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回延安》

    語文教案:《回延安》

    時間:2025-03-11 10:06:54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語文教案:《回延安》(精選8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案:《回延安》,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教案:《回延安》(精選8篇)

      語文教案:《回延安》 1

      教學重點:

      領略詩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內容:

      1、理解陜北民歌“信天游”的藝術特點;體會詩中修辭方法的表現力。

      2、體會詩人重返延安的激動感情。

      3、能說出詩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品析詩歌凝練的語言。

      教學要求:

      領略詩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引入新課

      1、組織學生談自己與親人久別重逢的親身感受。

      2、介紹“信天游”的基本特點:章法上:兩句一節,節數不定。韻律上:幾節一韻,或一韻到底。語言上:七言為基本句式,可長可短,靈活自由。藝術上:多用“比興”手法。

      3、介紹寫作背景,領會作者對延安的真摯感情,以理解詩歌中的情感。

      二、誦讀欣賞,理解意境

      1、組織學生自由地散讀全詩,將詩分成五部分。

      2、看課文,聽配樂詩朗誦,組織評價,確定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及詩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學生朗讀,并組織其他學生評價。

      三、質疑精讀,賞析詩歌

      1、組織學生詩的內容及表現形式進行質疑,其他學生答疑,教師從旁點撥。

      2、組織學生查找有關本詩的鑒賞資料,結合課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賞],為這首詩的一個章節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

      3、師生歸納本詩語言特點:著眼于抒情;學習和借鑒陜北信天游的.格式;語言的口語化、適當的地方化。

      四、課后學習

      上圖書館或者上網查找有關延安的資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語文教案:《回延安》 2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擬人、夸張、比興等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教學過程:

      1.指名學生說一說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讀準每個字音。

      目標展示:

      體會詩中運用擬人、夸張、比興等手法作用及詩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習: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寫成的激情澎湃的詩篇,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跳動著的脈搏——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要求學生參看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2.走近作者

      賀敬之(1924-)現代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1945年,魯藝集體創作了歌劇《白毛女》,文學劇本由賀敬之、丁毅執筆。主要詩歌集有《朝陽花開》、《鄉村的夜》、《放歌集》、《雷鋒之歌》、《賀敬之詩選》等。

      3.創作背景及特色簡介

      詩人說:“1956年,我跟隨當時團中央的一位領導回延安,參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會。這時我已經離開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覺很不一樣。我本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歡晚會,說要我出個節目,我說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寫幾句詩,抒發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邊唱,一邊寫,寫了一夜,……當時我是在窯洞里面走著唱著,還流著眼淚。”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上下句押韻,一節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想豐富,感情深切。

      4.整體分析詩歌

      學生自行回想詩歌整體內容,然后思考: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第一部分:抒寫久別重逢延安的感觸。

      第二部分:追憶當年延安的戰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繪會見親人的熱烈場景

      第四部分:描畫延安城的嶄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示繼續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學生朗讀全詩: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奏。其他學生進行點評。

      6.你認為洋溢于全詩中的感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學生討論探究本課的重要內容。

      1.詩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樣表達他回延安時的激動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動詞,“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省略號的運用,啟發想象、體味、聯想。擬人化的環境描寫)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親到底教會了作者些什么?詩歌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么寫?(詩不宜直說。內容、文字要概括,形象與思想要具體,所以,作者運用詩歌傳統表現手法——比興、借代、擬人等方法,揭示了詩人對于延安熱愛、感激的原因。)

      3.讀了第三部分,我們看到了親人相見的熱烈、真摯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長和美麗、淳樸的心靈,逐層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些內容的?(環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張、比喻)

      4.“母親延安換新衣”是怎樣的寫作方法?詩歌第四部分,是怎樣來具體寫“換新衣”的?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擬人;排比、鋪陳、復疊;寫延安的變化,一個“新”字,躍然眼前)

      5.結尾一部分,寫到了楊家嶺、寶塔山、棗園。想一想,這些內容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寫?(作者賦予革命歷史以色、形、光的鮮明形象,將紅旗、腳印、燈光等具體而富有象征意義的事物寫入詩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無比巨大,跟著黨,沿著黨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詩歌結尾說:“身長翅膀吧腳生云,再回延安看母親!”當時作者并沒有離開延安。那么,這樣的結尾,是不是有問題呢?(緊扣開頭和題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飛速發展,大步前進;言簡意深,情深)

      7.探究體會詩中真摯熾熱的感情,詩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華的?(激動、喜悅——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

      8.這首詩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每小節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比興關系、并列關系、順承關系;夸張手法的運用;注重煉字,選用恰當的動詞

      四、再讀課文,品味詩歌的語言

      由于這是一首民歌體裁的詩歌,在語言上有它自身的特點,請同學們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認真體會。體會時注意結合前面有關的介紹。

      小結

      這首信天游表現了詩人對延安的深厚情誼。全詩除了真切的情感構成了詩的源泉,就是詩人對陜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它更增添了這首詩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美感,以及從樸實中流露出來的民族音樂般的美。

      作業

      1.背誦全文,品味凝練語言。

      2.熟讀《再別康橋》

      板書設計回延安賀敬之

      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寫作特點:

      1.“信天游”

      2.每小節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比興關系、并列關系、順承關系

      3.夸張手法的運用

      4.注重煉字,選用恰當的動詞

      語文教案:《回延安》 3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2、掌握比興、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導學生掌握比興、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周末到了,當你踏上你離別多時的故土,看到那里的親山、親水、親人,你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

      延安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曾經寫下輝煌的一頁。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詩人賀敬之也曾經在延安生活和學習過五年,時隔10年后詩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寫下了這首詩《回延安》。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賀敬之寫的《回延安》,體會詩人對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賀敬之現當代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1945年,與丁毅合作創作了歌劇《白毛女》,主要詩歌集有《朝陽花開》、《鄉村的夜》、《放歌集》、《雷鋒之歌》、《賀敬之詩選》等。

      1956年作者參加西北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回到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變化,無限興奮喜悅,因此寫了這首詩,抒發了對延安的深切懷念,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

      當時詩人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歡晚會,說要詩人出個節目,于是詩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寫了這首詩。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上下句押韻,一節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作用)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想豐富,感情深切。

      三、教學步驟:

      聽錄音朗讀

      要求,注意聽,把還有不懂讀的字圈點出來,與同桌合作討論,或查字典,或問老師。

      預設字詞

      讀準下列字的讀音。

      心窩 摟定 白羊肚手巾 羊羔羔

      糜子 油饃 氣喘 一盞

      教師導語:詩人賀敬之曾經在延安生活和學習過五年,時隔10年后詩人重回到延,當他回到延安的時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變化。請大家各自快速朗讀這首詩,用簡潔的語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 感情變化。

      (1)回延安,激動滿情懷 興奮

      (2)憶延安,圣地養育我 感激

      (3)話延安,歡聚話今昔 喜悅

      (4)看延安,舊貌換新顏 贊頌

      (5)祝延安,圣地大貢獻 熱愛

      教師導語:一首好詩,詩中少不了精彩的語言運用,現在請同學們請選擇你自己喜歡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讀。

      1、圈出你認為用的好的字詞、句子并和大家討論與分享其表達效果

      (學生自主合作,教師引導)

      根據“從 (字詞、句),寫出了/表現了/突出了 。”

      教師舉例——如題目中的“回”,“回”意味著重先到過去生活過的地方,容易使人聯想到回家、回鄉,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園,拉近(突出/寫出)了詩人和延安的密切關系。

      又如:開頭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現出心臟的劇烈跳動;“莫把”,表現出急欲望見延安的心情;抒發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萬分激動的感情。

      學生自主合作

      預設引導:又如第一部分: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

      2、詩中運用到了哪些修辭手法,小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達效果。

      根據從 詩句中的可知,采用 (修辭手法),寫出了/表現了/突出了 。

      教師舉例——如: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從主觀感覺描寫客觀事物。“唱”、“笑”、“把手招”,擬人描寫“杜甫川”、“柳林鋪”和“紅旗”,表現出河流、村莊、旗幟也都熱情歡迎詩人等人的到來,體現了詩人故地重回的無限喜悅感情。

      學生自主合作

      預設引導——比興 如:第二部分中運用比興方法、排比修辭方法描寫當年延安生活。 “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興中兼比,以“樹梢”、“樹枝”、“樹根根”的一體關系,引起并喻寫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關系。“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興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媽”的奶長大,引起并喻寫出延安人民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興中兼比,以大生產運動中“東山”、“西山”的'茂盛莊稼,引起并喻寫出自己投身其中鍛煉、學習。

      預設引導——排比 以上這三個興中兼比的詩節,又構成排比的形式,逐節遞進地表現出詩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親密關系。

      預設引導——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條條……一座座……一盞盞……一排排……”寫出了延安變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給延安人民的財富。

      知識點學習:比興關系: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謂“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四、拓展探究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延安人民的什么特點?

      (熱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個年月,為了革命信仰,為了建設新生活,在老一輩的革命者們的精神教育和影響下,延安人民經過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斷的好起來,那么在今天,這種“延安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嗎?

      五、小結

      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內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一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

      朗讀這首詩結束教學。

      六、作業:

      1、課后背誦這首詩。

      2、完成課后練習。

      語文教案:《回延安》 4

      教學設想

      詩歌重在誦讀。通過朗讀,可以逐步由認知生字詞,深化到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將朗讀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或范讀,或齊讀,或分組讀,或對口讀,變化形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并由淺人深進行朗讀指導,啟發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最終培養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朗讀全詩

      要求通過多種形式反復地朗讀,引導學生逐步由表及里地體會到文章的形式與內容有關方面的知識要點。

      1、教師范讀全詩。

      (1)教師范讀。

      (2)疏通字詞障礙。

      參照教學設計(A)。

      2、學生初讀全詩,體會詩歌的基本特點。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2)要求學生說說:這首詩和自己以前所讀的新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處?

      (3)教師介紹信天游的基本特點。

      明確:①章法上:兩句一節,節數不定。

      ②韻律上:幾節一韻,或一韻到底。

      ③語言上:七言為基本句式,可長可短,靈活自由。

      ④藝術上:多用比興手法。

      對于比興的藝術手法,教師可以適當多加介紹,以幫助學生理解。

      三、學生再讀全詩,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

      采用問題組合的方式,讓學生逐步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1、問題組合一:

      (1)學生自行回想詩歌整體內容,然后思考: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2)概括各個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寫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體會:你認為洋溢于全詩中的感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2、問題組合二:

      (1)學生齊讀第一部分內容,然后標畫出表現詩人回延安心情的動詞

      (2)請選用其他意義相近的動詞來替換你所標畫的動詞,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內容,思考:詩人寫過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圖?

      (4)自讀第三部分內容,要求學生根據這一部分內容想像詩人與延安親人相見時的場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出來。

      (5)在寫與延安親人見面的場景時,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出這個熱鬧的場面的?

      (6)女生齊讀第四部分,然后從中選用一個詞語概括這部分的內容。

      (7)男生齊讀第五部分,然后畫出表明延安的歷史功績或者影響的詞語或句子。

      (8)回答:詩中寫道: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徒著咱英雄幾輩輩人這兩句話如何理解?

      3、問題組合三:

      (1)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怎么樣?請大膽談談你的看法。

      四、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

      由于這是一首民歌體裁的詩歌,在語言上有它自身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認真體會。體會時注意結合前面有關的介紹。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引入新課時的學習

      二、指導朗讀,要求讀出詩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學生朗讀全詩,然后教師引導評判朗讀在感情表達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2、介紹寫作背景。

      介紹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背景的把握,領會作者對延安的真摯感情,以理解詩歌中的情感,增強朗讀的情感表達力。

      3、學生自由地散讀全詩,要求盡量讀出感情。

      4、聽朗讀帶,比較自己與朗讀帶中的朗讀在感情方面的表達差距。

      有關朗讀的指導請參照教學設計(A)。

      5、指名學生朗讀全詩,或者學生齊讀全詩。

      學生朗讀后,教師注意及時準確進行評價,指出其中的優劣,進一步把握朗讀的要點。

      三、體會詩歌中修辭方法運用的效果

      1、學生默讀全詩,思考:這首詩運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確:主要有比興和夸張。特別是比興手法的運用,為詩歌增色不少。

      2、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詩句體會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的效果。

      四、學習遷移

      1、課前布置:上圖書館或者上網查找有關延安的資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學生講述與延安有關的故事或介紹有關延安的資料。

      3、要求學生在課后利用自己查找出來的資料,自由組合,510人一組,編一個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組編得好。

      語文教案:《回延安》 5

      一、明確目標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

      《回延安》是賀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參加“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時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離開延安。從1946年到1956年,其晨離開整整10年。

      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共寫了五個部分。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詩歌一般常識”導入,板書課題、解題、簡介作者。

      2.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有關字的正確讀音并體會感情;然后學生分讀,教師簡評朗讀效果。

      3.學生自擬、討論各部分的小標題,清理全文脈絡,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其余人輕聲跟讀。

      (2)要求學生找出用得準確、生動、傳神的.詞語,討論這些詞語的含義,分析作者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5.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讀第二部分。

      (2)結合預習提示討論重點詞語的含義,重點討論、分析第2、3、4節的意思以及比興、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二部分。

      6.學生自由朗讀第一、二部分,力爭能當堂背誦。

      四、總結、擴展

      詩歌第一部分通過“莫”“抓”“貼”“夢”“摟”“撲”等詞語,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踏上延安土地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與激動。第二部分憶當年,寫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對自己的養育,字里行間流露出無限熱愛、眷戀之情。

      語文教案:《回延安》 6

      【基礎知識點】

      1、了解“信天游”的特點;

      2. 理解詩人真摯熾熱的感情和詩的主題;

      3. 學習比興和夸張的手法,語文教案-回延安。

      【教學重點】

      體味滲透于詩句中的作者的真摯的感情

      【教學難點】

      擅用比興和夸張是信天游的一個特點,“比興”的學習是本詩的難點。

      【拓展環節】

      新詩創作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環節〗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由現代詩人吸收民歌營養而創作的一篇優秀作品。

      〖整體感知〗

      1. 教師示范朗讀,指導學生對詩作進行整體感知。

      2. 感知問題:這首詩有什么特點,試著用自己的話表達一下。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學習環節〗

      1. 關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陜北民歌的一種形式,它的曲調純樸、高亢、悠長,節奏自由,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回延安》。歌詞通常為兩句一段,長度由一段至幾十段不等,每段壓一韻。每句字數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為主。句中多用疊音字,修辭上多用比興、夸張等手法。

      2. 朗讀訓練

      (指導學生讀出的親切、熱烈、真摯情感)

      3. 討論學習

      朗讀這首詩,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看看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本詩的感情線索,是作者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

      4. 難點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比興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判斷 :樹梢樹枝樹根根,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語文教案:《回延安》 7

      題目:

      《回延安》

      課型:

      現代詩歌

      課時:

      2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信天游”這種民歌形式,體會詩的藝術特色。

      2、學習比興、夸張等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3、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作者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和感情線索,感受作者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讀重點語句,掌握作者抒發感情的技巧。

      教學難點:

      比興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賞讀入境

      1、導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歷史、陜北特色文化

      4、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5、讀準下列傾斜字的讀音并理解劃線詞語的意思。

      白羊肚手巾糜子腦畔上雞毛信赤衛軍

      二、悟讀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從哪些詩句讀出來的?詩人為何這樣作比呢?請結合具體詩句和詩人的經歷思考。

      2、詩歌五部分各寫了哪些內容?每部分內容分別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3、詩中哪些詩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過怎樣的方法傳達出這濃烈的.情感呢?

      4、這首詩在體現民族和地方風味上別具一格,本詩哪些地方體現了陜北特色?

      5、通過以上的學習,你能總結一下信天游的特點嗎?

      三、研讀展示

      與老師和同學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讀積累

      背誦本詩

      五、美讀運用

      模仿《回延安》嘗試寫一兩節“信天游”,注意運用比興手法并力求音韻和諧。寫完后與老師同學一起交流。

      語文教案:《回延安》 8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以陜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寫成的新詩,蘊含著豐富的感情,情真意切,明白曉暢。在教學時,可以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范讀、齊讀、分小組讀等,引導學生反復朗讀,以領會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真摯而熱烈的感情,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詩人熱愛革命圣地延安,熱愛革命事業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深刻領會“延安精神”以及詩人重返延安的激動心情;

      2.體會詩中運用比興方法和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現力量;

      3.理解“信天游”這種民歌形式,體會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了解詩人熱愛革命圣地延安,熱愛革命事業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深刻領會“延安精神”以及詩人重返延安的激動心情。

      【課前準備】

      欣賞陜北民歌信天游的相關視頻,了解陜北風土民情。

      查找資料,了解革命圣地延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情激趣,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請學生欣賞“信天游”歌詞,談一談信天游。

      小結“信天游”的基本特點:

      ①章法上:兩句一節,節數不定。

      ②韻律上:幾節一韻,或一韻到底。

      ③語言上:七言為基本句式,可長可短,靈活自由。

      ④藝術上:多用“比興”手法。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賀敬之:(學生查找和交流作者的經歷成就,能更好的走進作者,體會作者的情感。)這里運籌帷幄,作出了關系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這里孕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黨的傳家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受

      1.教師范讀。

      注意:朗讀時要有充沛而適當的感情,恰當地表現出作者的內心情感。

      學生邊聽邊圈畫不理解的詞語,掃清閱讀障礙。

      2.梳理詩歌各個部分的基本意思:

      第一部分,寫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情景;第二部分,回憶當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第三部分,寫與延安親人歡聚時的熱烈場面;第四部分,寫今天在延安看到的新貌;第五部分,歌頌延安城的光輝業績。然后討論確定。

      小結:回,憶,話,看,頌。

      四、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請一名學生朗讀詩歌第一部分,要求其他學生在聽讀時,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的。

      2.請學生標注出這一節中的動詞,提問:你認為,詩中最能表現出作者激動心情的動詞有哪些?

      明確:此類動詞有:抓,貼,摟,撲等。

      3.品味:如果將上述動詞做如下改動,體會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

      手捧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抱定寶塔山。

      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一頭擁在親人懷……

      明確:抓,原指手指聚攏,使物體固定在手中。這里有緊握不放的意思。“貼”是緊挨的意思,這里表現了詩人對延安親密無間和詩人珍愛延安土地的強烈感情。“抱”和“摟”都有以手臂圍住的意思,但“摟”表示大幅度動作,富有力度,反映出作者內心的激動。至于“撲”,更能體現出作者的內心,表達出詩人見到延安親人時極度的興奮和喜悅。而“擁”字顯現出的是一種柔情而已。

      五、學習詩歌第二部分

      1.學生齊讀詩歌第二部分。

      2.提問:這一節中直接表現過去生活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寫這些內容有什么作用?

      明確:描寫過去生活的句子有: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手把手兒教會了我,母親打發我們過黃河。

      這些內容,表明延安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哺育著作者長大成人,這就揭示了作者對延安的感激之情。

      3.學生展示朗讀詩歌第二部分。

      六、學習詩歌第三部分

      1.教師朗讀詩歌第三部分。

      要求:在教師朗讀時,學生想象作者與延安親人相聚時的情景。

      2.指名學生講述自己所想象的作者與延安親人相聚時的情景。

      要求學生注意從情景的特點、環境的渲染、情感的表達等角度進行表達。

      學生復述后,教師引導學生點評。

      3.教師補充:作者在表現這些內容時,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

      ①環境的烘托與渲染:“米酒油饃木炭火,團團圍定炕上坐。”寫出延安人的熱情好客。

      ②形象典型。詩歌選取了三代人的典型代表寫出了延安人的貢獻和成長。

      ③運用了夸張和比喻的方法。如:“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從側面反映了雙方相聚暢談的熱鬧氣氛。(提示筆記)4.學生齊讀詩歌第三部分。

      七、學習詩歌第四部分

      1.男生齊讀詩歌第四部分。

      思考:最能表現這一部分中心意思的句子是哪一句,關鍵詞語是什么?

      明確:表明中心意思的句子是:母親延安換新衣。關鍵詞語是:新3.延安的新面貌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請朗讀這一部分中的相關詩句加以回答。

      明確:具體體現在:一條條街道寬又平,一座座樓房披彩虹;一盞盞電燈亮又明,一排排綠樹迎春風……

      4.學生自由誦讀這一部分內容,體會作者感受到延安變化之后的喜悅之情。

      八、學習詩歌第五部分內容

      1.請一名學生朗讀詩歌第五部分。

      2.要求學生畫出其中的`地名。

      思考:作者突出這幾個地點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因為和這些地點相關的事物分別是“紅旗”“腳印”和“燈”,這些事物都具有特殊的意義,作者將這些連接在一起,體現了延安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的地位,進一步從革命歷史的角度歌頌延安的功績,使讀者在這些形象中感受到巨大的革命力量。

      3.詩歌結尾寫道:“身長翅膀吧腳生云,再回延安看母親!”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再”與標題和開頭部分的內容形成呼應關系。同時,這里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表達了詩人與延安的深厚情誼。

      九、小結

      1.“信天游”這一民歌形式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補充明確:信天游,又名順天游,是流行于陜北一帶的民歌,這種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一節(或一段)只有兩句,長的可以接連數十段,同用一曲調反復演唱,正所謂“信天游,不斷頭”。短的只有一節。無論長短都是本節押韻,因而形式活潑,節奏自由,常采用比興手法,多用疊字、襯字、鋪排等表現手法。誦讀歌唱時,有一唱三嘆回環飄轉的韻味和藝術魅力。

      2.體會詩歌中各種修辭方法運用的效果。

      明確:詩中多處運用了比興、夸張、擬人和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對表現詩歌內容和詩人的感情都有很不錯的效果。教師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分析。

      十、朗讀全詩

      1.朗讀提示:

      要注意兩句一韻的特點,讀出韻味,每小節停頓適當。

      五個部分,第一部分速度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動;第二部分,適當減慢,突出懷念和感激之情;第三部分,注意節奏的輕快,突出親切和熱烈;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色彩,突出喜悅、贊美之情;第五部分,注意朗讀時加強力量,以歌頌的語調將激情集中、強烈地表達出來。音量要適中。

      既要注意每一部分的特色,又要注意整體上的聯系和內容上的對照、比較,在朗讀時體現出詩歌內容的層次和感情的層次。

      2.結合朗讀提示,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3.指名學生朗讀。可以只讀其中的某幾節或某一節,不必全讀。讀后教師進行點評,以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詩歌內容和感情。

      最后可以編排朗讀展演:

      分段安排:第一部分——男生。第二部分——女生。第三部分——教師,第四部分——全體同學。第五部分——師生共讀

      全詩情感提示: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回延安、愛延安、會親人、逛延安、頌延安五部分內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使感情抒發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一頭撲進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

      十一、全文總結

      教學反思:

      《回延安》是新教材八年級下冊中的一首現代詩,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回延安——憶延安——說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內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八年級詩歌教學,應側重在指導學生如何讀詩,掌握讀詩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深入的欣賞,并在欣賞品析過程中培養能力。

    【語文教案:《回延安》】相關文章:

    《回延安》語文教案02-26

    回延安語文教案06-24

    《回延安》教案(通用18篇)01-17

    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回延安》公開課教案及反思05-12

    語文的教案01-09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4-05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4-02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09-17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經典)11-23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九九精品国产99精品 | 日韩免费码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欧美人妖另类激情综合 | 一本久久免费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1314 | 亚洲va欧美va国产v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