找,比一比嗎?
4、小結。
比較長短和比較高矮都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才能作比較,單個物件不存在長短、高矮的,比較長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樣,一定要把一頭對齊,才能正確比較出長短和高矮。
5、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實物,分組進行比較,相互講出比較的結果。
四、鞏固練習
。、課本P5想想做做。
老師讀題指導看圖讓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并說出理由。
2、請聯系你身邊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質疑
六、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談談你的收獲。
七、作業
運用已學的知識,找身邊熟識的事物比一比,說一說。
【比一比一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比一比數學教案10-30
蘇教版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數學教案04-09
小班數學教案比一比08-16
大班數學教案《比一比》10-31
小手比一比小班數學教案01-17
中班數學教案:比一比,說一說03-15
中班數學教案:比一比說一說09-29
中班數學教案比一比說一說01-17
中班數學教案:比一比,說一說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