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小學美術教案匯編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美術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美術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在自然和生活中尋找各種形態的線條,使學生認識到藝術表現手法來自于生活,藝術中線條的存在使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2.認識不同形態的線條會產生多種感覺,提高學生發現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3.學習用線條的不同形態表現思想情感,探索藝術的共性。
教學重點
認識線條的不同形態
了解線條表現出的`情感,學會用線條的不同形態表達思想和情感
教學過程
1.游戲導入
每一位同學小時候大概都玩過這種游戲,它可以是一個人單獨操作,也可以是兩三個人共同操作。讓學生利用自己事先準備好的毛線,自由選擇游戲方式。在翻線的過程中要注意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線條變化的不同形式。
2.欣賞幻燈片
幻燈片的內容涉及到建筑、服裝、雕塑、動物等。
天安門城樓:紅柱子——豎線
民族舞蹈動作——波浪線
老虎虎皮——虎皮紋線
教師邊帶學生欣賞邊讓學生回答,這些線條的特點是什么,不同點表現在哪些方面?
3.讓學生觀察思考,在你的身邊,在大自然中,哪些方面存在著線條表現出的美。(可以將這些線條的存在形式進行分類)
例如,斑馬身上存在著線條的表現形式,(動物)竹林中也有線條的存在,(植物)還有北大橋、烈士塔等等(建筑物)
教師總結:
A.線條無處不在B.它可以分為視覺的和聽覺的線
指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視覺的線
4.學生思考,課本上《紅色娘子軍》和《飛天》都是舞蹈圖片,但它們給人的感覺確是不同的,這是為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去認識用不同形態的線條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
5.閱讀,閱讀課本30~35頁的圖片,欣賞圖片中指示的線條,并談一談自己的感覺。
6.聽文章畫線,要求學生用筆在紙上畫出如下意境:
平靜的湖面,沒有一絲風;
調皮的小鳥,投進了一粒小石子,湖面上泛起層層漣漪;
狂風掀起了一層巨浪。
7.作品展示,教師及時進行評價。
8.課堂作業。
可出示兩種作業形式,供學生進行選擇:
作業① 用線條作畫:我的生活(或情緒)。規則:老師請出一位同學,然后請他的好朋友用線條描繪出這位同學的心情。
作業② 用線條畫出我的爸爸或媽媽。課后把自己畫得畫帶給爸爸媽媽欣賞,并將他們的評語收進藝術檔案夾。
小學美術教案 篇2
教學目標:1.認識、了解水彩畫的新形式、新紋理特點。
2.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創新求變意識。
教學設計:1.通過欣賞范圖,指導學生巧妙選材,如利用報紙上的字母、電話號碼、照片作為作品中的特色紋理。
2.報紙材料輕,建議學生在制作時不要剪得太碎。
3.為了體現材料特點,提醒學生調色要淡,保持色彩的透明度。
教材分析:原湖南師大藝術學院張小綱教授的報紙剪貼水彩畫使我們感受到一種既現代又質樸的美。教材設計立足點是培養學生從平常的廢棄物品中發現美、創造美的意識,體會物品上面特有的紋理美感,進行再創作。教材內容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欣賞畫家張小綱的《海濱印象》。第二,指導學生掌握制作步驟方法。
教具準備:廢報紙,剪刀,膠棒,水彩畫用具
學具準備:廢報紙,剪刀,膠棒,水彩畫用具
教學過程:
1.用媒體展示畫家作品《海濱印象》。
2.介紹作者:原湖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張小綱,現在深圳工作。
3.學生分析作品的表現形式、制作方法、材料美與形式美感。
(1)表現形式:水彩畫。(板書)
(2)制作方法:剪、貼、畫。(板書)
(3)美感:既現代又質樸,體現了報紙特有的印刷紋理美和形式美
4.板書課題:報紙剪貼水彩畫
5.欣賞作品,分析怎樣巧用報紙,怎樣涂色。
(1)學生討論發言。
(2)教師。
A.作品用材特點:為了體現高樓一層層的結構,畫家剪貼時注意了利用文字的橫向排列;海上的山或島嶼則利用了報紙上的照片;深色的題頭邊框像海上遠處的輪船;利用文字排列比較稀疏的報紙剪貼白云。
B.學生的第一幅作業:作底色的報紙文字排列均勻,沒有標題或深色圖標。但房屋的屋頂、墻面利用了報紙上的標志、字母、數碼字和粗重的黑色邊。第二幅作品則全部利用報紙均勻的文字排列,適合表現藍天、白云、飛鳥。
C.涂色時用較淡的水彩顏色,以保留報紙的紋理美。同時,適當留白能表現畫面的層次美。(示范)
6.作業要求:制作一幅報紙剪貼水彩畫,題材不限,注意要表現報紙的.材料特點。
7.分發報紙材料,學生開始制作。
8.學生提問,教師解答。
9.:
(1)作業展示、講評。
(2)今天我們體驗了一次新形式的水彩畫創作。“繪畫藝術的創新求變是永恒的主題。”從不起眼的廢棄的物質材料上發現創造的價值,這就是創造美。
板書設計:
第三課剪貼水彩畫
(1)表現形式:水彩畫。
(2)制作方法:剪、貼、畫。
(3)美感:印刷的紋理美和形式美
小學美術教案 篇3
一、教材俯瞰山川分析
習慣于從一個相當固定的位置看待事物,俯瞰山川一般得到的印象總是相似的。但如果有意識地改變視角,重新審視眼前發生的變化,俯瞰山川即使平常一般的形象,也可能由于視覺方式的改變而展現出嶄新的景象,給我們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本課俯瞰山川從視覺藝術的語言運用介入,抓住從俯視到平視的變化,選擇祖國的美麗山川作為學習內容,在訓練和發展學生的視覺思維,建構和完善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俯瞰山川增強和激發熱愛故土的思想感情方面提出了新的學習任務。.
本課俯瞰山川根據學習需要設置了前后有著緊密聯系的兩個學習活動。“活動一”的設置為:“收集、欣賞各種航拍和俯拍的攝影作品,談談自己的感受。”為此,教材俯瞰山川呈現了《黃河彎道》、《大地的血脈》、《農田網絡圖》等優秀攝影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覺形象和美麗的畫面展示了祖國河山無比壯美的景象,可以借以引入教學。欣賞是本活動的著重點,在欣賞學習中應抓住主題、形式和藝術特點進行比較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深化認識并避免體驗活動停留于事物的表面。
“活動二”的活動設置為:“根據圖片畫一幅俯視角度下的景物。”教材提供了可資參考的圖片以及作業范例,并從表現方法的使用上給予適當提示。
在學法指導方面教材選用了兩組不同的圖片。俯瞰山川一組是兩張從不同視角拍攝的同一石頭組合,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告訴我們由于視覺位置的不同,即使同一組織,所發生的視覺變化也是如此地驚人。第二組是4張既有仰視也有俯視,畫面完全不同的圖片。通過小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屋”中則簡要說明了俯視運用于美術學習中的意義.提供了有趣的樣圖。
二、教學目標
培養發現的眼光,讓學生體驗視覺位置變化產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視的特點。
增強表現的能力,讓學生在臨圖改畫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表現手段。
激發愛國主義情感,讓學生從新的.視角出發,看美好山川。抒熱烈情懷。
三、教學思路
本課集體驗、欣賞、探究與表現于一體,學習內容所體現的綜合性比較強。區別于其他幾課,更重視改變學習者的固有觀念和習慣思維,教學實施方面應看重操作的可行性,在策略運用方面需激活學習誘因,挖掘學習潛能,總結學習經驗,采取一套靈活而講求實效的方法。在學習方式的轉變方面偏重于將自主與探究相結合,培養追求真善美的學習品格。
針對上述要求,可考慮將本課教學分兩課時進行。在教學準備方面,教師應預備精選的圖片、自制的小模型和其他用具,以及示范用材料。在教學條件較好的單位可根據教學需要編制用于本課教學的CAI。學生可根據課前布置尋找自己喜歡的圖片和相關學習用具。
第一課時教學活動的程序安排可設置為:故事引路,創設情境——觀察體驗,建立假想——欣賞圖片,陶冶情操——比較分析,探尋發現——總結規律,延伸發展。
“故事引路,創設情境”重在將學生引向一個想像的世界,改變平常的視覺位置,用“巡天遙看一千河”的眼光來重新認識眼前的世界,一開始便引導學生建立高視點、大視界的意識,先入為主揭示課題。在“觀察
體驗,建立假想”的教學環節建議教師使用根據需要制作的實物模型,縮大為小,幫助學生建立直觀印象,使他們從不同視角去體味視覺形象變化帶來的驚奇。并可插入嘗試性的繪畫活動,再以此為基礎假想山川景色在俯視狀態下出現的美麗形態。“欣賞圖片,陶冶情操”的教學環節則爭取擴充學生眼界,獲取審美體驗,感受不同條件下地形地貌的豐富表象。“比較分析、探尋發現”的教學環節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通過判錯肯定對俯視概念的確認,在對比中發現山地、平原的表征差異等,認識到美的多樣性和特殊性。“總結規律,延伸發展”的教學環節即在開放的課堂狀態中,通過討論、總結歸納俯視狀態下視覺感受的特點和規則,并將這種規律引入到美術學習中,可能帶來期望中的驚喜變化。做好從看轉入到畫的認識準備。
第二課的教學活動設置可安排為:說一說體會——看一看圖片——想一想畫法——試一試手段——評一評作業。
承接第一課時教學活動的延續。本課教學可從復習進入,即說一說通過上一課時教學獲取的體驗和認知,重在對規律的認識;在看圖片的學習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確立形的概念,提示表現方法的使用,比照教材使用的范例,說明從圖片到畫的轉換中,形式要素及其法則的運用,如有必要教師應做相應示范;想一想的教學環節應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分析畫面、把握重點、確定方法完成構思及動手作畫的認識準備;試一試手段則要求學生在自主表現中完成自己選定的作業,應鼓勵大膽表現,把個人從圖片分析中建立的認識用畫筆肯定下來,教師在學法指導時要注重學生對視覺狀態的正確表現;評一評作業可采用分組評定的方法,把討論、評議、展示結合起來,爭取把評議活動做得細致一點,這樣更有利于發現問題和培養良好的學風。
四、教學選擇
在教學資源相對貧乏,教學條件相對落后的地方,可考慮將“活動一”與“活動二”整合為一課時。據此情況應充分利用教材和身邊環境中可資借用的實物,化繁為簡,重點抓住視點變化與視覺反應及效果這個學習中的核心問題來開展教學活動。
在條件成熟且又允許的情況下,可組織學生登高覽勝,拍攝一些在自己視覺經歷中感受尤深的課外作業,引入課堂教學,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給人更深刻的體驗。在此基礎上去設想隨著視點的步步高升,假想中的畫面必然步步推移,因此而發生的變化一定是非常動人的。
五、教學建議
1.本課應重視教學材料的組織,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可將對比與分析相結合,著重解決平視與俯視兩種狀態下呈現的不同物象,幫助學生解決對漸高、漸遠、漸廣、漸模糊等視覺現象的認識和了解。
2.在媒體使用方面可以考慮多種視覺傳達方式的結合使用,以生動、準確甚至夸張的形象吸引學生,以利于體馬各行為,形成真切感受。
3.縮大為小或是小中見大都可以產生由觀感發生的聯想。把一種視覺現象轉變成為美術行為的.思考和表現,需要給學生說清楚一個道理,即畫面形成的美感同樣是需要通過一種適合表現的視覺傳達方式體現的。
小學美術教案 篇4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的藝術情感。
2.初步了解文學與美術兩種藝術形式的聯系。
3.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創作能力。
(二)作業要求:著色完成一幅詩配畫的作業,要求能以美術形象初步表
達自己對詩的理解。
(三)課業類別:繪畫創作課
(四)教學重點:學習詩配畫的方法,和這種藝術形式的知識。
(五)教學難點:學習詩配畫的方法。
(六)用具準備:
1.教師:范畫、教材、課件。
2.學生:書、彩筆、詩、扇子。
(七)教學過程:
第一節
一.組織教學:檢查用具準備情況及擺放。
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詩配畫
三.講授新課:
1.分析詩配畫的形式特點:
我們看到這種形式時,首先看到的`是畫面,其次是詩。因為版面上畫面占了主要位置,再加上畫面的色彩,使人最先受到感染的是畫面。所以詩配畫中畫面很重要,它比文字更形象更直觀。
2.詩配畫的方法:
首先要注意反復讀,并要弄清詩的原意、含意,在著手構思構圖。
3.詩配畫的表現形式:
詩配畫的表現方法要考慮畫的形式與詩的內容統一。
(1)古詩:國畫手法,體現民族民間特色。
(2)新詩:較新、較現代的表現手法,是其格調一致。(3)兒歌:兒童畫,大膽、夸張。
4.作業步驟:
(1)選詩:自己熟悉并喜愛的。
(2)構思:反復熟讀,領會之后進行構思。
(3)構圖:按照詩的主要含義,將主要內容置于畫面主要位置,并設計文字的位置。
四.學生創作,教師輔導:
學生構思、構圖。
第二節
一、組織教學:
檢查用具的準備及擺放
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詩配畫
三、講授新課:
1.描繪畫面:
(1)根據詩的內容,去選擇與詩相統一的手法。(2)兒童詩、浪漫詩可選擇多種表現手法,如工藝。2.著色:
色彩要與詩的內容、表現手法結合起來,以求得與詩的和諧統一。3.文字:
文字與畫面內容結合為一體,字體也要相當。(出示范畫講解)
四、布置作業,提出要求:
修改稿子,描繪著色完成畫面。
五.課堂小結:
1.作業展示,講評、欣賞。
2.收拾用具,注意衛生保潔。
3.下節用具:水粉用具、書。
4.下課。
小學美術教案 篇5
知識要素
濃淡墨的組合
技能要求:
用淡墨與焦墨表現文字的變化
教學目標
體驗與發現:體驗焦、淡墨的變化,發現漢字演變過程
實踐與創造:運用文字與圖形的組合成有趣的畫面
欣賞與評議:在欣賞與交流中感受書法的藝術效果
教學重點
淡墨與焦墨的運用
教學難點
文字與繪畫的組合
教學過程
一.觀察與嘗試
1.出示一些古漢字,猜一猜,認一認。
2.了解漢字豐富的內涵及其簡述其演變過程。
3.學生嘗試用一種字體書寫成語或名句。
二.欣賞與發現
1.欣賞由焦、淡墨完成的書法作品,談談自己的感受。
2.通過嘗試與交流,知道先畫淡墨,再寫焦墨所形成的濃淡層次。
3.討論文字與繪畫的關系,知道色彩的運用使畫面更生動。
三.討論與實踐
1.欣賞、討論同齡人的'國畫作品,感受筆墨變化。
2.小組交流自己的構思。嘗試運用文字與繪畫完成畫面。
①注意筆墨變化;
②大膽構思,聯想豐富;
③注意構圖飽滿。
四.欣賞與評論
1.展示作品,根據作業要求講評作業。
①自評:說說自己作品的得意之處;
②互評:談談你所喜歡的作品;
③教師:以鼓勵為主,表揚學生作業的獨創性。
2.交流對漢字的認識與感受。
【小學美術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美術教案教案01-07
小學美術教案06-12
小學美術教案(精選)07-05
[精選]小學美術教案07-05
(經典)小學美術教案10-08
(經典)小學美術教案11-28
小學美術教案【精選】05-29
小學美術教案(經典)03-05
(經典)小學美術教案06-27
(精選)小學美術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