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語文教案匯編6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帕私怆鼥V詩及其審美特征。
、聘兄娭小靶切恰钡男蜗。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耪b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⑵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時代脈搏,體味生活的美好,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
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品詩句內涵,悟詩歌的意象和主題。
教學難點:
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課型:
新授課。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點撥法聯想想象法
學法指導: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題解與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后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師:請同學們讀提示框里的文字,說說獲取的重要提示是什么。(請三四位學生表達)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韻律、情感和詩意。
1、師:(根據生前面表達贊賞性評價引入)那么接下來我們在閱讀提示的指導下一起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從整體上感知詩歌。
2、請同學們朗讀自己認為讀得最棒的部分。
問:你能說說為什么這樣處理嗎?
學生讀的句子可能有:
1)“誰…叢中游動”→讀出柔軟的味道和溫馨的氣氛。
2)“誰…太陽照不到的地方”→是全詩的結尾,應該也是感情抒發的高潮,要讀的鏗鏘用力,才能夠鼓舞大家!
教師點撥:
同學們談了局部處理朗讀技巧,老師認為從整體把握的話,全詩的第一節朗讀處理建議要輕柔甜美一些,第二節要沉重悲憤、鏗鏘用力。你們根據老師的提示自由地朗讀一遍,檢測老師的設計是否合理。
師問:那么美好的事物組合了一個怎樣的世界?那么多不美好的事物組合了一個怎樣的世界?
→幸福溫馨的理想設世界;黑暗壓抑的現實世界。
小結:其實詩中刻畫的一個又一個事物,在詩歌賞析中有一個專用詞語——意象。意象,簡單地說就是浸染或滲透了詩人情感而有所變形的形象,是主觀情理和客觀形象的融合。詩歌是以意象來反映詩人眼里和心中世界的。第一節開頭進行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組比喻及一系列美好的意象,朗讀時要輕柔甜美。第二節開頭也進行三次反問,也是各引出一系列陰冷的意象,寫的是陰暗冷酷,壓抑苦難的現實世界,朗讀時要沉重悲憤、鏗鏘用力。我們再齊讀一遍,注意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一個個鮮明的意象。
四、作業:
星星這個意象在詩中反復詠嘆,共出現九次之多。請同學們思考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板書設計:
星星
溫馨美好←△→陰冷嚴酷
向往光明否定現實
第二課時
課時重點:品味星星的象征含義;尋找品析詩中的精彩語句。
一、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ㄏ笳髦饷,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ǘ加谩叭绻l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二、研讀詩歌,理解詩意
1、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三、品讀詩歌,揣摩語言
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傍B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四、拓展延伸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五、布置作業:練習冊習題。
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
江河
主要意象:星星
。ㄏ笳鞴饷鳌⑾蛲妥非蟮睦硐耄
情境:溫馨美好—>寒冷嚴酷
主題與變奏
內容:向往光明—>否定現實
語文教案 篇2
一、誦讀
、僮杂烧b讀全詩,標注生字字音。
、谛〗M分段齊讀,教師辨正字音。
、圩杂梢髡b全詩,畫出動人詩句。
二、內容
、俑爬ㄔ娮鲀热
②抓住聲音描寫
三、詩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明確: 琵琶聲是媒介
彼此心聲有共鳴
點撥:
“我” 聽 琵琶聲(比喻) 識 琵琶女
帝京朝臣 長安倡女
江州司馬 (謫居臥。 商人婦(獨守空船)
泣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四、你怎么理解“司馬青衫濕”,詩人的眼淚是為什么而流?
、賹W生討論
、趥別回答
、埸c撥:官場失意、人事茫茫;遠別親人、他鄉孤苦;朋友離別、相見無期等等復雜感情交織在一起。
五、分角色誦讀全詩。
六、布置作業:
有人對“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有不同理解,認為千百年來人
們都這句詩當作對琵琶女害羞、矜持的神態描寫不符合詩人本意。理由在于:
、倥门缒陮W成琵琶,以賣藝為生,當眾表演已成習慣。
、谝磺K了,和詩人沒有充分的交流了解而自述身世及內心隱秘,可見其性格外向。
③唐代社會風氣開化,男女大防并不嚴格,琵琶女雖為有夫之婦,禮教束縛不會成為她心頭顧忌。
④在白居易的小序中說琵琶女“曲罷憫然”,足見她內心憂郁、惆悵、凄苦,結合其身世不難看出琵琶女此時正處于失落、后悔、孤獨、厭倦的.情緒中。
所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主要是她不了解詩人,不愿表演供人作樂,
自己衷腸無法傾訴,沒有知音的郁郁寡歡的心理折射。對此種意見你有何看法?請寫一篇短文談談。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設計思路:
教育家皮亞杰認為能創造情境就是發明,發明存在于構建求知情境的過程中。對學生來說,這樣的學習也具有一定的創造性。皮亞杰認為,創造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強調學生獲得的每個真理都是由學生重新發明或至少是重新建構的。為此,我注意創設情境化的教學氛圍:
課堂伊始,借助課件和老師的詩情描述,將學生引入到出航船破的場景,從而感受慌亂,體驗逃生。
↓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引導學生第一次尋找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文本內涵的契合點。
↓
研讀課文,領悟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圍繞主問題:你眼中的船長是個怎樣的人?找到文中重點語句,在形式多樣的反復品讀中,結合課件直觀演示,領悟人物美。
↓
探究質疑,升華情感,引導學生實話實說,最終獲得知行教育的潤物細無聲。
↓
最后,凄美的《鐵達尼號》音樂響起,教師完善板書,課堂結束,學生胸中的情緒仍在涌動......
語文教育,是充滿激情如詩樣的藝術,我追求的就是這種理想的境界。
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點
認識本課生字,理解課文內容。
(二)能力訓練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遇難一刻的驚險;
2、通過研讀人物言行重要語句的方法領悟人物形象,提高默讀、感悟的能力。
(反思:在合作學習中缺少自學策略的提示、規范,以致學習效果欠佳,甚至失誤。)
(三)德育滲透點
學習哈爾威船長臨危不懼、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
(四)美育滲透點
感受船長犧牲時場面的壯美及他的美好心靈。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難點
船長是個怎樣的人?
(二)疑點
船長為什么要用槍威脅逃生的人?
(三)解決辦法
1、抓住相關的段落反復品讀、感悟;
2、小組討論(甚至小辯論)、班級交流中發表自己的見解;
3、媒體展示驚險現場,幫助理解特定環境中人物的特殊言行。
教學過程:
一、情境體驗,傾心感受
1、(課件:船行出海,優美音樂)師詩情口述:
出海--陽光下的海面,碧藍碧藍的,一望無際的大海,波浪跌宕起伏,煙波浩淼,同遠處的藍天白云連在一起。啊,風的輕弓拉響了波浪的琴弦,海浪在盡情地歡歌,那美妙的音響,飛進了我的心房......
大海漲潮啦,海浪此起彼伏,無數銀白色的浪頭從遠處滾來......(課件:海浪聲)(課件:!)
天啦,大船撞上了什么嗎?船進水啦!(課件:水聲大)
快逃!救生艇!(拋出三個呼啦圈)
能踩到的、圈邊的就可逃生!時間不多了,30秒鐘!......
(課件:嘀嗒聲、急促、有力、緊張)
2、生情境體驗。
3、生歸位
師:剛才這一幕中,你看到了什么場景?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說。
(反思:最初,教師設計意圖重在營造一種與文本內容相近的氛圍,幫助學生體驗當時的特殊情境。但后來又改了,覺得為了營造情境,教師做了太多的工作。課堂中教師的語言太多,不適合于本堂略讀課文的教學設計。所以,一下子全部省略了教師激情的導入語、過渡語,完全讓學生在平靜的心態中進入課文,通過反復讀文,借助文本的力量引導學生自己進入特殊情境。
第一次授課,我在該環節中是這樣設計的:
1、板書課題,檢查預習情況,匯報課文主要內容;
2、初讀課文,競相匯報:什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感受驚險:找有關語句--匯報朗讀--聽眾互評--想象說話:我看到了這幅驚險鏡頭
高年級的小語教學,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對文字描繪畫面的想象能力。所以,盡管我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從《鐵達尼號》上剪輯了適合課文內容的畫面影片,但還是決定讓畫面不直接播放出來,驚慌逃竄的場面我只提供了聲響,將畫面隱藏了下來,目的是透過聲響讓學生去感受--不離開從課文描述文字中去感受。我想:這是用心靈的感受,不是僅憑借視覺的感受。視覺是人類重要的感覺器官,但視覺刺激太多,將使我們其他的感官能力降低。但是語文文字的魅力將更加打動人的心靈。我是一個愛讀小說不愛看電視的人,所以,在獨斷地認為:能通過想象體驗的場面決不直接用畫面刺激,這是扼殺孩子想象的行為,也剝奪了孩子用心感受的時空。在讓學生用心靈充分感悟的基礎上再引出直觀畫面,我想效果會更佳!)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天有不測風云。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當我們正被美好的生活所陶醉時,意外的遇難可能會讓我們不知所措。一艘諾曼底號的大輪船真的遇難了。板書課題。
2、學生開書,默讀課文,說說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三、再讀課文,全新感受
1、課文中有哪些語句描寫的內容和你剛才看到的、想到的相類似?用--線劃出來,試著讀一讀。
2、朗讀匯報,感受驚險。
品味:驚恐萬狀,一片混亂,......
課件配上慌亂場景的音,再次指導朗讀,幫助突破難點。
(反思:設計改為:續說訓練。教師提供引子:讓我們將鏡頭對準這群慌亂的人群吧。瞧:那位在奔跑的男人(女人、小孩)......然后教師小結:人們都像瘋了似的,亂得不可開交。你能預測一下將會發生怎樣的場景嗎?故事的結果是這樣的嗎?為什么?
平時教學,我喜歡充分利用課文中的空白,充分讓學生進行說寫訓練,即讓寫擠進課堂,將練筆的隨機性加強,也將練筆的頻率加強,不局限于每日的日記練筆。)
四、研讀課文,領悟人物形象
1、師:書讀至此,我相信,有一位人物形象肯定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說出他的名字。
指名同學上臺板書。
2、你眼中的船長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請用~~線劃記→指名用詞語板書船長的特點。
3、朗讀匯報,反復品讀,領悟人物形象。
根據學生板書,隨機匯報。
(1)果斷(舍己為人)(關心婦女)......
對全船人員下達命令:乘客先走,船員斷后;乘客中的婦女先走,其他乘客隨后;決定救出60個人,忘記了他自己。
在危難時刻,船長首先想到的是乘客,是弱者,是他人。
(2)沉著、鎮定、精明、指揮有方。
船長和機械師、大副的對話,并對大副下了開槍的`命令,可分角色朗讀的方式,體味語句的簡潔。
(3)威嚴、有人情味(關心孩子)
船長直至船沉入海里,始終沒有離開船長的崗位,沉船之前,還特意指示救出年幼的見習水手克萊芒。
對比反復品讀、評讀。
(反思:本環節隨機性很強,教師應特別注重課堂的生成性。
在第二次課中,教師在這方面做得挺好,真正地落實了關注學生。比如:學法默讀的肯定;糾正學生的誤導:哈爾威船長的死是應該的.....這兒不再詳談)
五、探究質疑,深化認識,實話實說,升華情感
1、船長用槍威脅爭先恐后逃生的人,他這樣做對嗎?
學生競相辯論。
課件播放影片片斷:人群一片混亂;持槍喝令;威嚴指揮......
(再次感受特定情境中人物的特殊言行)
2、師:還記得,幾年前與朋友一起看《泰坦尼克號》(略談情節),當影片結束時,我已經熱淚盈眶了,我至今也忘不了,女主人公深埋在皺紋里的那雙含淚的眼睛和她那段飽含哀怨的訴說:鐵達尼號沉沒時,有1500人落海,附近有20艘救生艇,只有一艘回頭,6人獲救,1500人才活了6個,后來,救生艇上的700個人只有等待,等死,等著活命,等著寬恕,可是永遠也等不到......(可播放課件有關畫面)。
今天,諾曼底號遇難了,船長哈威爾先生在指揮著眾人脫險后,自己隨船犧牲了,你有什么想說的?
3、實話實說,任選一種身分,想像說話。
你就是生還者之一,你想對船長說:......
你就是船長,當你隨著船兒慢慢下沉,你想說:......
你就是這艘在英倫海峽上堪稱最漂亮的輪船諾曼底號,當你身受創傷,目睹遇難的這一幕,你想說:......
六、總結課堂,完善板書
哈
爾
威
船
長
舍己為人威嚴
大義凜然果斷
忠于職守......
師:我們敬愛的哈爾威船長用自己舍己救人、忠于職守的偉大人格魅力為我們樹起了一座雄偉的豐碑!讓我們將無窮的敬意化為美妙的旋律,獻給他!
(《鐵達尼號》音樂響起)
(反思:文章,是展示作者的思想,展示作者的存在的舞臺。因為有了閱讀,才可以讓我們走進作者的心靈。透過閱讀,進而來閱讀人生,閱讀生活,閱讀快樂。對于類似于《諾曼底號遇難記》這種文字美、精神更美的文學精品,我想,語文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是一種體驗。所以,我確定了研讀這篇課文的重點是:感受哈爾威船長這個形象,我猜想,編者的意圖也不過如此。我們都知道,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容易產生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熱血男兒,而現在的和平年代同樣有生與死的考驗,同樣可以產生光照日月的英雄。但是,說容易,做卻真的很難。試想,當我們面臨生死抉擇時,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像哈爾威船長一樣鎮定自若地指揮他人脫險而置自己生死于度外呢?我不敢肯定自己能,所以,我也沒理由通過四十分鐘的這一堂語文課,就硬逼著孩子們全部將思想化為行動。我定位的教學目標中情感滲透點和德育滲透點是:感受船長人性的美,為他的人性美而感動。本來,拓展環節,我還想把學生的視角引到和平年代的搶險救災(如非典時期的白衣戰士;衡陽11*3事件中在烈火中永生的消防戰士,等)還有勇斗邪惡等。讓孩子們在感受英雄群像的同時,震撼心靈,引起自己的思想二因子:高尚與渺小在震撼后進行對話......但時間沒來得及。我不知道我定位的目標對不對。
曾記得張艷春老師推薦給我一句話:有文化才有底蘊,有底蘊才有底氣,有底氣才有靈氣。作為語文教師,我感受更深。目前靈氣不足的我是因為缺乏一種底氣,底氣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還須大力增加底蘊,用什么來充實?只有靠平時的不斷學習不斷充電了。慶幸的是,在學習氣氛濃厚的白鶴小學,我不會讓自己倦怠。)
(反思:下面是有效作業設計的嘗試。)
七、課件出示作業
1、愛讀書的你,提前閱讀第22課《豐碑》吧,課文將讓你的心懷再次涌動無窮的敬意......
2、愛說故事的你,回家后把《諾曼底遇難記》這個感人的故事講給家人聽吧......
3、愛寫作的你,此時的心兒一定很不平靜吧,拿筆寫下你想說的吧......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字,注意多音字“見”。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描寫草原的無比壯闊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
重點難點:
朗讀古詩,熟讀成誦,在朗讀中感受詩所描寫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教學過程:
一、看圖激趣,揭示課題
1.師: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課件出示:大草原圖片并配樂)
2.師: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學生回答
3.師:天藍藍,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畫卷呀!我們有說不完的話語來形容它、贊美它。北朝有人用簡單的27字概括了我們說不完的'話語,讓我們來讀讀古詩《敕勒歌》吧!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結合注釋,讀通古詩。
2.檢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廬籠罩見
3.多種形式認讀生字
4.學生自讀整首詩邊讀邊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讀,師生評議。(評議從讀正確方面進行)
三、品讀詩文,熟讀成誦
1.課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許多的蒙古包
師:你看到了什么?由學生說出大意即可。
師:詩中哪句是描寫圖中的內容?指名朗誦
在圖片旁出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自由讀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學生質疑
老師針對課件講述;敕勒是一種族名,敕勒川是這種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好I大家看圖,這就是陰山,多么雄偉壯闊呀!看天空就像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誰愿意來讀讀這4句詩呢?趕快試試吧!
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師評:我聽出來了,陰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陰山下”。示范讀第1、1句。
師評: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廬,籠罩四野!笔痉蹲x第3、4句。
分小組賽讀第1至4句。
2.詩人還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讀讀最后3句。
課件出示:風吹來了,草叢里露出許多的羊群。
從圖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小組交流。
指名回答:誰愿意來讀一讀?
教師評價放在學生對詩的感受上。如:老師看得出你真的喜歡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彎了腰,訃我們看到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請大家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小組互相聽一聽,看誰讀得棒,把掌聲送給他。
全班交流朗誦。
4、評比“背誦高手”,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背下古詩。
四、小結
五、拓展
1.今天我們學習《敕勒歌》這首詩,你一定有很多的收獲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
2.大草原就是—幅美麗畫卷,趕快拿出你的紙和筆把它畫下來吧!
板書設計: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誦讀,從人們肆意殺狼,貌似護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禍首的事實中,悟出保持生態平衡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查找環保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插圖比較,顯示矛盾,感受森林的變化
1、揭示課題《狼和鹿》,齊讀。
2、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兩位主人公(板書:狼 鹿),請你說說對這兩種動物的印象。出示:貪婪 兇殘 活潑 美麗 (理解“兇殘”)
3、狼和鹿這個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凱巴伯森林)
4、讀悟森林之變化:
。1)多媒體出示插圖,以充滿生機的綠色及荒蕪靜寂的黃色的反差引起視覺沖突。觀察后談談自己對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以及二十幾年后的凱巴伯森林的感受。
。2)找出與圖匹配的相關文字并出示:
、僖话俣嗄暌郧,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生機勃勃。
、谡麄森林像著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
。3)指導朗讀:
①誰能通過朗讀把我們帶進這片美麗的森林?(抓住關鍵詞“一片蔥綠、生機勃勃”等)
、谥该x,讀出憐惜之情。
5、圖文對照,質疑:你現在最想知道什么?(凱巴伯森林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二、感悟文本,深入探究
☆數據比較,感受鹿的變化
1、是呀,為什么同一座森林前后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呢?學生邊默讀邊思考。
2、自悟交流,點撥,初步得出:
狼被獵人殺死,鹿變多了,所需的食物也多了,森林中的植物被鹿吃光了,所以森林變成了這樣。
3、理解殺狼動機,感受殺狼場面。
(1)狼被大量捕殺是森林前后變化的'導火線,人們為什么要捕殺狼呢?(理解“提防”)
(2)出示第二自然段:放聲讀,完成說話訓練:狩獵人來到了凱巴伯森林,開始大量捕殺狼。聽—— ;看—— 。
。ɡ斫狻皩庫o、青煙裊裊”,感受人們對狼的殺戮,場面的凄慘)
4、再讀課文,小組合作完成表格,了解鹿的數量、情況變化:
鹿的數量鹿的情況通過對比你明白了什么
狼被殺前
狼被殺后
。1)小組合作,完成表格,全班交流。
出示:四千只 活潑美麗
十萬只 鹿的王國
四萬只 饑餓疾病
八千只 病鹿
。2)教師小結:狼的數量在急劇變化,鹿群生活狀況也在發生著變化。當凱巴伯森林成了鹿的王國,鹿群在這里大量繁殖時,饑餓和疾病就纏上了鹿群。
。3)出示句子:緊接著,更大的災難降臨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樣在鹿群中游蕩。僅僅兩個冬天,鹿就死去了六萬只。到1942年,凱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讀讀這段話,哪句話給你留下深刻印象?(體會比喻句的作用,感受鹿的痛苦:每天都有鹿在接二連三地倒下,剩下的也奄奄一息。)你眼前出現了怎樣一幅景象?
☆理清狼、鹿與森林的關系,感受狼鹿角色的異位
1、狼一只只倒在血泊中,美麗的森林受到破壞,活潑美麗的鹿也陸續死去,留下一片蒼涼和凄慘。而此時,貪婪而兇殘的狼以及活潑而美麗的鹿,它們的角色發生了怎樣戲劇般的變化?(狼——功臣,鹿——禍首。理解“功臣、禍首”)
2、出示第四自然段,用因果句式進行說話訓練:
。1)貪婪而兇殘的狼成了“功臣”,因為
(2)活潑而美麗的鹿成了“禍首”,因為
3、對于誰是禍首,你還有什么高見?(人類才是真正的禍首)
4、再次出示第二自然段,感情朗讀。(感受由于人類的無知而做的蠢事)
三、總結明理,升華感悟
1、狼、鹿、森林、人類都是這個故事中的角色,學完課文,你一定又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感受。老師請你們小組合作,擔任不同角色。你最想擔任哪個角色,你最想對誰說些什么?
(1)小組合作,進行角色對話訓練。
。2)展示合作成果。
2、出示天平,師總結:生物間有平衡關系,就像一個天平,一頭是狼,一頭是鹿,如果沒有外界的干擾,它們始終保持平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生態平衡。但一旦某一方遭到人為的破壞,天平必將傾斜,也必將帶來無法想象的災難。所以“保護生態平衡”的警鐘應該時常敲響。(板書:吃 保護生態平衡)
板書設計:
狼 鹿
保護生態平衡
教學效果反饋:
教學中我緊扣三組對比:森林狀態的變化,鹿群數量、情況的變化以及狼鹿角色的異位。以此為突破,巧設銜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些對比的內在原由及聯系。比如,在感受“森林變化”時,通過兩幅插圖,使真實的畫面再現,圖、文的鮮明對比給了學生強烈的沖擊?吹贸,同學們的內心深處被觸動了。他們的朗讀聲中流露出了對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喜愛,還有對二十幾年后荒涼的凱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又如,在感受“鹿群變化”這一板塊中,我請學生合作完成表格,找出文中關于鹿的數量、情況變化的數字及語句,思考并交流,使鹿群的變化一目了然,也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災難的嚴重。
層層剝筍似的探究,使學生充分領悟了文章的難點: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禍首”的原因,并進而明白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語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這篇講讀課文的作者是朱自清,寫與1922年3月28日。作為詩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對中國現代文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五四”新文學的創業者之一。他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他的散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認為是白話美文的典范。《匆匆》這篇課文,向人們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文中列舉了大量的事實,說明時間的來去匆匆,教育人們珍惜時間,不要讓時光匆匆流失。
學情分析:在初讀的基礎上,抓住課題“匆匆”,從題入手,看看課文是怎樣寫我們的的日子匆匆而逝/帶著這個問題,通過讀,找出有關的片段和句子進行分析。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語言的美,在讀中品味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在讀中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積累語言。
教學目的:
1、了解時間的來去匆匆,一去不復返,教育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要讓它白白地流去。
2、學會本課的生字。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匆匆”是形容什么的?(急急忙忙的樣子。)不僅人會“匆匆”,時間也回“匆匆”。而且是一去不復返。時間到底到那里去了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作家朱自清的《匆匆》,對作者進行簡介。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讀課文,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向我們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時間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它到那里去了呢?)
2、按作者敘述的順序,理清文章的脈絡。
三、理解課文內容。
1、出示問題“作者提出一個問題,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哪兒去了?”學生討論,交流。
2、作者用燕子去了再來,楊柳枯了再青,桃花謝了再開,是要說明什么?(說明這些事物有去有來)
3、緊接著作者提出了什么問題?這里的“日子”代表的是什么?(時間)這里的“他們”指的是什么?(時間)
4、指導朗讀這部分內容。
過渡:同學們,我們在回答前面的問題時,時間就在不知不覺中悄悄地溜走了。正如作者所說“八千多個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請同學們分析作者講這句話的意思。
5、讓學生討論、交流。如果你理解了這句話,那么老師這里還有這么一句話,請你們再來分析一下:出示“我的日子滴在時間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弊屚瑢W分小組討論。(時間悄悄地溜走,再也沒有了。)
6、為什么“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呢?(為時間的失去急得出汗,為時間一去不復返而流淚)
7、究竟時間是怎樣溜走的呢?哪句話最能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8、指導朗讀這部分內容。
四、鞏固練習。
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上一節課的認真學習,你現在對時間有了一個怎樣的新認識?作者又是怎樣看的呢?
1、作者對過去的日子作了形象的比喻,“如輕煙”說明無影無蹤;“如薄霧”說明很快消失。
2、“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是什么意思?
3、而“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4、指導朗讀。
5、是呀,時間這么的寶貴,我們真不應該讓它白白地浪費!所以作者再次提醒我們。齊讀最后一小節。
二、總結課文。
1、時間是怎樣匆匆溜走的?
2、人的一生應該怎樣的度過?
3、讀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了什么?
三、鞏固練習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練習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1-09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4-05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經典)11-23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09-17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4-02
小學語文教案常用 小學教案語文教案08-20
《語文天地》教案03-23
語文繁星教案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