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案(合集7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語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動物,是孩子們都喜歡的一個話題,課文《跑進家來的松鼠》,是人教版十一冊第7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中作者以兒童的視角觀察,用充滿童趣的筆觸描寫松鼠的習性。語言清新自然,生動有趣。
在課文中,松鼠接二連三地發生了一些趣事:松鼠千方百計地“貯存冬糧”,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頂上;我們采來的一籃子鮮蘑菇,松鼠忙活了一個早晨把它們全晾上了;天冷了,松鼠把手套、頭巾等東西叼到煙囪里,給自己墊窩。松鼠雖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著荒唐事,可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這只跑進家來的松鼠是那么可愛,
因此,這些錯誤都是可以原諒的,就如孩子的調皮。細細讀來,課文處處充溢著對松鼠的喜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讀讀記記“儲備、苦笑不得、躥、不甘落后、千方百計”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以讀為本,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地讀來感悟課文,并創設一些情境,在情境中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
3、情感與態度: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激發學生愛動物,愛自然的情感。
【 設計理念 】
《跑進家來的松鼠》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較長,要繼續讓學生練習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在教學中,可讓學生根據“自主學習卡”,通過小組學習和交流、匯報展示完成學習任務,根據主動教育的理念、思想將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
【學習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本課的學習者是六年級學生,有自己一定的想法,自主學習能力,自我表現欲望;有一定的情感認知。
初始能力: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接觸到有關松鼠的文章,到六年級,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不僅僅停留在對松鼠生活習性的了解上,而應上升為人與動物怎樣和諧相處的這個層面上來。
信息素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有待提高,情感閱讀能力較差,對課堂學習停留在機械的接受。
【教學策略闡述】
1、創設情境策略:通過創設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樹立學生大語文的思想。
2、小組合作策略:在探究松鼠的生活習性及人與動物如何和諧相處的問題時采取合作交流的形式,鼓勵形成多樣化的解決問題策略,增強學生的群體意識,培養協作精神。
3、自主探究策略: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形成多種解決問題策略,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4、拓展延伸: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真正理解松鼠的生活習性和各方面特點。
【教學重難點】
品讀重點詞句,體會松鼠的可愛和我們對松鼠的喜愛。
【教學媒體】
PPT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作動物游戲
一、問題質疑(9分鐘)
談話導入:1、同學們老師有一件禮物要送給大家,請看大屏幕。
2、學生欣賞松鼠圖片。
3、你看到了什么?交流松鼠的特征。
預設:漂亮、乖巧、可愛
松鼠是一種美麗的小動物, 乖巧,馴良,很討人喜歡。它四肢靈活, 行動敏捷。玲瓏的小面孔上,鑲著一對閃閃發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擦過油。 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總是向上翹著,顯得格外漂亮。
4、你們真會學習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課文吧!
5、幻燈片出示課題:跑進家來的松鼠。
6、齊讀課題
7、在組內交流自主學習卡的內容,篩選出1-2個值得探究的問題班上交流。
問題預設:老師隨機板書有探討價值的問題。
1、哪些事?
2、體會到了什么?
3、態度怎么樣?
二、問題探究(6分鐘)
過渡語: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了解松鼠吧!
1、請看學路建議
2、幻燈片出示學路建議
3、指明學生讀學路建議
學路建議
學習內容:松鼠做的事
學習流程:
1、自由朗讀課文勾畫出松鼠在我家做事的重點語句。
2、在感動深的句子旁邊簡單批注感受。
3、圈出主要事件的詞語,選擇喜歡的方式向全班展示交流。
(建議時間:6分鐘)
學生:朗讀課文,動手勾畫詞句,選擇展示方法,組內交流。
過渡語:同學們真會學習,下面我們就來分享你們的探究結果吧!
三、解疑分享(18分鐘)
1、交流情況:學生可按課文敘述的順序匯報,也可先匯報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預設板書:儲備冬糧、晾曬蘑菇、墊窩過冬)
2、幻燈片出示三件事的句子指導朗讀感悟。
過渡語:真會學習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三件事的句子。
3、幻燈片出示三個句子,指導朗讀。
老師讀第一個句子,男生讀第二個句子,女生讀第三個句子。
4、你們體會到了什么?
(因為松鼠在野外時,一到秋天就開始為自己儲備冬糧,這是它的天性,即使到了人類的家中,它也改變不了這種天性。)
5、想象松鼠忙了一個早晨,把蘑菇晾得家里都是,家里人會說些什么呢?假如我們看到松鼠晾曬的蘑菇,心情會怎樣?從中體會出什么?
6、作者一家對這只松鼠的態度怎樣?(喜歡)
你從課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作者一家喜歡這只跑進家來的松鼠?
學生交流句子。
7、幻燈片出示四個句子
A、它整天滿屋亂跑,在櫥柜和架子上跳來跳去,動作靈活地驚人,從來沒有碰掉過一樣東西。(從“驚人、從來沒有”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小松鼠的行為并沒有絲毫的怨恨,相反有的是稱贊。)
B、有時,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臉,還輕輕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兒給它找去呢?(這句話可以看出松鼠和“我”是多么地親密無間,我又是多么了解松鼠的需要。從“跳、蹭、輕輕咬”這些動詞不僅寫出松鼠的可愛靈活,更流露出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
C、爸爸哈哈大笑,說:“我怎么沒想到這一點呢!咱們家的松鼠是在儲備冬糧呢。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就要開始儲備冬糧,這是松鼠的天性,咱們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知道是松鼠偷吃了糖,發現自己一直錯怪了孩子,爸爸不僅沒有責怪松鼠,反而“哈哈大笑”,認為這是松鼠的天性,還夸獎它“不甘落后”。爸爸對松鼠的喜愛而產生的寬容溢于言表。)
朗讀,齊讀。(讀出令人驚訝的語氣。)
D、“有一天,它干脆失蹤了,哪兒也找不到。也許他跑到花園或森林里去了吧?我們心里空落落的。”(松鼠不見了,一家人到處去找,卻又哪兒也找不找。雖然猜想它也許跑回了森林,可作者一家人的心里卻“空落落”的,他們是多么舍不得這只可愛的松鼠啊。)
朗讀深化,體會寫作
8、.交流作者表達方法。
與《松鼠》一文比較,寫法上有什么不同,《松鼠》著重介紹松鼠的特點,而《跑進家來的松鼠》著重寫人與動物之間發生的感人故事。應用了用具體事例來表達喜愛之情的方法。
四、思維拓展(5分鐘)
過渡語:生活中,作者一樣愛護動物的人還有很多,有你,有我,有大家,就讓我們去感受生活中人與動物之間發生的感人故事。
1、幻燈片出示圖片。
2、交流事件。
五、課末作業(2分鐘)
1、學生獨立完成
2、巡視指導
結束語:同學們,動物也是有感情,有靈性的,它們是我們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們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們加倍的回報。讓我們用愛心去關愛那些可愛的動物吧!
小學語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編排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其呈現方式靈活多樣,有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有所發現,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不斷提高語文能力。
《兩只小獅子》是新教材二冊第七組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且存在著大量的^對`話,很適合于讓學生朗讀。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在本堂課的設計、教學中,我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會、感受。
【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孩子,對詞語的理解把握得不準確,對課文的內涵理解也不太清晰,因此,需要指導學生進行反復朗讀,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解決,讓孩子將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機會,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平臺,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
【教學目標】
1、認識:“獅、整”等14個生字。會寫“練、習”等6個字。學習積累“懶洋洋”這一類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朗讀疑問句和感嘆句。
3、了解兩只小獅子的不同表現,明白不能依賴父母,應該從小學習生活本領的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圖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談話導入
1、昨天我們認識了可愛的小白兔和小灰兔,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兩個新朋友,它們是誰呢?出示兩只小獅子圖。
2、板書課題。隨機學習“獅”的讀音和字形。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認識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生字畫下來,借助拼音朋友,多讀幾遍。
2、每個四人小組都有一套生字卡片,請組長領著小伙伴把課文再讀一遍,然后學習生字,說說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們。(自主識字,學生的興趣濃)
3、檢查生字學習情況(用“和獅子交朋友”的`游戲檢查字音。交流記字形的好方法。)
4、指名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隨機指導讀疑問句和感嘆句。
5、再讀課文,邊讀邊想:想和哪只小獅子做朋友呢?
三、創設情境、朗讀感悟1、2自然段
1、學生自由練讀。
2、同位分別讀出寫兩只小獅子不同表現的句子。
3、指導讀第一句:一只小獅子整天練習滾、撲、撕、咬,非常刻苦。
A、指名讀。
B、課件展示出“滾、撲、撕、咬”四幅圖片
C、請四個學生學學“滾、撲、撕、咬”四個動作。
D、、學生再練讀,邊讀邊想象小獅子練功的情景。
4、指導讀第二句:另一只卻懶洋洋地曬太陽,什么也不干。
A、指名讀
B、看圖說說這只小獅子的樣子。
C、請學生表演“懶洋洋”的樣子,并把“懶洋洋”這個詞貼到黑板上恰當的獅子圖身上。
D、看著圖,把它懶洋洋的樣子讀出來。
5、請兩名同學把兩只小獅子的不同表現讀出來,其他同學可以配合做動作表演。
6、你想對這兩只小獅子說什么呢?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覺得孩子們的學習狀態比較好,這可能得益于復習環節的趣味性設計、學習內容不同于課文的呈現方式,主問題的設計還是能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深入研讀的。)
四、鞏固生字,書寫生字
1、用生字組詞
2、指導書寫第2自然段的5個生字
學生觀察,教師范寫,學生臨摹,師生講評。重點指導“練”
小學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教養目標:
1、 學會本課9個生字及新詞。
2、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系。
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發展目標:
培養觀察、思維、口頭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
三、教育目標:
知道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看問題要全面,要虛心聽取別人意見。
教學重點、難點:
1、 學會本課9個生字及新詞。
2、 了解課文內在的含義。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邊看第一幅圖邊講)
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葫蘆藤上長滿綠葉,開出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這個人天天都去看幾次,可是最后一個葫蘆也沒結。這是怎么回事呢?
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看圖讀課文。
說說這課書講的是什么事。
三、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1、 應注意的讀音。
2、 記憶字形。
葫::上邊是草字頭,下邊是“湖”字去掉三點水。組成“葫蘆”。
掛:提手旁加雙“土”。組成“掛著”。
些:橫部,左上容易錯,不能丟掉豎。組成“一些、有些”,表示不定的數量。
盯:左邊是眼目旁,右邊是“丁”,指不錯眼珠地看。
居:上邊是尸字頭,下邊是“古”,組成“鄰居、居住”。
四、鞏固練習。
1、 讀生字詞卡片。
2、 讀課文。
3、 讀二類字并組詞。
第二課時
一、邊看插圖,邊讀課文。
這課書有幾段:(四段)看看每段都講的是什么?
二、看圖理解課文內容。
1、 學習第一段。
(1) 看第一幅圖,說說這幅圖的意思。
圖上這個人在干什么?他的樣子是怎樣的?(看葫蘆,很高興、很得意)
(2) 讀第一段,這個人種的葫蘆怎么樣?
“細長”說出了葫蘆的形狀,“長滿”說明什么?(長得好,枝葉茂盛)說說小葫蘆長成的過程。(長葉、開花、結葫蘆)這個人對小葫蘆的態度怎樣?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喜愛,每天看好幾次)這個人當時想什么?(快長大)
2、 自學第二段。注意這個人的心里是怎樣想的`。
蚜蟲:植物上的害蟲。“一些”說明蚜蟲還不多。
自言自語:自己跟自己說。
3、 小組討論第三段。
(1) 那個人聽了鄰居說的話以后,“感到很奇怪”,“奇怪”
是什么意思?(納悶,不理解、不明白)
(2) 那個人“奇怪”的是什么?(還用治蟲?我要的是葫蘆。)
(3)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4) 那個人的話說得對不對?為什么?(不對。因為葉子可以幫助植物輸送養料,進行光合作用,植物才長得好。葉子都掉了,植物就沒法生長了,也就不能結葫蘆了。)
4、 學習第四段。
(1) 看第四幅圖,這個人這時的樣子是怎樣的?(垂頭喪氣,后悔極了)
(2) 讀課文,事情的結果是怎樣的?(多、黃、落)
三、鞏固練習。
看圖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總結課文內容。
1、 讀課文。
2、 看看圖上的這個人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得意——盼望——滿不在乎——垂頭喪氣
3、 你從哪兒看出這個人喜愛這棵葫蘆?(每天看、盼長大)
4、 這個人得到葫蘆了嗎?為什么?(他的眼睛只盯著葫蘆,有了蟲子也不治。蟲子吃葉子,影響了植物生長,所以沒得到葫蘆。)
5、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
(1) 植物的葉子直接影響果實的生長,葉子掉了,就不能結葫蘆了。
(2) 要聽別人勸告。這個人當初要是聽鄰居的勸告,早點治蚜蟲,葫蘆就可以保住。由于他不聽人的勸告,所以才使自己的想法落空。
二、鞏固練習。
1、 指導朗讀。
第一段要讀出喜悅之情。第二段讀出急切盼望小葫蘆快長大的心情。第三段鄰居的話讀出誠懇,這個人的話讀出奇怪、不解、滿不在乎的口氣。第四段讀出失望、后悔的語氣。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7、 我要的是葫蘆
(可愛)
葫蘆 蚜蟲
葉花 (黃落)
小學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語言。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學習伯瑙德夫人及其孩子熱愛祖國、機智勇敢的品質。
重點難點: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伯瑙德夫人及其孩子的機智勇敢。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一根小小的蠟燭,居然能關系到人的生和死,你相信嗎?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生死攸關的燭光》,就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
二、引導初讀課文。
教師提示學法:初讀全文,借助字典,聯系上下問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詞語,了解課文大意。
三、檢查初讀全文情況。
1、檢查生字的`預習情況。
2、檢查多音字的認讀情況。
3、指導識記的字。
A、加偏旁記憶的字:其——期扁——騙馬——闖
B、區別形近字:密——蜜司——同
4、讀寫詞語:生死攸關、危機、持續、搖曳、從容、鎮靜
5、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四、范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思考:課文重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學生概括課文的重要內容。
五、理清課文層次。
1、默讀課文,歸納段意。
第1自然段:交代這是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
第2自然段:介紹小旅館主人伯瑙德夫人及家人。
第3自然段:伯瑙德夫人把絕密情報藏在半截蠟燭中。
第4自然段:的國軍官點燃了藏有絕密情報的蠟燭,伯瑙德夫人及兒女緊張極了。
第5自然段:兒子撿柴生火走到燭臺,卻又被德國中尉奪走。
第6自然段:兒子決定陪媽媽戰斗到底。
第7自然段:女兒巧妙地哪走了燭臺。
2、給課文分部分,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這是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介紹小旅館主任及其家人。
第三部分(第3——7自然段):具體記述伯瑙德夫人及孩子們為了掩護藏在半截蠟燭中的絕密文件,巧妙地與敵人周旋,避免了一場劫難的經過。
六、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聽寫生字詞語。
二、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學生齊聲朗讀課文。
2、質疑:讀完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三、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指名朗
讀課文。
2、概括重要內容。
3、質疑:“德國強盜“指的是什么?
把“德軍”比作“強盜”說明了什么?
四、探究課文第三部分。
1、指讀思考:伯瑙德母子三人是怎么巧妙地與德國軍官周旋的?
2、先自學課文,弄清內容,完成表格:
人物怎么做
3、組內交流。
4、班內匯報。
5、師生合作探究。
A、“伯瑙德夫人把裝著情報的鐵管藏在半截蠟燭中,外面小心地用蠟封好,然后把蠟燭插在一個金屬臺上。”這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
B、“她看著臉色蒼白的兒女,急忙從廚房中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說著輕輕把蠟燭吹熄。”女兒為什么會“臉色蒼白”?從“急忙”、“輕輕地”兩個詞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C、“中尉快步趕上前,厲聲喝道:‘你不用蠟燭就不行嗎?’一把奪回了燭臺。”你從句中體會到什么?
D、“突然,杰奎琳站起來,嬌聲嬌氣地對德國人說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請學生表演讀,師生評議,體會小女孩的機智。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六、教師總結全文。
板書:
16、生死攸關的燭光
德國軍官 伯瑙德夫人及兒女
闖進旅館,點燃蠟燭 取出油燈點燃吹熄蠟燭
中尉重新點燃蠟燭 假借撿柴生火端走蠟燭
快步上前,奪回燭臺 拿燈上樓睡覺避免劫難
小學語文教案 篇5
《奇怪的大石頭》是三年級上冊一篇新教材,講述的是李四光小時候對一塊大石頭產生了興趣,長大后他仍然沒有放棄探索巨石由來的研究,最后取得了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課文貼近孩子的生活,同時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執著求索的精神也為孩子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在授課前我設計了第二課時的兩份教案第一份是按部就班地依照課文的順序進行教學程序。
1、大石頭是什么樣子?找句子大聲練讀,體會“孤零零”、“嚴嚴實實”兩個詞義。
2、李四光對大石頭產生了疑問,他怎么解決的?分角色練讀他與老師的對話。重點體會他第三次是怎么問倒老師的,感受他善于思考的可貴品質。
3、后來李四光對大石頭的研究放棄了嗎,自學第9~10自然段。出示資料袋理解“冰川”“遺跡”“秦嶺”等學術名詞;抓住“直到……才”“專門”“終于”等重點詞句體會李四光留學國外仍堅持不懈執著探索的精神。
第二份教案是按照有利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理念來設計的。
1、首先復習引入,談談初讀故事后的感想。(李四光愛提問,喜歡追根問底,不懂就問,勇于探索等)
2、就這些感想是怎么體會出來的(主體性問題)進行合作學習。
3、匯報合作學習結果:
以輔助性問題進行引導:
⑴ 李四光是怎么問老師的,從三次對話你們看出了什么?重點體會他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問倒老師的詞句。
⑵ 他對大石頭的興趣后來放棄了嗎,自讀課文。抓住“直到、才”“專門”“終于”等詞句感悟李四光的執著精神。再質疑,理解“冰川”“遺跡”“秦嶺”專用名詞。
⑶ 李四光為什么會對大石頭產生興趣呢,看圖片,找句子,體會他在玩中發現問題,不斷探索才有了日后的成功。
4、出示李四光的資料袋,把你們對他的敬佩,你們的想法說出來。
小學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會認17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畫家和牧童的優秀品質。
3、懂得要敢于挑戰權威,也要謙虛謹慎。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會認13個生字,會寫12個字。
教學難點:
懂得要敢于挑戰權威,也要謙虛謹慎。
教學過程 :
一、情景導入(欣賞國畫,營造氛圍)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幾位大畫家畫的畫,看你們能不能猜出這些作品是哪位大畫家畫的?
(課件出示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八駿圖》、李苦禪的《鷹》讓學生猜。 )
播放當代名家國畫作品,簡要介紹
生:自由發言。
如: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李苦禪的鷹,張大千的虎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篇和畫畫有關的課文。
板書課題“畫家和牧童”
二、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
師:(1)認讀生字。
生:帶拼音認讀(指名讀、齊讀)、去拼音認讀(男女生賽讀)。 師:(2)帶拼音認讀詞語。
生:(小老師帶讀,齊讀。)
師:拱手: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傳統禮節,是左手抱右手。表示感謝的意思。牛蠅是專門叮咬牲畜的蒼蠅。
三、研讀文本
師:上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誰能把故事的大致經過向大家介紹一下呢?
過渡:畫家戴嵩和牧童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這節課我們再做進一步的交流。
生;自讀課文,思考問題并交流。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體會戴嵩的“著名”
師:畫家指的是誰?請用一句話簡單介紹一下。
“著名”是什么意思?(出示第一自然段)
“著名”這個詞雖然只有兩個字,但是卻可以寫成好幾句話。請你認真讀一讀,體會戴嵩的著名表現在哪些地方。
生:學生自讀,讀后交流。
1、“一?就?”這個關聯詞語,體會兩件事緊接著發生。用這個關聯詞語仿說句子,若有困難教師可以提供一些適當的詞語。比如(著涼,肚子痛。等等。
2、“沒有不,爭著”用場景表現“爭著購買”的情形。師生配合表演。
教師小結:這戴嵩,名氣可真大,真受歡迎。請你讀出戴嵩的著名來。
生:學生朗讀。
(二)學習《斗牛圖》的傳說,領會人物的品質。
師:戴嵩的名氣好大,再來看看牧童。他姓甚名誰?有名氣嗎?他是干什么的?
這樣一個著名的畫家,竟然和一個默默無聞的放牛娃一起出現在課題當中,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嗎?學生簡單描述,師隨機指導。
下面我們就去詳細了解一下這件事。看看:
1、戴嵩僅僅是畫畫好嗎?
2、一個小牧童為什么可以給大畫家進行指教呢?
要說這事兒,還得從戴嵩的一幅畫開始說,是哪一幅畫兒呢? 生:《斗牛圖》
師:什么叫斗牛?怎么斗?
生:說,師指導
師:區分“斗”的讀音(投影出示)
師:戴嵩是怎么畫《斗牛圖》的?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勾畫出描寫戴嵩畫畫的句子,反復讀,你感覺到了什么?
生:學生讀后交流
① 解“濃墨涂抹”“輕筆細描”,體會“抹”“描”的不同。 生:學生先口頭理解,再出示一幅國畫,讓學生指出哪里是“濃墨涂抹”,哪里是“輕筆細描”。
②抓住關聯詞語“一會兒?一會兒?”,體會戴嵩畫牛的熟練速度,并讀出這種熟練來。
師總結:戴嵩不愧是大畫家,畫技高超,畫得又快又好。
C.周圍人的贊嘆
師:看到這樣高超的`畫技,周圍的人不禁發出一聲聲的贊嘆,他們都是怎么贊嘆的呢?
生:指生讀。
師:老師告訴你,每個詞語都有自己的表情和溫度,請你讀出他們的表情來。
生:學生再次練讀。
師:如果你也在場,你還會怎樣夸這幅畫?你也來贊一贊戴嵩的畫吧。
師:我知道大家都想好好夸一夸戴嵩,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適的詞語。現在,老師借給你一些詞語。
出示詞語“活靈活現”“妙筆生花”“栩栩如生”
學生合理的運用這些詞,仿照課文贊嘆就再也不會空洞了。 大家一起來贊嘆吧!
生:造句。
D、體會牧童
師:1、過路人、商人、教書先生,那么多人都在紛紛稱贊著戴嵩的畫,可是就在這一片贊揚聲中,冒出一個不同的聲音,是誰?
生:(牧童)
師:2、是呀,關鍵人物牧童出場了。他的這句話好像炸雷一樣,你知道什么是“炸雷”嗎,為什么這句話像是“炸雷”呢?
生: “炸雷”不但是指牧童的聲音大,還指在周圍的一篇贊揚聲中,這句批評的話語是多么讓人意外啊。
師:3、他是在說誰畫錯了?怎么可能呢?是真的畫錯了嗎?
周圍的人不愿意了,你聽聽他們在說什么呢?你聽見了嗎?沒聽見就對了,因為他們還沒說呢,心里正琢磨呢。你替他們說說吧。
E.場景再現,體會牧童這句話給周圍人帶來的震撼,了解牧童的直言和勇敢。
教師隨機采訪,學生扮演商人和教書先生等。
生:商人說:“-------
教書先生說:“--------
師:我也要說,這是誰家的孩兒,真是沒大沒小,滿口胡言,趕快領會家去好好教育教育吧。
究竟是哪里畫錯了呢,請同學們自讀第五自然段,找答案。 師:板書。
原來是牛尾巴畫錯了。
F.通過人物話語體會人物品質。
師:這篇課文里,戴嵩特別會說話,他說的這幾句話可不簡單。請你再好好讀一讀,細心的你能發現什么呢?大家在小組內交流你的想法。
生:戴嵩謙虛有禮。
師:牧童的話也不簡單,你也再來讀一讀,看看有什么新發現。 牧童的認真,觀察仔細,敢于直言。
師:這么多圍觀的人,為什么只有牧童指出了畫中的錯誤呢? 生:牧童每天都和牛打交道,看過兩牛相斗的情形,所以知道。而畫家,商人,教書先生等沒有看過兩牛相斗的情形,所以不知道。
師:畫家僅僅是畫技高超嗎?牧童在你心里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請你對其中的一個說一句心里話。
小學語文教案 篇7
《烏塔》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一位14歲的姑娘,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情。文中的烏塔無論是在行動上還是在理念上都與我們現在的獨生子女有著極大的反差。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握這些,使用好教材,這對教學效果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教學時,一學生提出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我們不能象烏塔那樣一個人跑出去旅游,那樣很危險,萬一出了事怎么辦?我們一定要注意安全。而且有的學生還舉了小孩被拐被騙的具體例子加以說明。是啊!安全重于一切,做沒有安全保證的事情是沒有意義的。這的確難住了我。作為學生的合作伙伴,我該怎么辦?
我沒要求學生圍繞能不能象烏塔那樣一個人出去旅游的問題展開討論,而是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反問: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安全都是很重要的,可烏塔有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呢?還有,課文圍繞十四歲的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這個問題都講了哪些事?你對這些事又有什么看法呢?接著,我組織小組繼續自學討論。學生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帆船,眼前忽然開朗,思路一下子開闊。結果學生展開想象,聯系實際談了許多見解,真正形成了人與教材的對話。如:烏塔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是如何做準備工作的?整整花了三年的時間,讀了大量的書籍以了解歐洲各國基本情況,在家設計好了旅游路線,做好了周密的考慮,還利用每個周末的時間去掙錢準備旅費等。她這種持之以恒的頑強自立精神不正是我們需要的嗎?她即節約又大方,即對自己負責又關心他人。她對自己的路費精打細算,可給親人買禮物卻很大方;為了安全起見,每到一個地方就先查警察局電話,以備求助。為了不讓家里人擔心,定時給家里人打電話,寄明信片。她這種考慮周到、有備無患,心里有著他人的品質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嗎?最后我給學生拋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面對烏塔,面對一個我們的`同齡人,你們想說些什么呢?雖然下課鈴聲響了,但我知道,這節課留給學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靈的震撼,是無限的思考。
這樣,我對教材的靈活處理給課堂帶來了無限生機。學生不僅有話可說,對教材有較好的理解,語文能力得到了訓練,而且能憑借教材多角度思考,不斷延伸,進行深層次地思考,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用好教材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必須研究的問題,并將直接影響到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還影響到語文對學生的感染力。因此,我們應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用好教材,靈活疏導,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的教案11-29
語文小學教案06-21
小學語文經典教案12-19
《小學語文》教案06-09
小學語文教案 小學語文教案范文06-20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經典)11-23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09-17
小學語文教案常用 小學教案語文教案08-20
[熱]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