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6篇[精品]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設想】
本課預計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完成文學作品第一個層面的解讀,即對文本的內容、思想情感作一整體梳理;第二課時完成文學作品第二個層面的解讀,即對文本的語言、結構以及組織材料等方面的寫作特色進行品味學習。
兩課時各有側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后者的鋪墊,側重于“文”,把握內容的同時應重視人文思想的熏陶;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側重于“語”,品味習作特色的同時應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如果學生程度不夠,第一層面的解讀可考慮分為兩課時進行。)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本內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2、體會作者的善良,引導學生以善良對待善良,關愛弱者。
教學側重
體會人物特點與瑣碎敘事之間的相互關系。敘事表達出人物特點,敘事服務于人物特點。
課堂預設
1、新課導入:
說說自己身邊最苦的人。(職業、生活條件、身體狀況)
2、研讀老王之“苦”:
⑴隨機朗讀(1~4)自然段;
⑵討論老王之“苦”:生活艱苦 精神凄苦
設計說明:先結合導入討論老王生活之“苦”:
職業──蹬三輪身體──殘疾生活──塌敗小屋再追問老王精神之“苦”:孤獨、無親 受惡意攻擊、被人瞧不起
3、研讀老王之“善”:
⑴默讀(5~22)自然段;
⑵討論老王的品質:善良 樸實
設計說明:體現教學側重,引導學生概括老王品質,尋找文本依據,通過對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雞蛋”等敘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樸實,應隨機結合學生回答品味本文細節的傳神之處。可設計感性題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動?”之類。
4、梳理“我”一家之善,領悟文本思想感情:
⑴討論:“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現在何處?
⑵討論:老王死后,作者認為自己對老王這樣關愛夠了沒有?
⑶結論:呼喚周圍的人對苦人、弱者更多一份關愛。
設計說明:老王的善良都是通過我和老王的交往展開的,所以,在前一環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應當很快梳理出:我與老王閑聊;女兒送魚肝油;坐車照顧老王生意;關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東西等事例。重點應當討論⑵,從而推敲末段──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為何愧怍?),當不難得出結論,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關愛身邊的弱者、苦人: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都會有窮苦人、弱者,他們需要社會更多的同情關愛。同學們,學了本文之后,你準備怎樣對待剛才(課前導入)介紹的身邊的“苦人”呢?
設計說明:聯系文本主題及生活實際,根據課堂時間,作適當的討論,肯定學生的愛心。
6、課后作業:
仔細觀察身邊的苦人、弱者,以最簡潔又最感人的語言描寫出他們的生存狀況。
語文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基礎性目標:
了解詩歌敘述的是在一個下雪的早晨,詩人想起夏日樹林里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孩盡情玩耍的情景;體會詩人對美好純真生活的期盼向往。
初步體會詩歌的韻律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練習背誦詩歌。
發展性目標:
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能力;
滲透對詩歌意象、意境解讀能力的培養,以及對詩歌象征手法的淺顯認識;
激發學生的靈感,創編詩歌,培養學生創作詩歌的興趣。
道德情感目標:
在朗讀詩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淳樸,真實的感情,陶冶學生的情操,喚起學生美好的情感及創作欲望。
二、設計意圖與設計思路分析
教學中,力求體現“初讀感悟――入詩境、悟詩情――抒發詩情――即興創編”的設計思路。
第一步,談話導入,初讀感悟
選擇學生喜歡的話題,作為激發學生學詩的突破口,使學生自然地聯想到雪,對《下雪的早晨》這個題目充滿興趣。配樂范讀,使學生從范讀中對本詩的韻律美、音樂美有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在教師的范讀使學生借助聽覺形象進入文章的意境后,再由學生自由地朗讀全文,請學生談談自己對詩歌的初步感悟。
第二步,走進詩境,感悟詩情
1.創設情境,引學生入境
課件呈現的是潔白的雪世界配以悠揚的輕音樂,指名朗讀和自由讀使學生體會出這個早晨靜謐美好。
2.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
啟發學生盡情想像在“這樣的早晨,你會想到什么”,學生借此結合已有經驗展開想像,然后再通過自由朗讀2、3小節,看看詩人的思緒飛到了哪里。
3.引導學生解讀意象,體會孩子的可愛
出示畫面和歡快的音樂,引導學生深入詩境。和著音樂一起朗讀第二小節,學生對這個小孩的喜愛之情便油然而生,有的甚至會對這個小孩能夠如此盡情地玩耍產生憧憬之心,這就與詩人的心貼得更近了一步。
4.品讀詩人內心情感,激起學生與詩人情感的共鳴
要學生真正品味出詩的意境,讀懂詩人的心這一環節往往受學生生活閱歷的影響,有一定難度,學生對“詩人喜歡這個小孩”這層意思很好理解,但未必能感悟作者對美好純真生活的期盼之情,在理解不能深入之時,教師以簡練的語言談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學生課前已通過語文實踐活動了解了艾青,所以此時簡單的點撥會使學生更深入,更確切地把握詩人的情感。
第三步,抒發情感,美讀背誦
在學生讀懂了作者的內心后,為學生播放音樂畫面,使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中入情入境地朗讀全詩,并把自己喜歡的詩句背誦下來。
第四步,激發創作欲望,喚起美好情感
本課用雪花飛舞的畫面配以清幽的音樂貫穿在教學中,加上課上想象力的激活,學生的想像,創作熱情一定會很高漲,所以此時請學生接著“看著雪花在飛舞,我想得很遠很遠”繼續創作,寫心中所想,抒心中所感。
需要注意的問題:老師要真正投入其中,用自己的情感帶動學生的情感。將課堂的空間留給學生,老師給予必要的輔助指導。另外,本課的語言優美,朗讀訓練很重要,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方面要多下功夫,讓學生感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越讀越有滋味”。
三、學情分析
正值冬季,學生對學與雪有關的文章會比較感興趣。為詩歌,本班學生朗讀水平不太高,所以這節課要在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朗讀興趣,入情入境地朗讀這方面仔細設計。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要來欣賞大詩人艾青的詩歌(板書課題“下雪的早晨”)
2.課前,大家預習了詩歌,我們還進行了“走近艾青”為主題的語文實踐活動,你對這位詩人有了哪些了解呢?
學生自由談對艾青的了解。(艾青的簡單生平;他的詩歌的主要特點等等)
(二)初讀感悟
1.你們愿意聽老師來讀一遍嗎?聽完后,談談你有怎樣的感覺。
(出示畫面配音樂范讀,使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和語言美。)
2.讀同一首詩,每個人的感受也會不一樣,請大家再自由朗讀一遍,說說你又什么感悟?
(檢驗學生的讀書效果。以恰當的即時使學生明確自己讀書的收獲)
3.承接學生的自由發言簡單概括、板書。
(三)走進詩境,感悟詩情
學習第一小節,創設情境,引學生入境
1.(指名讀)你們喜歡這個早晨嗎?(播放畫面和音樂)誰愿意來讀讀第一小節?
2.請學生交流:讀完后,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個什么樣的白雪世界?
(學生發散思維,想像雪景。通過畫面和音樂使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早晨的美好寂靜。)
3.這個飄雪的世界多么美啊,讓我們通過朗讀來表現它的靜謐美好吧。
(訓練朗讀能力。在有感情地朗讀中陶冶情操。)
學習第二小節,想像體會孩子的可愛,揣摩作者的情感
1.(過渡)這么美的早晨,看著飛舞的雪花,作者的思緒飛到哪里去了呢?請大家讀讀第2小節,想像詩人的腦海里出現了什么畫面?
(學生自由讀,想像畫面,讀后說說第2小節大意――引導學生說完整:夏日樹林里的早晨,一個小孩在捉知了,螞蚱,玩得多高興啊)
2.詩人想到了一個在樹林里玩耍的孩子。請大家再來默讀一遍第2小節,畫出描述這個孩子的詩句。指名讀句子。
3.(出示畫面)看,這個孩子從晨光里向我們走來了。
大家再來自由讀讀描寫孩子的詩句,請你靜靜地讀,慢慢地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說想像到的情景。
(學生自由讀描寫孩子的句子,想像。通過對重點語句反復朗讀,想像體會孩子的可愛。)
4.(情景),誰愿意把你看到的情景展現出來?(指名讀)(引導朗讀)
5.(出示四句話,師讀)你覺得詩人還有哪些話沒寫出來?(啟發想像孩子捉知了的情景――怎么捉?捉到了?眼睛?耳朵?神態?動作?)
你能替詩人接著這句話把他捉知了的情景往下說嗎?(想像孩子捉知了的情景)
6.剛才大家通過朗讀和想像,對這個孩子有了很深的印象,你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板書――可愛)
7.(播放課件音樂)誰來把第2小節連起來讀讀,讓我們再來感受這個孩子的可愛形象?
8.你認為這個小孩是誰呢?詩人為什么會在這個下雪的早晨想到他呢?
(猜測這個孩子是誰,揣摩詩人情感。詩人很渴望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詩人也希望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
介紹背景:這首詩寫于1956年,當時艾青在事業上遭受挫折,婚姻和家庭也很不順利,以至于他的心情非常壓抑。他多渴望擁有自由自在,純真美好的生活啊。所以看到眼前飄飛的雪花,他想到了這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于是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他那么地期盼美好純真、無憂無慮的生活。
(在理解不能深入之時,以簡練的語言談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使學生更深入,更確切地把握詩人的情感。)
學習第三小節
1.語言描述:雪還下著,詩人還沉思著――雖然我們很久沒有到樹林里去了,雖然這孩子并不知道我正在想著他,但我一直都記得他那鮮花一樣的小臉和很輕很輕的歌聲,想著他此刻在雪地里玩耍的情景。我多么盼望像他一樣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啊。
2.齊讀
讓我們齊讀最后一小節,再次與詩人的心靈交流吧。(以既有的感情體驗充滿感情地朗讀、背誦,對外抒發。)
(四)抒發情感,美讀背誦
1.(放音樂指導美讀全文)指名讀。
(過渡)大家都讀懂了詩人的心,你們愿意來抒發詩人的情嗎?請把這份情感凝聚在我們的朗讀中吧。讓我們再來朗讀全詩。(學生自主選擇)
2.這么美的語言,你愿意牢記下來嗎?請把你最喜歡的小節背下來,和同桌一起分享。(播放畫面和音樂)
3.指名背誦
(五)創設情境,即興創編
1.大家背誦得多投入啊。(示意看課件)在這個冬日的早晨,看著雪花飄落著,你想到了什么?(出示句子)同學們,現在我們就模仿詩人,把你想到的事情創編成詩歌,抒發你的感情吧!(發散思維,即興創編。激發創作欲望,喚起美好情感)
2.在小組里互相交流。
哪位小詩人愿意朗誦自己的作品?
五、教學反思
本詩作者為我國著名詩人艾青,寫于1956年。艾青詩歌一貫的特點,即采用鮮活的口語入詩,看起來平易樸實,讀起來順暢和諧,是讀者馳騁想象力和誘發思索的藝術載體。這首《下雪的早晨》也具有這些特點。在一個下雪的早晨,詩人假托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孩夏日里在林中無憂無慮地玩耍。通過對這個小孩的描述,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純真生活的期盼向往。全詩語言精練,形象生動,寓意卻很深刻。小孩是這首詩歌的主要意象,詩人通過對他的可愛形象的回憶描畫,將自己的美好情感熔鑄于其中。
根據詩歌教學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做法。
(一) 進行了“走近艾青”的語文實踐活動
由于詩歌語言凝練,跳躍性較大,有學生不易讀懂讀透的地方。所以結合本課的重難點,課前我與學生進行了“走近艾青”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了艾青在詩壇的重要貢獻以及這首詩的年代和創作背景,為更深入地理解詩歌作了鋪墊;課后我還請學生繼續收集艾青的詩歌誦讀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喜歡詩歌的興趣。
(二)注意營造氛圍,引學生入境,注重情感熏陶
課上,我運用“范讀”,使學生借助聽覺形象進入文章的意境,這不僅幫助他們準確把握詩歌感情基調,還使他們對詩歌的韻律美、音樂美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認識,使他們感到了學習詩歌是一種美的享受。此外,運用課件呈現了雪花紛飛的美麗景色,配以清幽的音樂,還注意用詩化的語言創設情境,能幫助學生深刻體會詩情。
(三)在教學中我能深入淺出地滲透對意象的解讀。意象和意境無論是在詩歌創作或詩歌欣賞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我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深入淺出地滲透了這兩個概念的教學。如在學習第2小節時,我注意啟發了學生想像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并請學生反復朗讀,讀中想象,揣摩作者的情感,使學生明白了詩人是通過對孩子的描述,來表達他自己的情感。使學生理解欣賞詩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為學生模仿詩歌這一特點即興創編詩歌做到必要的指導。
(四)在詩歌教學我注意啟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在第1小節中,啟發學生想像飄雪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引生入境。讀第2小節時想像孩子在樹林中玩耍的情景,感受孩子的可愛。讀第3小節時,請他們想像這個孩子是誰?詩人為什么會在這個下雪的早晨想到他?我盡量激發學生大膽想像,力求他們通過豐富的想像去演繹詩人的情感。將自己的情感經驗,與詩歌中的情感經驗進行比較,從而產生共鳴,使之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內存。在學生感悟詩情后,通過畫面引導學生聯想,他們會想到什么,將想像到的模仿詩人進行創編,這不僅激起了學生的創作興趣,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
(五)根據詩歌教學特點,以朗讀、背誦作為學習詩歌的主要手段。
因為詩歌的欣賞是需要感情投入的,而使感情投入的最基本的方式是讀,所以課上我請學生以多種方式用心地去讀,去品,讀中感受了語言美和韻律美,讀中感悟了詩情,讀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體會了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感受和體驗了詩歌的意境和形象,得到陶冶和審美愉悅。
而背誦詩歌不僅使學生對詩歌意境加深體驗和感受,還能培養學生主動積累的興趣和能力,并幫助學生對一些語言現象潛移默化地形成于自己的語言結構中,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暢所欲言,談體會。
2.初顯身手,學創作,在對比臨寫中體會書法作品的無窮魅力。
3.對對子比賽,積累語言,增強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重難點、關鍵:
1、體會古人在遺詞造句方面的匠心獨運。
2、在想象吟泳中體會文字的無窮韻味。
教具準備:
書法作品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暢所欲言
1.生讀讀想想,自己曾經在什么情況下有過哪種體會?
(1)生讀一讀,簡單交流詞語的意思。
(2)想一想,自己曾經在什么情況下有過哪種體會?
(3)引導生交流自己當時的感受: 在什么情況下?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2.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多積累,在生活中多觀察感悟。
二、初顯身手
1.生欣賞書上的書法作品,作一些簡單的評議。
2.師歸納介紹欣賞鋼筆書法的方法,指導學生從字的形態、意境和氣勢去觀察、感悟和體味。
3.舉行鋼筆書法臨寫比賽。組織生評議作品,表揚優等生,鼓勵進步生。
三、作業設計總結自己在這次書法賽中的表現,認真選擇字帖,完成一幅鋼筆書法作品。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1.師介紹與對聯有關的趣事。
2.揭題:對對子。
二、生練習,找規律
1.師出示:(1)楊柳岸:__村。(杏花)(2)明月松間照,___石上__。(清泉流)
2.生作答,并誦讀對聯,在感受文字的節奏韻律的`同時,找尋對對子的方法。
3.生練習,快速答題: 鳥歸沙有跡,_____。(帆過水無痕) 山間明月,______。(海上日出) 白馬秋風塞上,______。(杏花春雨江南)。 黃菊倚風村酒熟,_______。(紫門臨水稻花香)
三、舉行對對子擂臺賽
1.生交流誦讀自己收集到的對子。
2.師出示簡單對子,由生試對: 冬去山明水秀,擼擼擼擼擼?。(春來鳥語花香) 爆竹傳笑語,_______。(臘梅吐幽香) 春回大地,______。(福滿人間) 天增歲月人增壽,________。(春滿人間福滿門)
四、總結鼓勵學生多積累多運用。
五、作業設計收集古詩詞中的對子。
接天蓮葉無窮碧,_______。 兩個黃鸝鳴翠柳,_______。 山窮水復疑無路,_______。 欲窮千里目,_______。
語文教案 篇4
一、素質教育目標
1.學習抓住特征進行分類說明的方法。
2.學習恰當使用詞語,準確說明事物的有關知識。
3.了解人類征服沙漠的業績,樹立改造大自然的雄心。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難點:分類說明、舉例說明的方法以及恰當的使用詞語準確說明說明事物。
解決辦法:
(1)利用多媒體手法導入,并利用此法使學生理解沙漠向人類進攻的'方式以及人類防御沙漠、向沙漠進軍的方法。
(2)比較閱讀,體會恰當使用詞語,準確說明事物的寫法。
(3)借助于分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把握課文內容。
(4)開展演講的形式,讓學生樹立改造大自然的決心。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觀看錄像,分組討論,開展演講比賽。
五、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放一段有關樓蘭古國的錄像),同學們剛剛我們看到的片子是樓蘭古國,它位于我國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商賈聚集之地,經濟繁榮之所,今天的它,已被黃沙覆蓋,一片荒蕪,人們只能憑著那干枯的樹木,光禿禿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華與豐美,是沙漠奪走了它的美麗,留給人們的只是遺憾,我們要拿起武器,與沙漠決戰,還我家園。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識別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課文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學習抓住特征進行分類說明的方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事理說明文,這篇文章根據大量事實和科學原理,對為什么要向沙漠進軍,怎樣向沙漠進軍,進軍的前景如何等重大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把科學道理講得有聲有色。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提問。
(1)說明文主要說明什么?
(2)說明文的首要任務是什么?
(3)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有哪些?
(4)說明文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5)說明文語言有什么特點?
(6)說明對象包括哪些?
六、參考資料
沙漠,一是對荒漠的通稱;二是指沙質荒漠,即地表面為流沙覆蓋、沙丘廣泛分布的地區。
全世界沙漠面積達1535萬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的1/10,撒哈拉沙漠為世界之最,面積為800萬平方公里。我國沙漠表面109.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11%。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約32.7萬平方公里,為全國沙漠之最。
沙漠氣候干燥,蒸發量大,降雨量少,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沙漠地區溫差大,年溫差在30℃~50℃之間,絕對溫差達50℃~60℃,日溫差(夏秋午間)可達60℃~80℃。地表植物稀少、矮小。風力強,最大風力達10~12級。雖地表水少,但地下水資源豐富,全世界儲量可達400萬億立方米。
語文教案 篇5
課時目標:
1、學習課文2——5節,了解樹葉枯落,侯鳥南飛等到秋天的自然特征,理解詞語。
2、培養學生想象力。
3、學習按問題要求把句子寫具體,初步學會按課文中的句式寫句子。
教學重點:學會把句子說完整,知道課文共有幾段,能把段落主要意思補充完整。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想象力和說話能力。
教學準備:《落葉》投影、樹葉剪貼圖、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用卡片認讀生字,口頭說詞(開雙軌雙車)
2、說“藏”的筆順
二、看圖說話
1、(出示秋天的落葉圖)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圖的內容
2、在教師的提示下不斷補充完整
三、齊讀第一段
啟發語:秋風起,開氣涼,樹葉黃了,一片一片地從樹枝上落下來,多么美呀!大家齊讀這一段,體會一下,秋天樹葉的美麗(生齊讀)
四、新授
1、整體感知2——5自然段
(1)這節課,老師要求大家學習課文第2、3、4、5自然段的內容。
(2)請四位同學分段讀2——5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出示小黑板)
秋天,樹葉落下來,有的 ,有的 ,有的 ,還有的 。
(3)指名回答板書:
地上 甲蟲
溝中 螞蟻
河里 小魚
院子里 燕子
2、細學課文2——5自然段
(1)學習第二自然段
①樹葉落呀落,落到了地上(從落葉圖上扯下一片樹葉貼到板書上)被甲蟲看見,甲蟲是怎樣做的呢?
②自讀第二自然段,用“0”圈出描寫甲蟲動作的詞語
③生回答,出示甲蟲圖貼到落葉里邊,并讓學生理解“爬”、“躲”的意思
④想象說話:小甲蟲躲在落葉里會怎么想,怎么說?(板書:屋子)
⑤朗讀指導
(2)自學第3、4段
①學法指導
課文第二段我們是怎么學的?(引出學法)
你能仿照第二段的'學習方法學習第三、四自然段嗎?(四人小組中學習)
②檢查自學情況
a、找出描寫螞蟻,小魚動作的詞
b、 檢查朗讀情況
c、 補充板書:船、傘
d、 小結2——4段
學習了第二至四段,你們有什么發現嗎?句子有什么相同的或不同的地方。(都是先寫樹葉落在一個地方,再寫小動物看見了怎么做,把落葉當作什么東西,不同的地方:由于小動物的特點各異,因此表達小動物的動作和把落葉當作什么的詞語也有所不同。)
(3)學習第5自然段
樹葉落呀落,還落到了院子里(貼樹葉),被小燕子看見了,小燕子又把樹葉當作什么呢?
①四人小組學習,理解“電報” 板書:電報
②電報是誰發來的?
如果你是秋公公,你會對小燕子說些什么?
③(出示裝在信封里的電報),老師昨天在操場里撿到一張秋公公發給小燕子的電報,誰愿意上來讀讀電報上的內容?(指名讀、齊讀)
(4)感情朗讀全文
五、總結全文
1、概括語:(結合板書)在甲蟲的眼中,落葉是一位美麗的小房子,在螞蟻和小魚里的眼中,落葉又變成 ,在小燕子看來,落葉還是一張 。秋天的樹葉是多么可愛呀!你們平是玩過樹葉嗎?你們又把樹葉當作什么呢?(想象說話)
2、作業:《課堂作業》第4、6題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認識生字23個。
3、完成語文天地中學習顯身手。
4、理解詩句內容,感受詩句中渲染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氣氛。
教學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2、理解語句的意思。
教學準備:小黑板,生字、詞卡片。 課型:古詩。
教學方法:討論、小組合作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活動:
1、學生們,十二月份結束了,我們將迎來新的一年。新歲月的第一天是什么節日?
2、板書課題。
3、從課題里。你聯想到什么?
二、學習新課
1、初讀課文 ⑴、指導看書上的插圖,問:這篇課文圖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詩句,指定學生讀。 ⑶、全班齊讀。 ⑷、出示生字5個,(開火車讀) 爆 屠 曈 換 符 ⑸、出示生詞,同桌讀。 爆竹 屠殺 蘇醒 交換 符號
2、熟讀課文,理解詩句。 ⑴、學生自由讀詩句。 ⑵、小組討論:說說你知道哪句詩的意思? ⑶、指定學生說詩意。 ⑷、全班齊讀全詩。 ⑸、分組接背詩句。 ⑹、指定學生背誦。 ⑺、小組比賽,哪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業布置: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四、板書設計: 12、過年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戶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五、教學后記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1-09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4-05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經典)11-23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4-02
小學語文教案常用 小學教案語文教案08-20
語文《飲酒》教案01-12
語文古詩教案01-25