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時間:2025-02-25 07:17:30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案(集合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物理教案(集合15篇)

    初中物理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2)通過自制彈簧測力計以及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愛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二、重點難點

      重點:什么是彈力,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難點: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三、教學方法:探究實驗法,對比法。

      四、教學儀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紙,彈簧測力計

      五、教學過程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學生實驗,注意觀察所發生的現象:

      (1)將一把直尺的兩端分別靠在書上,輕壓使它發生形變,體驗手感,撤去壓力,直尺恢復原狀;

      (2)取一條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長,體驗手感,松手后,橡皮筋會恢復原來的長度。

      (3)取一塊橡皮泥,用手捏,使其變形,手放開,橡皮泥保持變形后的形狀。

      (4)取一張紙,將紙揉成一團再展開,紙不會恢復原來形狀。

      讓學生交流實驗觀察到的現象上,并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分類,說明按什么分類,并要求各類再舉些類似的例子。(按物體受力變形后能否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一特性進行分類)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彈性;橡皮泥、紙等變形后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塑性。

      2、彈力

      我們在壓尺子、拉橡皮筋時,感受到它們對于有力的作用,這種力在物理學上叫做彈力。

      彈力是物體由于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力。并且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而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壓力、繩的拉力等,實質上都是彈力。

      3、彈性限度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不完全復原了。使用彈簧時不能超過它彈性限度,否則會使彈簧損壞。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

      它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

      2、讓學生自己歸納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使用測力計應該注意下面幾點:

      (1)所測的力不能大于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

      (2)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零點,那么應該調節指針的位置使其指在零點

      (3)明確分度值: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掛鉤輕輕拉動幾下,看看是否靈活。

      5、探究: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

      (四)課堂小結:1、什么是彈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彈力?

      2、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五)鞏固練習:

      1、乒乓球掉在地上馬上會彈起來,使乒乓球自下而上運動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發生了 而產生的。

      2、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 。它有一個前提條件,該條件是 , 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制作的。

      3、關于彈力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只有彈簧、橡皮筋等這類物體才可能產生彈力

      B、只要物體發生形變就會產生彈力

      C、任何物體的彈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彈力不可能無限大

      D、彈力的大小只與物體形變的程度有關

      4、下列哪個力不屬于彈力( )

      A、繩子對重物的拉力 B、萬有引力 C、地面對人的支持力 D、人對墻的推力

      5、兩個同學同時用4.2N的力,向兩邊拉彈簧測力計的掛鉤和提紐,此時彈簧測力計顯示的示數是 。

      (六)布置作業:

      六、課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進措施:

      附:板書設計: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2、彈力: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3、彈性限度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2、使用方法:(1)認清量程、分度值

      (2)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點

    初中物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3、知道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教學重點: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教學準備:

      天平砝碼,木塊2個,石塊2個,量筒,水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我們正是根據物質的這些特性來區分、鑒別不同的物質。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行相互區別、辯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這節課我們來學生物質的另一種特性——密度

      二、新課講解: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實驗:用天平測出木塊和石塊的質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測出木塊和石塊的體積。

      (2)分析數據

      a、木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b、石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c、木塊的質量跟體積比值不等于石塊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從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就是表示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符號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c、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題:一鐵塊質量是1、97噸,體積是0、25米3,鐵塊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鐵塊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義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與討論

      (1)對同種類物質,密度ρ與質量m和v的關系。

      (2)不同種類物質,密度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義。

      三、鞏固練習

      四、小結

    初中物理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一些實例了解質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及其換算。

      2.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學會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3.通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空間位置而變化的物理量。

      4.通過使用天平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質量的單位以及換算;

      2.學習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教學用具】

      大水泥釘、小水泥釘各一枚,訂書針一錠,天平。

      【教學過程】

      引導討論:

      (1) 一根大水泥釘與一根小水泥比較有何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都是鋼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鋼的量不同)

      (2) 一根訂書針和一錠訂書針比較有何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都是相同材料構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課本與課桌在構成上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質構成,但它們是不同物質構成的,物理書是紙等材料構成,桌子是木頭等材料構成,物理書要的材料的量沒有課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結:所有物體都由物質構成,一種物質能構成大小和形狀不同的物體,由于物體的形狀和用途不同組成它們的物質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1.質量的概念

      質量: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

      2.質量的單位

      (1) 講解:

      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符號Kg 常用的單位還有克(g)、毫克(mg)和噸(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補充:生活中斤、兩也是質量的單位,它在我國民間使用,不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

      (2)引導估測常見物體的質量 及小資料的講解。

      一只蘋果的質量 、你身體的質量 、

      一袋方便面的質量、一只雞蛋的質量

    初中物理教案4

      知識目標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會聚作用和凹的發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點、焦距和主光軸;

      (4)知道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各種,觀察凸和凹對光的會聚作用和發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注意觀察事物的本質特征,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通過對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的討論和演示實驗,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冰對準陽光取火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勵學生為振興中華努力學習。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介紹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及對光線的作用等知識,這些知識既是有關的基本知識,也是后面學習凸成像的準備。教材對主光軸、光心講得很簡單,僅使學生認識就行了。本節重點是講述凸對光的會聚作用,凸的焦點、焦距。對凹也講得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凹對光的發散作用。關于凹的虛焦點,可略講。

      教法建議

      本節教法應以實驗法為主,輔以啟發式教學法和討論法。應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討論分析實驗結果。

      教學設計示例

      一、難點分析

      1、凸和凹對光的作用

      講解凸和凹對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取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外,還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規律,參照下圖來進行分析。當一條平行于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由空氣射入玻璃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光進入玻璃以后又從玻璃射入空氣中,發生第二次折射,這時折射光線將遠離法線折射,兩次折射的折射光線都由玻璃三棱鏡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鏡厚的部分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對光會起聚作用。

      2、正確理解會聚和發散

      凸對光的會聚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凸以后會變得收攏些,但是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聚于一點。如下圖所示,以S點發出的光是發散光束,光經過凸折射后仍是發散的,并不能會聚,凸在這里的作用只是減弱了它的發散程度。

      凹鏡對光的發散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凹以后會更散開一些,但是散開不一定不能會聚,如下圖所示,從左側來的兩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沒有在S點會聚,而是在S會聚,它減弱了入射光的會聚程度。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當判斷對光束是起會聚作用還是發散作用時(或者根據給定的光束判斷的種類),一定不能僅僅依據折射光是否能會聚于一點來判斷的作用或種類,而應當對折射光束與入射光束進行比較,再依據前邊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課時安排

      1課時

      三、學生活動設計

      1、觀察凸和凹。

      讓學生觀察凸和凹,觀察各種形狀的凸和凹的實物及截面圖,進而通過提問,認識這兩種。

      2、通過實驗,觀察凸對光有會聚作用,凹對光有發散作用。

      3、觀察凸對光有會聚作用,凹對光有發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并通過分析進一步認識什么是會聚,什么是發散。

      4、利用光的折射規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通過三棱鏡以后的光路,從理論上弄清凸為什么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凹為什么對光起發散作用。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課題

      列舉放大鏡的鏡片、眼鏡的鏡片、照相機的鏡頭、幻燈機的鏡頭、以及電影放映機、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鏡頭。可以把教學內容事先繪制在膠片上用投影幻燈打在幕布上,方便課堂教學。

      2、新課教學

      讓學生觀察凸和凹,觀察各種形狀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狀,進而通過提問,認識這兩種。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引導同學先找出帶有共性的特征,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類別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儀打出如下六個的截面圖,

      使學生能明確辨別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儀打出下面的.圖,具體講解薄薄的含義。

      教師介紹光具座等實驗儀器及使用方法,應在演示臺上邊演示邊講解,講述中應強調以下幾點:

      (1)光源發出的光是平行光,從無窮遠射來的光是平行光,前邊所提到的太陽光也是平行光。

      (2)讓正對著射來的平行光,這樣入射光線將與主光軸平行,我們只研究與主光軸平行的光經過發生折射的現象。

      (3)注意觀察光線經過這兩類折射以后是否能會聚于一點。(指導學生注意調節光屏位置)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學生中巡視,并進行指導,實驗結束后提問。

      演示實驗可以用激光演示儀進行,如果沒有條件可以用煙箱,不論用什么儀器,都應使學生能清楚地觀察到,平行光經過前后光的傳播路徑。

      實驗進行過程中,可以邊讓學生觀察,邊提問學生,以引起學生注意。

      通過前邊的實驗同學們對光通過前后的路徑,以及兩類對光的作用有了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教師應通過圖形對這兩類進行對比分析。

      3、總結

      研究兩種及它們對光線的作用,尤其是重點研究凸對光線的作用。教師可提問學生,由學生總結發言,以利于學生的思考與理解。

      探究活動

      【課題】調查近視鏡和老花鏡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實驗分析近視鏡和老花鏡屬于何種,分析其對光線的作用。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初中物理教案5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理解平面鏡成像特點

      2.知道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潛望鏡、萬花筒的光學原理

      技能目標 學會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重 點

      平面鏡成像特點

      難 點

      “像”的概念,區別實像和虛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 光的直線傳播

      2. 光的反射現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導入

      學生 觀察課本P54照片

      設問 湖中的倒影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與湖面上的景物對稱?

      展示 表面平的鏡子、玻璃板、表面拋光的金屬板、平靜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產生與物體對稱的影子。

      這類反射面是平面的鏡子稱為平面鏡。

      三、新課

      (一)、平面鏡所成的像有什么特點?

      實驗1 內容 活動卡P35實驗1

      記錄 將蠟燭和蠟燭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連起來,

      量出蠟燭到鏡面的距離和蠟燭的像到鏡面的距離。

      結論 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實驗2 內容 活動卡P35實驗2

      觀察 比較描畫與原畫的大小、左右和朝向關系

      結論 虛像、對稱、大小相等

      練習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1.2.5.

      (二)、平面鏡中的像是如何產生的?

      閱讀 課本P54-P55

      發光點S發出的光束經平面鏡反射,進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都交于鏡面后的S。因為光的直線傳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線是從鏡面后的S發出的',好像S在發光,S實際沒有光線射出,它是發光點S在平面鏡中所成的虛像。物體上的每一點都會在平面鏡中形成一個相應的虛像點,在平面鏡中就形成了物體的像。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無關。

      演示 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利用物像對稱性先決定像點位置,任取兩根發散光線并畫出反射光線。(用虛線表示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

      提問 如果入射光線沿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入,情況會怎樣?

      練習 活動卡P36思考和討論1.2.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3.4.6.

      (三)、平面鏡的應用

      閱讀 課本P55

      平面鏡作用:1.成像2.改變光路

      練習 活動卡P37探究1.2. 3.

      小結 1. 平面鏡所成的像特點

      2. 平面鏡中的虛像的產生

      3. 平面鏡的應用

      作業

      活動卡P38家庭實驗1.2.

      板 書

      一、平面鏡成像特點

      1.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2.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二、平面鏡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鏡成像應用

      課后記錄

    初中物理教案6

      1、水的組成:

      (1)電解水的實驗

      a.裝置―――水電解器

      b.電源種類---直流電

      c.加入硫酸或氫氧化鈉的目的----增強水的導電性

      d.化學反應: 2h2o=== 2h2↑+ o2↑

      產生位置 負極 正極

      體積比 2 :1

      質量比 1 :8

      f.檢驗:o2---出氣口置一根帶火星的木條----木條復燃

      h2---出氣口置一根燃著的木條------氣體燃燒,產生淡藍色的火焰

      (2)結論: ①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

      ②一個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

      ③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據水的化學式h2o,你能讀到的信息

      化學式的含義 h2o

      ①表示一種物質 水這種物質

      ②表示這種物質的組成 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③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 一個水分子

      ④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的構成 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2、水的化學性質

      (1)通電分解 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應生成堿(可溶性堿),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應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資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蓋,但供人類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儲水庫。海水中含有80多種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 h2o ,最多的金屬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國水資源的狀況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業“三廢”(廢渣、廢液、廢氣);農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業三廢要經處理達標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處理達標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農藥、化肥,提倡使用農家肥;加強水質監測。

    初中物理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溫度的概念,知道溫度的常用單位和國際單位制中單位。

      過程與方法:了解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溫度計的過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1、體會對溫度進行準確測量的必要性,養成采集科學準確數據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液體溫度計的原理和攝氏溫度的規定。

      【教學難點】溫度計的使用。

      【實驗器材】各種溫度計各一只,演示溫度計一只,三只燒杯,分別盛冷水、溫水、熱水。

      【教學過程】

      設疑自探(一)

      水無常形,變化萬千,無處不在。

      云,形狀各異!似魚鱗,像城堡。你是否知道,讓人浮想聯翩的云從哪里來?

      雨,時而悄然無聲,時而瓢潑傾盆。他來自何處,又落向何方?

      雪,使大地“銀裝素裹”!傳說雪花來自天上“婆婆”的羽毛枕頭,你相信嗎?

      解疑合探(一)

      1、水變化萬千,它不僅可變成云、雨、雪,而且還可以化為露、霧、霜等,那么自然界的水是怎樣循環的`呢?讓學生討論,看教材p3.

      2、將冰放入水壺中,然后加熱,觀察冰的變化。

      不斷加熱,水沸騰后,用勺子靠近壺嘴。

      通過觀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找學生總結:水有三種狀態——固態、液態和氣態。

      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稱為物態變化

      設疑自探(二)

      1、什么是溫度?符號?

      2、生活中常用的溫度單位及單位符號?

      3、攝氏溫度是怎樣規定的?

      4、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怎樣讀?

      5、還應了解自然界中哪些溫度值?

      6、國際單位制中溫度的單位是什么?它與攝氏溫度的關系是什么?

      解疑合探(二)

      〖演示〗請一位同學將手伸入三只分別盛冷水、溫水、熱水燒杯中并說明感覺。

      教師:從這個實驗中可知憑感覺來判斷物體的溫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準確地測量物體的溫度需要使用溫度計。

    初中物理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伏安法測電阻的原理,會用伏安法測電阻,加深對電阻概念的理解。

      (2)能正確畫出伏安法測電阻的電路圖,并按電路圖連接實物電路。

      (3)學會正確選擇電壓表量程,并用試觸法確定電流表的量程。

      (4)理解小電燈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2.過程與方法:

      設計實驗電路圖,并且比較各個電路圖的優缺點,從而確定本實驗用哪個電路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實驗的熱情,產生探測未知電阻阻值的欲望,積極動手操作,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做好實驗的科學態度,感受用物理知識成功解決問題的喜悅。

      二、設計思路

      用伏安法測電阻屬于歐姆定律變換式的具體應用,對于加深學生歐姆定律和電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同時又給學生提供了綜合使用初中常用電學器材的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本節課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如何測量一個定值電阻的阻值”問題后,由學生設計實驗,通過交流和討論發現,應該用有滑動變阻器的電路圖進行實驗,好處是可以通過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并設計出實驗表格;第二部分準備需要哪些器材,了解實連接圖如何連接,并根據實物圖說出實驗中的注意點,為下面的實驗做好準備;第三部分開展實驗,先進行定值電阻阻值的測量,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討論為什么電阻兩端的電壓變了,通過它的電流也變了,電阻幾乎沒變?第四部分,仿一仿,開展實驗測量小電燈的電阻的測量,討論為什么小燈泡阻值變化比較大?從而分析出小電燈不需要求平均值。兩個實驗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電阻概念的理解。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能夠設計電路和表格。

      2、難點:分析出燈絲電阻受溫度的影響。

      四、實驗器材:

      每組配備干電池兩節,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開關各1件,待測電阻一只(5歐或10歐,其電阻值用不透明白膠布粘封,并標以Rx字樣。要求學生暫不揭開。),導線若干條,小燈泡(2、5V)。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憶一憶”)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電學中的一條什么重要規律?歐姆定律的表達式如何寫?(學生回答略)

      (“想一想”)

      師:怎樣利用歐姆定律測量導體的電阻?引出本節。 板書:(第四節 歐姆定律的應用 測電阻)

      (二)進行新課

      (“動一動”)

      1、設計實驗

      (1)測量電阻的方法

      師:同學們說說看,你準備如何測量電阻的阻值?板書:(一)測未知電阻Rx

      答:用電壓表測電阻兩端的電壓,用電流表測通過它的電流。

      (2)問:實驗的原理是什么? 板書:實驗原理

      答:根據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計算出它的電阻。 板書:R=u/I

      (3)問:根據同學所說的方法,你們能否設計出實驗電路圖? 板書:實驗電路

      學生設計,教師巡視,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幾張電路圖實物投影,師生共同評價。

      師:這是同學們設計的電路圖,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哪幅電路圖更好一些,好在哪里。(提醒:實驗中總是有誤差的,為了減小誤差,我們應該怎么辦?聯系前面學的一個重要的器材,如何改進?) 投影正確的實驗電路圖

      (“考一考”)

      師:滑動變阻器起到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投影:①改變待測電阻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它的電流,多次測量取平均植,減小誤差。②保護電路

      (“探一探”)

      2、實驗準備

      (1)需要哪些實驗器材?板書:實驗器材

      電源(干電池2節)、電流表、待測電阻R 、滑動變阻器、開關、電壓表、導線若干 (投影)

      檢查和認識自己小組的實驗器材。注意認清哪個元件是待測定值電阻Rx。

      (2)設計表格 板書:設計表格

      提醒:要測哪些物理量?計算什么?表格需要幾列幾行?

      學生設計,教師巡視,實物投影并作出評價,強調表格的規范,并讓學生完善自己設計的表格。

      問:三次測量的平均值放哪里?

      引導學生在表格后加一列平均值,為了計算方便,可以調節電路中的電流為整

      數值(投影完整的實驗表格)

      實驗次數 電壓

      U/ V 電流

      I/ A 電阻

      R/ Ω 電阻平均值

      R/ Ω

      (3)連接實物圖(根據所設計的電路圖連接)

      師:請一位同學到屏幕上將電路圖連成實物圖,其他同學在下面觀察是否正確,若有錯誤的地方,請同學們糾正。

      (4)實驗注意點 板書:實驗注意點

      師:請同學們說一說,實驗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學生要進行討論,師生共同總結實驗的注意事項:(1)連接電路時開關應該斷開(2)滑動變阻器應該一上一下接,實驗前將阻值調到最大處(3)電流表,電壓表的量程選擇 (投影)

      (5)這個實驗需要哪些步驟? 板書:實驗步驟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①按電路圖連接電路。連接電路時開關應是斷開狀態。

      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電阻值位置。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正負接線柱要連

      接正確。電壓表使用0~3伏量程,電流表用試觸法確定量程。

      ②檢查電路連接無誤后,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改變電路中的電流,觀察電流的示數為0、1A,0、2A,0、25A時電壓表的示數記錄在表格中。

      ③根據記錄的三組實驗數據分別算出未知電阻的三個值。為了減小誤差,算出電阻的平均值,作為被測電阻的阻值。

      ④實驗要求:積極動手,按要求操作,記錄數據、計算結果要實事求是。實驗完畢要整理好儀器。

      以上內容,邊講邊投影

      (“做一做”)

      3、實驗探究(伏安法測電阻)

      教師巡視,指出學生在操作中有問題的地方

      (“比一比”)

      哪個小組的實驗規范 準確 迅速

      4、分析與討論

      實物投影學生的.測量結果。揭開定值電阻Rx上的封條,核對自己測試結果的正確性。

      思考:你測量的電阻值為什么和定值電阻上標出的數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實驗電路和儀表造成的誤差。

      (“議一議”)

      分析:1、為什么電阻兩端的電壓變了,通過它的電流也變了,電阻幾乎沒變?

      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不隨電壓和電流的變化而變化。

      (“仿一仿”)

      小電燈也有電阻,將待測電阻R換成小電燈,仿照剛才的實驗測小電燈的電阻。

      注意:加在小電燈兩端的電壓不要超過小電燈上所標注的電壓

      實驗時,觀察小電燈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溫度

      板書:(二)測小電燈的電阻

      匯報測小電燈的實驗數據和實驗結果,然后帶領學生進行分析:

      2、為什么小燈泡阻值變化比較大?

      這似乎與剛才的實驗結論優點矛盾,誰來分析一下這是什么原因呢?

      小電燈的燈絲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進行工作的,電燈越亮,燈絲的溫度就越高,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有的材料受溫度影響較大,有的幾乎部首影響)

      問:對于小電燈的燈絲,他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求出小電燈阻值的平均值是否有意義?表格中還有必要寫平均值嗎?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

      檢查儀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擺放。

      (三)課堂小結

      (“談一談”)

      師:這節課有哪些收獲?

      師:通過這節課,我們懂得了如何去測量一個未知電阻的阻值和小電燈的電阻,并且根據所測出的實驗數據機進行分析比較,得出了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會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四)布置作業 :完成本節實驗報告。

      (五)說明:本節實驗要引導學生按實驗的目的,完成電路設計、器材選用、實驗步驟、設計表格等項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六)板書設計

      四、歐姆定律的應用

      (一)測未知電阻Rx

      1、原理:歐姆定律的變形式:R=u/I

      2、電路圖

      3、實驗器材

      4、設計表格

      5、實驗注意點

      6、實驗步驟

      (二)測小電燈的電阻

      方法:伏安法測電阻

    初中物理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現象.

      2.理解定律,能應用反射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來解釋一些簡單現象.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總結得出定律,培養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對定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光路圖的應用,逐漸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生動有趣的光學現象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由我們能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引入現象,然后轉入研究規律,通過實驗總結出定律,并指出光發生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隨后介紹了光的兩種反射現象: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時說明我們能從不同方向看到物體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節學習的重點是理解定律,難點是正確確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過實驗總結出反射規律.

      教法建議

      1)研究反射規律的實驗盡可能準確,這是上好這一節課的關鍵.

      讓學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關系,對學生總結定律很重要.雖然誤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關系,這個實驗的準確度非常重要,做好這個實驗能為學生總結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礎.

      2)要給學生樹立空間的概念

      由于我們把定律最終落實在紙面上的光路圖,很容易造成學生的錯覺,認為光現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識的借助立體模型或微機模擬使學生形象的認識光現象的空間感.

      3)通過實驗幫助學生對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語言要準確,要注意入射光與反射光,入射角與反射角的因果關系.

    初中物理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于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于初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并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并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組織學生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會正確讀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彈簧秤、木塊、長木板、一根頭發、拉力器

      教學設計示例

      (一)引入課題

      測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為了直觀,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彈簧為什么伸長了?

      2、兩位同學拉彈簧時,彈簧的伸長相同嗎?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學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歸納:拉力使彈簧伸長;拉力大小不同,彈簧的伸長不同;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大。利用彈簧的伸長可以測量力的大小。

      由為什么彈簧伸長的長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二)新課教學

      1、力的單位

      教師可直接向學生說明國際上通用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教師可以準備兩個普通雞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

      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2、彈簧測力計

      有了力的單位還不夠,要測量力的大小還需要有測量工具。測量力的工具是測力計,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1)彈簧秤的原理

      教師可準備一個彈簧,找學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彈簧。

      教師講解:我們知道,彈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長,拉力越大,彈簧伸長的越長。彈簧秤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

      (2)彈簧秤的構造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3)學生實驗:練習使用彈簧秤

      讓學生先閱讀課本實驗部分,然后按步驟進行實驗,并把數據記在筆記本上。實驗中教師巡回檢查,及時解決問題。

      彈簧秤的量程:_______。

      最小分度:_______。

      水平拉木塊的力:_______。

      在斜木板上拉木塊的力:_______。

      拉斷頭發的力:_______。

      教師在總結學生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解。同一個木塊在空中靜止和勻速直線上升時,拉力大小相等。拉著木塊在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時所需要的力遠比拉著它勻速上升時的拉力小得多。正因為這個道理,很多沉的東西我們搬不動,但是可把它推動。人的頭發的強度隨人的年齡大小而變,成年人的頭發強度大,小孩和老人的頭發強度小。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三)總結,擴展

      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科學家胡克和牛頓的生平,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探究活動

      測力計的發展

    初中物理教案11

      【 教學目標 】

      1.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彈力;

      (2) 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3) 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4)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經歷實驗分析過程。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 教學重點 】

      力的測量原理。

      【 教學難點 】

      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一、彈力 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跳水,蹦床,蹦極,射箭 …… 學生觀察實驗,對彈力有了初步認識。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1)鋼尺壓彎反彈;

      (2)拉伸或壓縮彈簧。 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對彈力進一步了解。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彈力概念。

      回憶力的作用效果,悟出發生形變的物體會對施力物體產生作用力,即彈力。

      二、測力計及其使用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 學生實驗:拉伸彈簧,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說明彈簧測力計原理:在一定范圍內,受到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學生知道彈簧測力計原理。

      投影儀展示彈簧測力計,請學生觀察,介紹彈簧測力計結構:

      (1)最大刻度的意義;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調整。 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結構。

      投影儀展示各種彈簧測力計。

      老師講解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其注意事項:

      (1)如何調零;

      (2)測量范圍;

      (3)測量方法(伸長方向與測量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并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 學生實驗:

      用彈簧測力計測鉤碼重量;

      用彈簧測力計測自己的一根頭發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與同學進行比較。

      三、實驗探究 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拔河,牛拉車 …… 等圖片;

      提問:以上兩邊的力相等嗎? 學生觀察錄像,思考。

      引導學生做教材25頁圖8-3-8實驗并填空。

      學生做書上實驗,補全結論。

      引導學生對拔河、牛拉車進行分析。 學生分析討論總結: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一個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課堂小結 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師講解,以及學生自己動手試驗,使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彈力,掌握了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用法;通過實驗探究對相互作用力的關系有一定了解。

      五、課堂作業 課后發展空間中的練習

      【 實踐活動 】

      課后“發展空間”中的.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 教學反饋 】

      本節教學活動應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在參與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觀察中思考、學習。

    初中物理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及三者間的關系;

      (2)能區別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知道機械效率的定義;

      (4)機械效率的表達式.理解機械效率總小于1;

      (5)會用公式計算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6)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標

      (l)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概括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實驗操作能力:包括組裝滑輪組,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刻度尺等能力,提高機械的效率。

      3、情感目標

      (1)、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熱情,加深理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互相交流的素養。

      二、實驗器材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刻度尺、鉤碼、彈簧秤、鐵架臺,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兩個定滑輪和兩個動滑(一大一小)輪組成的滑輪組,長1米的.細繩2根。

      三、教學方式

      引導探究式教學

      教學過程

      師生互動

      教學目標

      活動1

      復習提問

      一、回顧-----各種簡單機械

      1、 省力費距離的機械;

      2、 費力省距離的機械;

      3、等臂杠桿。

      1、使學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機械;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機械的結構;3、為導出“機械效率”作準備。

      活動2

      猜想

      二、猜想----比較直接對鉤碼做功和使用機械對鉤碼做功的大小?

      1、教師演示兩種做功形式并提出問題;

      2、學生猜想,比較二者做功大小。

      1、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活動3

      制訂計劃進行實驗

      三、探究-----W總和W有的大小

      1、學生動手做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師設計實驗方案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證據和計算;

      3、學生陳述自己的猜想和證據是否一致,物理教案《提高機械的效率》。

      1、會動手實驗;

      2、會收集數據并進行計算;

      3、

      活動4

      分析論證

      四、分析-----W總〉W有的原因

      1、 機械本身有重力;

      2、 摩擦阻力;

      結論:1、有用功(W有用):利用機械工作時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用=G·h

      2、額外功(W額外):對人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額外功;W額外=W總-W有用

      3、總功(W總):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叫總功;W總=F·s W總=W有用+W額外

      4、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公式:

      5、機械效率沒有單位,永遠小于1。

      1、能對自己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論證。

      2、理解各概念的含義。

      活動5

      應用

      五、觀察----一些機械的機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動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1、小組討論;

      2、學生各抒己見;

      3、老師進行提示和小結。

      1、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

      活動7

      設計與評估

      七、探究----設計改變機械效率的方案?

      1、每組設計一個提高或降低機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師對學生設計的方案進行分類;

      3、學生陳述能提高或降低機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師總結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1、會設計一種或幾種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案;

      2、能理解機械效率中改變機械效率的原理。

      活動8

      交流與提高

      八、交流----

    初中物理教案13

      初二是物理學科開始學習的起始點,更是一個關鍵點,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從心理上重視。在如今素質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作為實施者——教師,則更應該積極探索以適應新教材的改革,社會的需要。激勵是指激發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通過激勵使人在某種內部或外部刺激的影響下,始終維持在一個興奮的、積極狀態之中。因此在素質教育中實施激勵性教育是勢在必行。在初二物理教學中筆者積極探索激勵性教育,發現激勵性教育在物理教學中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勵性教育是指:用激勵性語言、行動去觸動心靈的心理教育。其宗旨是以“情”為主體,感化或促進提高。筆者通過實踐、反復調整、修正,最后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包括:①啟發式教學、獎勵式授課。②層次性、漸進性提問與追問。③贊許式評價。

      一、啟發性教學、獎勵式授課: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45分鐘,使這45分鐘高質量高效率!

      1指導學生如何預習新章節。預習是學習好物理的起點,首先通讀全文找出重點,用紅筆將重點畫出來,并將這些重點記在預習本上。其次,尋找疑點也是預習的精華,是經過反復思考,依然尋找不到解答的知識點,將這些疑點都寫在疑點本上,并用紅筆勾畫出,作為標記,上課要注意聽。再者,將預習到的知識和后面的小試驗小制作聯系起來,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鍛煉自己的動手與動腦、邏輯思維、判斷能力。最后,做一下預習反饋,將本、書合上,分析這一章節講了什么,頭腦中要有一個知識網絡,并和相應的習題做一下對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用鉛筆寫)

      2授課過程以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為主線,以教與學為重點,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變被動接受和管理為主動參與,實行導向、導航、導演、引導、指導、輔導,領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領著知識走向學生。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而不是單純品嘗前人創造的成果。教學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啟發式、實物式、對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講述中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學生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如在講蒸發時,首先將一塊濕布在黑板一側抹一下,然后對同學們講,一會兒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干了”同學們異口同聲,繼而引出蒸發。

      二、層次性、漸進性提問與追問:

      提問的技巧對于激勵性教育來說,也是功不可沒。因為對于一個學困生,如果提問比較難或太容易,他們會覺得是在故意羞辱他。因此,提問的同時應掌握一個度。例如在學習凸透鏡成像時,首先問一個好

      學生,透鏡分為幾種?“凸透鏡、凹透鏡。再問一個學困生,“凸透鏡具有什么特點?”此時,筆者拿一個凸透鏡,放在陽光下,使陽光經透鏡聚焦于火柴或一張白紙。“聚光。”“好!你真棒!那么你再告訴老師,凹透鏡呢?它的特點正和凸透鏡相反,對嗎?”“發散。”“這節課內容只要你好好聽,你一定會。最后我要提問你幾個問題。你先記好了。”講完之后,再問他,照相機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遠景,你該怎么辦?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總結自然留給了那些聽明白的同學。這樣先提問講后再回答的措施,調動了他的信心與積極性,以及對物理的興趣與愛好。

      三、贊許式評價:

      無論在哪些方面,盡量去挖掘學生們身上的優點,鼓勵他們的信心,并給以贊許式的.肯定。“優點單”就是一個很好的措施,使每個學生看到了老師與身邊同學的評價,自己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還有這么多本事沒有發揮出來,我也能行。其中同學們對一位學習特別差、紀律特別差的學生的意見至今記憶猶新,“學習成績差,不一定代表你笨、沒有創造力。記得嗎?1千米=1000米,你不就回答對了嗎。再有,在學習簡單機械時,杠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你找的不是都比較準嗎?你紀律不好,為什么不嘗試一下換位思想呢?老師、同學相信你,你一定能克服。盼著你的捷報早日傳來。”“雖然你紀律不好,但你在運動會上為咱班贏得了榮譽。全班感謝你。假如今后,你不再搗亂了,相信你會贏得更多的掌聲。”“真的很希望你努一把力,別給咱班拉分”……記得當時的他非常感動,原來他在老師、同學們的心中,并不是一個什么都不行、無可救藥的學生。有了自信,提高了學習的勁頭。從那以后,發現認真交作業的有他,認真回答問題的有他,問問題的有他,他進步了。記得在學完杠桿的應用,他拿來筷子、鉗子、剪刀、鑷子、指甲刀、瓶起子,然后問:“這些是不是杠桿?是什么杠桿?”“你能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真好。現在我們共同分析一下,找一下支點、動力、阻力,畫力臂。”正是這簡單的評價,贊許式的肯定使他的成績突飛猛進。

      總而言之,激勵性教育是一種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方面。在實施激勵性教育的同時,時刻銘記著以師生的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為核心,時刻銘記著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再是“工頭”,不是領導,不是嚴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是導師、朋友、助手和楷模。本著這個原則,激勵性教育初探又上了一個新臺階。讓激勵性教育發揮出它的價值,使億萬人的心共同為祖國的明天而跳動。

      時代在進步,在發展,作為物理教師的我們,有責任為教學的改革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時,那么你就融入了為教育事業的改革、教育事業的發展的一個大熔爐中,通過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錘煉、敲擊、磨礪,反復地調整、聚焦,同步共振,一次次地提升、放大,就能產生強烈的核裂變效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放射出灼目的光華。

    初中物理教案14

      一、設計思路:

      1、指導思想:物理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親身體驗,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物理教學中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發展能力,最終目的培養學生終身的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節課處于蘇科版九年級物理上冊第十二章第四節。本章整體學習能量知識,前面學習了《機械能》、《內能》。這一節是將機械能與內能進行結合,學習兩種能量的轉化及生活應用。同時本節也是對改變內能的方式的補充,所以學好前三節知識是前提,學好本節知識是對前面知識的提升和應用。

      3、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通過探究實驗,知道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

      2、通過視頻了解熱機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沖程內燃機工作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過程方法目標:

      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及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

      1、了解內能的利用在社會發展的意義

      2、通過探索性實驗,提高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養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本節重點為:認識到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內能的轉化過程。難點是:通過觀察、分析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實例,知道熱機的工作原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實驗現象的分析不會時,教師要為學生搭建一些問題臺階,幫助學生逐步通過現象分析到本質。在對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情況分析時(外界對物體做功時內能增加;物體對外界做功時內能減小)通過實驗歸類,進行突破。對熱機的工作原理這個重難點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刺激:有視頻、有自主學習課本、有問題引導合作討論、有模具針對點觀察(曲軸的`轉動情況)。調動學生的各種學習機能來主動學習。

      5、教法設計:

      實驗探究法、視頻輔助法、指導讀書法、問題引導法。運用實驗探究法能更好的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同時還能讓學生親身體驗。視頻輔助法把不容易展現的汽油機工作過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給學生,彌補了模具小、可視性差的缺陷。指導讀書法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閱讀課本時教師通過問題引導,使自主學習更具指向性,目標性更強。對學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識點教師通過針對點專門突破講解。

      6、學法設計:實驗法、觀察法、閱讀法、討論法。這些方法的應用都是為了讓學生限度的參與教學,做學習的主人,自己參與,自己解決。

      二、教學準備:利用鐵絲、鉛筆、圖釘等隨手可得的器材讓學生動手體驗做功可以改變物體內能。演示兩個實驗空氣壓縮引火儀、電子式火花發生器、酒精、小瓶,學生體會歸納內能與機械能的轉化。利用汽油機模型、觀看汽油機工作視頻,物體與視頻資源結合,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學習。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新課引入

      ppt圖片導入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是什么?

      圖片情境導入:為什么汽車高速行駛時,輪胎的溫度會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轉化的?

      尋找圖片中改變內能的方式,復習回顧舊知

      復習舊知,引出新課題。

      二、新課教學

      1、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

      活動與演示:

      (1)把圖釘按在鉛筆的一端,手握鉛筆使圖釘在粗糙的硬紙板上來回摩擦,用手觸摸一下摩擦的地方,有何感覺?圖釘的內能變化了嗎?

      (2)小組活動:彎折鐵絲十余次,用手指觸摸一下彎折處,有何感覺?鐵絲的內能變化了嗎?

      (3)學生演示:空氣壓縮引火儀,你看到了什么現象?

      提問:在剛才的活動中,物體增加的內能從何而來的?能量是如何轉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時,物體的機械能減少,內能增加,即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板書: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做功

      提問:(1)采用哪些辦法可以使鐵絲溫度升高內能增大?這些方法中,哪些是采用熱傳遞的方式改變物體的內能的?哪些是通過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的?

      學生舉例,如:放在太陽下曬;在石頭上摩擦;放在熱水中燙;放在火上燒;用錘子敲;用力反復彎折等。

      (2)僅憑鐵絲溫度升高內能增大這一現象,能否斷定是通過熱傳遞方式還是做功方式來實現的?(做功與熱傳遞的等效性)

      (3)你能再舉一些通過做過來改變物體內能的實例嗎?(鉆木取火;飛船自由下落時溫度升高;)

      區別:熱傳遞方式是內能的轉移過程,能的形式沒有變;而做功方式是機械能向內能的轉化過程,能的形式已經發生改變。

      2、熱機

      (1)熱機中的能量轉化情況

      演示:演示點火爆炸實驗。

      《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分析能量轉化情況:化學能內能機械能

      結論:酒精燃燒后的燃氣對外做功,燃氣的內能減少,轉化成機械能。

      (2)汽油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熱機:是將燃料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裝置。

      觀看視頻:汽油機的工作過程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設問:

      (1)汽油機的主要結構是哪幾部分?名稱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機完成一個工做循環要經歷幾個沖程?分別是什么?

      (3)每個沖程的特點是什么?(從氣門的開閉和活塞的移動角度分析)

      (4)這四個沖程都有能量轉化嗎?如果有分別是怎么轉化的?

      (5)汽油機完成一個工做循環曲軸旋轉圈,活塞往返次,四沖程內燃機只有________沖程對外做功,其他三個沖程靠_______完成。

      第5個問題教師利用模具進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來考察對汽油機的學習效果,用超鏈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閱讀:了解熱機的發展歷程。向學生補充一些蒸汽機、燃氣輪機、渦輪噴氣發動機、火箭發動機的初步知識。

      4、小結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

      做一做

      看一看

      學生思考,內能的增加是通過什么方式?

      歸納這三個活動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對物體做功

      學生舉例

      指導學生總結熱傳遞與做功改變內能時的區別。

      分析能量的轉化情況

      思考:與前三個試驗的區別是什么?

      學生看視頻

      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后經過小組討論再回答

      學生自主學習,互動交流后填寫答案

      通過多個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并歸納總結。注重知識的獲得過程。

      三個活動分別對應:克服摩擦做功、壓縮做功,讓學生總結共性,學會歸納的方法。

      讓學生明白:新舊知識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進行歸納,尋找異同

      由點火爆炸試驗引出熱機,同時與前面知識做一對比。讓學生分清機械能與內能轉化包括兩種情況:外界對物體做功與物體對外界做功

      先通過視頻讓學生對汽油機有一個整體認識

      再通過問題驅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尋找答案

      課堂練習

      1、如圖所示是熱機的四個沖程,其中屬于做功沖程的是( )

      《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

      2、汽油機工作過程中,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的沖程是( )

      A.吸氣沖程B.排氣沖程C.做功沖程D .壓縮沖程

      3、汽油機在壓縮沖程中,工作物質被壓縮,氣缸中氣體的( )

      A.壓強增大,溫度降低B.壓強增大,溫度升高

      C.壓強減少,溫度降低D.壓強減少,溫度升高

      作業布置

      練習冊21頁1-----10題

      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教案15

      教學目標

      了解內能的實際利用,知道內能的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的學習,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

      情感目標

      聯系能量轉化和守恒的關系,感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建立發展的觀念

      教學建議

      本節的教學要注重科技和社會的聯系,避免孤立的學習,要注意聯系實際和社會實踐.

      在內能的利用的發展上,可以提出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師提供的一些資料學習.

      環境保護的學習,可以教師提出課題,學生查閱資料,從信息中學習,提高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課題】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重難點分析】利用內能造成的環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護環境的措施及其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方法1、學生閱讀教材,教師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內能利用及環保有關的材料,教師提出一些問題,學生閱讀時思考,可以有: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什么;大氣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決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國利用內能的發展歷程是什么;各種內能的利用方式對環境保護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采用實驗探究和信息學習的方法.實例如下

      實驗探究:調查附近的工廠在利用內能進行生產上是如何進行的,對于環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減小對環境的影響.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寫出調查報告,分析的結論等.

      實驗探究(另一例):調查社區中是如何利用內能的,調查本地區近三十年中利用內能來取暖的發展情況,咨詢和分析現在的取暖和今后的發展方向.同樣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調查報告和結論.

      信息學習:網上查閱有關內能的利用,環境保護,及內能利用對環保的影響等方面的資料,并得出自己的結論,小組討論.這種學習是為了形成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板書設計】

      第六節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1.內能的利用

      2.環境保護的問題

      探究活動

      利用信息學習: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課題】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流程】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物理教案-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參考方案】嘗試對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發表自己的見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夠材料的基礎上分析。

      【備注】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現共性和差異。

      3、發現新問題。

      物理教案-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初中物理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初中物理教案07-17

    初中物理教案(精選)02-20

    初中物理教案03-09

    初中物理教案03-22

    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詳案范文11-19

    初中物理教案優秀09-01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11-05

    初中物理教案(優秀)10-22

    初中物理教案范文11-21

    (通用)初中物理教案07-18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五月婷婷六月丁香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 小辣椒福利视频精品导航 | 欧美视频专区一二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